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雁坡的烟火尚未在记忆中冷却,另一股寒流已悄无声息地席卷了绵竹关。不是来自北方的邓艾,而是来自南方,来自那片本应是他们后盾的土地。
这日清晨,天色灰蒙,寒风卷着哨音掠过残破的关墙。一队约五十人的骑兵,风尘仆仆,护送着几辆看似满载的辎重车,抵达了关下。他们打着的,是成都卫尉的旗号。守关士卒不敢怠慢,但经历了粮道被劫一事,警惕性已提到极高,一边开门,一边迅速通禀了中军。
姜维与诸葛瞻闻讯赶到辕门时,那队骑兵的为首校尉已然下马,是个面生的年轻军官,神色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他对着姜维和诸葛瞻草草行了个军礼,声音平板无波:“末将奉卫尉府令,押送陛下特赐‘慰军御酒’五十坛,锦缎百匹,犒劳绵竹有功将士。”他特意加重了“御酒”和“锦缎”二字。
此言一出,姜维身后的将领们脸色顿时变得极为难看。张遵性子最烈,几乎要按捺不住,拳头攥得咯咯作响。粮草呢?药材呢?箭矢呢?前线将士饿着肚子,带着伤,用命在守关,等来的不是救命的物资,却是这些中看不中用的“御酒”和“锦缎”?
诸葛瞻的心也沉了下去。这不是犒劳,这是羞辱,是赤裸裸的敷衍,更是一种阴险的试探。看看你们这些边关将领,还敢不敢对朝廷的“恩赏”有怨言?
姜维面沉如水,他抬手止住了身后躁动的将领,目光如两把冰冷的刮刀,落在那名校尉脸上:“陛下隆恩,臣等感激涕零。只是,眼下关中断粮,伤兵缺药,不知陛下所拨粮草军械,何时可到?”
那校尉似乎早有准备,不卑不亢地回答:“大将军明鉴,粮草调拨乃大司农所辖,军械打造归少府监管,末将只奉命押送赏赐,其余事宜,一概不知。”
好一个“一概不知”!推脱得干干净净。
姜维不再看他,目光扫过那几辆大车,忽然迈步上前,走到一辆盖着苦布的辎重车前,伸手“嗤啦”一声,扯下了一块苦布。下面露出的,果然是码放整齐的酒坛和色彩鲜艳的锦缎。
“大将军!”那校尉脸色微变,似要阻拦。
姜维理也不理,对身旁的亲兵队长令道:“搬一坛下来。”
亲兵应声搬下一坛御酒。姜维接过,竟当着所有人的面,拍开泥封,一股酒香飘散出来。他却没有喝,而是手腕一倾,将整坛清澈的酒液,“哗啦”一声,尽数泼洒在了冰冷干裂的土地上!
酒水迅速渗入泥土,只留下一片深色的湿痕和浓郁的酒气。
这一下,不仅那成都来的校尉和骑兵们目瞪口呆,连诸葛瞻和关内的将领们也愣住了。
姜维将空酒坛随手掷于地上,摔得粉碎。他转过身,面对着自己麾下那些面带菜色、甲胄残破的士卒,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寂静的辕门:
“将士们!看到了吗?这就是成都送来的‘恩赏’!是御酒,是锦缎!”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压抑到极致的悲愤,“我们的兄弟在挨饿,在流血,在用自己的骨头敲打着魏狗的铠甲!而有些人,却在用这些东西,来告诉我们,要‘感恩’!”
他猛地指向北方,声调陡然拔高,如同受伤的雄狮发出怒吼:“我们的粮食在哪里?!我们的箭矢在哪里?!我们的生路在哪里?!难道要我们用这御酒去退敌?用这锦缎去裹尸吗?!”
“不能!”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随即,压抑已久的怒火如同火山般爆发出来。士卒们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尽管虚弱,却爆发出震天的怒吼:
“我们要粮食!”
“我们要箭矢!”
