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学宫内关于盐铁新政的激烈辩论,在卫将军诸葛瞻的引导下,最终升华为一堂关于为政之道与现实权衡的深刻教学,年轻学子们心头的困惑得以疏解,思想更为统一。然而,学宫内的风平浪静,并不意味着新政的推行就此一帆风顺。就在诸葛瞻于学宫谆谆教诲之际,几股潜藏在暗处的浊流,正随着盐铁官营政策的强力推行,开始悄然涌动,试图侵蚀这棵刚刚扎根南中的新生之木。
首当其冲的,是利益受损的地方豪强。楪榆郡内,原本控制着几处小型铁矿和零星盐泉的本地豪族张氏,在官营政策下,其私自开采冶炼之权被收归盐铁监,虽得些许补偿,但与往日暴利相比,无异于九牛一毛。家主张浑,表面恭顺,接旨时口称“谨遵王命”,背地里却愤懑难平。这一夜,张府密室中,烛火摇曳,张浑正与几位同样心怀不满的乡绅密谈。
“诸葛瞻小儿,欺人太甚!”张浑将酒樽重重顿在案上,面色阴沉,“什么‘集中国力’,分明是巧取豪夺,断我等生计!”
一旁做绸缎生意的王乡绅捻着鼠须,忧心忡忡:“张公息怒。如今官府势大,霍弋的兵,诸葛瞻的法,咱们胳膊拧不过大腿啊。听闻那盐铁监霍在,手段强硬,已拿了好几个暗中违令的灶户了。”
“哼,明的不行,还不能来暗的么?”张浑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官营?我倒要看看,这官营的盐铁,能否顺顺当当运出去!哀牢山道险林密,听说近来不太平,若是运盐铁的牛车翻了,或是遭了‘山匪’,可怪不到咱们头上。” 几人低声商议,计划暗中收买亡命之徒,在官营盐铁运输的必经之路上制造事端,拖延、破坏,即便不能阻止官营,也要让官府付出代价,知其难而退。
几乎与此同时,一股更隐蔽、也更危险的暗流,源自魏国细作的煽风点火。自司马昭门客贾范潜入牂柯后,其构建的谍报网络并未停止活动。盐铁官营的消息传来,贾范视为天赐良机。他密令潜伏在永昌、楪榆城内的细作,借机散播谣言。
“听说了吗?官营之后,盐价要翻倍啦!铁器更是贵得吓人,以后咱们种地用不起好锄头了!”
“可不是!还说收上来的盐铁,优先供给军队,咱们老百姓,怕是连粗盐都吃不上了!”
“唉,这汉家朝廷,一来就与民争利,比当初的朱太守还狠呐!”
流言在市井坊间悄然传播,刻意夸大官营的弊端,挑拨平民百姓与朝廷的关系。更有甚者,谣言直指新政核心人物:“听说那卫将军诸葛瞻,看似仁厚,实则想学他爹诸葛亮独揽大权,这盐铁官营,就是他敛财的手段,好养他自己的私兵!”
这些谣言恶毒而具有蛊惑性,意在动摇民心,给新政的推行制造无形的阻力。
然而,最令诸葛瞻和北地王刘谌警惕的暗流,却来自朝堂内部,源自光禄大夫谯周那看似沉寂的悲观论调。那日朝堂“盐铁论衡”败下阵来,谯周虽未再公开反对,但其门生故吏中,一种消极抵触的情绪却在蔓延。谯周的一位得意门生,现任典农都尉丞的周迁,对新政尤为不满。他并非豪强,也非细作,而是纯粹出于理念上的不认同,认为这是“与民争利”的苛政,有违圣贤教诲。
周迁在与其他官员私下交谈时,常喟然长叹:“卫将军此策,急功近利,恐非国家之福。强扭的瓜不甜,如此强压,民心何时能附?” 这种言论,虽不直接破坏,却在官僚系统内部形成了一种消极的执行氛围,某些官吏在执行新政时,或阳奉阴违,或束手束脚,效率低下。
这些暗流,很快便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了总揽新政的诸葛瞻案头。这一日晚,卫将军府书房内,烛火长明。诸葛瞻并未如往常般批阅公文,而是与安南将军霍弋、以及负责内部监察与反谍报的傅着进行密谈。年轻的傅着,因其在之前肃奸和军情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已被诸葛瞻赋予更重要的职责,暗中监控朝野动向。
“情况便是如此,”傅着低声汇报,面色凝重,“张浑等豪强,小动作不断,已发现其家人暗中接触哀牢山中的一些亡命之徒。市井流言,经查,源头指向几个背景复杂的商铺,与之前掌握的魏国细作网络有关联。而朝中……以周迁为首的一些官员,言论消极,虽无实证通敌,但其态度影响颇坏。”
霍弋浓眉紧锁:“这些魑魅魍魉,真是无孔不入!是否要立即动手,拿下张浑,彻查流言,敲打周迁?”
