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不韦城定下的“北固南拓,陆海并举,积力待时”的宏图,如同一声号角,唤醒了南中之地蛰伏的潜力。北疆鹰愁涧战线转入相对平静的对峙,姜维大军得以休整,厉兵秣马。然而真正的战略重心,已悄然南移。欲要“南拓”,实现“向海图强”的愿景,一支能够驰骋南海、贯通东西的可靠船队,是比任何精兵猛将都更为迫切的需求。现有的舟船,或为内河航行设计,或为小型近海渔船,难以胜任远航贸易、护航乃至未来可能的水战任务。将“海舶制造”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集中力量攻克大型海船建造难关,成为摆在蜀汉朝廷面前最紧迫、最实际的课题。
章武五年(公元266年)春,楪榆郡南部海湾,被划为禁区的官营“靖海舟械坊”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自从“海政司”设立,海船制造被定为“甲等要务”后,这里便汇聚了来自三郡的能工巧匠、招募的沿海船师,以及由靖海水军都督陈舟亲自挑选的、熟悉水性的老卒。然而,热情高涨的背后,是层出不穷的技术难题和资源困境。这一日,舟械坊主事、原荆州水师老匠作墨衡正与几位大匠围着一副刚刚立起、却已显现裂纹的巨木龙骨愁眉不展,争论不休。
“墨老,此‘龙骨’之法,强求巨木一体,然我南中虽多良材,此等径围五尺、长十丈以上的巨杉却极难寻觅!强行接续,强度堪忧啊!”一位来自牂柯的匠头指着裂缝,忧心忡忡。
“不用巨木为龙骨,如何抗深海风浪?难道还用尔等制作内河舟船的‘并列船板’之法?那是拿将士性命开玩笑!”墨衡须发皆张,声音沙哑却充满不容置疑的权威。他坚持要仿制乃至超越曾在长江见过的东吴大型楼船的结构。
“然则木材难得,工期漫长,且所需铁钉、桐油、麻丝等物,数量巨大,府库调拨已显吃力。”负责物料核算的书记官小声补充。
一时间坊内气氛凝重,技术路径的争执与资源短缺的现实,如同两道枷锁,束缚着巨舰的诞生。
消息很快传到了坐镇楪榆港总揽海务的宜都王刘琏和协理诸葛尚耳中。两人立即轻车简从,赶到舟械坊。刘琏虽年轻,但数月来深入实务,已非吴下阿蒙。他仔细查看了龙骨的裂缝,听取了工匠们的争论,并未立即表态,而是对墨衡道:“墨老,技术之事,您是老行尊。然国之大事,需兼听则明。可否将不同制船方案利弊,详细陈说?”
墨衡见王爷虚心,便详细解释:“殿下,大型海船,关键在结构坚固,尤重龙骨。江东大舶,多以巨木为龙骨,辅以密集肋骨,船板采用榫卯嵌套再加铁钉加固,船底呈尖圆,破浪性好,然耗材巨,工期长。另一种,乃是交广一带疍民所用‘缝合木船’之法,以坚韧藤条或皮绳穿透船板捆绑,辅以木钉,船体轻便,取材易,然抗风浪能力稍逊,不适远海巨浪。”
诸葛尚沉吟道:“如此说来,各有优劣。我朝初兴,物力维艰,求快求稳,能否博采众长,寻一适中之道?”
刘琏目光闪动,有了决断:“墨老,诸位匠师,孤有一议。可否不拘泥于成法?龙骨未必强求一体巨木,可选数段上佳硬木,以精钢打造‘暗榫’紧密连接,外部再以铁箍加固,制成‘组合龙骨’,是否可行?船板亦不必全用榫卯铁钉,关键受力处用我法,次要部位可参用藤缆缝合之术,以节省铁料工时?我等可先造一中型海鹘船试之,验证其效,再图巨舰!”
