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与孙恩带着满腹猜疑离开绵竹的消息,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压在了姜维和诸葛瞻心头。关隘内的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谁都知道,黄皓绝不会善罢甘休,留给他们的时间,正以沙漏般的速度飞速流逝。
中军大帐内,烛火摇曳。姜维已卸下病容,但连日来的心力交瘁,让他眉宇间的皱纹更深了几分。他目光沉静地看向对面的诸葛瞻,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思远,戏已做足,该收场了。王仁归去,黄皓必起杀心。我等‘诈病回京’之策,恐难瞒过那些鹰犬。拖延下去,唯有坐以待毙。”
诸葛瞻颔首,他清瘦的面庞在灯光下显得异常冷静:“大将军所言极是。成都的罗网正在收紧,我们必须在他们完成合围之前,抢先一步动起来。‘金蝉’需得脱壳,但这壳,要脱得巧妙,脱得让他们即便生疑,也抓不住把柄,更要为我等后续行动铺路。”
“你有何具体想法?”姜维问道。历经磨难,他对这位年轻却屡出奇谋的“麒麟儿”已是越发倚重。
诸葛瞻走到那张绘制粗糙却标注详尽的益州地图前,手指先重点敲了敲绵竹关的位置,然后缓缓向南移动。
“首先,这‘病’不能突然好转,而需‘恶化’到不得不动的地步。”诸葛瞻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可令心腹放出风声,言大将军忧愤交加,病情急转直下,军中医官束手,恐……恐时日无多。唯有返回成都,或可借助御医药石,觅得一线生机。”
姜维微微眯眼:“置之死地而后生?以此博取陛下乃至朝中同情,也为我等离开绵竹,提供一个最迫切、最难以被公然拒绝的理由。”
“正是。”诸葛瞻点头,“其次,离开的方式和规模,需仔细斟酌。大队人马行动,目标太大,且易被诬为拥兵逼宫。瞻以为,大将军可只带数百亲卫精锐,轻车简从,对外宣称是‘赶路求医’,以示并无他意。而关内主力,由可靠将领统率,严密封锁消息,加固防务,做出大将军仍在关内‘养病’的假象,迷惑邓艾,也稳住军心。”
“那你自己呢?”姜维关切地问。他知道,诸葛瞻作为计划的核心策划者和自己最重要的盟友,绝不能留在险地。
诸葛瞻淡然一笑:“瞻自然随大将军同行。名义上,是护送大将军回京就医,并代掌卫将军印信,以便向陛下陈情。实际上,我等二人同行,方可临机决断,应对路途万变。”
姜维沉吟片刻,认为此计可行。轻装简从,既可降低黄皓阎宇的警惕,也可提高行动速度。他接着问道:“路线如何选择?官道必然关卡重重。”
诸葛瞻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一条曲折的路径,避开了阎宇重兵布防的雒城等主要关隘,指向涪城方向:“不走雒城大道。我们向东南,绕道涪城,沿涪水南下。此路虽崎岖难行,但守备相对薄弱,且更靠近东吴边境,必要时或可借势。关键在于行动要快,要隐秘。”
“此外,”诸葛瞻压低声音,“真正的杀招,在于暗度陈仓。张遵将军及其死士,已分批潜入成都附近。我等明面上‘求医’队伍吸引黄皓阎宇注意的同时,需有一支绝对可靠的轻骑,携带我等联名手令,走更隐蔽的小路,星夜兼程,抢先一步抵达成都外围,与张遵汇合,传达最终行动指令,确保城内接应万无一失。”
姜维眼中精光一闪:“双管齐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好!只是这传递手令之人,需万分谨慎。”
“人选已有。”诸葛瞻道,“可令赵统将军之子赵广率十名心腹死士执行此任。赵小将军勇毅忠诚,且其父赵统将军在朝中素有清望,即便途中被盘查,亦有说辞周旋。”