“诛杀奸臣!”
声浪滚滚,震得那队成都骑兵面色发白,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几步,手按上了刀柄,紧张地环视四周,生怕这些被激怒的边军会瞬间将他们撕碎。
那名为首的校尉脸色煞白,强自镇定道:“大将军!你……你这是何意?莫非是要抗旨不遵,煽动兵变吗?”
“抗旨?”姜维冷笑一声,一步步逼近那校尉,强大的压迫感让后者几乎喘不过气,“本将军是在替陛下,替这满关的忠魂,问一问那些躲在成都锦绣堆里的蠹虫!他们克扣军粮截杀信使,如今又送来这些无用之物,是何居心?!你回去告诉派你来的人,我姜维,和这绵竹关的数万将士,要的是能杀敌的刀,能果腹的粮!若再敢行此龌龊之事,休怪本将军的刀,不认得什么皇亲国戚!”
这番话,已是毫不掩饰的威胁与决裂的信号。
那校尉冷汗涔涔,再不敢多言一句,带着手下,如同丧家之犬般,仓皇离开了绵竹关,连那些“御赏”都顾不上要了。
辕门前,只剩下沉默的军队和弥漫的悲壮。酒香尚未散尽,但空气中更多的,是铁锈和血的味道。
诸葛瞻走到姜维身边,看着南方官道上扬起的尘土,低声道:“大将军,此举……恐再无转圜余地了。”
姜维望着灰蒙蒙的天空,良久,才缓缓说道:“思远,从落雁坡那把火起,就没有转圜余地了。他们是在逼我们反,或者逼我们死。”他转过头,看着诸葛瞻,眼神锐利如刀,“现在我们只能向前,用邓艾的血,或者用我们的血,来告诉成都,告诉天下,汉室还没有亡!”
裂痕,已深可见骨。忠诚与背叛的界限,在生存与道义的挤压下,变得模糊而残酷。绵竹关,真正成了一座漂浮在怒海中的孤岛,它的命运,不再仅仅取决于对魏军的防守,更系于一场即将到来的、更为凶险的内部风暴。
这日清晨,天色灰蒙,寒风卷着哨音掠过残破的关墙。一队约五十人的骑兵,风尘仆仆,护送着几辆看似满载的辎重车,抵达了关下。他们打着的,是成都卫尉的旗号。守关士卒不敢怠慢,但经历了粮道被劫一事,警惕性已提到极高,一边开门,一边迅速通禀了中军。
姜维与诸葛瞻闻讯赶到辕门时,那队骑兵的为首校尉已然下马,是个面生的年轻军官,神色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他对着姜维和诸葛瞻草草行了个军礼,声音平板无波:“末将奉卫尉府令,押送陛下特赐‘慰军御酒’五十坛,锦缎百匹,犒劳绵竹有功将士。”他特意加重了“御酒”和“锦缎”二字。
此言一出,姜维身后的将领们脸色顿时变得极为难看。张遵性子最烈,几乎要按捺不住,拳头攥得咯咯作响。粮草呢?药材呢?箭矢呢?前线将士饿着肚子,带着伤,用命在守关,等来的不是救命的物资,却是这些中看不中用的“御酒”和“锦缎”?
诸葛瞻的心也沉了下去。这不是犒劳,这是羞辱,是赤裸裸的敷衍,更是一种阴险的试探。看看你们这些边关将领,还敢不敢对朝廷的“恩赏”有怨言?
姜维面沉如水,他抬手止住了身后躁动的将领,目光如两把冰冷的刮刀,落在那名校尉脸上:“陛下隆恩,臣等感激涕零。只是,眼下关中断粮,伤兵缺药,不知陛下所拨粮草军械,何时可到?”