此议一出,墨衡先是皱眉,仔细思索后,眼中渐露精光:“组合龙骨?以钢榫铁箍……此法虽险,然若成,则取材立易,工期大减!殿下此想,颇具巧思!或可一试!” 其他匠人亦觉有理。刘琏的提议,打破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找到了一个兼顾强度与现实的创新路径。
方案初定,但资源短缺仍是硬伤。刘琏与诸葛尚联名向不韦城行台呈送紧急奏报,详陈造船遇到的物料困境,尤其强调了铁钉、桐油、麻丝等战略物资的巨额需求。奏报直达卫将军诸葛瞻案头。
此时,诸葛瞻正与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商议北线防务轮换及春耕事宜。接到奏报,他立即意识到此事关乎海疆大计,不容有失。
“霍将军,郤令君,海舶制造,乃南拓之根基。今遇此困,需举国之力以支应。”诸葛瞻决然道,“请霍将军立即行文三郡,凡官营工坊所产合格铁钉、铁条,优先保障舟械坊!军中缴获或替换之旧兵甲,可熔铸为料!另,发布悬赏,鼓励民间探勘、献纳可用于造船之特殊木材、桐油、苎麻,高价收购!”
霍弋略有迟疑:“卫将军,如此抽调,各郡修缮城防、打造军械之用度将受影响……”
诸葛瞻斩钉截铁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策!海船不成,则海路不畅;海路不畅,则未来所需之海外良铁、战马、药材皆成空谈!此乃以一时之紧,换长远之裕!北线防务,可暂由库存及轮换修补维持,重中之重,在于速成海舶!”
郤正补充道:“下官可协调市舶司,今后海外贸易,除军需外,可侧重换购造船所需之物料,如南洋的硬木、防水涂料等。”
诸葛瞻颔首:“正该如此!传令刘琏、诸葛尚,放手去做!所需人、物,行台全力协调!但有所需,即刻呈报!”
有了行台的鼎力支持,靖海舟械坊的困境迅速缓解。优质的铁料、桐油、麻丝被优先运抵。墨衡带领工匠们日夜攻关,试验“组合龙骨”与“混合结构”。首次试制的船架在模拟风浪的测试中显现不足,经过连夜修改加固方案,第二次试验便取得了成功。船体的建造速度大大加快。
然而,就在第一艘新式海鹘船即将下水之际,新的风波再起。光禄大夫谯周的门生、永昌郡的一位曹掾周迁,趁巡查工坊之机,上书弹劾舟械坊“耗费巨万,所造之船形制怪异,恐难实用,虚耗国帑”,并暗指宜都王刘琏“年少喜功,不恤民力”。这股风悄然在部分保守官员中流传,给热火朝天的造船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刘琏与诸葛尚闻之,倍感压力。诸葛尚建议立即上书自辩。刘琏却沉思后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与其争辩,不若以事实说话。待新船下水,试航成功,一切谤言不攻自破。” 他更加勤勉地督工,与工匠同甘共苦,同时将每一笔开支记录得清清楚楚。
诸葛瞻在博南得知此事,仅批复八字:“脚踏实地,水到渠成。” 暗中则叮嘱霍弋,对造船事宜,需排除干扰,一力支持。
数月后,春末夏初,楪榆港风和日丽。在无数工匠、军民的注视下,被命名为“破浪一号”的新式海鹘船,缓缓滑下船台,驶入海湾。它比旧船更大,船体线条流畅,结构坚固。在墨衡亲自指挥下,靖海水军都督陈舟选派精锐水手登船,升起风帆,进行首次试航。
“破浪一号”在湾内迎风破浪,转向灵活,稳性良好,远超以往任何一艘自制船只。岸上顿时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刘琏、诸葛尚、陈舟、墨衡等人,望着海中驰骋的帆影,激动不已。首次远航试炼,陈舟亲自带队,沿海南下,往返林邑,全程顺利,验证了新船良好的适航性。
“破浪一号”的成功,彻底粉碎了质疑。捷报传至不韦和博南,北地王刘谌下旨嘉奖所有有功人员,擢升墨衡为将作大匠,赏赐丰厚。谯周等人亦不再多言。
更重要的是,随着首制船的经验积累,后续船只的建造速度和质量显着提升。靖海舟械坊开始批量建造改进型的海鹘船,并开始设计更大型的、可用于远洋贸易和主力水战的“楼船”图纸。南中政权,终于初步掌握了建造大型海船的关键技术,迈出了“向海图强”的实质性一步。
