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隘口的血战与张奕的殉国,如同一声沉重的丧钟,彻底击碎了流亡朝廷中最后一丝侥幸。南撤的队伍带着刻骨的悲痛与疲惫,在安南将军霍弋的全力护持下,终于穿越崇山峻岭,抵达了由北地王刘谌初步平定的楪榆郡。当那座背靠苍山、面临洱海的楪榆城轮廓出现在视野中时,许多人几乎虚脱,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失去亲友的哀恸交织,气氛凝重而复杂。
北地王刘谌亲率郡中官员及已归附的夷汉士绅出城迎驾。看到父皇刘禅的御辇以及身后那支减员严重、狼狈不堪的队伍,尤其是得知张飞之孙张奕血战殉国的消息,刘谌悲愤交加,却强忍泪水,以最郑重的礼仪将惊魂未定的刘禅及中枢迎入城内。楪榆城虽比永昌不韦城稍大,但骤然涌入如此多的人口,依旧显得拥挤不堪。安置工作千头万绪,悲伤的气氛笼罩全城。
首要之事是稳定人心,抚恤伤亡。刘谌以皇帝名义,追赠张奕为讨逆将军,厚恤其家,并隆重祭奠所有在澜沧隘口及南撤途中殉国的将士。重伤的赵戬得到了全力救治。这些举措,虽不能挽回损失,但至少表明了朝廷的态度,让活着的将士感到一丝慰藉。
然而,现实的生存压力,比哀悼更为紧迫地摆在面前。流亡朝廷历经磨难,人员、物资损失巨大。随行将士、百官及家眷、百姓总计已不足两万,且多有伤病。仓促南迁,携带的粮草辎重消耗殆尽,楪榆郡本地的存粮在供应刘谌平叛大军和本地需求后,也所剩无几。更严峻的是,武器甲胄破损严重,箭矢匮乏,盐、铁等战略物资极度短缺。朝廷的财政也已枯竭,昔日成都府库的积累早已丧失在逃亡路上。如何在这偏远的南疆之地生存下去,成为比应对追兵更为根本的挑战。
临时设于原楪榆郡守府的朝会上,气氛压抑。皇帝刘禅精神萎靡,近乎沉默。北地王刘谌、卫将军诸葛瞻、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等人面色凝重。
霍弋率先奏报,声音沉重:“陛下,殿下。现今人马困顿,粮草仅能维持半月。军械残缺,尤缺箭镞、刀矛。长此以往,不需魏军来攻,我等自溃矣。”
光禄大夫谯周此刻亦不得不面对现实,叹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南中地瘠,虽暂得楪榆一城,然赋税难征,财源枯竭,如之奈何?”
一直沉默的诸葛瞻,此时缓缓开口,声音虽弱,却条理清晰:“陛下,诸位。今困守孤城,坐吃山空,绝非良策。当务之急,须开源节流,稳固根本。开源之策,其要有二:一曰‘农’,二曰‘商’。”
众人目光聚焦于他。
诸葛瞻继续道:“农者,立国之本。当效武侯旧制,大兴军屯、民屯。楪榆之地,洱海之滨,尚有可垦之田。可命将士闲时耕种,招募流亡百姓开荒,赐予田亩,轻徭薄赋,以期自给。此乃长久之计。”
刘谌点头赞同:“卫将军所言极是。此事可由霍将军统筹,孤亦将督促施行。”
“然屯田周期漫长,远水难解近渴。”诸葛瞻话锋一转,“眼下燃眉之急,在于‘商’,尤其在于盐铁之利!”
他看向霍弋:“霍将军久镇南中,当知南中虽贫,然并非无宝。滇池有盐井,哀牢山有铁矿,虽开采粗陋,然若能收归官营,统一炼制,不仅可满足我军所需,更可贩与境内诸夷乃至……乃至西边身毒之商贾,换取粮食、布匹、战马!此乃速效之法!”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盐铁专卖,乃是朝廷重要财源,但在此地推行,势必触动当地豪帅和夷人首领的利益,极易引发新的动荡。
谯周立即反对:“卫将军此议,恐引火烧身!盐铁之利,向为地方豪强所据。我朝新至,立足未稳,若强行收归官营,岂不逼反诸夷?木鹿之叛,前车之鉴啊!”
霍弋也面露难色:“卫将军,此事确需慎重。滇池盐井多在孟姓大族掌控之中,哀牢山之铁则为木鹿残部及其他小部落分据。强取恐难。”
这时,北地王刘谌沉吟片刻,决然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坐以待毙,与冒险一搏,孤选择后者!然,确不可鲁莽。或可双管齐下:一方面,由朝廷设立‘盐铁监’,公告盐铁官营之策,以示法度;另一方面,遣能言善辩之士,与诸豪帅商谈,许以官爵或贸易分成,晓以利害,使其自愿合作。若有不从者……”他眼中寒光一闪,“则择其一二冥顽者,以雷霆手段击之,以儆效尤!首要目标,便是掌控滇池盐井!”
