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血战待援-《汉阙孤臣》

  永昌不韦城内的肃奸行动虽暂除内患,但无人敢有丝毫松懈。北线牂牁江防军的存亡,如同利剑悬于整个流亡朝廷的头顶。安南将军霍弋倾尽府库凑出的粮草军械,由傅佥、傅着兄弟率三千敢死之士押运,已冒险北上。整个永昌的目光,都焦灼地投向了北方那血火交织的战场。

  牂牁江南岸,汉军主阵地已化为一片焦土。大将军姜维率残部在此坚守已近月余,面对邓艾主力昼夜不停的猛攻,防线屡屡濒临崩溃,又屡屡在极度惨烈的白刃战中勉强稳住。将士们甲胄残破,满面烟尘,许多人身带数创,仍倚着残垣断壁,紧握手中卷刃的刀枪。粮草早已告罄,最后一点米粮优先供给伤兵,余者多以草根树皮、甚至宰杀伤病战马充饥。箭矢所剩无几,擂木滚石也已用尽,真正的到了山穷水尽之境。

  中军帐内,姜维须发皆白,眼窝深陷,昔日锐利的目光此刻布满了血丝与疲惫。他听着各部将校汇报的伤亡数字和物资匮乏情况,心沉入了谷底。老将张翼身中数箭,重伤不起;张嶷在之前的反击中陷入重围,力战殉国;傅佥之弟傅着南下求援后,其部由一副将代领,亦伤亡过半。能战之兵,已不足五千,且人人带伤,饥疲交加。

  “大将军,”一浑身浴血的校尉哽咽道,“魏狗攻势太猛!弟兄们……弟兄们快撑不住了!箭射光了就用石头砸,石头没了就扑上去抱在一起滚下悬崖……再没有援军,再没有粮食,明天……明天恐怕……”

  姜维猛地抬手,止住了他的话。帐内一片死寂,唯有远处传来的厮杀声和伤兵的呻吟格外刺耳。

  姜维缓缓站起身,走到帐外,望着南方永昌的方向,久久不语。他知道,朝廷新至永昌,立足未稳,内忧外患,筹集援军粮草何其艰难!傅佥兄弟能否突破重围送达补给,亦是未知之数。或许,永昌的援军,永远也来不了了。

  他深吸一口带着浓重血腥味的空气,转身面对聚拢过来的将士,声音沙哑却异常坚定:“诸位!我姜维,受先帝、武侯厚恩,受托孤之重,至今二十余载!未能克复中原,已愧对先人!今国破家亡,退守至此,岂能再退?身后,便是陛下,便是朝廷!我等已无路可退!”

  他目光扫过一张张疲惫而绝望的脸,提高了声音:“我知道,大家很累,很饿,很痛苦!我也一样!但我们是汉军!是大汉最后的屏障!纵然战至一兵一卒,流尽最后一滴血,也绝不能让魏狗踏过牂牁江!告诉将士们,援军就在路上!粮食就在路上!只要再坚持一天,再坚持一个时辰,胜利必属于我大汉!”

  “誓死追随大将军!”残存的将领们红着眼睛,嘶声吼道。悲壮的气氛感染了每一个人,求生的欲望与忠勇的气节交织,化作最后的战斗意志。

  然而,现实的残酷不会因誓言而改变。次日黎明,邓艾发动了前所未有的总攻!魏军倾巢而出,以牛皮盾牌结阵,冒着汉军稀疏的箭矢和滚石,强行搭设浮桥,不计伤亡地涌向南岸!江面被鲜血染红,浮尸堵塞了水流。

  汉军将士依托最后的工事拼死抵抗,用身体堵住缺口,刀砍断了就用牙咬,抱着魏兵一同坠入江中。姜维亲临最前线,白发飞舞,剑锋所指,魏兵纷纷倒地,老将军宛若战神,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午后,江滩上尸积如山,魏军的攻势竟被这伙残兵硬生生顶住了!

  但汉军也付出了无法承受的代价,防线多处被突破,建制被打乱,各自为战。姜维身边仅剩数百亲兵,被围在一处高地上。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魏军后方突然响起震天的喊杀声!一支汉军旗帜如同神兵天降,从侧翼狠狠插入魏军阵中!

  “援军!是援军到了!”高地上残存的汉军将士喜极而泣!

