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深吸一口气,指尖微微发颤地抚平礼服上的褶皱,小心翼翼地躬身踏入暖阁。
阁内药香弥漫,光线柔和,始皇帝嬴政披着玄色常服靠坐在软榻上,
脸颊虽有凹陷,肤色也不复往日光泽,可那双浑浊的眼眸扫过来时,没有半分慑人的威压,反倒带着几分温和的疲惫。
他刚要双膝跪地,嬴政却抬了抬手,声音沙哑却平和:“不必多礼,起来说话吧。”
刘邦一愣,迟疑着起身,仍不敢抬头直视,只垂着手站在原地,心跳依旧急促。
“你是沛县人?”嬴政忽然开口,语气像是拉家常一般,“早年……是做亭长的?”
刘邦连忙应声:“回陛下,正是。
臣早年在沛县做亭长,每日里东奔西跑,无非是管些邻里纠纷、缉拿些小偷小摸的琐事,说出来倒让陛下见笑了。”
“不笑。”
嬴政轻轻摇头,嘴角竟牵起一丝浅淡的笑意,“市井间的事,才最有滋味。
朕当年统一天下,忙的都是军国大事,倒从没听过亭长的日子是怎么过的。”
这话让刘邦心头一松,紧绷的神经渐渐舒缓。
他抬眼瞥见始皇帝神色温和,便大着胆子多说了几句,语气也自然起来:
“陛下有所不知,沛县那地方虽小,趣事可不少。
臣做亭长时,常和樊哙他们几个兄弟凑一起,在街边的小酒馆里喝几碗粗酒,啃几块狗肉——
就是方才招待丞相的那种风干狗肉,樊哙卤制的手艺,在沛县可是独一份的!”
樊哙在门外隐约听见,忍不住咧嘴笑出了声,被赵高不着痕迹地瞪了一眼,才连忙收住。
嬴政听得饶有兴致,微微前倾身子:
“哦?你们这般随性,倒也自在。那你做亭长,有没有遇到过难缠的事?”
“怎么没有!”
刘邦一拍大腿,话匣子彻底打开,又想起对面是始皇帝,连忙收敛了几分,语气却依旧鲜活,
“有回邻村两家争地界,吵得脸红脖子粗,差点动起手来。
臣去了也不跟他们讲道理,直接拎了壶酒,让他俩坐下喝,边喝边听我说——
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争那三尺地,丢了和气多不值当?
喝到最后,俩人互相给对方赔了不是,地界的事也顺顺当当解决了。”
他说得实在,没有半分虚饰,粗话里透着几分精明和通透。
嬴政听得连连点头,浑浊的眼眸里闪过一丝亮色:
“你这法子,倒比朝堂上的唇枪舌剑管用。看似粗疏,实则心思细腻,懂得人心啊。”
刘邦嘿嘿一笑,挠了挠头:
“陛下过奖了,臣就是个粗人,只会用些土办法,哪懂什么人心道理,无非是想着大家能和睦相处罢了。”
“粗人有粗人的智慧。”
嬴政咳嗽了两声,赵高连忙上前递过一杯温水,他喝了两口,又看向刘邦,语气愈发温和,
“朕久居深宫,身边都是循规蹈矩的臣子,倒少见你这般实在有趣的人。
你在咸阳这些日子,有空便常来走走,陪朕说说话,聊聊沛县的风土人情,也让朕解解闷。”
刘邦又惊又喜,连忙躬身行礼,语气真挚:
“能得陛下不弃,臣求之不得!往后只要陛下召唤,臣随叫随到,定给陛下多讲些沛县的新鲜事!”
嬴政看着他憨厚又不失机灵的模样,脸上露出久违的真切笑意,轻轻颔首:
“好,便这么说定了。你一路奔波,也累了,先回去歇息吧。”
刘邦重重磕了个头,这才起身,脚步轻快地跟着赵高退出了暖阁。
直到走出丞相府,冷风拂面,刘邦脸上的笑意仍未褪去,心里暖烘烘的——
他竟和始皇帝像老友般聊了许久,这位传奇帝王不仅随和可亲,
还邀他常去相见,这份际遇,可比任何荣宠都让他心头发烫。
刚踏进临时住处,樊哙就领着几个沛县老兄弟围了上来,嗓门大得能掀了屋顶:
“大哥!咋样咋样?太上皇真如传说中那般威严?没为难你吧?”
