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微微抬头,睫毛轻轻颤动,眼中流露出一丝纯粹的好奇。
她久居乡野,从未听过这般奇景,嘴唇微张,似乎想问问那打铁花究竟是何等模样,却又碍于身份,终究没能开口。
扶苏恰好回头,捕捉到她这一闪而过的好奇神色,心中微动,嘴角勾起一抹极浅的笑意,眼神愈发柔和:
“朕已命人将那些匠人留了下来,此刻,他们应在宫中空阔处准备妥当。”
他顿了顿,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与期待问道:“你可愿随朕……再去看看?”
这近乎邀约的话语,让苏婉的心猛地一跳,呼吸都滞了半拍。
她抬起头,撞进扶苏的眼眸里——
那里没有平日的威严,只有温和的笑意,甚至藏着一丝浅浅的期待。
她的脸颊瞬间发烫,连忙垂下眼睫,指尖微微颤抖,片刻后,才轻轻点了点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怯与欣喜:
“民女……荣幸之至。”
这或许是他们之间,第一次心照不宣的“约会”。
扶苏没有摆弄繁杂的仪仗,只带着少数几名贴身侍卫远远跟着,便与苏婉并肩走在静谧的宫道上。
夜风微凉,吹散了白日的烦嚣,也吹淡了些许君臣间的隔阂。
婉的脚步有些轻缓,手心微微出汗,偶尔用余光悄悄瞟向身旁的扶苏,见他神色放松,才悄悄松了口气;
扶苏则刻意放慢了脚步,与她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没有多言,却有一种无声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悄然流淌。
来到一处特意清空的广场,匠人们早已整装待发,见皇帝亲临,连忙躬身行礼。
扶苏摆了摆手,语气沉稳却带着鼓励:“开始吧,无需顾忌,拿出你们最好的本事。”
这一次,没有了嘈杂的群臣,没有了暗藏机锋的政治目光,只有漆黑的夜空作为幕布。
“嘭!嘭!嘭!”随着几声沉闷的击打声响起,灼热的铁汁被匠人奋力击打上天,比在西市时更加奔放、更加浓烈!
万千金红色的火花轰然炸裂,映亮了整个广场。
扶苏站在原地,脸上没有了帝王的伪装,眼神中满是纯粹的欣赏与放松,侧脸的线条也柔和了许多。
他没有一直看那火花,反而时常将目光投向身旁的婉——
她仰着头,眸子中映满了漫天金红,脸上满是毫不掩饰的惊叹与迷醉,双手轻轻捂着嘴,指尖微微颤抖,像是被这震撼的景象摄去了心神。
偶尔两人目光相遇,苏婉会羞涩地低下头,嘴角却藏不住浅浅的笑意,而扶苏眼中的温和,也愈发浓厚。
宫中,御书房的灯火亮至深夜,烛火跳跃着映亮案上堆积如山的竹简与帛书,墨香与淡淡的松烟味交织在空气中。
扶苏身着常服,跪坐案前,腰背挺得笔直,唯有指尖偶尔泛起的薄茧泄露了常年握笔批奏的辛劳——
那是与父皇嬴政如出一辙的印记,是帝王肩头江山社稷刻下的痕迹。
他手中朱笔时而飞快划过帛书,留下遒劲有力的批复;时而停顿在某一行竹简上,眉峰微蹙,似在斟酌政令的字句,
指节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案面,发出细微的声响。
与往日御书房里的孤冷不同,今日殿内多了一抹柔和的身影。
婉安静地坐在不远处的小案旁,面前摆着未完成的绣品,银针在她指尖灵活穿梭,丝线牵引间,一朵素雅的兰花生机渐显。
她始终垂着眼帘,气息轻浅,生怕惊扰了案前沉思的帝王。
每当扶苏抬手揉按眉心——
那是他疲惫时的习惯动作,指腹按压在眉宇间的褶皱上,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倦意——
婉便会悄然起身,踮着脚尖走到案边,拿起温热的茶壶,将微凉的茶水缓缓倒尽,