诸葛瞻轻轻摇头,目光沉静如深潭:“霍将军稍安勿躁。水至清则无鱼。此时大动干戈,反而打草惊蛇,易使人心惶惶,不利于新政推行。况且,这些暗流,未尝不是试金石。”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缓缓道出应对之策:“豪强张浑之流,不过是疥癣之疾。傅着,你派人严密监视其动向,掌握其勾结山匪的确凿证据。但暂不抓捕,待其真正动手,人赃并获之时,再以雷霆手段铲除,既可震慑宵小,亦能彰显国法威严。此谓‘引蛇出洞’。”
“至于魏国细作散布流言,”诸葛瞻嘴角泛起一丝冷意,“彼欲乱我民心,我偏要澄清玉宇。霍将军,可令盐铁监会同楪榆郡府,即日张贴安民告示,明确官营盐铁之售价,承诺必低于往日豪强市价,且设立官市,平价出售。同时,组织学子宣讲,阐明新政利国利民之宗旨。流言止于智者,更止于实事。只要百姓得了实惠,谣言不攻自破。此谓‘釜底抽薪’。”
“而朝中消极言论……”诸葛瞻沉吟片刻,“周迁等人,虽理念不合,然其心未必不忠。强硬打压,反失士人之心。待官营见效,府库充盈,百姓受惠之时,其论自消。期间,可让犬子尚儿,以其学宫学子身份,多与周迁等官员交流,以理服人,潜移默化。此谓‘春风化雨’。”
诸葛瞻的应对策略,层层递进,刚柔并济,既展现了坚决推行新政的决心,又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与手腕。霍弋与傅着听罢,皆心悦诚服。
“卫将军运筹帷幄,弋佩服!”霍弋拱手道,“如此,明暗两手,足以应对。”
傅着也眼中放光:“末将明白!定将此事办得稳妥。”
计议已定,各方依策行事。傅着领导的暗探如影随形,紧紧盯住了张浑等豪强的一举一动;官府的安民告示迅速贴满大街小巷,官定盐价果然低于市价,引得百姓称道,流言声势大减;诸葛尚也寻机与周迁等官员探讨经义,不经意间提及新政之利,虽未能立刻扭转其观念,但也缓和了对立情绪。
然而,诸葛瞻心中清楚,这仅仅是开始。张浑背后的豪强势力、魏国细作的阴谋、以及朝中不同政见的纷争,绝不会轻易消失。它们如同潜藏的暗礁,随时可能在新政航船全速前进时,带来致命的危险。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掌稳船舵。
夜深人静,诸葛瞻独坐书房,再次审视着南中的地图。东面,牂柯郡的乱局与建宁郡的使团,结果未卜;内部,新政的推行与暗流的涌动,交织并行。前路漫漫,危机四伏。但他目光坚定,毫无惧色。这一切,本就是重振汉室所必须经历的磨砺。他轻轻抚平地图上的褶皱,仿佛要将这纷乱的局势也一并抚平。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低声自语,“就看在这南中棋局上,是尔等的暗流汹涌,还是我诸葛瞻的阳谋,更能汇聚成席卷天下的洪流了。”
窗外,南中的夜,深沉而漫长,但黎明终将到来。而在这黎明之前,光明与黑暗的较量,在每一个角落,无声而激烈地进行着。
首当其冲的,是利益受损的地方豪强。楪榆郡内,原本控制着几处小型铁矿和零星盐泉的本地豪族张氏,在官营政策下,其私自开采冶炼之权被收归盐铁监,虽得些许补偿,但与往日暴利相比,无异于九牛一毛。家主张浑,表面恭顺,接旨时口称“谨遵王命”,背地里却愤懑难平。这一夜,张府密室中,烛火摇曳,张浑正与几位同样心怀不满的乡绅密谈。
“诸葛瞻小儿,欺人太甚!”张浑将酒樽重重顿在案上,面色阴沉,“什么‘集中国力’,分明是巧取豪夺,断我等生计!”