刘谌的魄力,让诸葛瞻和霍弋为之动容。这确实是在绝境中寻求生机的大胆之策。
“殿下英明!”诸葛瞻支持道,“可令熟悉夷情、且有胆有识者主持此事。”
霍弋思索道:“或可令霍在尝试。彼年轻果敢,通晓夷语,且此次北上接应,颇立微功,可加以历练。另,可派黄崇为其副手,黄崇通晓文书律令,可助其厘定章程。”
“准!”刘谌当即同意,“即擢霍在为盐铁监丞,黄崇为令史,持节前往滇池地区,处置盐井事宜!”
朝议之后,新政迅速展开。霍弋、廖化等人全力组织军屯民屯,加固城防。而年轻的霍在和黄崇,则肩负着为朝廷寻找“活水”的重任,带领一队精干人马和少量作为“样品”的蜀锦、瓷器,前往滇池地区。
与此同时,在颠沛流离中逐渐成长的年轻一代,也开始在新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位置。诸葛尚在母亲刘嫣的督促下,每日读书习字不辍,但已不满足于单纯诵读。他主动向秘书令郤正请教典章制度,协助整理一路散佚的文书,尤其对父亲诸葛瞻提及的盐铁、屯田等实务表现出浓厚兴趣。郤正惊异于其早慧,悉心指点。
伤势渐愈的赵戬,虽然失去好友张奕悲痛万分,但化悲愤为力量,主动向廖化请缨,协助整训新补充的士卒。傅佥之弟傅着,则因其机敏和之前的功绩,被刘谌留在身边参赞军务,负责与楪榆郡内归附夷帅的日常联络。这些年轻人,正在血与火的洗礼和生存的压力下,迅速褪去青涩,成为支撑这个流亡政权的新生力量。
然而,新政的推行绝非一帆风顺。霍在、黄崇抵达滇池后,进展缓慢。孟氏等当地大姓对朝廷的盐铁官营政策抵触情绪强烈,或阳奉阴违,或漫天要价。而更糟糕的消息传来:邓艾在稳定永昌地区后,已派兵南下,前锋已抵达澜沧江以北,正在搜寻渡口,并同时派出大量细作潜入楪榆郡,散布谣言,挑拨夷汉关系,意图在军事进攻前先从内部瓦解蜀汉政权。
内忧外患之下,楪榆城内的气氛再次紧张起来。盐铁之利能否顺利获取,关系到政权能否生存;能否顶住邓艾的下一波进攻,则关系到能否保住这最后的立足之地。北地王刘谌和卫将军诸葛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而年轻的霍在、黄崇在滇池的博弈,也到了关键时刻。蜀汉政权在南中的命运,走到了一个更加微妙而危险的十字路口。
北地王刘谌亲率郡中官员及已归附的夷汉士绅出城迎驾。看到父皇刘禅的御辇以及身后那支减员严重、狼狈不堪的队伍,尤其是得知张飞之孙张奕血战殉国的消息,刘谌悲愤交加,却强忍泪水,以最郑重的礼仪将惊魂未定的刘禅及中枢迎入城内。楪榆城虽比永昌不韦城稍大,但骤然涌入如此多的人口,依旧显得拥挤不堪。安置工作千头万绪,悲伤的气氛笼罩全城。
首要之事是稳定人心,抚恤伤亡。刘谌以皇帝名义,追赠张奕为讨逆将军,厚恤其家,并隆重祭奠所有在澜沧隘口及南撤途中殉国的将士。重伤的赵戬得到了全力救治。这些举措,虽不能挽回损失,但至少表明了朝廷的态度,让活着的将士感到一丝慰藉。
然而,现实的生存压力,比哀悼更为紧迫地摆在面前。流亡朝廷历经磨难,人员、物资损失巨大。随行将士、百官及家眷、百姓总计已不足两万,且多有伤病。仓促南迁,携带的粮草辎重消耗殆尽,楪榆郡本地的存粮在供应刘谌平叛大军和本地需求后,也所剩无几。更严峻的是,武器甲胄破损严重,箭矢匮乏,盐、铁等战略物资极度短缺。朝廷的财政也已枯竭,昔日成都府库的积累早已丧失在逃亡路上。如何在这偏远的南疆之地生存下去,成为比应对追兵更为根本的挑战。
临时设于原楪榆郡守府的朝会上,气氛压抑。皇帝刘禅精神萎靡,近乎沉默。北地王刘谌、卫将军诸葛瞻、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等人面色凝重。
霍弋率先奏报,声音沉重:“陛下,殿下。现今人马困顿,粮草仅能维持半月。军械残缺,尤缺箭镞、刀矛。长此以往,不需魏军来攻,我等自溃矣。”
光禄大夫谯周此刻亦不得不面对现实,叹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南中地瘠,虽暂得楪榆一城,然赋税难征,财源枯竭,如之奈何?”
