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绝缨之会-《汉阙孤臣》

  蜀汉章武十三年(公元274年)冬,江淮大地战云密布,吴将陆抗与晋将羊祜两位当世名将为争夺西陵展开激烈角逐,吸引了天下目光。南中之地,在卫将军诸葛瞻“静观待变,砺剑积粮”的方略下,获得了难得的战略喘息期。然而外部压力的暂时缓解,却使内部长期积累的矛盾有了浮现的空间。数年来,为应对存亡危机,南中政权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战时体制,资源向军事倾斜,律法趋于严苛,加之“察举贤良”、“夷汉通婚”等新政触及旧有利益格局,朝野上下,功臣、旧臣、新贵、士人、夷帅等各方势力之间,难免滋生怨隙与摩擦。这些矛盾在生存压力下被压抑,却在相对平稳期悄然滋生。能否妥善化解内部纷争,凝聚人心,避免“堡垒从内部攻破”,成为关乎政权能否持久健康发展的关键。一场源于宿怨、牵动各方的突发事件,将这场内部整合的考验,推到了风口浪尖。

  腊月将至,永昌不韦城为庆贺丰年、犒劳将士,依照礼制,由皇帝刘禅下旨,北地王刘谌主持,在王府大殿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腊日宴”。与会者除皇帝刘禅、北地王刘谌、卫将军诸葛瞻等核心重臣外,还包括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大司农张质、光禄大夫谯周、靖海将军陈舟、军器监毛炅、牂柯郡守杨稷等文武高官,以及由“察举”晋升的新锐官吏、军功卓着的将领、乃至部分归附的南中豪帅、夷人首领,济济一堂,本意彰显朝廷恩荣,和睦上下。

  宴会之初,气氛尚算融洽。刘禅端坐主位,气色较往年更为沉稳,虽不多言,然举止合仪。北地王刘谌周旋应酬,卫将军诸葛瞻静坐观察,百官依序献寿,歌舞升平。然而,随着酒酣耳热,一些潜藏的矛盾逐渐浮现。

  冲突的导火索,源于一次看似不经意的敬酒。一位因军功新近晋升为牙门将的牂柯夷人酋长之子,性情豪迈,多饮了几杯,离席向各位重臣敬酒。至军器监毛炅席前,毛炅素以性情刚烈、执法严厉着称,见其步履微晃,言语间略带夷音,又想起日前一批运往牂柯的军械因夷汉士卒争执而有延误,心中不悦,言语间便带了几分轻视,称其“沐受皇恩,当知礼守节,谨言慎行”,隐含训诫之意。济火年轻气盛,觉受辱,当即反驳,言其部族为朝廷戍边有功,反遭苛责。二人言语不合,竟当庭争执起来。毛炅大怒,斥其“夷性未改,不堪教化”;济火则怒斥毛炅“居功自傲,歧视功臣”。场面顿时尴尬。

  安南将军霍弋与济火有统属之谊,且素重其勇,见状即起身呵斥济火失仪,令其退下。然其言语中,亦对毛炅的刻板略有微词。而光禄大夫谯周及其门生,本就对“夷汉通婚”、“夷酋为官”等政策心存芥蒂,此刻更觉夷人果然粗野无礼,有失国体,纷纷侧目,窃窃私语。一些随驾南迁的旧蜀文官,亦对毛炅等“新贵”的跋扈早有不满,暗中幸灾乐祸。新晋的“察举”贤良,则多屏息凝神,观望风向。一场欢宴,瞬间充满了火药味。

  北地王刘谌见状,急忙起身劝解,然毛炅与济火均负气不退,霍弋亦面色不豫。众臣目光皆聚焦于御座上的皇帝刘禅与端坐不动的卫将军诸葛瞻。此事虽小,却牵涉“夷汉关系”、“新旧功臣矛盾”、“文武之争”等诸多敏感议题,处理稍有不慎,便可能寒了将士之心,或损及朝廷威严,导致内部裂痕加深。

  刘禅面色一沉,欲发作,却又似有犹豫,目光扫向诸葛瞻。此刻,若依常例,或可各打五十大板,暂息风波。然,诸葛瞻深知,此非单纯醉酒失仪,乃长期积郁之爆发,简单压服,后患无穷。