一旁做绸缎生意的王乡绅捻着鼠须,忧心忡忡:“张公息怒。如今官府势大,霍弋的兵,诸葛瞻的法,咱们胳膊拧不过大腿啊。听闻那盐铁监霍在,手段强硬,已拿了好几个暗中违令的灶户了。”
“哼,明的不行,还不能来暗的么?”张浑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官营?我倒要看看,这官营的盐铁,能否顺顺当当运出去!哀牢山道险林密,听说近来不太平,若是运盐铁的牛车翻了,或是遭了‘山匪’,可怪不到咱们头上。” 几人低声商议,计划暗中收买亡命之徒,在官营盐铁运输的必经之路上制造事端,拖延、破坏,即便不能阻止官营,也要让官府付出代价,知其难而退。
几乎与此同时,一股更隐蔽、也更危险的暗流,源自魏国细作的煽风点火。自司马昭门客贾范潜入牂柯后,其构建的谍报网络并未停止活动。盐铁官营的消息传来,贾范视为天赐良机。他密令潜伏在永昌、楪榆城内的细作,借机散播谣言。
“听说了吗?官营之后,盐价要翻倍啦!铁器更是贵得吓人,以后咱们种地用不起好锄头了!”
“可不是!还说收上来的盐铁,优先供给军队,咱们老百姓,怕是连粗盐都吃不上了!”
“唉,这汉家朝廷,一来就与民争利,比当初的朱太守还狠呐!”
流言在市井坊间悄然传播,刻意夸大官营的弊端,挑拨平民百姓与朝廷的关系。更有甚者,谣言直指新政核心人物:“听说那卫将军诸葛瞻,看似仁厚,实则想学他爹诸葛亮独揽大权,这盐铁官营,就是他敛财的手段,好养他自己的私兵!”
这些谣言恶毒而具有蛊惑性,意在动摇民心,给新政的推行制造无形的阻力。
然而,最令诸葛瞻和北地王刘谌警惕的暗流,却来自朝堂内部,源自光禄大夫谯周那看似沉寂的悲观论调。那日朝堂“盐铁论衡”败下阵来,谯周虽未再公开反对,但其门生故吏中,一种消极抵触的情绪却在蔓延。谯周的一位得意门生,现任典农都尉丞的周迁,对新政尤为不满。他并非豪强,也非细作,而是纯粹出于理念上的不认同,认为这是“与民争利”的苛政,有违圣贤教诲。
周迁在与其他官员私下交谈时,常喟然长叹:“卫将军此策,急功近利,恐非国家之福。强扭的瓜不甜,如此强压,民心何时能附?” 这种言论,虽不直接破坏,却在官僚系统内部形成了一种消极的执行氛围,某些官吏在执行新政时,或阳奉阴违,或束手束脚,效率低下。
这些暗流,很快便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了总揽新政的诸葛瞻案头。这一日晚,卫将军府书房内,烛火长明。诸葛瞻并未如往常般批阅公文,而是与安南将军霍弋、以及负责内部监察与反谍报的傅着进行密谈。年轻的傅着,因其在之前肃奸和军情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已被诸葛瞻赋予更重要的职责,暗中监控朝野动向。
“情况便是如此,”傅着低声汇报,面色凝重,“张浑等豪强,小动作不断,已发现其家人暗中接触哀牢山中的一些亡命之徒。市井流言,经查,源头指向几个背景复杂的商铺,与之前掌握的魏国细作网络有关联。而朝中……以周迁为首的一些官员,言论消极,虽无实证通敌,但其态度影响颇坏。”
霍弋浓眉紧锁:“这些魑魅魍魉,真是无孔不入!是否要立即动手,拿下张浑,彻查流言,敲打周迁?”
