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我要退休,这世道不爱我了-《大秦,让我魂牵梦绕》

  数日后,淳于越终究按捺不住心中的郁结。

  趁着一次单独奏对的机会,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刚踏入殿中,便再也支撑不住那份老成持重,双腿一软,直直跪倒在冰凉的金砖上。

  他双手撑地,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肩膀剧烈颤抖,浑浊的老泪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滚落,砸在地面上晕开细小的湿痕,几乎是泣不成声:

  “陛下!老臣年迈体衰,近来更是心神不宁,处理政务时常力不从心,生怕因一己之失耽误了国事。

  恳请陛下念在老臣侍奉先皇与陛下两朝,虽无丰功伟绩,却也鞠躬尽瘁、

  不敢有半分懈怠的份上,准臣这把老骨头致仕归乡,了此残生吧!”

  扶苏看着眼前这位昔日意气风发、如今却身形佝偻的老臣,心中五味杂陈。

  他清楚淳于越的迂腐,朝堂之上,这位博士屡屡执着于古法,有时确实会阻碍新政推行,甚至显得有些碍事。

  但他更明白,淳于越的心中,对秦室的忠诚纯粹无杂,对礼法的坚守更是刻入骨髓,这份赤诚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上,实为难得。

  扶苏缓缓起身,绕过宽大的御案,走到淳于越面前,亲手扶住他的胳膊——

  指尖触到的是老臣臂膀的僵硬与单薄,那份衰老的质感让他心中一软。

  他温言安抚,语气中带着真切的敬重:

  “博士乃国之柱石,学识渊博,历经两朝风雨,所见所闻远非寻常臣子可比。

  朕初登帝位,朝堂内外尚有诸多事务需倚仗老成持重之臣提点,大秦也离不开您这样坚守礼法的股肱。

  退休之事,暂且勿提,还请博士再为朕、为大秦辛苦些时日。”

  淳于越听着皇帝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话语,喉头滚动了几下,那些积压在心中的牢骚、对新政的疑虑、对自身处境的担忧,终究是被帝王的威仪与挽留堵了回去。

  他知道陛下心意已决,自己再强求亦是无用,只能重重抹了把脸上的泪水,颤巍巍地躬身行礼,喏喏称是:

  “老臣……遵旨。”那声音里,既有无奈,也有一丝被帝王记挂的暖意。

  待淳于越佝偻着背影缓缓退下后,扶苏回到御座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沉吟片刻。

  他清楚,淳于越此举并非单纯的年迈体衰,更多是因朝堂格局变动、新政推行带来的不安。思索间,他扬声道:

  “传赵成。”

  不多时,正在偏殿处理政务的赵成便快步走来,一身丞相朝服衬得他身形挺拔,却难掩眉宇间的谨慎。

  “陛下。”他躬身行礼,姿态恭谨。

  “赵相,”扶苏语气平和,目光沉静,“淳于博士年事已高,今日在殿中提及退休之事,想来心绪多有不平。

  你代朕去他府中探望一番,好生宽慰于他,让他莫要多想,安心养身体、理朝事即可。”

  赵成立刻放下手中的朱笔,躬身应道:

  “臣明白,这就去办。”他心中明镜似的,陛下此举既是体恤老臣,也是给他这个新任丞相一个机会——

  让他以晚辈和同僚的身份,缓和与淳于越这类旧臣的关系,展现新朝丞相的气度与诚意,稳固朝堂人心。

  赵成不敢耽搁,脚步匆匆地走出皇宫,刚到宫门外,便看到淳于越正准备登车。

  “博士留步!”他扬声唤道,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急切与恭敬。

  淳于越闻声回头,见是新任丞相赵成,脸色微微一僵。

  他对赵家本就因赵高心存芥蒂,如今赵成骤然身居高位,他心中难免有几分隔阂与警惕,但终究不敢失了礼数,依着秦制侧身站定,拱手道:

  “丞相何事?”

