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贵族,自此休矣!-《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

  随着天幕上另一位扶苏的话音落下,天地之间顿时陷入沉寂。

  过了许久,秦始皇嬴政才缓缓转头,目光冷峻地望向一旁的太史令,沉声问道:

  “他所言,可有依据?”

  对于远古三皇五帝、夏商周之事,即便是嬴政也知之不详。

  这类知识,除了史官一类专事典籍之人,寻常人等往往仅略知皮毛而已。

  比如,知道三皇五帝各是谁,夏朝最着名的是桀,商朝最着名的是纣,周朝则有文王与武王,仅此而已。

  至于更深层次的内容,大多数人也只愿了解本国的历史。

  因此,此刻对于天幕上那位扶苏所说是否属实,嬴政一时也无法判断。

  但此事真假,自有在场之人能够判断。

  于是,在场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太史令。

  太史令闭目沉思片刻,仔细回顾了自己过往所读之史书,而后神色复杂地睁开眼,缓缓点头,轻声说道:

  “另一位公子扶苏所言,并非无据。”

  至少从古籍记载来看,的确如此。

  此言一出,群臣之中,或有人皱眉,或有人脸色骤变。

  若非天幕之上之人乃是大秦公子扶苏,恐怕早已有大臣斥其大逆不道、蛊惑人心了。

  因为这番言论,实则动摇了帝王权柄的天然正当性。

  “陛下,是否需事后派人加以说明?”

  廷尉李斯拱手进言。

  毕竟若此言流传开来,极有可能在民间激起不该有的想法与议论。

  嬴政缓缓睁开双眼,语气淡然地说道:

  “继续观之,待后再议。”

  对嬴政而言,此言确实可能引发动荡,但再大的风波,也比不上此前天幕中所显示的大秦覆灭的危机更为严重。

  那可不只是动摇皇权的问题,而是整个帝国都将不复存在!

  因此,在更大的危机面前,其他问题反倒显得不那么紧迫了。

  “荒谬!”

  “简直是荒谬绝伦!”

  “那定是疯言疯语!”

  “我们的权柄怎可能来自那些贱民!”

  ……

  无数六国旧贵族怒不可遏,纷纷掷杯而起,指着天幕上的扶苏破口大骂。

  那位扶苏的话,不仅挑战了嬴政的统治合法性,也动摇了他们旧日六国王族与贵族权势的根基。

  虽然如今六国已亡,但谁能断言日后不会东山再起?

  自春秋战国以来,亡国后再度复兴的例子并不少见。

  这也是为何六国遗族即便国破家亡,依旧坚持反秦的根本原因。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国祚就此终结,未来仍有复国的可能。

  更何况,天幕此前还展示了大秦覆灭的景象,这更让他们燃起了希望。

  一旦将来复国成功,天幕扶苏的这番话,同样也会动摇他们未来的统治根基。

  正因牵涉切身利益,这些六国残余势力才如此愤怒,高声咒骂。

  “权柄,竟来自我们这样的平民?”

  “远古的尧、舜、禹,是百姓推举而来的?”

  “是百姓的认同,才使君王成为真正的君王?”

  天下各地的平民百姓望着天幕,低声喃喃,难以置信。

  但很快,便有六国旧贵族出言讥讽:

  “那是远古的事了,你们该不会以为如今还是那个时代吧!”

  “现今早已不同往昔,我们的权势源自祖宗,而非你们这些贱民!”

  “卑贱之人就该有卑贱之人的模样,不该心存不该有的妄想!”

