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莫半个时辰后,各项事宜大致商定。
一直沉默的始皇帝忽然显露出明显的疲惫,眉头皱了皱,抬手打断了还在为“祭天用玉规格”争论的官员,对扶苏嘶哑道:
“朕……乏了。你们……继续。”
说罢,他在两名内侍的搀扶下缓缓起身,冕旒珠串晃得更厉害,竟是要离殿去偏殿歇息。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走过御阶时,目光看似无意地在赵高脸上停顿了一瞬——没有言语,却像带着某种暗示,让赵高心头一动。
紧接着,赵高不动声色地迈开班列,脚步放得极轻,贴着殿柱跟了上去,没引起过多注意。
这一幕,还是被不少大臣看在眼里。
有人悄悄皱起眉,有人用眼角余光追着赵高的背影,手指在朝笏后轻轻敲击,满是揣测。太上皇为何独召赵高?
蒙恬刚归,赵高又紧随而去,这帝国的权力格局,在新年第一天,就变得愈发扑朔迷离。
偏殿内,药香依旧萦绕,混着一丝陈旧的木味。
始皇帝被内侍安置在软榻上,指节泛白的手搭在榻沿,待内侍们躬身退尽,殿门轻阖的声响落定,他才缓缓抬眼,看向立在阶下的赵高——
目光比在大殿上更显浑浊,却依旧藏着不容错辨的锐利。
殿内静得可怕,只有两人轻浅的呼吸声,偶尔伴着始皇帝压抑的喘息。
良久,嬴政才开了口,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每一个字都慢悠悠的,却精准敲在赵高心上:
“昨夜……那铁树银花,好看吗?”
赵高垂在身侧的手轻轻攥了下,又迅速松开,面上依旧是惯常的恭谨,躬身答道:
“回陛下,不过是些匠人把戏,聊博百姓与小儿一笑,当不得‘好看’二字。”
“聊博一笑?”
嬴政低低笑了声,那笑声里听不出喜怒,像风吹过枯叶,“你取悦的,又何止是小儿百姓?
满城文武,乃至朕那即将坐上龙椅的皇儿,不都被你这场‘盛世芳华’,哄得心头热乎?”
赵高腰弯得更低些,声音压得平缓,刻意掩去情绪:
“老臣不敢有此心思。不过是见监国登基在即,想为新朝添几分祥和,让天下人看看大秦的安稳罢了。”
“安稳?”
嬴政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身子晃了晃,指节死死抠着榻上的锦垫,待喘息稍定,他猛地抬眼,目光如锥子般扎向赵高,
“赵高,别跟朕说这些虚话!你弄出这么大动静,讨好扶苏、拢住民心是真,想压下朝堂上骂你‘佞臣’、参你‘乱政’的嘴,更是真!是也不是?!”
赵高垂着眼,沉默了片刻——没有辩解,也没有闪躲,只缓缓道:
“陛下明察秋毫,老臣不敢欺瞒。确有此私心,也盼着新朝开局,少些纷扰。”
嬴政盯着他,眼神像要穿透他的朝服,看清他心底的每一寸念头。
殿内的寂静又漫延开来,直到嬴政眼中的锋芒渐渐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不见底的疲惫,连眼尾的细纹都松弛下来。
“扶苏……他像你。”嬴政忽然冒出一句没头没尾的话。
赵高原本垂着的眼猛地抬起来,瞳孔微缩,脸上第一次露出真切的愕然——
他从没想过,始皇帝会将自己与扶苏相提并论。
“不是手段,是心思。”嬴政没看他,目光飘向殿顶的梁木,声音里带着怅然,“他太重‘情’,也太重‘名’。
总想着行仁政,却忘了帝王的仁,和庶民的仁,从来不是一回事。
他以为得了民心,就能坐稳江山?呵……太蠢了。”
他顿了顿,语气里的嘲讽淡了些,多了几分说不清的复杂,像在叹扶苏,也像在叹自己:
“你昨日那场热闹,看着是胡闹,却比他在朝堂上跟博士们争一百遍‘仁德’都有用。
至少让咸阳人知道,这天下不只有苛政、只有徭役,还能有这般鲜活的‘乐’,还能记得大秦不是个冷硬的笼子。”
赵高的喉结轻轻滚了一下,垂在身侧的手指无意识蹭了蹭朝服下摆——
他从没想过,自己那场为了稳固局面的“嘉年华”,竟会被帝国的缔造者如此解读,心底翻涌的惊涛骇浪,几乎要冲破他刻意维持的平静。
“朕今日叫你来,就问你一句。”
嬴政的目光重新落回赵高身上,身体微微前倾,尽管虚弱,却依旧带着帝王最后的审慎与威压,
“扶苏登基后,你打算如何?继续做你这‘盛世’的裱糊匠,把表面的热闹撑下去?