再续上刚温好的新茶,动作轻得几乎没有声响,壶嘴倾斜的角度恰到好处,避免了水声打扰。
或是见烛火渐暗,她便会取过细针,轻轻拨亮灯芯,让暖黄的光晕重新铺满案头,照亮扶苏专注的眉眼。
她从不多言,那份沉静的陪伴却像一缕清风,悄无声息地吹散了政务带来的沉郁与疲惫。
扶苏偶尔批阅得乏了,便会抬眼稍作歇息,目光总会不自觉地落在婉身上。
看她专注穿针引线时,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浅浅的阴影,鼻尖微微翕动,嘴角噙着一丝浅浅的笑意,整个人透着与世无争的温婉。
每当这时,他紧绷的唇角便会不自觉地微微松弛,眼底的锐利与疲惫也淡去几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柔软的暖意,连带着周身的帝王气场都柔和了许多。
两人无需言语,一个抬头,一个垂眸,便自有一份无声的默契在殿内流淌,暖了这漫漫长夜。
渭水庄园内,却是另一番热闹光景。
赵成站在兄长赵高面前,将白日里的情形原原本本地禀报——
陛下如何特意留下他,叮嘱他多陪兄长寿辰,又如何暗中命人留住打铁花的匠人,最终独自带着婉姑娘再度前往观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字一句都说得详实,语气中带着几分身为臣子的谨慎,又藏着一丝对帝王心思的好奇。
赵高听罢,手中盘玩的两颗温润玉球微微一顿,随即又恢复了匀速转动,玉球相撞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
他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一丝了然于心的玩味笑意,薄唇轻启,语气笃定:“陛下……这是动情了。”
说罢,他抬眼看向弟弟,目光中带着几分探究:“你可见过那女子?模样性情如何?”
赵成点点头,回忆着苏婉的模样,语气诚恳又带着几分斟酌:
“见过一面。确实是个难得的姑娘,姿容清秀脱俗,
眉眼间全是温婉,说话时轻声细语,行事也极为恭谨,看着便是个安分守己、性情柔和之人。”
“不容易呀,扶苏……”赵高轻轻吁了口气,手中的玉球停了下来,目光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变得有些悠远,心里暗自嘟囔开来:
“扶苏今年,也该有三十了吧。
始皇帝在位最后七年,朝堂动荡,胡亥那小子叛乱,
天下人心惶惶,他临危受命监国,硬生生扛下了两年多的风雨;
好不容易平定叛乱,登临帝位这三年,又夙兴夜寐,整顿吏治、安抚百姓,一心只想稳固江山,不负父皇留下的基业。
这整整十余年,他肩上扛着的是万里江山、黎民福祉,心里压着的是父皇的殷切期望,
还有过往叛乱留下的阴霾,何曾有过一刻,是为自己活过?”
想到这里,赵高眼底闪过一丝心疼与欣慰,“如今,总算是开始慢慢放开内心,懂得为自己寻一点慰藉了。”
这时,嬴政披着一件玄色外袍从里间踱步出来,衣袍的下摆随着脚步轻轻晃动,领口的锦缎在灯火下泛着微光。
他显然是刚歇下又被外面的说话声勾起了兴致,恰好听到赵高的后半句,
不由得从鼻腔里发出一声哼笑,语气中带着几分他固有的霸道与不屑,眼神却并未真的动怒:
“朕那儿子,如今也是堂堂一国之君,坐拥四海,竟还被儿女情长左右?
不过一场打铁花,看了便看了,还要特意留下匠人再安排一次,成何体统!”
赵高闻言,立刻转过头来,脸上那点感慨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戏谑。
他对着嬴政挑了挑眉,眼神中带着几分调侃,语气轻快:“政哥,这你就不懂了。
这个,就叫爱情。
您老人家当年心里眼里只有六国疆土、传国玉玺和统一度量衡,满脑子都是如何扫平天下、稳固统治,哪里体会过这种儿女情长的小意趣?”
