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踏入巅峰之境-《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

  更何况,这三年也只是他在读书明理罢了,从未真正参与过朝政实务。

  论起与治国沾边的经历,太子扶苏唯一的实践,恐怕就是那个象征性的“太子六部”而已。

  可问题是,这般直击根本、洞悉本质的为政之要,真的能靠管理一个孩童游戏般的机构就参悟出来吗?

  倘若真是如此,暂且不论心智成熟与否、阅历深浅如何,单看时间成本——

  太子扶苏只用了他十分之一的光阴,便达到了他多年苦思才抵达的认知高度。

  若以最粗略的方式衡量,那太子扶苏的天赋,至少是他本人的十倍以上!

  想到此处,即便是向来沉稳冷峻的秦皇嬴政,也不禁嘴角微颤,心头掀起波澜。

  虽说太子扶苏天资卓绝,早已是举国共知的事实。

  但聪颖至此,仍远远超出了嬴政的预料。

  相较之下,相里季等墨家博士,乃至诸子百家的学士们,此刻皆奋笔疾书,墨迹飞舞,争先恐后地将太子扶苏所言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

  无论将来这些理念能否真正施行,仅就其思想之新颖独到,已足以为各家所借鉴。

  毕竟以往百家论政,总把治国视作浩大繁杂之事,动辄考量亿万黎民、疆域广袤;可经太子扶苏这么一点拨,众人顿觉豁然开朗,仿佛拨云见日,返本归真。

  今后自家学派若再探讨治国之道,或许不必总从百万百姓如何安顿说起,反而可以从“如何管好千余名官吏”这样的具体切口入手,进而推演治理大国的路径。

  就连王翦、蒙恬这些久经沙场的秦军将领,以及淮阴县的韩信、会稽郡吴县的项羽等人,也在默默咀嚼太子扶苏的话。

  因为他们细细一想,发现这套逻辑放在军中同样成立。

  譬如一位统帅统领十万大军,难道能亲自号令每一个士兵?

  显然不能!

  通常是由主帅指挥诸将,诸将再统领千夫长;千夫长辖五百主,五百主率百将(即百夫长);百将带屯长(管五十人),屯长领什长(管十人);什长控伍长(管五人),最后由伍长直接带领五名士卒。

  正是通过这样一层层传递命令、逐级调度的方式,最终实现全军协同作战,令行禁止。

  而这,岂非与太子扶苏所说的治理之道如出一辙?

  由此可见,太子扶苏那句“天下的治理之道,皆在于此”,绝非空谈虚语!

  太子扶苏望着相里季说道:“总而言之,若不知如何构建一国的治理体系,无妨,大可直接参照秦国现行的架构。”

  “比如:大致沿用三公九卿之制,待日后根据实情稍作调整即可。”

  “若苦于无人可用,也无需忧心,照样可以照搬孤此前提出的分科取士与军功授爵之法。”

  “凭此二策选拔人才,再依其功业、政绩逐级擢升。”

  “待废除君位与贵族世袭之弊后,寻常黔首与贤能之士皆可自底层崛起,步步高升,直至登临国君之位!”

  “如此,则真正实现了墨家所倡‘选贤任能,取材于民’的理想。”

  “没有实际的治国经历,这并非大问题。

  正如方才所言,可以把治理一个国家拆解开来,视作管理一两千人的小规模官吏即可。”

  “同时可派遣墨家弟子深入观察、学习如今秦国各郡县乃至朝中官员的实际运作方式,将这些经验记录下来,代代相传。”

  “若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将来治理一个新兴政权,基本已无大碍。”

  “待实际操持三五年,乃至十年左右。”

  “自然会积累起扎实的施政体悟。

  有了这些亲身历练,日后执掌国政便会愈发游刃有余。”

  “这样一来,治国经验不足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里季重重点头,太子扶苏这一番话,真可谓拨云见日,令他豁然开朗。

  甚至他已在心中盘算,墨家或许能以太子所言为根基,梳理出一套全新的治国理念,融入自家学说之中。

  一旁的秦王嬴政听罢,神色微震,久久不语,眼中却满是惊异与思索。

  他十三岁登基为秦王,但直到秦王政九年才真正亲掌大权,开始治理国事。

  至今不过四五年光景。

  论实际执政的时间,他确实远超年仅七岁的扶苏。

  可若论对“治国”这件事本质的洞察,嬴政竟隐隐觉得,自己这个尚在童稚之年的长子,反而看得更透、更深。

  至少此刻的他,对如何掌控一国之运转,远不如扶苏那般条理分明、直指核心。

  毕竟当下的嬴政,仍处于摸索成长的阶段。

  唯有待日后平定六国,方能真正步入成熟之境;

