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赵高几乎没有停留。
白日里,他策马疾驰,披风被风扯得猎猎作响;夜晚,他只在驿站稍歇片刻,便再次启程。
为了赶上庞大而缓慢的巡游车队,他甚至舍弃了部分随行物资,只留下最必需的干粮和水。
三日后,当他抵达崤山山脉附近时,终于远远望见了前方蜿蜒如长龙的黄色旌旗——那是始皇帝的仪仗。
通报之后,赵高被引至始皇帝的銮驾前。
他滚鞍下马,扑打了一下身上的尘土,整理好衣冠,脸上瞬间切换回那副无比恭顺、略带疲惫却尽职尽责的表情,快步走到车驾前,深深躬身:
“奴婢赵高,叩见陛下!咸阳诸事已初步安排妥当,特来复命,听候陛下差遣!”
始皇帝正坐在车中阅览奏报,闻言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见其风尘仆仆,眼中带着血丝,满意地点了点头:
“嗯,来得正好。一路辛苦了。上车回话吧。”
“谢陛下!”赵高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知道自己的忠诚和效率再次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赵高登上金根车,垂手侍立在一旁,开始简洁清晰地汇报咸阳留守的安排:
- 宫禁宿卫已加强,宫门出入皆有符节
- 文书传递分设两条线路,重要奏章每日快马呈送
- 城防部署调整,要害之地增派兵力
- 各郡县重大事务,暂由留守官员会商后再呈报
他的语气平稳,滴水不漏,仿佛过去十天在咸阳发生的一切暗流涌动,都与他无关。
汇报间隙,赵高装作不经意地问:“陛下,此次东巡,不知是否会途经碣石?臣听闻那里海天相接,气势磅礴,乃观海之绝佳处。”
始皇帝放下竹简,望向窗外连绵的群山,缓缓道:
“然。朕不仅要观海,还要在那里刻石记功,以昭示天下,大秦功业,万世不朽。”
赵高心中暗暗记下——碣石,将是又一个重要的节点。
车队继续前行,碾过崤山的古道。
赵高低着头,眼角余光扫过窗外险峻的山势,心中冷笑:
风暴,或许就要从这片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战的古战场开始酝酿了。
而他,已经为自己铺好了多条道路——
- 一条通往扶苏与蒙恬
- 一条通往李斯
- 一条通往胡亥
- 还有一条,通往那些潜伏在暗处的六国遗民
无论最终胜利者是谁,他赵高,都要做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车队在尘烟与鼓声中缓缓前行,车轮碾过碎石的沉闷声响,仿佛在为帝国的命运敲着丧钟。
烈日高悬,空气中却带着一股腥甜的味道,那是血与焦木混合后的气息。
赵高策马随侍在御辇侧后,目光越过金根车的帷幔,看到始皇帝微闭的双眼与紧抿的唇线。那是一种极端克制下的暴怒,如同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车队行至博浪沙(历史着名刺杀地点,此处借用其名),遭遇精心策划的伏击!
巨大的铁椎(或巨石)从山坡滚落,直冲皇帝金根车,虽被护卫拼死挡开,但仍造成郎官死伤惨重,车驾受损。
不久后,在某处行宫驻地,夜间有死士潜入,试图纵火,被巡夜卫士发现,爆发激烈搏杀,血流遍地。
沿途郡县,开始频繁出现针对秦吏的暗杀,袭击粮草车队的事件更是屡有发生。
自博浪沙一役后,车队的护卫圈已收缩到几乎密不透风。长戟林立,弩手张弦,骑兵在外围来回巡逻。然而,越是森严,越显得不安如影随形。
夜宿行宫的那一夜,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死士们在火中嘶吼,刀锋映着疯狂的光,与秦军卫士搏杀到最后一刻。
血腥味与焦糊味混杂,连宫中的嫔妃都被惊醒,蜷缩在角落不敢出声。
更可怕的是,这种恐惧正在向外蔓延。沿途郡县,秦军的报复如铁蹄般无情——但凡有一丝嫌疑,整个村落便被包围、搜查、焚毁。
男丁被驱赶到空地上斩首,妇女儿童被迫随军作为人质。道路两旁,木杆上悬挂的头颅在风中微微晃动,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
赵高心中的不安,已从最初的算计,变成了彻骨的寒意。
他原本设想的是——让始皇帝感受到威胁,却又不至于动摇根本,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
可如今,局势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带着他和整个帝国奔向深渊。
那日,在一次清剿后的废墟前,赵高终于跪倒在御道上。碎石硌得膝盖生疼,但他不敢动。尘土飞扬中,他抬眼望向始皇帝,声音颤抖:
“陛下!陛下息怒!如此滥杀,恐伤天和,更失天下民心啊!