  就在众人以为皇帝将降旨斥责之际,卫将军诸葛瞻缓缓起身。他并未立即评论争端,而是行至御阶之前,向刘禅躬身一礼,声音清朗,瞬间吸引了全场注意:“陛下,殿下。今日腊宴,本为君臣同乐,酬功励忠。毛将军、济火将军,皆为国效力,忠心可鉴。一时酒后意气,言语冲撞,虽失礼仪,然其心可恕。臣想起《春秋》所载‘绝缨会’之故事。”

  此言一出,满殿皆静。谯周等博学之士自然知晓,楚庄王夜宴群臣,烛灭,有臣子牵美人衣,美人扯其冠缨告状,庄王不欲因小过折损壮士,命群臣皆绝缨尽欢。后战事起,该臣奋勇杀敌,以报王恩。诸葛瞻在此刻提及此典,寓意深远。

  诸葛瞻环视众人,续道:“楚庄王能容小过,故得猛士效死。今我大汉,立于南中,内抚诸夷,外御强敌,所恃者,文武一心,君臣同体也。毛监正掌军工,夙夜匪懈,方有‘甲胄鲜明’之绩;济火将军戍守边陲,屡立战功,皆为国家柱石。岂可因杯酒失态,言语之隙,而伤股肱之情,寒将士之心乎?”

  他话音一转,语气转为凝重:“然,今日之衅,亦为我等敲响警钟。数年来,我等戮力同心,共度时艰,方有今日局面。然,大业未成,强敌环伺,岂可因些许嫌隙,而生内部分崩之危?诸君,可曾思之?”

  言毕,诸葛瞻转身,对毛炅与济火肃然道:“毛监正,尔掌利器,须知器为人用,人和则器利。济火将军,尔为汉将,当明礼仪,知进退。今日之事,尔等皆有不是。然,陛下圣德,念尔等有功于国,不予深究。望尔等捐弃前嫌,以国事为重!” 随即,他举杯向刘禅及全场:“臣请陛下,效古人之智,今日殿上之事,皆如‘绝缨’,过后不究。我等共饮此杯,愿文武和睦,夷汉一体,上下同心,共扶汉室!”

  诸葛瞻一席话,引经据典,高屋建瓴,既保全了双方颜面,又申明大义,将一场潜在的纷争转化为凝聚人心的契机。

  刘禅闻言,眼中闪过激赏之色,立刻顺势而为,举杯起身,朗声道:“卫将军所言极是!朕岂是吝啬之君?毛卿、济火卿,皆朕之干城!今日之事,就此作罢,永不追究!来,满饮此杯,愿我君臣,如股如肱,共匡社稷!” 皇帝金口一开,定下基调。

  毛炅与济火皆非愚钝之辈,见皇帝与卫将军如此,亦深感惭愧与惶恐,连忙离席谢罪,互敬一杯,誓言尽忠国事。霍弋、谯周等亦纷纷举杯,殿内气氛为之一变,较之前更为真诚热烈。

  然而,诸葛瞻深知,仅靠一场“绝缨”表演远远不够。次日,他即奏请刘禅,连续采取数项巩固内部之策:

  其一,推恩示信。 厚赏毛炅、济火等有功将士,并下诏褒奖近年来在军事、民政、夷务等方面有功之臣,无论出身、新旧,一视同仁,彰显朝廷公允。

  其二,澄清吏治。 命秘书令郤正、御史中丞陈寿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严惩贪腐、渎职,但同时申明,不得因循守旧,阻挠新政,鼓励实干。

  其三,加强沟通。 定期举行由皇帝或北地王主持的小范围议政,听取各方意见,使功臣、旧臣、新锐、夷帅皆有表达渠道,减少隔阂。

  其四,申明纪律。 重申《章武律令》,要求文武百官恪守臣节,严禁结党营私、互相攻讦。

  “绝缨之会”虽以圆满化解告终,但其警示长存。它促使刘禅、诸葛瞻等最高决策者更加关注内部的整合与团结。此后,朝廷在推行各项政策时,更加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加强沟通解释。刘禅亦更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场合,抚慰功臣,激励士子,展现了一位在逆境中逐渐成熟、致力于凝聚人心的君主形象。

  经此一事,南中政权的内部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应对未来更大的风浪奠定了更为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