  而等到一统天下,建立起前所未有的帝国秩序时,他才会彻底蜕变为那个冠绝古今的始皇帝,

  也唯有那时,才能真正参透治理天下的至高法则。

  可如今,在这十几年前的时刻,竟提前听到了儿子扶苏对治国之道如此深刻的剖析,

  仿佛有人将未来多年才能领悟的经验,尽数交付于他。

  虽不至于因此一步登天,立时踏入巅峰之境,但只要潜心消化、反复推敲,

  必能大大缩短通向完全体的进程。

  就像从前,因秦庄襄王早逝,无人可授以治国要诀,

  他只能靠着天赋与心性,在实践中跌撞前行,边做边学。

  正因如此,他在执掌秦国时,常感力有未逮,总觉政令难以下达基层,

  对全国的掌控始终不够稳固,仿佛手中握着一条滑溜的绳索,稍一用力便要脱手。

  而今日听完扶苏所言,嬴政终于明白症结所在——

  他的命令在层层传递中被稀释、被扭曲。

  用扶苏的话讲,他在以“间接治理”的方式掌控地方或部门时,

  那些中间层级的官吏,或因才具不足,或因心怀异志,阳奉阴违,

  导致他的意志无法完整落地,执行力大打折扣。

  正因如此,他才难以真正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产生那种“鞭长莫及”的无力感。

  如今既已看清病根,回去之后只需整顿吏治,撤换不忠无能之辈,

  提拔一批既忠诚又有才干的官员填补要职,

  他对秦国的掌控力,必将更加深入骨髓,贯穿上下。

  想到此处,嬴政不由再次望向扶苏,目光中满是震撼与赞叹。

  他的这位长子、太子,天赋之高,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只要扶苏平安长大,不遭夭折,

  将来必定会成为一个比自己更为卓越的君主!

  这一点,嬴政心中毫无动摇,坚信不疑。

  虽说此前经扶苏一番驳斥,他对鬼神之事早已不再迷信;

  但此刻,他仍忍不住在心底萌生一个念头——

  回头,真该去宗庙走一趟,向列祖列宗敬上一炷香。

  感谢先辈庇佑,为大秦赐下如此一位天纵之才的储君。

  毕竟秦国日后能否在他之后延续辉煌,走向新的强盛,关键就在于列祖列宗是否庇佑太子扶苏平安长大成人。

  只要扶苏顺利成长,将来继承秦国王位便如磐石稳固,纵使有天大变故,也难以动摇其根基。

  太子扶苏并不知晓父王此刻心中所思,仍专注地望着相里季,继续说道:“再谈一谈方才季师所担忧的两个难题——一是缺乏足够的武装力量支持,二是庶民百姓不愿追随。”

  “在孤看来,这两个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只是一个问题。”

  “当天下黎民甘愿追随墨家弟子,共谋建立墨国大业之时,何愁没有兵力可用?”

  “因为百姓本身,便是最深厚的兵源!”

  “因此,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百姓愿意随墨者同行,共建新邦。”

  “而这个问题,孤以为,无需急于破解,只需等待。”

  听到此处,相里季眉头紧锁,满脸困惑:“等待?”

  太子扶苏郑重地点了点头:“不错,正是等。”

  “等一场天怒人怨。”

  “等一次民不聊生。”

  “等一次众口沸腾。”

  “等一次生计断绝。”

  “等一次夜不安枕。”

  “等一次饥寒交迫。”

  “等一次道旁饿殍遍野。”

  “等一次易子而食的惨剧重现。”

  “等一次苍生涂炭。”

  “等一次哀鸿满野,山河泣血。”

  十个“等”字接连而出,仿佛一幅血泪绘就的画卷徐徐展开:社稷倾颓,天下动荡,万民困苦,流离失所。

  呼天不应,唤地无声,求人无门,最终只能冻毙荒郊、饿死街头。

  更有甚者,尸骨未寒,便被饥民割肉果腹,人间沦为地狱。

  这番景象,仅是想象,已令相里季脊背发凉,汗毛倒竖。

  可太子扶苏的声音依旧冷峻如铁,未曾停歇:“等到天下绝大多数百姓齐声怒吼‘你这昏君何时灭亡?我愿与你同归于尽’之时,便是起事之机到来之刻。”

  “届时,只要墨家子弟挺身而出,振臂高呼,天下百姓必将群起响应。”

  “只要你能给百姓一口饭吃,哪怕他们手中无寸铁,也会折木为戈,揭竿而起。”

  “从此成为墨家最为赤诚、最为勇悍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