刘邦往榻上一坐,端起侍女递来的凉茶灌了一大口,脸上还带着掩不住的笑意,却没直接回答,反倒冲樊哙一乐:
“你小子卤的狗肉,连陛下都夸风味独特!”
“啥?!”樊哙眼睛瞪得溜圆,挠着后脑勺不敢信,“陛下……陛下真吃了?没嫌咱这东西粗陋?”
“嫌啥?”
刘邦放下茶碗,手指敲了敲桌面,语气里带着几分自得,却又藏着清醒,
“陛下见多了山珍海味、听够了阿谀奉承,咱那沛县的粗食、市井的琐事,才对他胃口。”
一旁的夏侯婴凑过来:“大哥,你跟陛下都聊啥了?咱这心里七上八下的,就怕你说错话。”
刘邦摸了摸下巴,回忆着暖阁里的情形,语气放缓了些:
“也没聊啥军国大事,陛下就问我早年做亭长的日子。
我就跟他说争地界、喝粗酒、啃狗肉的事,没敢瞎吹,都是实打实的真心话。”
“就这?”樊哙挠头,“这有啥好说的,换俺俺也会!”
刘邦瞪了他一眼,嘴角却带着笑:
“你懂个啥?”
他身子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些,眼里透着精明,“陛下久居深宫,身边人说话都小心翼翼、字字斟酌,咱偏不那样。
咱说的都是他没听过的新鲜事,话糙理不糙,还得懂得见好就收——
刚说到兴头上,陛下咳嗽了两声,我就赶紧收了话头,没敢絮叨。”
夏侯婴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大哥是摸准了陛下的心思,既实在又不冒失,这才讨了陛下喜欢?”
“算是吧。”
刘邦嘿嘿一笑,端起茶碗又喝了一口,“陛下还说,让我有空常去陪他聊聊沛县的风土人情。”
这话一出,众人都惊得咋舌,樊哙拍着大腿叫好:“大哥厉害!
这可是天大的脸面!往后咱在咸阳,腰杆都能挺得更直了!”
刘邦却摆了摆手,神色沉了沉:
“别高兴得太早。常去是福分,也是考验。
往后去见陛下,说话得更有分寸,多听少说,说就说实在的,不能耍小聪明。”
他看向樊哙,“尤其是你,往后跟着我出门,少咋咋呼呼,别给我添乱。”
樊哙连忙点头:“俺记住了!大哥说啥俺听啥!”
刘邦看着兄弟们雀跃又信服的模样,心里愈发笃定——
今日这一趟,不仅得了始皇帝的青眼,更让兄弟们看清了分寸,这咸阳城的路,往后或许能走得更顺些。
自那日赵高引荐后,始皇帝对刘邦生出了莫名的兴致。
这位满身市井气、说话直来直去的淮阴侯,与朝堂上那些循规蹈矩、言辞雕琢的臣子截然不同,
反倒让久居深宫的嬴政觉得新鲜。
他时常遣内侍召刘邦至暖阁,起初不过是简单问询,后来渐渐聊起各地风土、
市井趣闻,连刘邦早年做亭长时的琐事也愿听。
刘邦不敢怠慢,却也深谙“实话最入耳”的道理,用粗浅却鲜活的语言讲些乡里纠纷、
兄弟聚饮的趣事,竟屡屡让嬴政那古井无波的脸上,漾开一丝极淡的笑意。
一来二去,两人竟越发熟络。
后来嬴政索性下旨,让刘邦暂居丞相府客院,不必再往返馆驿。
这道旨意让咸阳权贵们暗地里炸开了锅,谁也猜不透这位深居简出的太上皇,为何独独对一个沛县出身的“粗人”青眼有加。
赵高对此不置可否,反倒乐见其成——
刘邦能分散始皇帝的注意力,让他得以更专注地推进新政。
大朝之日,天光初升,文武百官鱼贯步入麒麟殿,殿内景象竟焕然一新!