计议已定,两人不再犹豫,立刻分头行动。
次日,绵竹关内悄然弥漫开一股悲戚的气氛。有消息从“亲近侍卫”口中漏出,称大将军病情恶化,呕血不止,已至弥留之际,军中医官皆摇头叹息,言除非有神医良药,否则回天乏术。甚至有“御医”王仁留下的“温补药材”被弃置不用的细节传出,更添几分真实。
诸葛瞻则开始公开安排车马,挑选随行护卫,并召集副将,面色沉重地交代关防事宜,言语中透出“若大将军有不测,尔等需谨守关隘,以待后命”的嘱托。一切举动,都指向姜维命不久矣,急需回京。
暗地里赵广率领十名精锐,已携带蜡封密令,扮作猎户,悄然从关隘侧翼一处隐秘出口离去,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
又过一日,一切准备就绪。天色未明,绵竹关南门悄然开启。一辆看似普通的马车在数百名身着轻甲、神色肃穆的亲卫骑兵护卫下,缓缓驶出关门。马车帘幕低垂,外人难窥其内。诸葛瞻骑马行于车旁,面容憔悴,眼神却锐利地扫视着四周。
关墙上,留守的将领们默默注视着队伍远去,人人面色凝重。他们接到的军令是:大将军重病返京医治,卫将军诸葛瞻护送。期间,紧闭关门,严守防务,无令不得擅动,亦不得泄露大将军离去之消息。
队伍行进速度不快,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他们并未刻意隐藏行踪,反而在遇到沿途村落或零星行人时,会稍作停留,“补充饮水”,并“不经意”地透露车中乃是病重的姜大将军,欲赶回成都求救。
消息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般扩散开去。
与此同时,绵竹关内依旧旌旗招展,巡逻士卒往来如常,炊烟按时升起,从外部观察,与往日并无太大不同。一副“主将仍在”的假象被精心维持着。
然而,这“金蝉脱壳”之计,能否真正骗过黄皓和阎宇布下的天罗地网?那支携带密令的先遣小队,能否顺利穿越重重险阻?通往成都的漫漫长路上,又埋伏着多少杀机?
蝉已振翅欲飞。但脱壳之险才刚刚开始。
中军大帐内,烛火摇曳。姜维已卸下病容,但连日来的心力交瘁,让他眉宇间的皱纹更深了几分。他目光沉静地看向对面的诸葛瞻,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思远,戏已做足,该收场了。王仁归去,黄皓必起杀心。我等‘诈病回京’之策,恐难瞒过那些鹰犬。拖延下去,唯有坐以待毙。”
诸葛瞻颔首,他清瘦的面庞在灯光下显得异常冷静:“大将军所言极是。成都的罗网正在收紧,我们必须在他们完成合围之前,抢先一步动起来。‘金蝉’需得脱壳,但这壳,要脱得巧妙,脱得让他们即便生疑,也抓不住把柄,更要为我等后续行动铺路。”
“你有何具体想法?”姜维问道。历经磨难,他对这位年轻却屡出奇谋的“麒麟儿”已是越发倚重。
诸葛瞻走到那张绘制粗糙却标注详尽的益州地图前,手指先重点敲了敲绵竹关的位置,然后缓缓向南移动。
“首先,这‘病’不能突然好转,而需‘恶化’到不得不动的地步。”诸葛瞻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可令心腹放出风声,言大将军忧愤交加,病情急转直下,军中医官束手,恐……恐时日无多。唯有返回成都,或可借助御医药石,觅得一线生机。”
姜维微微眯眼:“置之死地而后生?以此博取陛下乃至朝中同情,也为我等离开绵竹,提供一个最迫切、最难以被公然拒绝的理由。”
“正是。”诸葛瞻点头,“其次,离开的方式和规模,需仔细斟酌。大队人马行动,目标太大,且易被诬为拥兵逼宫。瞻以为,大将军可只带数百亲卫精锐,轻车简从,对外宣称是‘赶路求医’,以示并无他意。而关内主力,由可靠将领统率,严密封锁消息,加固防务,做出大将军仍在关内‘养病’的假象,迷惑邓艾,也稳住军心。”