还是说……你真有本事,替他、替这大秦,把‘文治’的台子,扎扎实实撑到最后?”
这问句像一块巨石砸在赵高心头,关乎立场,关乎能力,更关乎他在新朝的生死存亡。
他深吸一口气,膝盖重重砸在金砖上,发出轻响,额头抵着冰凉的地面,声音从沉稳渐转坚定,没有半分犹疑:
“老臣本是宫闱小吏,起于微末,得陛下赏识、监国信任,方能走到今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老臣所求,从非一己权柄,而是想亲眼见着——
陛下亲手打下的这大一统江山,能在监国手中真正稳下来,百姓能有饭吃、有衣穿,不再受战乱之苦。
无论在台前辅佐,还是在幕后奔走,老臣愿效犬马之劳,拼尽所有,助监国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他没直接回答“裱糊匠”或“撑台人”,却把自己的立场钉在了“帝国延续”上,将姿态放得极低,又把格局拉得极开。
嬴政静静听着,殿内又陷入沉默,只有他轻浅的喘息声。
良久,他极其疲惫地挥了挥手,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
“记住你今日说的话……去吧,朕累了。”
赵高再叩首,额头在地面停留片刻,才缓缓起身,脚步放得极轻,退出了偏殿。
当殿门在身后合上,他踏入宫廊的阳光里,才觉出背心已被冷汗浸透,贴在身上发凉。
方才与始皇帝的对话,每一句都像在深渊边缘行走,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
但他清楚——刚才那番回答,或许为自己,也为即将到来的扶苏新朝,赢得了最关键的一份认可——
来自帝国缔造者的、沉默的默许。
赵高从偏殿返回麒麟殿时,朝会仍在推进,空气却比先前凝滞了几分。
他刚跨进殿门,数十道目光便瞬间黏了上来——
有探究的、有猜忌的,还有几道藏在人群后,带着不易察觉的幸灾乐祸。
始皇帝那番密谈,无疑给本就紧绷的朝局,又添了一层迷雾。
蒙恬已立在武将班列最前,甲胄未卸,肩甲上的寒光映着晨光,透着边关的凛冽;
他身姿笔挺,目光平视前方,却与文官列首的赵高形成一种无声的对峙——一个握着重兵,一个掌着朝政,气场在殿中悄然碰撞。
御座上的扶苏,指尖在扶手上轻轻摩挲,
努力维持着面色平静,可眉峰间那丝若有若无的蹙起,还是泄露出他已知晓风暴将至。
果然,礼部官员刚念完登基大典最后几项仪程,殿内短暂沉寂的间隙,御史中丞淳于越忽然上前一步。
他抬手理了理衣襟,手指攥紧了手中玉笏,指节泛白,面色肃然得近乎决绝,朗声道:
“监国陛下!臣,有本奏!”
那声音带着文人死谏的孤勇,瞬间压下了殿内的细碎声响。
扶苏喉结轻滚,心中暗叹一声“该来的终究来了”,面上却依旧沉稳:“淳于博士,请讲。”
淳于越深吸一口气,胸膛微微起伏,目光如淬了冰般直刺向文官列前的赵高,字字铿锵:
“臣要弹劾当朝丞相赵高,其罪有三!”
“唰”的一声,满殿官员的目光都聚到了赵高身上,殿内静得落针可闻。
有人悄悄攥紧了朝笏,有人偷瞄着御座上的扶苏,连武将列的王离都用眼角扫了眼赵高,嘴角撇出一丝冷意。
“其一,奢靡无度,与民争利!”
淳于越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为博‘与民同乐’的虚名,
竟擅划咸阳街衢,大兴土木,耗费国帑营造所谓‘嘉年华’!
此等行径,与商纣王酒池肉林何异?
更引得百姓弃耕辍织,聚众嬉游,败坏我大秦勤俭务实之民风!此乃祸国之举!”
“其二,混淆贵贱,败坏朝纲!”
他往前又迈了半步,语气更烈,“丞相乃百官之首,竟与市井优伶、杂耍之徒为伍,还让文武百官与贩夫走卒同街游赏——
尊卑不分,体统尽失!长此以往,朝廷威严何在?祖宗定下的礼法秩序何存?”
“其三,擅权越职,居心叵测!”
这最后一条,他几乎是咬着牙说出来的,“登基大典乃国之重典,自有礼法可循。
可赵高却以此为借口,大肆安插亲信,把控典礼关键职司!
其意在结党营私,图谋不轨,而非尽忠王事!
臣恳请监国明察,罢黜赵高丞相之位,严查其党羽,以正朝纲,以儆效尤!”
