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寒气凛冽,村东头的公鸡才叫过第二遍,声音在干冷的空气里显得有些短促。薄雾像是冻僵的、扯碎的棉絮,凝滞地挂在光秃秃的枝头。
院门外就传来了村长略显急促的喊声:“向家婶子!电话,志学打到村委来的,让你赶紧去接一下!”
正往灶膛里添柴火的向奶奶手一抖,柴火棍“啪嗒”掉在脚边,溅起几点火星。心里“咯噔”一沉,这寒意,像直接钻进了心里。
不是出了什么事吧?
这么早来电话……城里的那个家,像一根无形的线,总在她以为能暂时喘息时,又猛地将她拉回现实的焦虑里。
她眼前闪过张秀苍白的面孔,闪过小孙子牧晨泪汪汪的眼睛,心口一阵发紧。
她胡乱在围裙上擦了擦手,那围裙又硬又冷, 也顾不上灶里将燃未燃的柴火,对里屋还安静睡着的牧尘提高了些声音:“尘娃,奶奶去村委一趟,你醒了就在屋里等着,别出来灌了冷风!”
声音里的那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被她极力压住了。
清晨的村路冻得硬邦邦的, 一层惨白的严霜覆盖在上面, 踩上去脚下直打滑。刺骨的寒意迅速从冻得发僵的鞋底蔓延上来。
她的脚步又快又急,踩在覆霜的碎石子上发出凌乱而清脆的“沙沙”声,脑子里不受控制地闪过各种不好的念头。
村长走在前面,缩着脖子,呵出一团团白气, 看着她焦急的样子,宽慰道:“婶子别急,志学听着声儿挺平稳的。” 向奶奶只是胡乱点点头,嘴唇抿得发白,鼻尖冻得通红。
村委会那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寒气似乎比外面更重, 黑色的老式电话听筒搁在斑驳的木桌上,像一只沉默的乌鸦,等待着传递不知是福是祸的消息。
窗外,光线渐渐明亮,可以看到屋檐下挂着的短小冰凌闪着冷光。 向奶奶搓了搓冻得麻木的手指, 才有些颤抖地拿起那沉甸甸的、冰凉的听筒,紧紧贴在耳边,仿佛这样就能离儿子近一些。
“妈?”电话那头,终于传来向志学带着电流杂音、却清晰可辨的声音,听起来似乎没有紧急事情的慌张,但透着一种疲惫的小心翼翼。
“哎,志学,”向奶奶的心稍稍落回一点,声音还带着刚才疾走后的微喘,和一丝被寒气呛到的沙哑。
“这么早打电话,咋啦?家里……家里都没事吧?” 她终究还是忍不住先问出了口,那个“都”字,包含了多少未尽的担忧。
“没事,妈,家里都好。”向志学的声音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电话线里传来他细微的呼吸声,“我就是……想问问,牧尘他回老家,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两天,怎么样了?”
原来是为了孩子。向奶奶紧绷的神经这才彻底松弛下来,一股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有卸下重负的安心,有背井离乡的心酸,但更多的,是一种可以分享微小进展的、带着酸楚的喜悦。
她回头看了看门外院子里那棵在清冷晨光中枝干虬结的石榴树,仿佛能穿透这几百米的空间,看到树下那个安静的孩子。
“尘娃他……”向奶奶的声音不自觉地放柔了,像怕惊扰了什么似的。
“他……稳当些了。” 她没用“好多了”那样夸张的词,选了一个最朴实、最符合她性格和此刻心境的词。
“还是不爱吭声,”她对着话筒,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挖掘宝藏般的小心与珍视。
“可是……知道疼人了。” 她开始叙述,语速不快,甚至有些琐碎。
她没说孩子“主动”递水,那词太隆重,她只说:“昨儿我跟他大爷爷清理那口枯井,井底下那个阴冷潮湿啊…… 忙活完,一身寒气。 孩子看着看着,就自己进屋去了……出来的时候,手里端着两杯子还冒着热气的水。”
她停顿了一下,仿佛在回味那一刻的震动,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极力压抑的哽咽,却又迅速被她抚平:“……他先扯了扯我衣角,把那杯水递到我眼前。那小手,端得可稳了,一滴都没洒。”
她省略了自己当时的狂喜与泪水,只陈述事实,像是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家常,“……后来,看他大爷爷在井底下也冻得够呛,他一声不响,走过去,把另一杯热水,也递过去了。”
电话那头陷入了一片沉默。只有细微的电流“滋滋”声,像夜的余烬在低语。这沉默持续了好几秒,久到向奶奶以为信号断了,不安地“喂?”了一声。
然后,她听到了。电话那头,传来一声极力压抑的、悠长的吸气声,带着无法掩饰的颤抖,接着是短暂的、沉闷的呼气声。
向志学似乎用手捂住了话筒,但那沉重的、仿佛卸下千斤重担的呼吸声,还是清晰地传了过来。
“……好。” 良久,向志学的声音才再次响起,只有一个字,却沙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裹挟着太多难以言喻的情绪——释然、愧疚、心疼、还有那绝处逢生般的微弱希望。