站在楪榆港的望楼上,望着港湾内日渐增多的舰船桅杆,刘琏对诸葛尚感慨道:“昔日观沧海,只觉其阔。今日方知,欲驭此阔海,需有此坚船为足。此船不仅载货,更载着我大汉南疆之未来。”
诸葛尚颔首:“王爷所言极是。然船易造,海难测。未来征程,仍需步步为营。”
海舶制造的成功,为蜀汉的海洋战略安上了强劲的翅膀。然而拥有了利器的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更加浩瀚也更加险恶的海洋与世界。
章武五年(公元266年)春,楪榆郡南部海湾,被划为禁区的官营“靖海舟械坊”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自从“海政司”设立,海船制造被定为“甲等要务”后,这里便汇聚了来自三郡的能工巧匠、招募的沿海船师,以及由靖海水军都督陈舟亲自挑选的、熟悉水性的老卒。然而,热情高涨的背后,是层出不穷的技术难题和资源困境。这一日,舟械坊主事、原荆州水师老匠作墨衡正与几位大匠围着一副刚刚立起、却已显现裂纹的巨木龙骨愁眉不展,争论不休。
“墨老,此‘龙骨’之法,强求巨木一体,然我南中虽多良材,此等径围五尺、长十丈以上的巨杉却极难寻觅!强行接续,强度堪忧啊!”一位来自牂柯的匠头指着裂缝,忧心忡忡。
“不用巨木为龙骨,如何抗深海风浪?难道还用尔等制作内河舟船的‘并列船板’之法?那是拿将士性命开玩笑!”墨衡须发皆张,声音沙哑却充满不容置疑的权威。他坚持要仿制乃至超越曾在长江见过的东吴大型楼船的结构。
“然则木材难得,工期漫长,且所需铁钉、桐油、麻丝等物,数量巨大,府库调拨已显吃力。”负责物料核算的书记官小声补充。
一时间坊内气氛凝重,技术路径的争执与资源短缺的现实,如同两道枷锁,束缚着巨舰的诞生。
消息很快传到了坐镇楪榆港总揽海务的宜都王刘琏和协理诸葛尚耳中。两人立即轻车简从,赶到舟械坊。刘琏虽年轻,但数月来深入实务,已非吴下阿蒙。他仔细查看了龙骨的裂缝,听取了工匠们的争论,并未立即表态,而是对墨衡道:“墨老,技术之事,您是老行尊。然国之大事,需兼听则明。可否将不同制船方案利弊,详细陈说?”
墨衡见王爷虚心,便详细解释:“殿下,大型海船,关键在结构坚固,尤重龙骨。江东大舶,多以巨木为龙骨,辅以密集肋骨,船板采用榫卯嵌套再加铁钉加固,船底呈尖圆,破浪性好,然耗材巨,工期长。另一种,乃是交广一带疍民所用‘缝合木船’之法,以坚韧藤条或皮绳穿透船板捆绑,辅以木钉,船体轻便,取材易,然抗风浪能力稍逊,不适远海巨浪。”
诸葛尚沉吟道:“如此说来,各有优劣。我朝初兴,物力维艰,求快求稳,能否博采众长,寻一适中之道?”
刘琏目光闪动,有了决断:“墨老,诸位匠师,孤有一议。可否不拘泥于成法?龙骨未必强求一体巨木,可选数段上佳硬木,以精钢打造‘暗榫’紧密连接,外部再以铁箍加固,制成‘组合龙骨’,是否可行?船板亦不必全用榫卯铁钉,关键受力处用我法,次要部位可参用藤缆缝合之术,以节省铁料工时?我等可先造一中型海鹘船试之,验证其效,再图巨舰!”
此议一出,墨衡先是皱眉,仔细思索后,眼中渐露精光:“组合龙骨?以钢榫铁箍……此法虽险,然若成,则取材立易,工期大减!殿下此想,颇具巧思!或可一试!” 其他匠人亦觉有理。刘琏的提议,打破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找到了一个兼顾强度与现实的创新路径。
方案初定,但资源短缺仍是硬伤。刘琏与诸葛尚联名向不韦城行台呈送紧急奏报,详陈造船遇到的物料困境,尤其强调了铁钉、桐油、麻丝等战略物资的巨额需求。奏报直达卫将军诸葛瞻案头。
此时,诸葛瞻正与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商议北线防务轮换及春耕事宜。接到奏报,他立即意识到此事关乎海疆大计,不容有失。
“霍将军,郤令君,海舶制造,乃南拓之根基。今遇此困,需举国之力以支应。”诸葛瞻决然道,“请霍将军立即行文三郡,凡官营工坊所产合格铁钉、铁条,优先保障舟械坊!军中缴获或替换之旧兵甲,可熔铸为料!另,发布悬赏,鼓励民间探勘、献纳可用于造船之特殊木材、桐油、苎麻,高价收购!”
