第184章 天命所归!-《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

  攻伐将更顺遂,将士伤亡或可减轻;

  而六国遗民对秦的怨怼与抗拒,亦会早早瓦解几分。

  可惜此语如今方才出口,错过了最可借力之时。

  但即便如此,这番话并非全然无益。

  只是效力不如当初那般惊人罢了。

  试想,若在战事未起之前,六国民众听闻此言,心中敌意十中可去四五;

  如今大局已定,旧恨难消,再听此语,或仅能化解二三成的愤懑与抵触。

  然而即便是这二三成,对如今的秦国而言,也是意外之得。

  毕竟若无这场天幕显现,他们可能终生都想不到,竟可用如此堂堂正正之辞,化解民间积怨。

  更何况,这些话虽对现世之秦来得晚了,却正契合天幕之中那个“秦”的时势。

  无论是天幕之上,还是天幕之下,只要是大秦的血脉,便是同一个宗邦,同一份使命。

  倘若天幕中太子扶苏的这番话,真能让“秦国”在征伐六国时少遇些阻力,使秦军将士在开疆拓土的路上少流些鲜血,

  那作为大秦始皇帝的嬴政,自然也会为此感到欣慰。

  还有一点,嬴政自己尚未察觉——太子扶苏在天幕上所言的那一席话,不仅悄然化解了原六国百姓对秦大约两到三成的怨恨与抗拒,

  更在无形之中,悄然改变了他对那些曾属六国之民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统一天下之后该如何治理的念头。

  试问,过去秦灭六国,难道真是为了终结战乱、造福苍生?

  难道真是出于公心,而非私欲?

  难道不是为了将六国的土地纳入囊中,将他们的财富尽数收归咸阳?

  荒谬!

  当年秦国起兵伐六国,根本目的无非是为了一己之权、一国之利!

  是为了实现秦的霸业宏图!

  是为了吞并山河、掌控天下资源!

  什么“以战止战,平定天下”,什么“为后世立安宁”,过去的秦国和嬴政,压根没有这般高远的志向。

  可问题是,天幕中太子扶苏所说的那番话,实在太过动人,太过直击人心。

  句句讲的是道义,字字说的是担当,听得人不由自主地信服。

  于是,即便嬴政本无意接受这套说辞,也在不知不觉间被其牵引,开始将自己代入那个“为万民谋太平”的角色之中。

  仿佛他出兵六国,并非出于野心,而是肩负使命;

  仿佛他一统天下,并非为了称帝,而是为了终结纷争。

  毕竟,若能名正言顺地被后人称颂为“开创太平之主”,谁又愿意背负一个暴君的骂名呢?

  嬴政也不例外。

  同样是扫平六国,完成统一,

  一种说法是:此人贪图权势,掠地夺财,靠铁血手段强行吞并他国。

  另一种说法则是:此人挥师东进,只为结束百年战火,让百姓永享安宁。

  哪怕闭眼瞎选,嬴政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谁不希望青史留名,受万民敬仰,而不是遗臭万年呢?

  而一旦接受了这种说法,也就等于默认承担起了它背后那一整套无声的承诺——

  比如,天下一统之后,要让百姓不再担惊受怕,远离刀兵之祸;

  比如,要让千家万户的父亲、兄长、儿子不必再奔赴战场,白白送命;

  比如,要让所有人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在和平中过上安稳日子……

  这些,虽无人明说,却是“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天然附带的责任。

  若连这些都做不到,又有何资格自称是为了天下苍生才发动战争?

  因此,当嬴政在内心深处认同了“我是为止戈兴治而灭六国”这一理念时,

  他的心思也随之悄然转变——开始真正思考,自己与大秦接下来该怎么做,

  才能不负这份“使命”:让天下人,尤其是曾经六国的子民,彻底摆脱战乱之苦,

  让他们亲人不再死于沙场,让每户人家都能踏实过日子,共享太平。

  不止是嬴政如此,整个大秦朝廷上下,在听罢太子扶苏那番言语后,

  不少文臣武将心中也都泛起了类似的波澜。

  “以武止戈,为万世开太平?”

  武成侯王翦望着天幕中的扶苏,低声重复着这句话。

  片刻沉默后,他忽然仰头一笑,声音洪亮而坦然:

  “老夫当年领兵征战六国,原来并非杀戮,而是行正道!”

  “六国覆亡,实属天命所归!”