一直沉默的始皇帝忽然显露出明显的疲惫,眉头皱了皱,抬手打断了还在为“祭天用玉规格”争论的官员,对扶苏嘶哑道:
“朕……乏了。你们……继续。”
说罢,他在两名内侍的搀扶下缓缓起身,冕旒珠串晃得更厉害,竟是要离殿去偏殿歇息。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走过御阶时,目光看似无意地在赵高脸上停顿了一瞬——没有言语,却像带着某种暗示,让赵高心头一动。
紧接着,赵高不动声色地迈开班列,脚步放得极轻,贴着殿柱跟了上去,没引起过多注意。
这一幕,还是被不少大臣看在眼里。
有人悄悄皱起眉,有人用眼角余光追着赵高的背影,手指在朝笏后轻轻敲击,满是揣测。太上皇为何独召赵高?
蒙恬刚归,赵高又紧随而去,这帝国的权力格局,在新年第一天,就变得愈发扑朔迷离。
偏殿内,药香依旧萦绕,混着一丝陈旧的木味。
始皇帝被内侍安置在软榻上,指节泛白的手搭在榻沿,待内侍们躬身退尽,殿门轻阖的声响落定,他才缓缓抬眼,看向立在阶下的赵高——
目光比在大殿上更显浑浊,却依旧藏着不容错辨的锐利。
殿内静得可怕,只有两人轻浅的呼吸声,偶尔伴着始皇帝压抑的喘息。
良久,嬴政才开了口,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每一个字都慢悠悠的,却精准敲在赵高心上:
“昨夜……那铁树银花,好看吗?”
赵高垂在身侧的手轻轻攥了下,又迅速松开,面上依旧是惯常的恭谨,躬身答道:
“回陛下,不过是些匠人把戏,聊博百姓与小儿一笑,当不得‘好看’二字。”
“聊博一笑?”
嬴政低低笑了声,那笑声里听不出喜怒,像风吹过枯叶,“你取悦的,又何止是小儿百姓?
满城文武,乃至朕那即将坐上龙椅的皇儿,不都被你这场‘盛世芳华’,哄得心头热乎?”
赵高腰弯得更低些,声音压得平缓,刻意掩去情绪:
“老臣不敢有此心思。不过是见监国登基在即,想为新朝添几分祥和,让天下人看看大秦的安稳罢了。”
“安稳?”
嬴政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身子晃了晃,指节死死抠着榻上的锦垫,待喘息稍定,他猛地抬眼,目光如锥子般扎向赵高,
“赵高,别跟朕说这些虚话!你弄出这么大动静,讨好扶苏、拢住民心是真,想压下朝堂上骂你‘佞臣’、参你‘乱政’的嘴,更是真!是也不是?!”
赵高垂着眼,沉默了片刻——没有辩解,也没有闪躲,只缓缓道:
“陛下明察秋毫,老臣不敢欺瞒。确有此私心,也盼着新朝开局,少些纷扰。”
嬴政盯着他,眼神像要穿透他的朝服,看清他心底的每一寸念头。
殿内的寂静又漫延开来,直到嬴政眼中的锋芒渐渐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不见底的疲惫,连眼尾的细纹都松弛下来。
“扶苏……他像你。”嬴政忽然冒出一句没头没尾的话。
赵高原本垂着的眼猛地抬起来,瞳孔微缩,脸上第一次露出真切的愕然——
他从没想过,始皇帝会将自己与扶苏相提并论。
“不是手段,是心思。”嬴政没看他,目光飘向殿顶的梁木,声音里带着怅然,“他太重‘情’,也太重‘名’。
总想着行仁政,却忘了帝王的仁,和庶民的仁,从来不是一回事。
他以为得了民心,就能坐稳江山?呵……太蠢了。”
他顿了顿,语气里的嘲讽淡了些,多了几分说不清的复杂,像在叹扶苏,也像在叹自己:
“你昨日那场热闹,看着是胡闹,却比他在朝堂上跟博士们争一百遍‘仁德’都有用。
至少让咸阳人知道,这天下不只有苛政、只有徭役,还能有这般鲜活的‘乐’,还能记得大秦不是个冷硬的笼子。”
赵高的喉结轻轻滚了一下,垂在身侧的手指无意识蹭了蹭朝服下摆——
他从没想过,自己那场为了稳固局面的“嘉年华”,竟会被帝国的缔造者如此解读,心底翻涌的惊涛骇浪,几乎要冲破他刻意维持的平静。
“朕今日叫你来,就问你一句。”
嬴政的目光重新落回赵高身上,身体微微前倾,尽管虚弱,却依旧带着帝王最后的审慎与威压,
“扶苏登基后,你打算如何?继续做你这‘盛世’的裱糊匠,把表面的热闹撑下去?