霍弋略有迟疑:“卫将军,如此抽调,各郡修缮城防、打造军械之用度将受影响……”
诸葛瞻斩钉截铁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策!海船不成,则海路不畅;海路不畅,则未来所需之海外良铁、战马、药材皆成空谈!此乃以一时之紧,换长远之裕!北线防务,可暂由库存及轮换修补维持,重中之重,在于速成海舶!”
郤正补充道:“下官可协调市舶司,今后海外贸易,除军需外,可侧重换购造船所需之物料,如南洋的硬木、防水涂料等。”
诸葛瞻颔首:“正该如此!传令刘琏、诸葛尚,放手去做!所需人、物,行台全力协调!但有所需,即刻呈报!”
有了行台的鼎力支持,靖海舟械坊的困境迅速缓解。优质的铁料、桐油、麻丝被优先运抵。墨衡带领工匠们日夜攻关,试验“组合龙骨”与“混合结构”。首次试制的船架在模拟风浪的测试中显现不足,经过连夜修改加固方案,第二次试验便取得了成功。船体的建造速度大大加快。
然而,就在第一艘新式海鹘船即将下水之际,新的风波再起。光禄大夫谯周的门生、永昌郡的一位曹掾周迁,趁巡查工坊之机,上书弹劾舟械坊“耗费巨万,所造之船形制怪异,恐难实用,虚耗国帑”,并暗指宜都王刘琏“年少喜功,不恤民力”。这股风悄然在部分保守官员中流传,给热火朝天的造船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刘琏与诸葛尚闻之,倍感压力。诸葛尚建议立即上书自辩。刘琏却沉思后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与其争辩,不若以事实说话。待新船下水,试航成功,一切谤言不攻自破。” 他更加勤勉地督工,与工匠同甘共苦,同时将每一笔开支记录得清清楚楚。
诸葛瞻在博南得知此事,仅批复八字:“脚踏实地,水到渠成。” 暗中则叮嘱霍弋,对造船事宜,需排除干扰,一力支持。
数月后,春末夏初,楪榆港风和日丽。在无数工匠、军民的注视下,被命名为“破浪一号”的新式海鹘船,缓缓滑下船台,驶入海湾。它比旧船更大,船体线条流畅,结构坚固。在墨衡亲自指挥下,靖海水军都督陈舟选派精锐水手登船,升起风帆,进行首次试航。
“破浪一号”在湾内迎风破浪,转向灵活,稳性良好,远超以往任何一艘自制船只。岸上顿时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刘琏、诸葛尚、陈舟、墨衡等人,望着海中驰骋的帆影,激动不已。首次远航试炼,陈舟亲自带队,沿海南下,往返林邑,全程顺利,验证了新船良好的适航性。
“破浪一号”的成功,彻底粉碎了质疑。捷报传至不韦和博南,北地王刘谌下旨嘉奖所有有功人员,擢升墨衡为将作大匠,赏赐丰厚。谯周等人亦不再多言。
更重要的是,随着首制船的经验积累,后续船只的建造速度和质量显着提升。靖海舟械坊开始批量建造改进型的海鹘船,并开始设计更大型的、可用于远洋贸易和主力水战的“楼船”图纸。南中政权,终于初步掌握了建造大型海船的关键技术,迈出了“向海图强”的实质性一步。
站在楪榆港的望楼上,望着港湾内日渐增多的舰船桅杆,刘琏对诸葛尚感慨道:“昔日观沧海,只觉其阔。今日方知,欲驭此阔海,需有此坚船为足。此船不仅载货,更载着我大汉南疆之未来。”
诸葛尚颔首:“王爷所言极是。然船易造,海难测。未来征程,仍需步步为营。”
海舶制造的成功,为蜀汉的海洋战略安上了强劲的翅膀。然而拥有了利器的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更加浩瀚也更加险恶的海洋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