满殿官员皆换上新制朝服,玄色为底庄严肃穆,依品级以青、赤、黄、白、黑五色缘边区分,胸前背后绣着禽鸟(文官)、兽类(武官)补子,品阶一目了然。
往日杂乱的朝仪瞬间规整,威仪陡增,群臣互望一眼,皆从彼此眼中看到了震撼与敬畏。
文官之首的赵高与武将之首的蒙恬,更是夺目。
赵高的丞相官服玄色近墨,缘边是尊贵的深紫,补子以金线绣就仙鹤翔云,
鹤唳九天寓意超然,他袖袍轻拂,行止间自有掌控乾坤的雍容,将“一人之下”的尊荣彰显无遗。
蒙恬的官服则沉郁厚重,缘边是象征武勇的暗红,补子是傲立山崖的雄狮,满是沙场铁血之气,与赵高的仙鹤形成文武并立、刚柔相济的格局。
御阶之上,扶苏身着新制龙袍,十二章纹环绕,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在玄色缎料上熠熠生辉。
他年轻的面容添了几分威严,眉宇间已隐隐透出不容置疑的帝王气概。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之声整齐洪亮,与崭新的朝服相映,更显朝堂气象鼎盛。
朝会伊始,核心便是新政推行。
赵高出列,沉稳禀报:
“陛下,九品中正制已在三郡试点,虽遇地方豪强与旧制官员些许阻力,但总体平稳,已筛选出百余名待考察人才;
官服改制已完成中央及主要郡县配发,正逐步推向偏远之地。”
话音刚落,他话锋一转,呈上一卷竹简,语气郑重:
“陛下,臣另有一请——
于咸阳兴办国学,为大秦育才,为文治立基。”
他详细陈述规划:
“拟于渭水之南划地千亩,设明经馆(儒)、律法馆(法)、策论馆(纵横、杂家)、格物馆(算数、工技),
广聘天下名士为博士,学子不限出身,考核优异者可直入仕途或赴地方任吏。
阁内药香弥漫,光线柔和,始皇帝嬴政披着玄色常服靠坐在软榻上,
脸颊虽有凹陷,肤色也不复往日光泽,可那双浑浊的眼眸扫过来时,没有半分慑人的威压,反倒带着几分温和的疲惫。
他刚要双膝跪地,嬴政却抬了抬手,声音沙哑却平和:“不必多礼,起来说话吧。”
刘邦一愣,迟疑着起身,仍不敢抬头直视,只垂着手站在原地,心跳依旧急促。
“你是沛县人?”嬴政忽然开口,语气像是拉家常一般,“早年……是做亭长的?”
刘邦连忙应声:“回陛下,正是。
臣早年在沛县做亭长,每日里东奔西跑,无非是管些邻里纠纷、缉拿些小偷小摸的琐事,说出来倒让陛下见笑了。”
“不笑。”
嬴政轻轻摇头,嘴角竟牵起一丝浅淡的笑意,“市井间的事,才最有滋味。
朕当年统一天下,忙的都是军国大事,倒从没听过亭长的日子是怎么过的。”
这话让刘邦心头一松,紧绷的神经渐渐舒缓。
他抬眼瞥见始皇帝神色温和,便大着胆子多说了几句,语气也自然起来:
“陛下有所不知,沛县那地方虽小,趣事可不少。
臣做亭长时,常和樊哙他们几个兄弟凑一起,在街边的小酒馆里喝几碗粗酒,啃几块狗肉——
就是方才招待丞相的那种风干狗肉,樊哙卤制的手艺,在沛县可是独一份的!”
樊哙在门外隐约听见,忍不住咧嘴笑出了声,被赵高不着痕迹地瞪了一眼,才连忙收住。
嬴政听得饶有兴致,微微前倾身子:
“哦?你们这般随性,倒也自在。那你做亭长,有没有遇到过难缠的事?”
“怎么没有!”
