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以为,北上就能诛杀国贼?”
赵佗的声音压得更低,凑到任嚣耳边,“中原如今烽烟四起,齐、楚、燕、赵都反了,就算我们到了关中,面对的也是数十万乱军。
赵高手里有咸阳卫戍军,胡亥顶着‘皇子’的名头,我们师出无名,只会被当成乱军的一部分。”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帐外
——帐帘缝隙里,能看见巡逻的越人士兵正警惕地盯着都护府,他们虽归降大秦,却只认任嚣和赵佗,不认咸阳的诏令。
“不如暂且按兵不动。加固关隘,囤积粮草,先稳住岭南。若日后中原有了正统君主,我们再上表称臣,保境安民;若天下一直乱下去……”
赵佗没把话说透,可他眼中的野心,任嚣看得真切。
任嚣沉默了许久,最终松开了抓着兵符的手。指甲在虎符上留下几道浅痕,像他心里的挣扎。
“好,暂且不动。”他声音沙哑,“但要派人盯着桂阳郡,一旦有咸阳的准确消息,立刻报来。”赵佗颔首,收起自己那半块虎符,转身出帐时,雨丝落在他的肩头,他却没回头
——帐内任嚣望着案上的绢帛,指节轻轻敲击着“始皇帝”三个字,眼底满是痛苦。
与南越的湿冷不同,上郡的冬天是彻骨的寒。
长城脚下的军营里,风雪卷着沙砾,打在士兵的甲胄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甲片上结着厚厚的白霜,士兵们哈出的气瞬间凝成白雾,握着长枪的手裹在兽皮手套里,却还是冻得发僵。
扶苏站在长城的敌楼上,玄色的披风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手里握着一把旧剑——那是他祖父蒙骜当年用过的秦剑,剑鞘上的鎏金已被岁月磨得黯淡,却依旧沉重。
三日前,赵高派心腹送来一封密信,用的是“洛邑行宫”的印鉴,信里只说“咸阳有奸佞作乱,待时机成熟,令扶苏、蒙恬率边军南下清君侧,拥立胡亥公子”。
“将军,又在看南边?”蒙恬走上敌楼,脚步声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的轻响。
他比扶苏年长,脸上刻着北疆风沙留下的纹路,一身铠甲上沾着雪粒,刚从练兵场过来——三十万边军正在长城下操练,长枪组成的方阵在风雪里移动,像一片黑色的潮水。
扶苏回头,眼底满是焦灼:“蒙将军,赵高的密信已经送来了三天,可至今没有后续指令。咸阳到底怎么样了?
父亲他……”他话说到一半,就停住了——他不敢想“驾崩”的可能,可连日来从关东传来的消息,全是“六国反秦”“秦吏被杀”的噩耗,由不得他不慌。
蒙恬接过扶苏递来的密信,反复看了几遍,指尖捏得密信发皱:
“公子放心,陛下吉人天相,绝不会有事。赵高这老狐狸,向来谨慎,他不发后续指令,定是还没完全控制咸阳。
我们手里有三十万边军,都是跟着我们打了五年匈奴的精锐,只要有明确的诏令,立刻就能南下。可现在……”
他抬头望向南方,长城蜿蜒在风雪里,像一条沉睡的巨龙,南边的天际线被铅灰色的云层笼罩,什么也看不见,
“没有陛下的亲笔诏令,没有调兵的虎符,我们若贸然南下,就是叛乱。
到时候不仅清不了君侧,反而会给赵高借口,说我们拥兵自重。”
扶苏沉默着点头,他知道蒙恬说得对。
边军是大秦最精锐的部队,肩负着防御匈奴的重任,一旦离开,匈奴必然会趁机南下,劫掠北疆。可他更担心咸阳
——他想起去年回咸阳时,父亲嬴政还拉着他的手,说“北疆苦寒,你要多保重”,那温暖的眼神,让他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
“再等等吧。”蒙恬拍了拍扶苏的肩膀,声音沉缓,“让斥候再往南探,过了云中郡,就能摸到雁门郡的消息。
我们每日操练兵马,把刀磨快,把甲胄擦亮,只要指令一到,立刻就能出发。”
他目光扫过下方的练兵场,士兵们正在举着巨石奔跑,呼喝声在风雪里传得很远——那是大秦的军威,是他们能依靠的力量。
扶苏握紧了手里的旧剑,剑鞘的冰凉透过掌心传来,压下了几分焦灼。
他望着南方,风雪迷了他的眼,却迷不住他眼底的坚定:“好,等。
但我们不能只等,要让士兵们知道,我们不是在避战,是在等一个能诛杀国贼、保护陛下的时机。”
风更紧了,卷着雪粒打在敌楼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长城脚下的军营里,篝火在风雪中跳动,映着士兵们坚毅的脸庞。
三十万边军蓄势待发,只等一个来自南方的指令,就能踏过冰封的官道,奔赴那场关乎大秦命运的乱局。
驿卒的马蹄声砸在洛邑行宫的青石板上时,连廊下的铜灯都跟着颤了三颤。
第三个浑身裹着寒霜的驿卒跌进殿门,怀里紧抱的文书染着沿途的雪水,边角还沾着暗红的血渍
——那是函谷关守军核验身份时,被流矢擦伤的痕迹。
“急报!”他的声音劈碎了行宫的静谧,“咸阳城……城门换了胡亥公子的旗号!”
