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十六年(公元277年)秋,北伐大业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继灵关易帜打通南北战线后,北线大将军姜维、南线都督霍弋对成都的合围之势已成铁桶。晋益州刺史张弘、蜀郡太守张微等困守孤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军心彻底瓦解。是年九月,在汉军持续不断的军事压力与政治招降下,成都城门自内而开,守军请降。历时近三载,历经“誓师北进”、“暗度泸水”、“姜维用奇”、“涪城降罗”、“灵关易帜”等一连串艰苦卓绝的战役,北伐大军终于克复故都成都!这一消息,如同燎原之火,以最快的速度向南方传递,其带来的冲击波,远远超出了一场军事胜利的范畴,它将如何影响南中政权的心脏——永昌?又将如何改变天下三分的战略格局?
十月初,蜀道之上,驿马如龙,蹄声踏碎了深秋的晨雾。第一批报捷的信使,是姜维亲自挑选的军中锐士,他们背负着插有赤羽的告捷文书,沿途高呼“成都克复!大汉万岁!”,每至驿站,换马不换人,疾驰南奔。百姓闻声,纷纷涌上道旁,箪食壶浆,泪流满面。消息紧随驿马,通过烽燧系统,一道接一道的狼烟沿着灵关、越嶲、牂柯的群山次第燃起,将胜利的讯号以最古老也最迅速的方式,传向南中腹地。
几乎是同时,靖安司驯养的猎鹰,也携带着加密的绢书,划破长空,直飞永昌。这些渠道传递的,不仅是简单的胜讯,更是详尽的战报:入城仪式的安排、降将名单、府库初步清点、以及对晋室在蜀残余势力的清剿计划。它们的目的地,是永昌城西那座灯火常明的卫将军府行辕。
十月中的一日,永昌城还笼罩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突然,急促的马蹄声和“八百里加急!成都大捷!”的呼喊声划破了寂静。城门轰然洞开,信使纵马直驰皇宫。顷刻间,皇城钟鼓楼上传来了代表大捷的九通钟鸣,声震全城!
北地王刘谌是第一个赶到皇宫正殿的宗室重臣,他衣衫略显不整,眼中却燃烧着前所未有的光芒。紧接着,秘书令郤正、大司农张质等重臣纷纷疾步而来,人人脸上都混杂着难以置信的狂喜和小心翼翼的求证。当信使将姜维、霍弋联署,盖有缴获的晋益州刺史大印的告捷文书呈上时,整个大殿陷入了一种近乎窒息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年迈的光禄大夫谯周,双手颤抖地捧着文书抄本,老泪纵横,仰天长叹:“昭烈皇帝、诸葛丞相在天之灵,可安息矣!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得今日!天不亡汉祚啊!”
然而,在这普天同庆的时刻,有一个人却表现得异常沉静。卫将军诸葛瞻立于殿中,仔细聆听着信使的详细禀报,不时追问细节,如受降过程是否顺利、降军如何安置、成都民生初步情况等。他的脸上虽有欣慰,但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疲惫和更深沉的思虑。他转向激动不已的刘谌和郤正,沉声道:“殿下,郤令君,捷报虽至,然百废待兴,人心浮动。当务之急,是立即稳定成都秩序,安抚降卒百姓,并速迎陛下还都!此间千头万绪,一刻也延误不得。”
皇帝刘禅是在寝宫中被钟声惊醒的。当内侍几乎是语无伦次地禀报“成都……成都光复了”时,他猛地站起身,呆立了片刻,随即,两行热泪无声地滑过他已显沧桑的面颊。这泪水,包含了太多:有愧对先帝的惶恐,有十年寄居南中的屈辱,有对无数捐躯将士的哀思,更有梦想成真、重担即将卸下的巨大宣泄。他没有像群臣那样欢呼,而是缓缓走到殿外,面向北方成都的方向,整了整衣冠,深深地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随后,他召见诸葛瞻等重臣,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却异常坚定:“此乃将士用命、上天庇佑、众卿辅佐之功!朕……朕心甚慰!然,卫将军所言极是,此刻绝非安享之时。着即拟旨:一、犒赏三军,优抚阵亡将士家属;二、大赦天下,免除成都及周边郡县一年赋税;三、命姜维、霍弋即刻整顿防务,肃清残敌,安定民心;四、由卫将军总揽还都事宜,郤正、张质协理,择吉日,奉驾北归!” 这一刻的刘禅,展现出了一位历经磨难、终见曙光的君主应有的沉稳与担当。