诸葛瞻轻轻摇头,目光沉静如深潭:“霍将军稍安勿躁。水至清则无鱼。此时大动干戈,反而打草惊蛇,易使人心惶惶,不利于新政推行。况且,这些暗流,未尝不是试金石。”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缓缓道出应对之策:“豪强张浑之流,不过是疥癣之疾。傅着,你派人严密监视其动向,掌握其勾结山匪的确凿证据。但暂不抓捕,待其真正动手,人赃并获之时,再以雷霆手段铲除,既可震慑宵小,亦能彰显国法威严。此谓‘引蛇出洞’。”
“至于魏国细作散布流言,”诸葛瞻嘴角泛起一丝冷意,“彼欲乱我民心,我偏要澄清玉宇。霍将军,可令盐铁监会同楪榆郡府,即日张贴安民告示,明确官营盐铁之售价,承诺必低于往日豪强市价,且设立官市,平价出售。同时,组织学子宣讲,阐明新政利国利民之宗旨。流言止于智者,更止于实事。只要百姓得了实惠,谣言不攻自破。此谓‘釜底抽薪’。”
“而朝中消极言论……”诸葛瞻沉吟片刻,“周迁等人,虽理念不合,然其心未必不忠。强硬打压,反失士人之心。待官营见效,府库充盈,百姓受惠之时,其论自消。期间,可让犬子尚儿,以其学宫学子身份,多与周迁等官员交流,以理服人,潜移默化。此谓‘春风化雨’。”
诸葛瞻的应对策略,层层递进,刚柔并济,既展现了坚决推行新政的决心,又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与手腕。霍弋与傅着听罢,皆心悦诚服。
“卫将军运筹帷幄,弋佩服!”霍弋拱手道,“如此,明暗两手,足以应对。”
傅着也眼中放光:“末将明白!定将此事办得稳妥。”
计议已定,各方依策行事。傅着领导的暗探如影随形,紧紧盯住了张浑等豪强的一举一动;官府的安民告示迅速贴满大街小巷,官定盐价果然低于市价,引得百姓称道,流言声势大减;诸葛尚也寻机与周迁等官员探讨经义,不经意间提及新政之利,虽未能立刻扭转其观念,但也缓和了对立情绪。
然而,诸葛瞻心中清楚,这仅仅是开始。张浑背后的豪强势力、魏国细作的阴谋、以及朝中不同政见的纷争,绝不会轻易消失。它们如同潜藏的暗礁,随时可能在新政航船全速前进时,带来致命的危险。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掌稳船舵。
夜深人静,诸葛瞻独坐书房,再次审视着南中的地图。东面,牂柯郡的乱局与建宁郡的使团,结果未卜;内部,新政的推行与暗流的涌动,交织并行。前路漫漫,危机四伏。但他目光坚定,毫无惧色。这一切,本就是重振汉室所必须经历的磨砺。他轻轻抚平地图上的褶皱,仿佛要将这纷乱的局势也一并抚平。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低声自语,“就看在这南中棋局上,是尔等的暗流汹涌,还是我诸葛瞻的阳谋,更能汇聚成席卷天下的洪流了。”
窗外,南中的夜,深沉而漫长,但黎明终将到来。而在这黎明之前,光明与黑暗的较量,在每一个角落,无声而激烈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