  ……

  然而即使如此,像刘季、樊哙、彭越、英布这等出身寒微之人,在天幕中扶苏一番话语的影响下,本就蠢蠢欲动的心思,此刻也愈发激荡难平。

  【“对于扶苏所言,秦王嬴政沉吟良久,才缓缓开口道:‘或许上古确是如此,但如今已非往昔,你所说之言,放在今日未必适用。

  ’”】

  【“自启以来,天下王位的更替,早已不依赖于百姓的推举与认同。”】

  【“王位由王族继承,才是当下权力的来源与延续。”】

  【扶苏却不以为然,面色坚毅地说道:‘不!上古如此,今日亦然!’】

  【“自三皇五帝以降,至夏、商、周三代,乃至今日,权力的根本始终来自百姓,这一点从未改变!”】

  【“只不过由明面转入了暗处罢了。”】

  【停顿片刻,扶苏凝视着父王紧蹙的眉头,继续说道:‘上古之时,若无百姓的共同认可,便无法成为天下共主。

  ’】

  【“启若无百姓支持,岂能开创夏朝?”】

  【“汤若无将士与百姓的拥护,仅凭自身与贵族,又岂能推翻桀之暴政?”】

  【“文王、武王若无四方百姓的归心,仅凭周室之力,又焉能取代纣王之位?”】

  【“即便是父王您,若没有数百万秦人的拥护与支持,仅靠王室与朝中群臣,是否真能稳坐王位,成为真正的秦国之主?”】

  【“唯有真正获得百姓支持之人,才是秦国真正的王!”】

  【“即便他无王之名号,也实为王中之王!”】

  【“其位之稳固,如山如岳!”】

  【“反之,若不得百姓支持与认可,即便获得先王遗诏、群臣拥戴,也只是徒有王之名,而无王之实!”】

  【“即便他侥幸登位,相较前者而言,也不过是风中残烛,一触即溃。”】

  【“只是大多数时候,百姓习惯了由旧王与朝廷来决定新君。”】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选择王的权利。

  若被逼至绝境,失去活路,普通百姓亦能奋起反抗,推翻旧王,拥立新主。”】

  【“夏桀之时,百姓曾怒吼:‘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夏桀这颗暴君之日,何时才会灭亡?我们宁愿与你一同毁灭!”】

  【“因此,当商汤起兵,无数夏人便纷纷响应,助其推翻夏桀。”】

  【“周厉王之时,亦有‘国人暴动,驱逐君王’之事。”】

  【“堂堂一国之君,竟被最底层的百姓驱逐至彘地,终生不得归返。”】

  【“这些都足以说明,最平凡的百姓一旦联合起来,便有改天换地、更替王朝的力量!”】

  ……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厉王奔彘,国人逐君。”

  秦王嬴政默念着这两句话。

  尽管他对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并未深入钻研,但这“时日曷丧”与“国人逐君”的典故,他却并不陌生。

  以往,他总以夏桀暴虐、周厉失德的角度去理解这两个故事。

  然而如今听扶苏一席话,嬴政第一次从百姓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历史,也真正看到了那隐藏在典故背后的、由万千百姓所凝聚起的巨大力量。

  再回想起扶苏所言:“唯有获得数百万秦人支持与认同之人,才是真正的王。”

  嬴政的眼神不禁深沉了起来。

  若真有那样一个人,能得百姓真心拥戴——那他嬴政,还算得上是真正的秦王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就是名义上仍然尊奉秦皇,那也不过是个空架子,别人一句话便能轻易将其废黜。

  此刻,高高在上的秦王嬴政终于低下了头,目光落在那些往昔在他眼中微不足道的黎民百姓身上。

  【秦王嬴政沉吟良久,方才抬起头,凝视着自己的长子,神色复杂地问道:“你真的不认为自己的血脉比其他黎民更为高贵,承负天命吗?”】

  【扶苏摇了摇头:“我为自身所传承的血脉感到自豪,但我并不觉得这血脉便比黎民百姓的更为尊贵。”】

  【“正如追溯权力的根源一般,世事变迁,黎民生存艰难。”】

  【“能延续至今的黎民,虽无史书籍载,但若上溯祖先,谁家祖上不曾出过英豪俊杰?”】

  【“更何况,我等与黎民皆有共同的先祖与三皇五帝,同为诸夏后裔!”】

  【“既是诸夏后裔,又怎会有血脉的贵贱之分?”】

  【“难道父王以为,七国贵族并非诸夏后人?”】

  【“还是认为,天下黎民并非诸夏血脉?”】

  【扶苏望向自己的父亲,反问道。】

  【然而,秦王嬴政又岂敢承认七国贵族并非诸夏后人,或天下黎民不属诸夏血脉?】

  【不敢!】

  【倘若秦王嬴政真说出这样的话,便是否定了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否定了诸夏正统的根基。】

  【如此一来,即便是秦王嬴政,也会被天下人所不容!】

  廷尉李斯望着天幕上的扶苏,手中之笔忽然停住,轻声赞叹:

  “贵族血统之说,自此休矣!”

  在这样一个帝王侯将相皆有“种”的时代,诸侯国君、贵族的高贵血统,几乎成为天下共识。

  即便有人心中不以为然,表面上仍不得不加以认同。

  否则,便将遭到各国君主与贵族的联合抵制!

  因为谁若否定这一套观念,便等于动摇了所有诸侯与贵族的既得利益。

  正因如此,即使在秦末乱世,群雄各怀异志,仍不得不打着复兴六国的旗号行事。

  就如同当年横扫天下、令诸侯胆寒的项羽,也不得不勉强拥立楚怀王,重建楚国政权。

  由此可见,贵族血脉高贵之说,在这个时代具有何等深远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