  说罢,他身上的气息似乎也变了些许。

  不是威势更盛,也不是杀气更重,而是多了一种沉静与笃定。

  那种坚定,源于内心的确认——他终于相信,自己毕生所为,并非仅为功名,而是顺应大势、安定黎民之举。

  试想,若从前有人问他:你率军踏破五国都城,血染千里,究竟是对是错?

  他或许会沉默良久,答不上来。

  但现在,他有了答案。

  若是从前的王翦,他会直言:国与国之间从无对错之分,唯有利益相争。

  身为大秦的将军,他只需听命于大秦与始皇帝,拼尽全力为国开疆拓土、夺取战功,仅此而已。

  可如今的王翦却能挺起胸膛,昂然宣称——他带兵征伐六国,乃至最终将六国彻底铲除,是堂堂正正、问心无愧的正义之举!

  因为唯有如此,才能终结列国间连绵不绝的战火纷争!

  唯有如此,才能让天下百姓摆脱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苦难生活!

  更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千家万户再经历父失子、兄丧弟、子亡亲惨死沙场的悲痛!

  以战止战,方能永息刀兵;以武定乱,才可开创万世安宁!

  所以他征战沙场,不再仅仅是为了效忠秦国、服从君命,而是怀揣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宏愿而战!

  为了这个理想,纵使前路有千军阻拦,他也敢孤身前往;哪怕百死难还,亦无怨无悔!

  若用古语来形容王翦此刻的心境,

  那便是他已明了自己出师有道,所率乃仁义之师、王者之军,深知此行不仅关乎当下胜负,更关系家族荣辱与后世安危。

  将士们洒下的每一滴热血都不会白费,他们的牺牲终将换来长治久安,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在战场上奋不顾身、浴血奋战至最后一刻。

  若说得直白些,便是王翦心中已然燃起了一股信念,铸成了属于军队的灵魂。

  正是这股信仰让他清楚自己为何而战,明白每一次挥剑、每一场厮杀背后的分量与价值,甚至甘愿为此献出生命,只为那个太平盛世得以降临人间。

  不只是王翦一人有了这般觉悟,当遍布各地的大秦锐士听到天幕中太子扶苏的一席话后,内心也悄然泛起了波澜。

  过去,他们从不在乎即将讨伐的是谁,也不曾思考攻下城池之后意味着什么。

  他们只关心如何活过明日战场,怎样多立军功,换取田宅爵位,想法简单而现实。

  但如今,在听了太子扶苏之言后,许多人开始隐约意识到——他们打下的每一场胜仗,覆灭的每一个邦国,或许并不仅仅是为了加官晋爵。

  这些征战背后,也许藏着更深的意义。

  比如,这一代人把所有的战争都扛下来了,将来子孙便不必再提刀上阵、血染黄沙。

  又比如,等到天下归一,不再有割据混战,百姓就能安心种地、安居乐业,不必再承受骨肉分离、家破人亡的痛苦。

  总而言之,他们正在做的事,其深远影响早已超出个人得失,远远超出了他们原本的认知。

  而散居天下的庶民百姓,尤其是原属六国的黎民,在听罢天幕上太子扶苏的话语之后,心中对秦国长久以来的愤恨与抗拒,也不由得悄然淡了几分。

  不少人望着天空中的影像,眼中满是期盼地看着太子扶苏;也有许多人默默转身,遥望咸阳方向——据说那是始皇帝所在之地。

  他们心中怀着一丝希望:如今六国已平,四海归一,秦国是否真能如太子所言,不再征召他们奔赴战场?

  是否能让他们的父亲、兄弟、儿子不再横尸荒野?

  是否能让普天之下的百姓,从此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

  只要能做到这些,他们愿意放下过往恩怨,真心实意地成为大秦治下的新国民。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被这番言语打动。

  那些因早前“逼迫天下学子臣服于秦”之事而对太子心生厌恶的士人,以及残存的六国贵族,在听完扶苏讲话后,纷纷冷笑讥讽,厉声驳斥:

  “哼!花言巧语,混淆是非!”

  “暴虐之秦,昏聩之君,岂配谈什么大道大义?”

  “说得冠冕堂皇,不过是为了吞并他国编出的一套遮羞说辞罢了!”

  “若真存仁心,若真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就不该兴兵亡国,反倒应恢复周礼,尊奉周室正统才是!”

  “若非暴秦与那位始皇帝一心只为私欲,挑起战祸,肆意吞并六国,六国的平民百姓又怎会被逼上战场?”

  “倘若百姓不必奔赴沙场,他们的父亲、兄长、儿子又怎会命丧疆场,尸骨无归?”

  “原本天下万民皆安居乐业,世代耕织,过着安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