刘邦一拍大腿,话匣子彻底打开,又想起对面是始皇帝,连忙收敛了几分,语气却依旧鲜活,
“有回邻村两家争地界,吵得脸红脖子粗,差点动起手来。
臣去了也不跟他们讲道理,直接拎了壶酒,让他俩坐下喝,边喝边听我说——
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争那三尺地,丢了和气多不值当?
喝到最后,俩人互相给对方赔了不是,地界的事也顺顺当当解决了。”
他说得实在,没有半分虚饰,粗话里透着几分精明和通透。
嬴政听得连连点头,浑浊的眼眸里闪过一丝亮色:
“你这法子,倒比朝堂上的唇枪舌剑管用。看似粗疏,实则心思细腻,懂得人心啊。”
刘邦嘿嘿一笑,挠了挠头:
“陛下过奖了,臣就是个粗人,只会用些土办法,哪懂什么人心道理,无非是想着大家能和睦相处罢了。”
“粗人有粗人的智慧。”
嬴政咳嗽了两声,赵高连忙上前递过一杯温水,他喝了两口,又看向刘邦,语气愈发温和,
“朕久居深宫,身边都是循规蹈矩的臣子,倒少见你这般实在有趣的人。
你在咸阳这些日子,有空便常来走走,陪朕说说话,聊聊沛县的风土人情,也让朕解解闷。”
刘邦又惊又喜,连忙躬身行礼,语气真挚:
“能得陛下不弃,臣求之不得!往后只要陛下召唤,臣随叫随到,定给陛下多讲些沛县的新鲜事!”
嬴政看着他憨厚又不失机灵的模样,脸上露出久违的真切笑意,轻轻颔首:
“好,便这么说定了。你一路奔波,也累了,先回去歇息吧。”
刘邦重重磕了个头,这才起身,脚步轻快地跟着赵高退出了暖阁。
直到走出丞相府,冷风拂面,刘邦脸上的笑意仍未褪去,心里暖烘烘的——
他竟和始皇帝像老友般聊了许久,这位传奇帝王不仅随和可亲,
还邀他常去相见,这份际遇,可比任何荣宠都让他心头发烫。
刚踏进临时住处,樊哙就领着几个沛县老兄弟围了上来,嗓门大得能掀了屋顶:
“大哥!咋样咋样?太上皇真如传说中那般威严?没为难你吧?”
刘邦往榻上一坐,端起侍女递来的凉茶灌了一大口,脸上还带着掩不住的笑意,却没直接回答,反倒冲樊哙一乐:
“你小子卤的狗肉,连陛下都夸风味独特!”
“啥?!”樊哙眼睛瞪得溜圆,挠着后脑勺不敢信,“陛下……陛下真吃了?没嫌咱这东西粗陋?”
“嫌啥?”
刘邦放下茶碗,手指敲了敲桌面,语气里带着几分自得,却又藏着清醒,
“陛下见多了山珍海味、听够了阿谀奉承,咱那沛县的粗食、市井的琐事,才对他胃口。”
一旁的夏侯婴凑过来:“大哥,你跟陛下都聊啥了?咱这心里七上八下的,就怕你说错话。”
刘邦摸了摸下巴,回忆着暖阁里的情形,语气放缓了些:
“也没聊啥军国大事,陛下就问我早年做亭长的日子。
我就跟他说争地界、喝粗酒、啃狗肉的事,没敢瞎吹,都是实打实的真心话。”
“就这?”樊哙挠头,“这有啥好说的,换俺俺也会!”
刘邦瞪了他一眼,嘴角却带着笑:
“你懂个啥?”
他身子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些,眼里透着精明,“陛下久居深宫,身边人说话都小心翼翼、字字斟酌,咱偏不那样。
咱说的都是他没听过的新鲜事,话糙理不糙,还得懂得见好就收——
刚说到兴头上,陛下咳嗽了两声,我就赶紧收了话头,没敢絮叨。”
夏侯婴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大哥是摸准了陛下的心思,既实在又不冒失,这才讨了陛下喜欢?”