一直沉默的诸葛瞻,此时缓缓开口,声音虽弱,却条理清晰:“陛下,诸位。今困守孤城,坐吃山空,绝非良策。当务之急,须开源节流,稳固根本。开源之策,其要有二:一曰‘农’,二曰‘商’。”
众人目光聚焦于他。
诸葛瞻继续道:“农者,立国之本。当效武侯旧制,大兴军屯、民屯。楪榆之地,洱海之滨,尚有可垦之田。可命将士闲时耕种,招募流亡百姓开荒,赐予田亩,轻徭薄赋,以期自给。此乃长久之计。”
刘谌点头赞同:“卫将军所言极是。此事可由霍将军统筹,孤亦将督促施行。”
“然屯田周期漫长,远水难解近渴。”诸葛瞻话锋一转,“眼下燃眉之急,在于‘商’,尤其在于盐铁之利!”
他看向霍弋:“霍将军久镇南中,当知南中虽贫,然并非无宝。滇池有盐井,哀牢山有铁矿,虽开采粗陋,然若能收归官营,统一炼制,不仅可满足我军所需,更可贩与境内诸夷乃至……乃至西边身毒之商贾,换取粮食、布匹、战马!此乃速效之法!”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盐铁专卖,乃是朝廷重要财源,但在此地推行,势必触动当地豪帅和夷人首领的利益,极易引发新的动荡。
谯周立即反对:“卫将军此议,恐引火烧身!盐铁之利,向为地方豪强所据。我朝新至,立足未稳,若强行收归官营,岂不逼反诸夷?木鹿之叛,前车之鉴啊!”
霍弋也面露难色:“卫将军,此事确需慎重。滇池盐井多在孟姓大族掌控之中,哀牢山之铁则为木鹿残部及其他小部落分据。强取恐难。”
这时,北地王刘谌沉吟片刻,决然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坐以待毙,与冒险一搏,孤选择后者!然,确不可鲁莽。或可双管齐下:一方面,由朝廷设立‘盐铁监’,公告盐铁官营之策,以示法度;另一方面,遣能言善辩之士,与诸豪帅商谈,许以官爵或贸易分成,晓以利害,使其自愿合作。若有不从者……”他眼中寒光一闪,“则择其一二冥顽者,以雷霆手段击之,以儆效尤!首要目标,便是掌控滇池盐井!”
刘谌的魄力,让诸葛瞻和霍弋为之动容。这确实是在绝境中寻求生机的大胆之策。
“殿下英明!”诸葛瞻支持道,“可令熟悉夷情、且有胆有识者主持此事。”
霍弋思索道:“或可令霍在尝试。彼年轻果敢,通晓夷语,且此次北上接应,颇立微功,可加以历练。另,可派黄崇为其副手,黄崇通晓文书律令,可助其厘定章程。”
“准!”刘谌当即同意,“即擢霍在为盐铁监丞,黄崇为令史,持节前往滇池地区,处置盐井事宜!”
朝议之后,新政迅速展开。霍弋、廖化等人全力组织军屯民屯,加固城防。而年轻的霍在和黄崇,则肩负着为朝廷寻找“活水”的重任,带领一队精干人马和少量作为“样品”的蜀锦、瓷器,前往滇池地区。
与此同时,在颠沛流离中逐渐成长的年轻一代,也开始在新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位置。诸葛尚在母亲刘嫣的督促下,每日读书习字不辍,但已不满足于单纯诵读。他主动向秘书令郤正请教典章制度,协助整理一路散佚的文书,尤其对父亲诸葛瞻提及的盐铁、屯田等实务表现出浓厚兴趣。郤正惊异于其早慧,悉心指点。
伤势渐愈的赵戬,虽然失去好友张奕悲痛万分,但化悲愤为力量,主动向廖化请缨,协助整训新补充的士卒。傅佥之弟傅着,则因其机敏和之前的功绩,被刘谌留在身边参赞军务,负责与楪榆郡内归附夷帅的日常联络。这些年轻人,正在血与火的洗礼和生存的压力下,迅速褪去青涩,成为支撑这个流亡政权的新生力量。
然而,新政的推行绝非一帆风顺。霍在、黄崇抵达滇池后,进展缓慢。孟氏等当地大姓对朝廷的盐铁官营政策抵触情绪强烈,或阳奉阴违,或漫天要价。而更糟糕的消息传来:邓艾在稳定永昌地区后,已派兵南下,前锋已抵达澜沧江以北,正在搜寻渡口,并同时派出大量细作潜入楪榆郡,散布谣言,挑拨夷汉关系,意图在军事进攻前先从内部瓦解蜀汉政权。
内忧外患之下,楪榆城内的气氛再次紧张起来。盐铁之利能否顺利获取,关系到政权能否生存;能否顶住邓艾的下一波进攻,则关系到能否保住这最后的立足之地。北地王刘谌和卫将军诸葛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而年轻的霍在、黄崇在滇池的博弈,也到了关键时刻。蜀汉政权在南中的命运,走到了一个更加微妙而危险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