捷报如同巨石入水,激起的涟漪远超国境。靖安司很快收到了来自各方的最新密报:
* 东吴震动: 驻守楪榆的靖海将军陈舟急报,吴国交州刺史陶璜所部水师活动频率骤增,沿江巡弋的吴军战船明显增多,似在密切观察汉军动向。此前陈兵边境的吴将陆抗大军虽未进一步紧逼,但也毫无退意。显然,孙皓君臣对蜀汉的迅速复兴感到极度不安和忌惮,原有的“趁火打劫”计划受挫,正陷入是战是和的激烈争论中。
* 曹魏惊恐: 潜伏洛阳的细作冒死传讯,魏帝曹奂闻讯震怒,朝堂哗然。司马昭已急令镇守关中的司马亮、陈骞等加强戒备,并催促杜预加速平定陇西羌乱,以防汉军乘胜出祁山。一种新的战略压力开始向北方聚集。
* 南中百态: 而在南中本土,捷报带来的不仅是欢庆。随驾南迁的旧臣们开始激动地打点行装,憧憬着返回故土;而部分南中本土大姓和夷帅则心生忐忑,担忧朝廷北返后,自身的利益和地位是否会受到影响;那些在北伐中积累了战功的新贵将领们,则摩拳擦掌,期待着在更广阔的天地一展身手。潜在的矛盾在胜利的欢呼下悄然滋生。
面对捷报后的复杂局面,诸葛瞻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眼光。他在行辕中,对刘谌、郤正等人剖析道:“殿下,诸公。成都光复,诚为可喜。然,恰如当年武侯所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之危,非在沙场,而在朝堂内外,在人心向背,在强邻环伺。”
他随即提出了系统的“巩固胜利、稳步还都、应对变局”之策:
1. 军事上,固本培元。 立即传令姜维、霍弋,大军暂驻成都周边要地,不可急于北进或东出。重点消化胜利果实,整编降军,修复城防,储备粮草,形成以成都为核心的坚固防御体系。对吴、魏方向,采取守势,严密监视,暂不挑衅。
2. 政治上,攻心为上。 奏请刘禅,对张弘、张微等降将,依其才具酌情录用,以示宽大。对蜀中士民,广发安民告示,重申汉室正统,废除魏晋苛政,选用蜀地贤才,尽快恢复州郡行政体系,争取民心归附。
3. 迁都上,循序渐进。 还都之事,不可仓促。建议分步进行:首先派遣精干文武官员先行入蜀,接管府库衙署,稳定秩序;其次,由北地王刘谌率部分禁军及官吏北上,初步恢复朝廷运作;待蜀中完全安定后,再奉陛下法驾,择吉日还都。南中永昌,仍设行在,留重臣镇守,作为战略后方。
4. 外交上,刚柔并济。 对东吴,立即遣使,正式通报克复成都,重申盟好,但亦要明确划清边界,警告其不得趁隙侵扰。对曹魏,外示绥靖,内修战备,积蓄力量。
刘禅对诸葛瞻的方略全盘采纳,并感慨道:“朕得卫将军,如鱼得水。还都之事,一切依卿所议。朕在此永昌,静待蜀中安定佳音。” 此时的刘禅,已深知“治大国如烹小鲜”之理,将专业事务委于能臣。
十月初,蜀道之上,驿马如龙,蹄声踏碎了深秋的晨雾。第一批报捷的信使,是姜维亲自挑选的军中锐士,他们背负着插有赤羽的告捷文书,沿途高呼“成都克复!大汉万岁!”,每至驿站,换马不换人,疾驰南奔。百姓闻声,纷纷涌上道旁,箪食壶浆,泪流满面。消息紧随驿马,通过烽燧系统,一道接一道的狼烟沿着灵关、越嶲、牂柯的群山次第燃起,将胜利的讯号以最古老也最迅速的方式,传向南中腹地。
几乎是同时,靖安司驯养的猎鹰,也携带着加密的绢书,划破长空,直飞永昌。这些渠道传递的,不仅是简单的胜讯,更是详尽的战报:入城仪式的安排、降将名单、府库初步清点、以及对晋室在蜀残余势力的清剿计划。它们的目的地,是永昌城西那座灯火常明的卫将军府行辕。
十月中的一日,永昌城还笼罩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突然,急促的马蹄声和“八百里加急!成都大捷!”的呼喊声划破了寂静。城门轰然洞开,信使纵马直驰皇宫。顷刻间,皇城钟鼓楼上传来了代表大捷的九通钟鸣,声震全城!
北地王刘谌是第一个赶到皇宫正殿的宗室重臣,他衣衫略显不整,眼中却燃烧着前所未有的光芒。紧接着,秘书令郤正、大司农张质等重臣纷纷疾步而来,人人脸上都混杂着难以置信的狂喜和小心翼翼的求证。当信使将姜维、霍弋联署,盖有缴获的晋益州刺史大印的告捷文书呈上时,整个大殿陷入了一种近乎窒息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年迈的光禄大夫谯周,双手颤抖地捧着文书抄本,老泪纵横,仰天长叹:“昭烈皇帝、诸葛丞相在天之灵,可安息矣!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得今日!天不亡汉祚啊!”