这样的消息已不是第一桩。从昨日清晨起,来自关中、关东的文书便像断线的雪片,堆满了始皇帝的案几:
河东郡有旧魏贵族举旗,称“复魏拒秦”;颍川郡传来骚乱,百姓抢了郡府的粮仓,喊着“始皇帝崩了,秦法废了”;最让内侍们噤声的,是那封来自咸阳蒙府的私信
——老将军蒙骜的死讯,是蒙家仆从趁着夜色翻出城墙,用渗血的布条裹着竹简送来的。
没人敢先把蒙骜的消息递上去。宫人都记得,前日始皇帝还摩挲着蒙骜早年征战时留下的青铜剑,说“待回咸阳,要与仲孙(蒙骜字)饮一坛百年陈酿”。
这位年近八十的老将,本是大秦的“活图腾”
——灭韩时他是先锋,率三千锐士破新郑城门;攻赵时他断了李牧的粮道,逼得赵国不得不割让河间之地;
就连去年冬,他还拄着拐杖去蓝田大营,给新兵演示戈的用法。
赵佗的声音压得更低,凑到任嚣耳边,“中原如今烽烟四起,齐、楚、燕、赵都反了,就算我们到了关中,面对的也是数十万乱军。
赵高手里有咸阳卫戍军,胡亥顶着‘皇子’的名头,我们师出无名,只会被当成乱军的一部分。”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帐外
——帐帘缝隙里,能看见巡逻的越人士兵正警惕地盯着都护府,他们虽归降大秦,却只认任嚣和赵佗,不认咸阳的诏令。
“不如暂且按兵不动。加固关隘,囤积粮草,先稳住岭南。若日后中原有了正统君主,我们再上表称臣,保境安民;若天下一直乱下去……”
赵佗没把话说透,可他眼中的野心,任嚣看得真切。
任嚣沉默了许久,最终松开了抓着兵符的手。指甲在虎符上留下几道浅痕,像他心里的挣扎。
“好,暂且不动。”他声音沙哑,“但要派人盯着桂阳郡,一旦有咸阳的准确消息,立刻报来。”赵佗颔首,收起自己那半块虎符,转身出帐时,雨丝落在他的肩头,他却没回头
——帐内任嚣望着案上的绢帛,指节轻轻敲击着“始皇帝”三个字,眼底满是痛苦。
与南越的湿冷不同,上郡的冬天是彻骨的寒。
长城脚下的军营里,风雪卷着沙砾,打在士兵的甲胄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甲片上结着厚厚的白霜,士兵们哈出的气瞬间凝成白雾,握着长枪的手裹在兽皮手套里,却还是冻得发僵。
扶苏站在长城的敌楼上,玄色的披风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手里握着一把旧剑——那是他祖父蒙骜当年用过的秦剑,剑鞘上的鎏金已被岁月磨得黯淡,却依旧沉重。
三日前,赵高派心腹送来一封密信,用的是“洛邑行宫”的印鉴,信里只说“咸阳有奸佞作乱,待时机成熟,令扶苏、蒙恬率边军南下清君侧,拥立胡亥公子”。
“将军,又在看南边?”蒙恬走上敌楼,脚步声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的轻响。
他比扶苏年长,脸上刻着北疆风沙留下的纹路,一身铠甲上沾着雪粒,刚从练兵场过来——三十万边军正在长城下操练,长枪组成的方阵在风雪里移动,像一片黑色的潮水。
扶苏回头,眼底满是焦灼:“蒙将军,赵高的密信已经送来了三天,可至今没有后续指令。咸阳到底怎么样了?