那校尉似乎早有准备,不卑不亢地回答:“大将军明鉴,粮草调拨乃大司农所辖,军械打造归少府监管,末将只奉命押送赏赐,其余事宜,一概不知。”
好一个“一概不知”!推脱得干干净净。
姜维不再看他,目光扫过那几辆大车,忽然迈步上前,走到一辆盖着苦布的辎重车前,伸手“嗤啦”一声,扯下了一块苦布。下面露出的,果然是码放整齐的酒坛和色彩鲜艳的锦缎。
“大将军!”那校尉脸色微变,似要阻拦。
姜维理也不理,对身旁的亲兵队长令道:“搬一坛下来。”
亲兵应声搬下一坛御酒。姜维接过,竟当着所有人的面,拍开泥封,一股酒香飘散出来。他却没有喝,而是手腕一倾,将整坛清澈的酒液,“哗啦”一声,尽数泼洒在了冰冷干裂的土地上!
酒水迅速渗入泥土,只留下一片深色的湿痕和浓郁的酒气。
这一下,不仅那成都来的校尉和骑兵们目瞪口呆,连诸葛瞻和关内的将领们也愣住了。
姜维将空酒坛随手掷于地上,摔得粉碎。他转过身,面对着自己麾下那些面带菜色、甲胄残破的士卒,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寂静的辕门:
“将士们!看到了吗?这就是成都送来的‘恩赏’!是御酒,是锦缎!”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压抑到极致的悲愤,“我们的兄弟在挨饿,在流血,在用自己的骨头敲打着魏狗的铠甲!而有些人,却在用这些东西,来告诉我们,要‘感恩’!”
他猛地指向北方,声调陡然拔高,如同受伤的雄狮发出怒吼:“我们的粮食在哪里?!我们的箭矢在哪里?!我们的生路在哪里?!难道要我们用这御酒去退敌?用这锦缎去裹尸吗?!”
“不能!”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随即,压抑已久的怒火如同火山般爆发出来。士卒们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尽管虚弱,却爆发出震天的怒吼:
“我们要粮食!”
“我们要箭矢!”
“诛杀奸臣!”
声浪滚滚,震得那队成都骑兵面色发白,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几步,手按上了刀柄,紧张地环视四周,生怕这些被激怒的边军会瞬间将他们撕碎。
那名为首的校尉脸色煞白,强自镇定道:“大将军!你……你这是何意?莫非是要抗旨不遵,煽动兵变吗?”
“抗旨?”姜维冷笑一声,一步步逼近那校尉,强大的压迫感让后者几乎喘不过气,“本将军是在替陛下,替这满关的忠魂,问一问那些躲在成都锦绣堆里的蠹虫!他们克扣军粮截杀信使,如今又送来这些无用之物,是何居心?!你回去告诉派你来的人,我姜维,和这绵竹关的数万将士,要的是能杀敌的刀,能果腹的粮!若再敢行此龌龊之事,休怪本将军的刀,不认得什么皇亲国戚!”
这番话,已是毫不掩饰的威胁与决裂的信号。
那校尉冷汗涔涔,再不敢多言一句,带着手下,如同丧家之犬般,仓皇离开了绵竹关,连那些“御赏”都顾不上要了。
辕门前,只剩下沉默的军队和弥漫的悲壮。酒香尚未散尽,但空气中更多的,是铁锈和血的味道。
诸葛瞻走到姜维身边,看着南方官道上扬起的尘土,低声道:“大将军,此举……恐再无转圜余地了。”
姜维望着灰蒙蒙的天空,良久,才缓缓说道:“思远,从落雁坡那把火起,就没有转圜余地了。他们是在逼我们反,或者逼我们死。”他转过头,看着诸葛瞻,眼神锐利如刀,“现在我们只能向前,用邓艾的血,或者用我们的血,来告诉成都,告诉天下,汉室还没有亡!”
裂痕,已深可见骨。忠诚与背叛的界限,在生存与道义的挤压下,变得模糊而残酷。绵竹关,真正成了一座漂浮在怒海中的孤岛,它的命运,不再仅仅取决于对魏军的防守,更系于一场即将到来的、更为凶险的内部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