她久居乡野,从未听过这般奇景,嘴唇微张,似乎想问问那打铁花究竟是何等模样,却又碍于身份,终究没能开口。
扶苏恰好回头,捕捉到她这一闪而过的好奇神色,心中微动,嘴角勾起一抹极浅的笑意,眼神愈发柔和:
“朕已命人将那些匠人留了下来,此刻,他们应在宫中空阔处准备妥当。”
他顿了顿,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与期待问道:“你可愿随朕……再去看看?”
这近乎邀约的话语,让苏婉的心猛地一跳,呼吸都滞了半拍。
她抬起头,撞进扶苏的眼眸里——
那里没有平日的威严,只有温和的笑意,甚至藏着一丝浅浅的期待。
她的脸颊瞬间发烫,连忙垂下眼睫,指尖微微颤抖,片刻后,才轻轻点了点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怯与欣喜:
“民女……荣幸之至。”
这或许是他们之间,第一次心照不宣的“约会”。
扶苏没有摆弄繁杂的仪仗,只带着少数几名贴身侍卫远远跟着,便与苏婉并肩走在静谧的宫道上。
夜风微凉,吹散了白日的烦嚣,也吹淡了些许君臣间的隔阂。
婉的脚步有些轻缓,手心微微出汗,偶尔用余光悄悄瞟向身旁的扶苏,见他神色放松,才悄悄松了口气;
扶苏则刻意放慢了脚步,与她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没有多言,却有一种无声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悄然流淌。
来到一处特意清空的广场,匠人们早已整装待发,见皇帝亲临,连忙躬身行礼。
扶苏摆了摆手,语气沉稳却带着鼓励:“开始吧,无需顾忌,拿出你们最好的本事。”
这一次,没有了嘈杂的群臣,没有了暗藏机锋的政治目光,只有漆黑的夜空作为幕布。
“嘭!嘭!嘭!”随着几声沉闷的击打声响起,灼热的铁汁被匠人奋力击打上天,比在西市时更加奔放、更加浓烈!
万千金红色的火花轰然炸裂,映亮了整个广场。
扶苏站在原地,脸上没有了帝王的伪装,眼神中满是纯粹的欣赏与放松,侧脸的线条也柔和了许多。
他没有一直看那火花,反而时常将目光投向身旁的婉——
她仰着头,眸子中映满了漫天金红,脸上满是毫不掩饰的惊叹与迷醉,双手轻轻捂着嘴,指尖微微颤抖,像是被这震撼的景象摄去了心神。
偶尔两人目光相遇,苏婉会羞涩地低下头,嘴角却藏不住浅浅的笑意,而扶苏眼中的温和,也愈发浓厚。
宫中,御书房的灯火亮至深夜,烛火跳跃着映亮案上堆积如山的竹简与帛书,墨香与淡淡的松烟味交织在空气中。
扶苏身着常服,跪坐案前,腰背挺得笔直,唯有指尖偶尔泛起的薄茧泄露了常年握笔批奏的辛劳——
那是与父皇嬴政如出一辙的印记,是帝王肩头江山社稷刻下的痕迹。
他手中朱笔时而飞快划过帛书,留下遒劲有力的批复;时而停顿在某一行竹简上,眉峰微蹙,似在斟酌政令的字句,
指节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案面,发出细微的声响。
与往日御书房里的孤冷不同,今日殿内多了一抹柔和的身影。
婉安静地坐在不远处的小案旁,面前摆着未完成的绣品,银针在她指尖灵活穿梭,丝线牵引间,一朵素雅的兰花生机渐显。
她始终垂着眼帘,气息轻浅,生怕惊扰了案前沉思的帝王。
每当扶苏抬手揉按眉心——
那是他疲惫时的习惯动作,指腹按压在眉宇间的褶皱上,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倦意——
婉便会悄然起身,踮着脚尖走到案边,拿起温热的茶壶,将微凉的茶水缓缓倒尽,
再续上刚温好的新茶,动作轻得几乎没有声响,壶嘴倾斜的角度恰到好处,避免了水声打扰。
或是见烛火渐暗,她便会取过细针,轻轻拨亮灯芯,让暖黄的光晕重新铺满案头,照亮扶苏专注的眉眼。
