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学宫的建立,如同在楪榆城这片焦土上播下了一颗关乎未来的种子,其意义远不止于传道授业。它象征着流亡政权从求生存到谋发展的战略转折,是蓄力待时国策在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层面的具体落实。学宫内,以诸葛尚、傅着、赵戬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郤正、诸葛瞻等人的悉心教导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经史韬略,磨砺着心志,彼此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种承前启后的希望之光,在这偏安一隅的南中之地悄然点亮。
然而,北地王刘谌和卫将军诸葛瞻深知,文教固然是根本,但现实的生存与发展压力丝毫未减。朝廷犹如一艘伤痕累累的巨舰,在惊涛骇浪中勉强稳住船身,此刻必须抓紧时间修补漏洞、积蓄物资、厘清内务、拓展外援,方能应对不知何时会再度袭来的风暴。楪榆城内的平静之下,一场以安内拓外为核心的、更为精细和复杂的治理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这一日,王府议事厅内,气氛不同于往日的军事紧迫,而多了几分治理的沉潜。刘谌、诸葛瞻、霍弋、郤正齐聚,案头铺开的不仅是地图,还有户籍简册、粮赋记录和初步的贸易账目。
刘谌首先开口,目光沉稳:“学宫已立,文脉得续,此乃长远之基。然眼下之急,在于稳固根基,充盈府库,使军民安心。霍将军,近日户籍厘清与屯田成效如何?”
霍弋拱手禀报:“殿下,经数月清查安抚,随迁入楪榆郡之军民户籍已初步厘定,计有户约四千,口两万余人。军屯民屯新垦田地约千顷,今夏稻谷长势尚可,若天公作美,秋后或可得粮数万石,虽不足以完全自给,然可大幅缓解饥馑。然……”他顿了顿,“盐铁之利,仍为瓶颈。滇池盐井所出,仅够军民日常食用及少量易货,且孟氏等大姓时有反复,需时时安抚。铁器匮乏尤为严重,军中兵器甲胄修补困难,农具亦不足,严重影响屯垦效率。”
诸葛瞻接口道:“霍将军所虑,正是关键。盐铁乃国之命脉。滇池盐井,需进一步加强控制,可考虑增派得力官员常驻,并非单纯交易,而应逐步参与管理,学习并改进其煎炼之法,提高产量。至于铁……”他沉吟片刻,“哀牢山本有铁矿,此前木鹿盘踞,开采粗陋。今木鹿已灭,其残部星散,或可招募流民,择其易采之处,设立小规模官营冶铁工坊,即便初始产出有限,亦聊胜于无,且可培养工匠。此事需一精干且通晓工巧之人主持。”
刘谌点头:“卫将军所言甚是。盐井之事,可令霍在继续负责,加派黄崇为其副,黄崇通文墨律令,可助其厘定章程,加强管控。至于冶铁……”他目光扫过众人,“何人可任?”
这时,郤正奏道:“臣举一人,或可一试。原将作大匠属官李骧,随驾南迁,此人精于营造器械,或可令其勘探矿脉,试办冶铁。”
“准!”刘谌当即决断,“即擢李骧为铁官丞,拨予少量人手物资,于哀牢山择地试炼!”
内政方面,另一项棘手事务是流民安置与夷汉关系。随迁百姓及部分溃散士卒家眷,虽得屯田安置,但生活困苦,时有怨言。而本地夷人,尤其是新近归附的朵思等部,虽受朝廷册封,但隔阂犹存,小规模摩擦不断。
诸葛瞻提出建议:“可效武侯‘和夷’之策。其一,鼓励夷汉通婚,由朝廷给予些许赏赐,以示倡导;其二,于市集设立互市监,公平定价,促进夷汉贸易,使双方均得其利;其三,遴选夷人子弟入兴汉学宫就读,如朵思之子朵力等,使其渐染华风,认同汉制。此外,对流民中孤寡老幼,可由官府设慈济仓,量力赈济,以示朝廷仁政。”
刘谌深以为然,命霍弋、郤正分头落实。这些政策看似细微,却是收拢人心、巩固统治的慢工细活。
就在朝廷着力安内的同时,拓外的努力也从未停止。此前与骠国商队的偶然接触,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户。这一日,傅着匆匆入府,带来一个重要消息。
“殿下,卫将军!臣所遣南下密探回报,骠国并非统一王国,其地部落林立,各有酋长。然其北境一部落首领,名为雍羌,势力颇大,控有通往身毒的商道。其人仰慕中原器物,尤爱蜀锦、瓷器,且对北方魏国势大心存疑虑。探子以重礼结交其麾下头人,透露出愿与大汉通商结交之意,彼似有心动!”