还是说……你真有本事,替他、替这大秦,把‘文治’的台子,扎扎实实撑到最后?”
这问句像一块巨石砸在赵高心头,关乎立场,关乎能力,更关乎他在新朝的生死存亡。
他深吸一口气,膝盖重重砸在金砖上,发出轻响,额头抵着冰凉的地面,声音从沉稳渐转坚定,没有半分犹疑:
“老臣本是宫闱小吏,起于微末,得陛下赏识、监国信任,方能走到今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老臣所求,从非一己权柄,而是想亲眼见着——
陛下亲手打下的这大一统江山,能在监国手中真正稳下来,百姓能有饭吃、有衣穿,不再受战乱之苦。
无论在台前辅佐,还是在幕后奔走,老臣愿效犬马之劳,拼尽所有,助监国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他没直接回答“裱糊匠”或“撑台人”,却把自己的立场钉在了“帝国延续”上,将姿态放得极低,又把格局拉得极开。
嬴政静静听着,殿内又陷入沉默,只有他轻浅的喘息声。
良久,他极其疲惫地挥了挥手,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
“记住你今日说的话……去吧,朕累了。”
赵高再叩首,额头在地面停留片刻,才缓缓起身,脚步放得极轻,退出了偏殿。
当殿门在身后合上,他踏入宫廊的阳光里,才觉出背心已被冷汗浸透,贴在身上发凉。
方才与始皇帝的对话,每一句都像在深渊边缘行走,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
但他清楚——刚才那番回答,或许为自己,也为即将到来的扶苏新朝,赢得了最关键的一份认可——
来自帝国缔造者的、沉默的默许。
赵高从偏殿返回麒麟殿时,朝会仍在推进,空气却比先前凝滞了几分。
他刚跨进殿门,数十道目光便瞬间黏了上来——
有探究的、有猜忌的,还有几道藏在人群后,带着不易察觉的幸灾乐祸。
始皇帝那番密谈,无疑给本就紧绷的朝局,又添了一层迷雾。
蒙恬已立在武将班列最前,甲胄未卸,肩甲上的寒光映着晨光,透着边关的凛冽;
他身姿笔挺,目光平视前方,却与文官列首的赵高形成一种无声的对峙——一个握着重兵,一个掌着朝政,气场在殿中悄然碰撞。
御座上的扶苏,指尖在扶手上轻轻摩挲,
努力维持着面色平静,可眉峰间那丝若有若无的蹙起,还是泄露出他已知晓风暴将至。
果然,礼部官员刚念完登基大典最后几项仪程,殿内短暂沉寂的间隙,御史中丞淳于越忽然上前一步。
他抬手理了理衣襟,手指攥紧了手中玉笏,指节泛白,面色肃然得近乎决绝,朗声道:
“监国陛下!臣,有本奏!”
那声音带着文人死谏的孤勇,瞬间压下了殿内的细碎声响。
扶苏喉结轻滚,心中暗叹一声“该来的终究来了”,面上却依旧沉稳:“淳于博士,请讲。”
淳于越深吸一口气,胸膛微微起伏,目光如淬了冰般直刺向文官列前的赵高,字字铿锵:
“臣要弹劾当朝丞相赵高,其罪有三!”
“唰”的一声,满殿官员的目光都聚到了赵高身上,殿内静得落针可闻。
有人悄悄攥紧了朝笏,有人偷瞄着御座上的扶苏,连武将列的王离都用眼角扫了眼赵高,嘴角撇出一丝冷意。
“其一,奢靡无度,与民争利!”
淳于越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为博‘与民同乐’的虚名,
竟擅划咸阳街衢,大兴土木,耗费国帑营造所谓‘嘉年华’!
此等行径,与商纣王酒池肉林何异?
更引得百姓弃耕辍织,聚众嬉游,败坏我大秦勤俭务实之民风!此乃祸国之举!”
“其二,混淆贵贱,败坏朝纲!”
他往前又迈了半步,语气更烈,“丞相乃百官之首,竟与市井优伶、杂耍之徒为伍,还让文武百官与贩夫走卒同街游赏——
尊卑不分,体统尽失!长此以往,朝廷威严何在?祖宗定下的礼法秩序何存?”
“其三,擅权越职,居心叵测!”
这最后一条,他几乎是咬着牙说出来的,“登基大典乃国之重典,自有礼法可循。
可赵高却以此为借口,大肆安插亲信,把控典礼关键职司!
其意在结党营私,图谋不轨,而非尽忠王事!
臣恳请监国明察,罢黜赵高丞相之位,严查其党羽,以正朝纲,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