这些黔首大多是无辜受牵连的!刺客狡诈,隐藏于民间,非如此酷烈手段不能根除,然长久下去,必生更大变乱!
恳请陛下暂息雷霆之怒,将这些清查逆贼之事,交由奴婢来办!
奴婢必当竭尽全力,理清线索,将真正的主谋元凶揪出,明正典刑,既可震慑宵小,亦可免伤及过多无辜,请陛下给奴婢一个期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自己扶持的六国余孽没想到有这么一天,让这脏水泼在自己身上。
赵高领旨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被推上了一条没有退路的悬崖。半月之期,短得像一场噩梦的喘息。
他立刻调动了所有潜伏在郡县的眼线、旧部、收买的官吏,甚至是一些原本打算留作棋子的六国遗民。
白天,他亲赴案发现场,翻查血迹与灰烬;夜里,他坐在油灯下,将一个个名字和线索在竹简上串联,反复推敲。
然而,他的真实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彻底铲除余孽”——那等于自断臂膀。
他要做的,是在最短时间内,找出一批足够“有分量”的替罪羊,既能让皇帝满意,又能保住自己暗中布下的力量。
经过连日筛选,他将目标锁定在几个最激进、最不受控制的六国遗民头目身上
——他们是楚国、韩国旧贵族的后裔,复国无望,却一心想与嬴政同归于尽。这些人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也最容易被编织成“主谋”。
赵高精心伪造了书信、令牌,甚至刻意制造了几次“秘密接头”的假象,让整个“阴谋集团”的轮廓在案牍上显得天衣无缝。
随后,他调动自己控制的郎官与部分秦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他们一网打尽。
在御营前,赵高亲自押解这批囚犯,跪在始皇帝驾前高声禀报:“陛下,主谋逆贼均已擒获!
经查,皆是六国漏网余孽,纠结亡命,意图行刺陛下,颠覆大秦!现已一网成擒,请陛下发落!”
白日里,他策马疾驰,披风被风扯得猎猎作响;夜晚,他只在驿站稍歇片刻,便再次启程。
为了赶上庞大而缓慢的巡游车队,他甚至舍弃了部分随行物资,只留下最必需的干粮和水。
三日后,当他抵达崤山山脉附近时,终于远远望见了前方蜿蜒如长龙的黄色旌旗——那是始皇帝的仪仗。
通报之后,赵高被引至始皇帝的銮驾前。
他滚鞍下马,扑打了一下身上的尘土,整理好衣冠,脸上瞬间切换回那副无比恭顺、略带疲惫却尽职尽责的表情,快步走到车驾前,深深躬身:
“奴婢赵高,叩见陛下!咸阳诸事已初步安排妥当,特来复命,听候陛下差遣!”
始皇帝正坐在车中阅览奏报,闻言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见其风尘仆仆,眼中带着血丝,满意地点了点头:
“嗯,来得正好。一路辛苦了。上车回话吧。”
“谢陛下!”赵高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知道自己的忠诚和效率再次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赵高登上金根车,垂手侍立在一旁,开始简洁清晰地汇报咸阳留守的安排:
- 宫禁宿卫已加强,宫门出入皆有符节
- 文书传递分设两条线路,重要奏章每日快马呈送
- 城防部署调整,要害之地增派兵力
- 各郡县重大事务,暂由留守官员会商后再呈报
他的语气平稳,滴水不漏,仿佛过去十天在咸阳发生的一切暗流涌动,都与他无关。
汇报间隙,赵高装作不经意地问:“陛下,此次东巡,不知是否会途经碣石?臣听闻那里海天相接,气势磅礴,乃观海之绝佳处。”
始皇帝放下竹简,望向窗外连绵的群山,缓缓道:
“然。朕不仅要观海,还要在那里刻石记功,以昭示天下,大秦功业,万世不朽。”
赵高心中暗暗记下——碣石,将是又一个重要的节点。
车队继续前行,碾过崤山的古道。
赵高低着头,眼角余光扫过窗外险峻的山势,心中冷笑:
风暴,或许就要从这片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战的古战场开始酝酿了。
而他,已经为自己铺好了多条道路——
- 一条通往扶苏与蒙恬
- 一条通往李斯
- 一条通往胡亥
- 还有一条,通往那些潜伏在暗处的六国遗民
无论最终胜利者是谁,他赵高,都要做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车队在尘烟与鼓声中缓缓前行,车轮碾过碎石的沉闷声响,仿佛在为帝国的命运敲着丧钟。
烈日高悬,空气中却带着一股腥甜的味道,那是血与焦木混合后的气息。
赵高策马随侍在御辇侧后,目光越过金根车的帷幔,看到始皇帝微闭的双眼与紧抿的唇线。那是一种极端克制下的暴怒,如同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车队行至博浪沙(历史着名刺杀地点,此处借用其名),遭遇精心策划的伏击!