刘谌闻言,眼中一亮:“哦?若能与之建立稳定联系,不仅可获异域珍货,更可探听外界消息,甚至……或可借道其地,与极西之国间接沟通,打破魏国封锁!此乃战略之举!”
诸葛瞻谨慎道:“此事大有可为,然需稳妥。雍羌态度未明,且路途遥远,险阻重重。可先以商队形式,派遣精干使者,携国书及厚礼,正式拜会雍羌,建立官方联系。使者人选,需胆大心细,熟知外交礼仪,且忠贞不贰。”
刘谌与诸葛瞻、霍弋商议后,决定派遣一位中年文官名为费承,以其为正使,另派一队精锐士卒护卫,携带国书、蜀锦、瓷器等礼物,择日南下,尝试开启与骠国的正式外交。
然而,潜在的危机始终存在。澜沧江以北的烽燧,每日仍有警讯传来。邓艾的主力虽未大规模南下,但其小股精锐的渗透和骚扰从未间断。魏国的细作在楪榆城内虽遭傅着网络严厉打击,但仍如跗骨之蛆,变换方式潜伏活动。他们最新的动向,是试图在夷汉杂处的市集中制造事端,挑拨离间。
这一日,楪榆城内的互市上,便发生了一起冲突。几名汉人军士与朵思部的夷人因货物价格争执,继而推搡动手,双方各有数人受伤。事件虽被迅速弹压,但流言立刻传开,有说汉军欺压夷人,有说夷人蓄意挑衅,气氛一时紧张。
刘谌闻报,极为重视。他深知这种看似微小的摩擦,若处理不当极易酿成大祸,让之前和夷的努力付诸东流。他并未简单下令惩处双方,而是采取了更为高明的手段。他请卫将军诸葛瞻出面,邀请朵思及其他几位夷帅,连同军中将领,在学宫之内举行了一次和解宴。宴席上,刘谌亲自敬酒,重申朝廷视夷汉为一家,公平交易、和睦共处之策,对此次冲突,责令互市监核查,公平处置,并对双方受伤者予以抚恤。朵思等夷帅见北地王如此礼遇,心中芥蒂消解大半,纷表遵从。一场潜在的风波,被化解于无形。这次事件也让刘谌等人意识到,加强对市集的管理和舆论引导至关重要。
夜幕降临,卫将军府内,诸葛瞻与前来请安的儿子诸葛尚交谈。
“父亲,今日市集之事,殿下处理得极为妥当。”诸葛尚若有所思地说。
诸葛瞻微微颔首:“为政之道,在于明察秋毫,防微杜渐。外有强敌,内需和睦。安内,非仅靠兵威,更需德政与智慧。你于学宫求学,不仅需读圣贤书,亦需留心这些实务。今日殿下之举便是一课。”
诸葛尚恭敬受教:“孩儿明白。近日读《史记·货殖列传》,亦觉经济流通、市集管理,关乎民心安定。将来或可向郤令君请教更多吏治经济之学。”
诸葛瞻欣慰地看着儿子:“你有此心甚好。大汉未来,需通才。”
安内拓外的方略,在刘谌、诸葛瞻等人的精心擘画下,一步步推进。楪榆城内外,虽依旧清贫,但秩序渐趋井然,生机悄然复苏。盐井管理加强,小型冶铁工坊开始冒出第一缕青烟,夷汉互市在规范下逐渐繁荣,南下骠国的使团也已整装待发。这一切变化,细微却坚定,如同涓涓细流,汇聚着力量。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短暂的平静与发展,完全依赖于北线大将军姜维及其麾下将士用生命筑起的屏障。来自鹰愁涧的军报依旧稀少,每一次送达,都让刘谌和诸葛瞻的心揪紧一分。邓艾的耐心还剩多少?北线的烽火,何时会再次燃至眼前?这用无数心血换来的蓄力时光,每一刻都倍显珍贵,也每一刻都充满了未知的变数。
然而,北地王刘谌和卫将军诸葛瞻深知,文教固然是根本,但现实的生存与发展压力丝毫未减。朝廷犹如一艘伤痕累累的巨舰,在惊涛骇浪中勉强稳住船身,此刻必须抓紧时间修补漏洞、积蓄物资、厘清内务、拓展外援,方能应对不知何时会再度袭来的风暴。楪榆城内的平静之下,一场以安内拓外为核心的、更为精细和复杂的治理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这一日,王府议事厅内,气氛不同于往日的军事紧迫,而多了几分治理的沉潜。刘谌、诸葛瞻、霍弋、郤正齐聚,案头铺开的不仅是地图,还有户籍简册、粮赋记录和初步的贸易账目。
刘谌首先开口,目光沉稳:“学宫已立,文脉得续,此乃长远之基。然眼下之急,在于稳固根基,充盈府库,使军民安心。霍将军,近日户籍厘清与屯田成效如何?”
