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新的体悟-《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

  这种通过人为设计地形高差来获取动力的方式,被称为“无中生力”。

  第二种方式为高转筒车,也可视作一种变形的龙骨水车。

  与仅设一个大轮的大转轮筒车不同,高转筒车配备两个大型轮轴,分别安置于岸上和水中。

  通常,置于水中的轮子略小于陆上的轮子,二者呈高低错落之势,中间以链条串联,并挂载若干小竹筒构成循环链带。

  当借助水力或畜力驱动岸上大轮转动时,水下的小轮也随之运转,形成上下联动的闭环回转系统。

  随着链带持续运转,其上的竹筒在经过水面时自动灌满河水,继而被链条提拉上升,直至抵达岸上高位的主轮位置。

  到达顶端后,竹筒倾斜,所盛之水自然流入预设的接水槽中。

  之后可根据田亩需求,将槽中之水引向各处用于灌溉。

  相较于传统龙骨水车,高转筒车汲水高度显着提升,甚至可达十余丈乃至二十丈,特别适用于堤岸陡峭、缺乏自然水流推力之地。

  然而太子扶苏认为,无论是龙骨车、大转轮筒车还是高转筒车,结构均较为庞大,普通百姓难以自行制造,使用也不够灵活便捷。

  于是他联合相里季等墨家弟子,着手探索一种更为轻巧、便于操作的新式汲水工具。

  此前在试制小型筒车时,为节省空间与方便搬运,常将细竹筒套入粗竹筒内存放。

  某次因拿取不慎,粗筒出现裂隙,当抽出内筒时,竟发现周围的水被一同吸入筒腔之内——这一现象引起了太子扶苏的注意。

  他随即展开试验:选取一段粗长竹管,削去一端的隔节,在另一端的竹节上钻出数个小孔。

  另取一根比竹管稍长但直径略细的竹杆,在其一端裹紧麻布或其他填充物,使其恰好能严密封堵竹管内壁。

  先将竹杆推至竹管底部,再将管口浸入水中,缓缓向外抽拉竹杆。

  此时,外界的水便顺着负压作用被吸入管中,储存在竹管内部。

  待蓄水完成,只需将管口对准需浇灌之处,再向前推送竹杆,管内的水即受挤压,由底端小孔喷射而出。

  此装置后来被太子扶苏命名为“吸水筒”。

  虽则此物轻巧简易,易于制作与携带,但每次所能汲取的水量极为有限。

  为此,太子扶苏继续深入钻研,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良。

  早前在探讨飞行之理时,他曾提出:天地之间充满一种无形之气,因其虚空无形,故称之为“空气”。

  一旦空气因物体运动或相互撞击而流动,便化作风势,或微或烈。

  如今结合吸水筒的运作过程,他又有了新的体悟。

  其一,水中并无此类空气存留!

  其二,当竹杆快速抽出之际,竹筒内的空气亦随之被带出,形成短暂真空,从而引发外部水流涌入填补。

  第三,当竹管内的空气被完全排出后,竹竿底部封堵的位置与管腔内部便会形成一处真空般的空腔。

  第四,这种真空状态会产生一定的负压牵引力。

  倘若竹管壁上存在细小孔隙或裂缝,这股负压便会将外界的物质经由这些缝隙吸入管内。

  无论是外头的空气、流水,还是混浊的泥水,都可能被这股力量拉入竹管之中。

  基于这一原理,太子扶苏与相里季等墨家弟子打通了粗壮竹竿的节隔,再将多段竹竿首尾相连,弯折成曲管形状,并用麻线缠绕接口处,涂上生漆密封,确保不漏气。

  随后,将一端插入水中约五尺深,另一端则依地形起伏,以木桩石块为支撑,横跨山岭沟壑,最终把出水口安置在田地边沿。

  接着,用一根长度足够的细竹杆塞入管中,像操作提水器一样缓缓向外抽出,使竹管内的空气随之排尽。

  此时管中形成局部真空,便能产生吸力,将水自水源一端吸入,顺着管道输送至另一端流出,实现引水灌田的目的。

  除此之外,太子扶苏与相里季等人还发现,若在出水口一端填入松枝、桦叶或干燥茅草等易燃之物,点燃后再稍作冷却,竹管内部同样可形成近似真空的状态,从而引发吸水效应。

  而这一现象,也让众人联想到火灾现场中那些未曾被火焰波及,却仍窒息身亡之人。

  扶苏推测,烈火燃烧时会大量消耗周围氧气,导致局部空气稀薄甚至接近真空。

  一旦空气中可供呼吸的成分被耗尽,人即便未被火烧,也会因缺氧而失去性命。

  不过眼下众人事务繁忙,并无余力深入探究,只得先将此观察与推断详细记下,待日后得闲再行钻研。

  至于这项能够翻越山岭、远程引水的装置,太子扶苏为其取名为“千里水筒”,但相里季等墨者更习惯称之为“过山龙”。

  天幕之下,四方百姓目睹太子扶苏与影像中的“相里季”等墨家子弟先是造出飞天三角翼、飞天伞,初时无不震撼。

  毕竟腾空翱翔之事,自古以来唯有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才能企及。

  如今竟有人凭人力与智慧达成此举,怎能不让人心神激荡?