  赵成快步上前,脸上带着不似作伪的诚恳,语气恳切:“博士,陛下回宫后便一直挂念您的身体,特命臣前来探望。

  天色不早,臣送博士回府吧,路上也好与博士说说话,略尽晚辈心意。”

  淳于越看着赵成眼中的真诚,又想起他那位“退休”的兄长赵高平日里的诡谲难测、

  手段狠辣,两相比较,竟觉得这赵成虽出自赵家,却实在许多,没有那般令人捉摸不透的阴鸷。

  他心中的郁结稍稍舒缓,轻轻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有劳丞相了。”

  马车辘辘而行,车厢内铺着柔软的锦垫,却并未拉远两人的距离。

  赵成并未摆出丞相的架子,反而以晚辈自居,先是细心询问淳于越的饮食起居,谈及他的眼疾与腰疾时,更是言辞关切,仿佛真是关心长辈的后生。

  随后,他又主动提起《仪礼》中的养老制度,谈及经学典故时条理清晰,言语间满是谦逊,时不时还请教几句,姿态放得极低。

  淳于越本就是饱学之士,见赵成虽身居高位,却对经学有几分见地,且态度谦和,心中的紧绷渐渐松弛。

  虽对赵家的芥蒂仍在,但面对这般低姿态的尊重,也不好再冷脸相对,偶尔会回应几句,甚至为他解惑一二。

  一路闲聊下来,车厢内的气氛倒也融洽,少了朝堂上的剑拔弩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宫中,扶苏处理完赵成尚未批阅完的剩余政务,窗外已是夜深人静。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连日来的操劳让这位年轻的帝王眉宇间添了几分掩不住的疲惫,往日里清澈的眼眸也染上了些许倦意。

  这时,一名宫装女子低着头,双手稳稳地提着食盒,脚步放得极轻,悄无声息地走进殿内。

  她身着素色宫装,裙摆扫过地面,几乎没有发出半点声响,将几样精致的小菜和一碗温热的羹汤轻轻放在案几上,动作轻柔得生怕惊扰了帝王。

  灯火昏黄,扶苏起初并未留意,只当是寻常宫人送膳,依旧低头看着手中的奏疏。

  “陛下,夜深了,用些膳食吧。”女子的声音轻柔细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既有敬畏,也有几分紧张。

  扶苏这才抬起头,朦胧光线下,他看着女子的身形,觉得有些熟悉。

  待目光落在她的眉眼间,那几分与涓人相似的轮廓让他心念微动,立刻明白了过来——

  是那个涓人的姐姐,婉。他并未点破,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语气平淡:“放下吧。”

  他没有立刻动筷,反而像是找到了一个可以暂时卸下帝王重担的对象,目光落在跳动的烛火上,轻轻叹了口气。

  那声叹息里,满是与他年龄不符的沉重:

  “都说皇帝富有四海,权倾天下,可这其中的滋味,外人终究难以体会。”

  他摇了摇头,语气像是自语,又像是对着眼前这抹模糊的人影倾诉,

  “有时批阅奏章到深夜,殿内只剩孤灯相伴,看着这满殿的孤寂,倒想起当年在北疆军中的日子。

  那时与将士们同吃同住,虽风沙扑面,金戈铁马,日日要面对生死考验,可心中却畅快淋漓,不必事事权衡,不必时时提防。”

  婉静静地站在一旁,垂着头,双手轻轻交叠在身前,没有出声打扰。

  她看着眼前这位年轻帝王眉宇间化不开的倦怠与孤独,想起弟弟时常在她面前提及皇帝的仁厚——

  赦免罪臣、体恤百姓,那些遥远的传闻此刻都化作了眼前真实的疲惫。

  她从未想过,高高在上、受万人敬仰的皇帝,也会有这般不为人知的苦楚,也会渴望寻常人的畅快与温暖。

  扶苏像是打开了话匣子,絮絮地说了许多。

  他说起朝堂上的纷争,新旧臣子的隔阂与博弈,每一次决策都需反复斟酌,生怕一步踏错便累及万民;

  说起肩头的重担,先皇留下的基业与期望,天下百姓的生计与安稳,都压在他一人身上,不敢有半分懈怠;

  说起那些无法与人言的疲惫,面对臣子的劝谏与质疑,面对宗室的期许与试探,他只能独自承受,连一个可以倾诉的人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