“那你自己呢?”姜维关切地问。他知道,诸葛瞻作为计划的核心策划者和自己最重要的盟友,绝不能留在险地。
诸葛瞻淡然一笑:“瞻自然随大将军同行。名义上,是护送大将军回京就医,并代掌卫将军印信,以便向陛下陈情。实际上,我等二人同行,方可临机决断,应对路途万变。”
姜维沉吟片刻,认为此计可行。轻装简从,既可降低黄皓阎宇的警惕,也可提高行动速度。他接着问道:“路线如何选择?官道必然关卡重重。”
诸葛瞻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一条曲折的路径,避开了阎宇重兵布防的雒城等主要关隘,指向涪城方向:“不走雒城大道。我们向东南,绕道涪城,沿涪水南下。此路虽崎岖难行,但守备相对薄弱,且更靠近东吴边境,必要时或可借势。关键在于行动要快,要隐秘。”
“此外,”诸葛瞻压低声音,“真正的杀招,在于暗度陈仓。张遵将军及其死士,已分批潜入成都附近。我等明面上‘求医’队伍吸引黄皓阎宇注意的同时,需有一支绝对可靠的轻骑,携带我等联名手令,走更隐蔽的小路,星夜兼程,抢先一步抵达成都外围,与张遵汇合,传达最终行动指令,确保城内接应万无一失。”
姜维眼中精光一闪:“双管齐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好!只是这传递手令之人,需万分谨慎。”
“人选已有。”诸葛瞻道,“可令赵统将军之子赵广率十名心腹死士执行此任。赵小将军勇毅忠诚,且其父赵统将军在朝中素有清望,即便途中被盘查,亦有说辞周旋。”
计议已定,两人不再犹豫,立刻分头行动。
次日,绵竹关内悄然弥漫开一股悲戚的气氛。有消息从“亲近侍卫”口中漏出,称大将军病情恶化,呕血不止,已至弥留之际,军中医官皆摇头叹息,言除非有神医良药,否则回天乏术。甚至有“御医”王仁留下的“温补药材”被弃置不用的细节传出,更添几分真实。
诸葛瞻则开始公开安排车马,挑选随行护卫,并召集副将,面色沉重地交代关防事宜,言语中透出“若大将军有不测,尔等需谨守关隘,以待后命”的嘱托。一切举动,都指向姜维命不久矣,急需回京。
暗地里赵广率领十名精锐,已携带蜡封密令,扮作猎户,悄然从关隘侧翼一处隐秘出口离去,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
又过一日,一切准备就绪。天色未明,绵竹关南门悄然开启。一辆看似普通的马车在数百名身着轻甲、神色肃穆的亲卫骑兵护卫下,缓缓驶出关门。马车帘幕低垂,外人难窥其内。诸葛瞻骑马行于车旁,面容憔悴,眼神却锐利地扫视着四周。
关墙上,留守的将领们默默注视着队伍远去,人人面色凝重。他们接到的军令是:大将军重病返京医治,卫将军诸葛瞻护送。期间,紧闭关门,严守防务,无令不得擅动,亦不得泄露大将军离去之消息。
队伍行进速度不快,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他们并未刻意隐藏行踪,反而在遇到沿途村落或零星行人时,会稍作停留,“补充饮水”,并“不经意”地透露车中乃是病重的姜大将军,欲赶回成都求救。
消息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般扩散开去。
与此同时,绵竹关内依旧旌旗招展,巡逻士卒往来如常,炊烟按时升起,从外部观察,与往日并无太大不同。一副“主将仍在”的假象被精心维持着。
然而,这“金蝉脱壳”之计,能否真正骗过黄皓和阎宇布下的天罗地网?那支携带密令的先遣小队,能否顺利穿越重重险阻?通往成都的漫漫长路上,又埋伏着多少杀机?
蝉已振翅欲飞。但脱壳之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