  正是傅佥、傅着率领的三千敢死队!他们一路避开魏军游骑,穿行险峻小道,日夜兼程,终于在最后关头赶到!傅佥一马当先,手持长枪,如猛虎下山,直扑魏军指挥中枢!傅着虽年少,亦挥舞佩剑,紧随兄长,指挥士卒猛冲。

  魏军猝不及防,后阵大乱!邓艾见汉军援军虽不多,但气势如虹,且不知虚实,恐中埋伏,只得下令暂缓对姜维的围攻,分兵抵挡傅佥部。

  趁此良机,姜维率残部从高地杀出,与傅佥部里应外合,竟将魏军先锋击退数里,暂时稳住了摇摇欲坠的防线!

  两军会师,恍如隔世。傅佥滚鞍下马,拜倒于姜维面前,泪流满面:“大将军!末将来迟了!”

  姜维扶起他,看着眼前这支虽疲惫却斗志昂扬的生力军,尤其是看到年少却坚毅的傅着,眼眶湿润:“不迟!来得正好!弟兄们……辛苦了!” 他立即下令,将带来的粮食分发给饿得奄奄一息的将士,箭矢刀枪补充到位。

  得到补给和生力军补充的汉军,士气大振,连夜抢修工事,准备迎接邓艾更疯狂的反扑。

  然而,傅佥带来的不仅是补给,还有一个沉重的消息。他私下禀报姜维:“大将军,永昌虽暂安,然内忧刚平,粮草筹集极其困难,此批补给已是竭尽全力。霍将军言,后续……恐难以为继。北地王与卫将军之意,请大将军审时度势,若事不可为,当……当设法向永昌方向逐步转移,保存实力,依托南中地利,再图后举。” 这话说得很委婉,但意思明确:永昌无法长期支撑前线消耗,必要时需战略撤退。

  姜维听罢,沉默良久。他何尝不知局势之危?但放弃牂牁江防线,意味着将大片土地和战略主动权拱手让给邓艾,永昌将直接暴露在兵锋之下。

  “告知殿下与卫将军,”姜维最终沉声道,“维……心中有数。然此刻撤退,军心必溃,且邓艾必尾随追击,恐演变成大溃败。唯有在此再挫其锐气,方可有序南移。请朝廷放心,维必竭尽全力,为朝廷争取时间!”

  与此同时,永昌不韦城内,北地王刘谌与病情稍愈的诸葛瞻,正与霍弋、郤正等人紧急商议傅佥军报抵达后的应对之策。

  “大将军虽暂时稳住阵脚,然长期消耗,我军绝难支撑。”霍弋指着地图,面色凝重,“需即刻着手准备南撤预案。一是选定撤退路线,需隐秘且险要;二是于路线沿途险隘预设阻击阵地,囤积部分粮草;三是安抚永昌诸夷,尤其要稳住朵思,使其能为大军撤退提供便利或至少不加阻挠。”

  诸葛瞻补充道:“还需密令大将军,逐步将重伤员和重要器械先行南运。撤退之时,务必分批交替,井然有序,万不可慌乱。”

  刘谌点头:“二位将军所言极是。此事关乎存亡,需绝对机密进行。霍将军,路线勘察与预设阵地之事,由你全权负责。郤令君,安抚夷帅、筹备粮秣之事,烦劳您多费心。” 他顿了顿,看向诸葛瞻,“卫将军,您身体未愈,但统筹全局、与大将军密信往来,非您莫属。”

  众人领命,分头准备。一项名为“磐石”的绝密撤退计划,在极度保密的状态下开始启动。

  而这一切的紧张与谋划,也悄然影响着年轻一代。诸葛尚在协助霍弋处理文书时,隐约察觉到城防部署的微妙变化和物资流向的调整,他心中明白,最坏的打算可能已经开始。他并未声张,只是更加勤勉地工作,同时暗中整理父亲的重要文书,以备不时之需。傅着在经历了北上血战之后,迅速成熟起来,被姜维留在军中协助参谋军事,其敏锐的观察力开始崭露头角。张奕、赵戬、廖通等年轻将领,则被霍弋调入新组建的“预设阵地修筑营”,在崇山峻岭间秘密开辟工事,他们虽不知全盘计划,却从任务的机密性中感受到了大战将至的压抑。

  永昌朝廷,在暂时获得喘息后,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固守北线已不可能,战略转移势在必行。能否在邓艾的全力猛攻下,完成一次有序的、最大程度保存实力的撤退,将成为决定蜀汉政权能否在南中延续的关键。北地王刘谌、卫将军诸葛瞻、安南将军霍弋,以及前线的大将军姜维,他们的智慧与决断,将再次面临极限的考验。而年轻的血液,也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加速流淌,准备承担起更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