霍弋拱手禀报:“殿下,经数月清查安抚,随迁入楪榆郡之军民户籍已初步厘定,计有户约四千,口两万余人。军屯民屯新垦田地约千顷,今夏稻谷长势尚可,若天公作美,秋后或可得粮数万石,虽不足以完全自给,然可大幅缓解饥馑。然……”他顿了顿,“盐铁之利,仍为瓶颈。滇池盐井所出,仅够军民日常食用及少量易货,且孟氏等大姓时有反复,需时时安抚。铁器匮乏尤为严重,军中兵器甲胄修补困难,农具亦不足,严重影响屯垦效率。”
诸葛瞻接口道:“霍将军所虑,正是关键。盐铁乃国之命脉。滇池盐井,需进一步加强控制,可考虑增派得力官员常驻,并非单纯交易,而应逐步参与管理,学习并改进其煎炼之法,提高产量。至于铁……”他沉吟片刻,“哀牢山本有铁矿,此前木鹿盘踞,开采粗陋。今木鹿已灭,其残部星散,或可招募流民,择其易采之处,设立小规模官营冶铁工坊,即便初始产出有限,亦聊胜于无,且可培养工匠。此事需一精干且通晓工巧之人主持。”
刘谌点头:“卫将军所言甚是。盐井之事,可令霍在继续负责,加派黄崇为其副,黄崇通文墨律令,可助其厘定章程,加强管控。至于冶铁……”他目光扫过众人,“何人可任?”
这时,郤正奏道:“臣举一人,或可一试。原将作大匠属官李骧,随驾南迁,此人精于营造器械,或可令其勘探矿脉,试办冶铁。”
“准!”刘谌当即决断,“即擢李骧为铁官丞,拨予少量人手物资,于哀牢山择地试炼!”
内政方面,另一项棘手事务是流民安置与夷汉关系。随迁百姓及部分溃散士卒家眷,虽得屯田安置,但生活困苦,时有怨言。而本地夷人,尤其是新近归附的朵思等部,虽受朝廷册封,但隔阂犹存,小规模摩擦不断。
诸葛瞻提出建议:“可效武侯‘和夷’之策。其一,鼓励夷汉通婚,由朝廷给予些许赏赐,以示倡导;其二,于市集设立互市监,公平定价,促进夷汉贸易,使双方均得其利;其三,遴选夷人子弟入兴汉学宫就读,如朵思之子朵力等,使其渐染华风,认同汉制。此外,对流民中孤寡老幼,可由官府设慈济仓,量力赈济,以示朝廷仁政。”
刘谌深以为然,命霍弋、郤正分头落实。这些政策看似细微,却是收拢人心、巩固统治的慢工细活。
就在朝廷着力安内的同时,拓外的努力也从未停止。此前与骠国商队的偶然接触,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户。这一日,傅着匆匆入府,带来一个重要消息。
“殿下,卫将军!臣所遣南下密探回报,骠国并非统一王国,其地部落林立,各有酋长。然其北境一部落首领,名为雍羌,势力颇大,控有通往身毒的商道。其人仰慕中原器物,尤爱蜀锦、瓷器,且对北方魏国势大心存疑虑。探子以重礼结交其麾下头人,透露出愿与大汉通商结交之意,彼似有心动!”