她从不多言,那份沉静的陪伴却像一缕清风,悄无声息地吹散了政务带来的沉郁与疲惫。
扶苏偶尔批阅得乏了,便会抬眼稍作歇息,目光总会不自觉地落在婉身上。
看她专注穿针引线时,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浅浅的阴影,鼻尖微微翕动,嘴角噙着一丝浅浅的笑意,整个人透着与世无争的温婉。
每当这时,他紧绷的唇角便会不自觉地微微松弛,眼底的锐利与疲惫也淡去几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柔软的暖意,连带着周身的帝王气场都柔和了许多。
两人无需言语,一个抬头,一个垂眸,便自有一份无声的默契在殿内流淌,暖了这漫漫长夜。
渭水庄园内,却是另一番热闹光景。
赵成站在兄长赵高面前,将白日里的情形原原本本地禀报——
陛下如何特意留下他,叮嘱他多陪兄长寿辰,又如何暗中命人留住打铁花的匠人,最终独自带着婉姑娘再度前往观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字一句都说得详实,语气中带着几分身为臣子的谨慎,又藏着一丝对帝王心思的好奇。
赵高听罢,手中盘玩的两颗温润玉球微微一顿,随即又恢复了匀速转动,玉球相撞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
他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一丝了然于心的玩味笑意,薄唇轻启,语气笃定:“陛下……这是动情了。”
说罢,他抬眼看向弟弟,目光中带着几分探究:“你可见过那女子?模样性情如何?”
赵成点点头,回忆着苏婉的模样,语气诚恳又带着几分斟酌:
“见过一面。确实是个难得的姑娘,姿容清秀脱俗,
眉眼间全是温婉,说话时轻声细语,行事也极为恭谨,看着便是个安分守己、性情柔和之人。”
“不容易呀,扶苏……”赵高轻轻吁了口气,手中的玉球停了下来,目光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变得有些悠远,心里暗自嘟囔开来:
“扶苏今年,也该有三十了吧。
始皇帝在位最后七年,朝堂动荡,胡亥那小子叛乱,
天下人心惶惶,他临危受命监国,硬生生扛下了两年多的风雨;
好不容易平定叛乱,登临帝位这三年,又夙兴夜寐,整顿吏治、安抚百姓,一心只想稳固江山,不负父皇留下的基业。
这整整十余年,他肩上扛着的是万里江山、黎民福祉,心里压着的是父皇的殷切期望,
还有过往叛乱留下的阴霾,何曾有过一刻,是为自己活过?”
想到这里,赵高眼底闪过一丝心疼与欣慰,“如今,总算是开始慢慢放开内心,懂得为自己寻一点慰藉了。”
这时,嬴政披着一件玄色外袍从里间踱步出来,衣袍的下摆随着脚步轻轻晃动,领口的锦缎在灯火下泛着微光。
他显然是刚歇下又被外面的说话声勾起了兴致,恰好听到赵高的后半句,
不由得从鼻腔里发出一声哼笑,语气中带着几分他固有的霸道与不屑,眼神却并未真的动怒:
“朕那儿子,如今也是堂堂一国之君,坐拥四海,竟还被儿女情长左右?
不过一场打铁花,看了便看了,还要特意留下匠人再安排一次,成何体统!”
赵高闻言,立刻转过头来,脸上那点感慨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戏谑。
他对着嬴政挑了挑眉,眼神中带着几分调侃,语气轻快:“政哥,这你就不懂了。
这个,就叫爱情。
您老人家当年心里眼里只有六国疆土、传国玉玺和统一度量衡,满脑子都是如何扫平天下、稳固统治,哪里体会过这种儿女情长的小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