父亲他……”他话说到一半,就停住了——他不敢想“驾崩”的可能,可连日来从关东传来的消息,全是“六国反秦”“秦吏被杀”的噩耗,由不得他不慌。
蒙恬接过扶苏递来的密信,反复看了几遍,指尖捏得密信发皱:
“公子放心,陛下吉人天相,绝不会有事。赵高这老狐狸,向来谨慎,他不发后续指令,定是还没完全控制咸阳。
我们手里有三十万边军,都是跟着我们打了五年匈奴的精锐,只要有明确的诏令,立刻就能南下。可现在……”
他抬头望向南方,长城蜿蜒在风雪里,像一条沉睡的巨龙,南边的天际线被铅灰色的云层笼罩,什么也看不见,
“没有陛下的亲笔诏令,没有调兵的虎符,我们若贸然南下,就是叛乱。
到时候不仅清不了君侧,反而会给赵高借口,说我们拥兵自重。”
扶苏沉默着点头,他知道蒙恬说得对。
边军是大秦最精锐的部队,肩负着防御匈奴的重任,一旦离开,匈奴必然会趁机南下,劫掠北疆。可他更担心咸阳
——他想起去年回咸阳时,父亲嬴政还拉着他的手,说“北疆苦寒,你要多保重”,那温暖的眼神,让他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
“再等等吧。”蒙恬拍了拍扶苏的肩膀,声音沉缓,“让斥候再往南探,过了云中郡,就能摸到雁门郡的消息。
我们每日操练兵马,把刀磨快,把甲胄擦亮,只要指令一到,立刻就能出发。”
他目光扫过下方的练兵场,士兵们正在举着巨石奔跑,呼喝声在风雪里传得很远——那是大秦的军威,是他们能依靠的力量。
扶苏握紧了手里的旧剑,剑鞘的冰凉透过掌心传来,压下了几分焦灼。
他望着南方,风雪迷了他的眼,却迷不住他眼底的坚定:“好,等。
但我们不能只等,要让士兵们知道,我们不是在避战,是在等一个能诛杀国贼、保护陛下的时机。”
风更紧了,卷着雪粒打在敌楼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长城脚下的军营里,篝火在风雪中跳动,映着士兵们坚毅的脸庞。
三十万边军蓄势待发,只等一个来自南方的指令,就能踏过冰封的官道,奔赴那场关乎大秦命运的乱局。
驿卒的马蹄声砸在洛邑行宫的青石板上时,连廊下的铜灯都跟着颤了三颤。
第三个浑身裹着寒霜的驿卒跌进殿门,怀里紧抱的文书染着沿途的雪水,边角还沾着暗红的血渍
——那是函谷关守军核验身份时,被流矢擦伤的痕迹。
“急报!”他的声音劈碎了行宫的静谧,“咸阳城……城门换了胡亥公子的旗号!”
这样的消息已不是第一桩。从昨日清晨起,来自关中、关东的文书便像断线的雪片,堆满了始皇帝的案几:
河东郡有旧魏贵族举旗,称“复魏拒秦”;颍川郡传来骚乱,百姓抢了郡府的粮仓,喊着“始皇帝崩了,秦法废了”;最让内侍们噤声的,是那封来自咸阳蒙府的私信
——老将军蒙骜的死讯,是蒙家仆从趁着夜色翻出城墙,用渗血的布条裹着竹简送来的。
没人敢先把蒙骜的消息递上去。宫人都记得,前日始皇帝还摩挲着蒙骜早年征战时留下的青铜剑,说“待回咸阳,要与仲孙(蒙骜字)饮一坛百年陈酿”。
这位年近八十的老将,本是大秦的“活图腾”
——灭韩时他是先锋,率三千锐士破新郑城门;攻赵时他断了李牧的粮道,逼得赵国不得不割让河间之地;
就连去年冬,他还拄着拐杖去蓝田大营,给新兵演示戈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