刘谌闻言,眼中一亮:“哦?若能与之建立稳定联系,不仅可获异域珍货,更可探听外界消息,甚至……或可借道其地,与极西之国间接沟通,打破魏国封锁!此乃战略之举!”
诸葛瞻谨慎道:“此事大有可为,然需稳妥。雍羌态度未明,且路途遥远,险阻重重。可先以商队形式,派遣精干使者,携国书及厚礼,正式拜会雍羌,建立官方联系。使者人选,需胆大心细,熟知外交礼仪,且忠贞不贰。”
刘谌与诸葛瞻、霍弋商议后,决定派遣一位中年文官名为费承,以其为正使,另派一队精锐士卒护卫,携带国书、蜀锦、瓷器等礼物,择日南下,尝试开启与骠国的正式外交。
然而,潜在的危机始终存在。澜沧江以北的烽燧,每日仍有警讯传来。邓艾的主力虽未大规模南下,但其小股精锐的渗透和骚扰从未间断。魏国的细作在楪榆城内虽遭傅着网络严厉打击,但仍如跗骨之蛆,变换方式潜伏活动。他们最新的动向,是试图在夷汉杂处的市集中制造事端,挑拨离间。
这一日,楪榆城内的互市上,便发生了一起冲突。几名汉人军士与朵思部的夷人因货物价格争执,继而推搡动手,双方各有数人受伤。事件虽被迅速弹压,但流言立刻传开,有说汉军欺压夷人,有说夷人蓄意挑衅,气氛一时紧张。
刘谌闻报,极为重视。他深知这种看似微小的摩擦,若处理不当极易酿成大祸,让之前和夷的努力付诸东流。他并未简单下令惩处双方,而是采取了更为高明的手段。他请卫将军诸葛瞻出面,邀请朵思及其他几位夷帅,连同军中将领,在学宫之内举行了一次和解宴。宴席上,刘谌亲自敬酒,重申朝廷视夷汉为一家,公平交易、和睦共处之策,对此次冲突,责令互市监核查,公平处置,并对双方受伤者予以抚恤。朵思等夷帅见北地王如此礼遇,心中芥蒂消解大半,纷表遵从。一场潜在的风波,被化解于无形。这次事件也让刘谌等人意识到,加强对市集的管理和舆论引导至关重要。
夜幕降临,卫将军府内,诸葛瞻与前来请安的儿子诸葛尚交谈。
“父亲,今日市集之事,殿下处理得极为妥当。”诸葛尚若有所思地说。
诸葛瞻微微颔首:“为政之道,在于明察秋毫,防微杜渐。外有强敌,内需和睦。安内,非仅靠兵威,更需德政与智慧。你于学宫求学,不仅需读圣贤书,亦需留心这些实务。今日殿下之举便是一课。”
诸葛尚恭敬受教:“孩儿明白。近日读《史记·货殖列传》,亦觉经济流通、市集管理,关乎民心安定。将来或可向郤令君请教更多吏治经济之学。”
诸葛瞻欣慰地看着儿子:“你有此心甚好。大汉未来,需通才。”
安内拓外的方略,在刘谌、诸葛瞻等人的精心擘画下,一步步推进。楪榆城内外,虽依旧清贫,但秩序渐趋井然,生机悄然复苏。盐井管理加强,小型冶铁工坊开始冒出第一缕青烟,夷汉互市在规范下逐渐繁荣,南下骠国的使团也已整装待发。这一切变化,细微却坚定,如同涓涓细流,汇聚着力量。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短暂的平静与发展,完全依赖于北线大将军姜维及其麾下将士用生命筑起的屏障。来自鹰愁涧的军报依旧稀少,每一次送达,都让刘谌和诸葛瞻的心揪紧一分。邓艾的耐心还剩多少?北线的烽火,何时会再次燃至眼前?这用无数心血换来的蓄力时光,每一刻都倍显珍贵,也每一刻都充满了未知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