“算是吧。”
刘邦嘿嘿一笑,端起茶碗又喝了一口,“陛下还说,让我有空常去陪他聊聊沛县的风土人情。”
这话一出,众人都惊得咋舌,樊哙拍着大腿叫好:“大哥厉害!
这可是天大的脸面!往后咱在咸阳,腰杆都能挺得更直了!”
刘邦却摆了摆手,神色沉了沉:
“别高兴得太早。常去是福分,也是考验。
往后去见陛下,说话得更有分寸,多听少说,说就说实在的,不能耍小聪明。”
他看向樊哙,“尤其是你,往后跟着我出门,少咋咋呼呼,别给我添乱。”
樊哙连忙点头:“俺记住了!大哥说啥俺听啥!”
刘邦看着兄弟们雀跃又信服的模样,心里愈发笃定——
今日这一趟,不仅得了始皇帝的青眼,更让兄弟们看清了分寸,这咸阳城的路,往后或许能走得更顺些。
自那日赵高引荐后,始皇帝对刘邦生出了莫名的兴致。
这位满身市井气、说话直来直去的淮阴侯,与朝堂上那些循规蹈矩、言辞雕琢的臣子截然不同,
反倒让久居深宫的嬴政觉得新鲜。
他时常遣内侍召刘邦至暖阁,起初不过是简单问询,后来渐渐聊起各地风土、
市井趣闻,连刘邦早年做亭长时的琐事也愿听。
刘邦不敢怠慢,却也深谙“实话最入耳”的道理,用粗浅却鲜活的语言讲些乡里纠纷、
兄弟聚饮的趣事,竟屡屡让嬴政那古井无波的脸上,漾开一丝极淡的笑意。
一来二去,两人竟越发熟络。
后来嬴政索性下旨,让刘邦暂居丞相府客院,不必再往返馆驿。
这道旨意让咸阳权贵们暗地里炸开了锅,谁也猜不透这位深居简出的太上皇,为何独独对一个沛县出身的“粗人”青眼有加。
赵高对此不置可否,反倒乐见其成——
刘邦能分散始皇帝的注意力,让他得以更专注地推进新政。
大朝之日,天光初升,文武百官鱼贯步入麒麟殿,殿内景象竟焕然一新!
满殿官员皆换上新制朝服,玄色为底庄严肃穆,依品级以青、赤、黄、白、黑五色缘边区分,胸前背后绣着禽鸟(文官)、兽类(武官)补子,品阶一目了然。
往日杂乱的朝仪瞬间规整,威仪陡增,群臣互望一眼,皆从彼此眼中看到了震撼与敬畏。
文官之首的赵高与武将之首的蒙恬,更是夺目。
赵高的丞相官服玄色近墨,缘边是尊贵的深紫,补子以金线绣就仙鹤翔云,
鹤唳九天寓意超然,他袖袍轻拂,行止间自有掌控乾坤的雍容,将“一人之下”的尊荣彰显无遗。
蒙恬的官服则沉郁厚重,缘边是象征武勇的暗红,补子是傲立山崖的雄狮,满是沙场铁血之气,与赵高的仙鹤形成文武并立、刚柔相济的格局。
御阶之上,扶苏身着新制龙袍,十二章纹环绕,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在玄色缎料上熠熠生辉。
他年轻的面容添了几分威严,眉宇间已隐隐透出不容置疑的帝王气概。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之声整齐洪亮,与崭新的朝服相映,更显朝堂气象鼎盛。
朝会伊始,核心便是新政推行。
赵高出列,沉稳禀报:
“陛下,九品中正制已在三郡试点,虽遇地方豪强与旧制官员些许阻力,但总体平稳,已筛选出百余名待考察人才;
官服改制已完成中央及主要郡县配发,正逐步推向偏远之地。”
话音刚落,他话锋一转,呈上一卷竹简,语气郑重:
“陛下,臣另有一请——
于咸阳兴办国学,为大秦育才,为文治立基。”
他详细陈述规划:
“拟于渭水之南划地千亩,设明经馆(儒)、律法馆(法)、策论馆(纵横、杂家)、格物馆(算数、工技),
广聘天下名士为博士,学子不限出身,考核优异者可直入仕途或赴地方任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