然而,在这普天同庆的时刻,有一个人却表现得异常沉静。卫将军诸葛瞻立于殿中,仔细聆听着信使的详细禀报,不时追问细节,如受降过程是否顺利、降军如何安置、成都民生初步情况等。他的脸上虽有欣慰,但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疲惫和更深沉的思虑。他转向激动不已的刘谌和郤正,沉声道:“殿下,郤令君,捷报虽至,然百废待兴,人心浮动。当务之急,是立即稳定成都秩序,安抚降卒百姓,并速迎陛下还都!此间千头万绪,一刻也延误不得。”
皇帝刘禅是在寝宫中被钟声惊醒的。当内侍几乎是语无伦次地禀报“成都……成都光复了”时,他猛地站起身,呆立了片刻,随即,两行热泪无声地滑过他已显沧桑的面颊。这泪水,包含了太多:有愧对先帝的惶恐,有十年寄居南中的屈辱,有对无数捐躯将士的哀思,更有梦想成真、重担即将卸下的巨大宣泄。他没有像群臣那样欢呼,而是缓缓走到殿外,面向北方成都的方向,整了整衣冠,深深地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随后,他召见诸葛瞻等重臣,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却异常坚定:“此乃将士用命、上天庇佑、众卿辅佐之功!朕……朕心甚慰!然,卫将军所言极是,此刻绝非安享之时。着即拟旨:一、犒赏三军,优抚阵亡将士家属;二、大赦天下,免除成都及周边郡县一年赋税;三、命姜维、霍弋即刻整顿防务,肃清残敌,安定民心;四、由卫将军总揽还都事宜,郤正、张质协理,择吉日,奉驾北归!” 这一刻的刘禅,展现出了一位历经磨难、终见曙光的君主应有的沉稳与担当。
捷报如同巨石入水,激起的涟漪远超国境。靖安司很快收到了来自各方的最新密报:
* 东吴震动: 驻守楪榆的靖海将军陈舟急报,吴国交州刺史陶璜所部水师活动频率骤增,沿江巡弋的吴军战船明显增多,似在密切观察汉军动向。此前陈兵边境的吴将陆抗大军虽未进一步紧逼,但也毫无退意。显然,孙皓君臣对蜀汉的迅速复兴感到极度不安和忌惮,原有的“趁火打劫”计划受挫,正陷入是战是和的激烈争论中。
* 曹魏惊恐: 潜伏洛阳的细作冒死传讯,魏帝曹奂闻讯震怒,朝堂哗然。司马昭已急令镇守关中的司马亮、陈骞等加强戒备,并催促杜预加速平定陇西羌乱,以防汉军乘胜出祁山。一种新的战略压力开始向北方聚集。
* 南中百态: 而在南中本土,捷报带来的不仅是欢庆。随驾南迁的旧臣们开始激动地打点行装,憧憬着返回故土;而部分南中本土大姓和夷帅则心生忐忑,担忧朝廷北返后,自身的利益和地位是否会受到影响;那些在北伐中积累了战功的新贵将领们,则摩拳擦掌,期待着在更广阔的天地一展身手。潜在的矛盾在胜利的欢呼下悄然滋生。
面对捷报后的复杂局面,诸葛瞻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眼光。他在行辕中,对刘谌、郤正等人剖析道:“殿下,诸公。成都光复,诚为可喜。然,恰如当年武侯所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之危,非在沙场,而在朝堂内外,在人心向背,在强邻环伺。”
他随即提出了系统的“巩固胜利、稳步还都、应对变局”之策:
1. 军事上,固本培元。 立即传令姜维、霍弋,大军暂驻成都周边要地,不可急于北进或东出。重点消化胜利果实,整编降军,修复城防,储备粮草,形成以成都为核心的坚固防御体系。对吴、魏方向,采取守势,严密监视,暂不挑衅。
2. 政治上,攻心为上。 奏请刘禅,对张弘、张微等降将,依其才具酌情录用,以示宽大。对蜀中士民,广发安民告示,重申汉室正统,废除魏晋苛政,选用蜀地贤才,尽快恢复州郡行政体系,争取民心归附。
3. 迁都上,循序渐进。 还都之事,不可仓促。建议分步进行:首先派遣精干文武官员先行入蜀,接管府库衙署,稳定秩序;其次,由北地王刘谌率部分禁军及官吏北上,初步恢复朝廷运作;待蜀中完全安定后,再奉陛下法驾,择吉日还都。南中永昌,仍设行在,留重臣镇守,作为战略后方。
4. 外交上,刚柔并济。 对东吴,立即遣使,正式通报克复成都,重申盟好,但亦要明确划清边界,警告其不得趁隙侵扰。对曹魏,外示绥靖,内修战备,积蓄力量。
刘禅对诸葛瞻的方略全盘采纳,并感慨道:“朕得卫将军,如鱼得水。还都之事,一切依卿所议。朕在此永昌,静待蜀中安定佳音。” 此时的刘禅,已深知“治大国如烹小鲜”之理,将专业事务委于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