  然而惊诧不过片刻,各地庶民便渐渐淡然处之。

  并非他们不再好奇,也并非心中毫无向往——谁不想亲眼看看云端之上的景致?

  可问题是,光有好奇又有何用?心存幻想又能如何?

  单说那飞天三角翼和伞具所需的大片兽皮,寻常百姓之家根本无力承担。

  即便凑齐材料,也不会拿去制什么飞行器具,只会缝成衣裳御寒遮体。

  要知道,哪怕一件粗麻布衣,在贫苦人家也是极为金贵之物。

  有些家庭仅有寥寥几套衣物,出门才轮换穿着;

  更有不少人担心劳作时磨损衣服,宁可在夜色下披着月光耕作,赤身露体也不肯穿上。

  这般境况之下,纵使太子已明明白白展示出飞天之法,

  百姓们最多也只是收工歇息时聊上几句,仰头望望天空罢了,

  真正付诸尝试者寥寥无几——毕竟还没飞起来,怕是全家就得饿倒在田埂上了。

  正因如此,仰望苍穹、钻研飞天之术这类事,注定只能是王公贵族或诸子百家中的饱学之士才会去费心琢磨。

  他们衣食无忧,才有闲情逸致追逐那高高在上的云影。

  可紧随三角翼与飞天伞之后问世的龙骨水车,却如惊雷炸响,瞬间点燃了普天之下庶民百姓的热情。

  这龙骨水车,和前两者截然不同。

  三角翼飞不上田埂,飞天伞也落不到地头——它们既不能帮百姓把水送上坡,也不能让庄稼多长一穗,更别提让人碗里的饭多添一口。

  但龙骨水车不一样。

  它能让引水变得省力许多,原本得肩挑背扛来回奔波的活计,如今只需几人合力转动轮轴,清流便顺着木槽汩汩流淌。

  劳力减轻了,种地的速度自然就快了;地种得快了,就能开垦更多荒田;田多了,收成自然也就跟着涨。

  这么一圈下来,家家户户粮仓满溢的日子,似乎也不再遥不可及。

  更妙的是,这水车还能反着用——干旱时提水灌田,汛期则能抽涝排洪,一物两用,堪称贴心。

  于是龙骨水车一经出现,民间顿时议论四起:

  “哎哟,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宝贝!比那些飞来飞去的玩意儿强百倍!”

  “可不是嘛,以前挑一天水,累得骨头散架,也就勉强顾上一两亩地。”

  “晚上躺下浑身酸痛,老伴不捏上半个时辰,翻个身都费劲。”

  “现在好了,要是有了这水车,不停歇地转,一天五六亩地都不成问题,还不怎么费力气。”

  “我听说只要在后头接段竹管,一直通到田里,连扁担都能撂一边了。”

  “你说得轻巧,你会做吗?”

  “我又不是干木工的,哪懂这些机关窍门?”

  “那就得找老李头啊,他手艺好,准能鼓捣出来。”

  “可人家老李头眼下忙得很呢,耧车、曲辕犁、脚踏纺机,排队订货的人都快排到明年开春了。”

  “排就排呗,再等也得等!这种好东西摆在眼前不用,那才是傻子。”

  “耧车能省牛力,曲辕犁能翻深土,这水车又能省人力,哪个不是实打实的好东西?”

  “明天天幕一落,我就揣几个鸡蛋去求他。”

  “算我一个,我也一起去。”

  ……

  一时之间,不知多少村寨的百姓,又把目光投向了乡间那些平日不起眼的木匠。

  也是无奈。

  龙骨水车看着结构简单,可那节节相扣的链齿轮盘,若无几分木作功底,根本造不出来。

  差一丝松紧,便会卡顿失灵。

  因此,这活计终究还得靠老师傅动手。

  此前三角翼与飞天伞初现时,各地匠人们并不慌张,甚至还有些好奇者暗自思量:凭我的手艺,能不能也仿出个会飞的架子?

  因为他们清楚,那些奇巧之物,顶多博贵人一笑,寻常百姓不会稀罕,也不会上门求制。

  即便有人问津,也不过凤毛麟角。

  所以那类发明,并不会给他们带来额外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