巨大的铁椎(或巨石)从山坡滚落,直冲皇帝金根车,虽被护卫拼死挡开,但仍造成郎官死伤惨重,车驾受损。
不久后,在某处行宫驻地,夜间有死士潜入,试图纵火,被巡夜卫士发现,爆发激烈搏杀,血流遍地。
沿途郡县,开始频繁出现针对秦吏的暗杀,袭击粮草车队的事件更是屡有发生。
自博浪沙一役后,车队的护卫圈已收缩到几乎密不透风。长戟林立,弩手张弦,骑兵在外围来回巡逻。然而,越是森严,越显得不安如影随形。
夜宿行宫的那一夜,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死士们在火中嘶吼,刀锋映着疯狂的光,与秦军卫士搏杀到最后一刻。
血腥味与焦糊味混杂,连宫中的嫔妃都被惊醒,蜷缩在角落不敢出声。
更可怕的是,这种恐惧正在向外蔓延。沿途郡县,秦军的报复如铁蹄般无情——但凡有一丝嫌疑,整个村落便被包围、搜查、焚毁。
男丁被驱赶到空地上斩首,妇女儿童被迫随军作为人质。道路两旁,木杆上悬挂的头颅在风中微微晃动,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
赵高心中的不安,已从最初的算计,变成了彻骨的寒意。
他原本设想的是——让始皇帝感受到威胁,却又不至于动摇根本,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
可如今,局势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带着他和整个帝国奔向深渊。
那日,在一次清剿后的废墟前,赵高终于跪倒在御道上。碎石硌得膝盖生疼,但他不敢动。尘土飞扬中,他抬眼望向始皇帝,声音颤抖:
“陛下!陛下息怒!如此滥杀,恐伤天和,更失天下民心啊!
这些黔首大多是无辜受牵连的!刺客狡诈,隐藏于民间,非如此酷烈手段不能根除,然长久下去,必生更大变乱!
恳请陛下暂息雷霆之怒,将这些清查逆贼之事,交由奴婢来办!
奴婢必当竭尽全力,理清线索,将真正的主谋元凶揪出,明正典刑,既可震慑宵小,亦可免伤及过多无辜,请陛下给奴婢一个期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自己扶持的六国余孽没想到有这么一天,让这脏水泼在自己身上。
赵高领旨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被推上了一条没有退路的悬崖。半月之期,短得像一场噩梦的喘息。
他立刻调动了所有潜伏在郡县的眼线、旧部、收买的官吏,甚至是一些原本打算留作棋子的六国遗民。
白天,他亲赴案发现场,翻查血迹与灰烬;夜里,他坐在油灯下,将一个个名字和线索在竹简上串联,反复推敲。
然而,他的真实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彻底铲除余孽”——那等于自断臂膀。
他要做的,是在最短时间内,找出一批足够“有分量”的替罪羊,既能让皇帝满意,又能保住自己暗中布下的力量。
经过连日筛选,他将目标锁定在几个最激进、最不受控制的六国遗民头目身上
——他们是楚国、韩国旧贵族的后裔,复国无望,却一心想与嬴政同归于尽。这些人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也最容易被编织成“主谋”。
赵高精心伪造了书信、令牌,甚至刻意制造了几次“秘密接头”的假象,让整个“阴谋集团”的轮廓在案牍上显得天衣无缝。
随后,他调动自己控制的郎官与部分秦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他们一网打尽。
在御营前,赵高亲自押解这批囚犯,跪在始皇帝驾前高声禀报:“陛下,主谋逆贼均已擒获!
经查,皆是六国漏网余孽,纠结亡命,意图行刺陛下,颠覆大秦!现已一网成擒,请陛下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