“妈……辛苦您了。” 这句话,比任何长篇大论都更显沉重。
他顿了顿,调整了一下呼吸,语气里带上了一丝小心翼翼的、如同触碰初融冰面般的希冀:“秀儿她……”
他提到这个名字时,声音不自觉地又低了几分,“这周末,她自己……主动去约了孙医生,说是再去看看,跟医生说说近况。”
听到“秀儿主动约医生”,向奶奶浑浊的眼睛里骤然闪过一丝光亮,像阴霾天空裂开的一道金边。这或许,是另一个战场上传来的、至关重要的信号。那个倔强而痛苦的儿媳,终于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问题了。
“牧晨那小子,”向志学的声音里终于注入了一点属于父亲的、真实的暖意,“天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抱着哥哥以前的那个小枕头,把脸埋进去嗅啊嗅的,嘟囔着想哥哥,问哥哥什么时候能好起来,回来陪他玩搭火车。”
小孙子稚嫩而执着的思念,像一根柔软却坚韧的丝线,轻轻牵动着电话两端大人的心,将那遥远的距离,拉近了一寸。
“你跟晨晨说,”向奶奶的声音此刻无比坚定,带着土地般的沉稳力量,“哥哥在奶奶这儿,吃饭香了,夜里也睡得踏实些了。让他别急,好好吃饭,好好上幼儿园。等哥哥……等哥哥心里头那点劲儿缓过来了,就回去了。”
她没有给出空洞的承诺,只说“缓过劲儿”,这是一个祖母对孙子康复过程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理解。
挂断电话,向奶奶握着那还有余温的听筒,在椅子上静静坐了一会儿。冻僵的手指慢慢回暖。
办公室里安静下来,只有墙上老式挂钟“滴答、滴答”地走着。
来时路上的那份惊慌失措,已被儿子电话里带来的、混杂着泪与盼的消息冲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却终于能看见些许轮廓的希望。
她走出村委会。天光已经大亮,金红色的朝霞铺满了东边的天空,虽然阳光依旧没有什么温度, 但将村庄、田野和她身后那间老屋都染上了一层温暖的、崭新的色泽。
她抬头,望向自家院落的方向。
那根连接着城里与乡下的电话线,在湛蓝的天空背景下,闪着细弱的银光,此刻在她眼里,不再只是传递焦虑与坏消息的通道。
它刚刚传递了一次无声的哭泣,一次克制的喜悦,一个母亲艰难的努力,和一个弟弟最纯粹的等待。
它开始像一根纤细却坚韧的血管,让这个一度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新感受到了彼此微弱的、但真实存在的脉搏。
她加快脚步,朝着那个有着光秃秃的石榴树和枯井的院子走去。
她知道,那里有一个孩子,正在用他自己的、缓慢得让人心焦的方式,一点点好起来。
而她,要回去,守着他,也守着电话线那头传来的、那个家也在废墟上尝试重建的消息。
晨风依旧寒冷地拂过她花白的头发,带来冰冻泥土和枯草的气息,但她第一次觉得,这风里,似乎也带上了一点来自心底的暖意。
院门外就传来了村长略显急促的喊声:“向家婶子!电话,志学打到村委来的,让你赶紧去接一下!”
正往灶膛里添柴火的向奶奶手一抖,柴火棍“啪嗒”掉在脚边,溅起几点火星。心里“咯噔”一沉,这寒意,像直接钻进了心里。
不是出了什么事吧?
这么早来电话……城里的那个家,像一根无形的线,总在她以为能暂时喘息时,又猛地将她拉回现实的焦虑里。
她眼前闪过张秀苍白的面孔,闪过小孙子牧晨泪汪汪的眼睛,心口一阵发紧。
她胡乱在围裙上擦了擦手,那围裙又硬又冷, 也顾不上灶里将燃未燃的柴火,对里屋还安静睡着的牧尘提高了些声音:“尘娃,奶奶去村委一趟,你醒了就在屋里等着,别出来灌了冷风!”
声音里的那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被她极力压住了。
清晨的村路冻得硬邦邦的, 一层惨白的严霜覆盖在上面, 踩上去脚下直打滑。刺骨的寒意迅速从冻得发僵的鞋底蔓延上来。
她的脚步又快又急,踩在覆霜的碎石子上发出凌乱而清脆的“沙沙”声,脑子里不受控制地闪过各种不好的念头。
村长走在前面,缩着脖子,呵出一团团白气, 看着她焦急的样子,宽慰道:“婶子别急,志学听着声儿挺平稳的。” 向奶奶只是胡乱点点头,嘴唇抿得发白,鼻尖冻得通红。
村委会那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寒气似乎比外面更重, 黑色的老式电话听筒搁在斑驳的木桌上,像一只沉默的乌鸦,等待着传递不知是福是祸的消息。
窗外,光线渐渐明亮,可以看到屋檐下挂着的短小冰凌闪着冷光。 向奶奶搓了搓冻得麻木的手指, 才有些颤抖地拿起那沉甸甸的、冰凉的听筒,紧紧贴在耳边,仿佛这样就能离儿子近一些。
“妈?”电话那头,终于传来向志学带着电流杂音、却清晰可辨的声音,听起来似乎没有紧急事情的慌张,但透着一种疲惫的小心翼翼。
“哎,志学,”向奶奶的心稍稍落回一点,声音还带着刚才疾走后的微喘,和一丝被寒气呛到的沙哑。
“这么早打电话,咋啦?家里……家里都没事吧?” 她终究还是忍不住先问出了口,那个“都”字,包含了多少未尽的担忧。
“没事,妈,家里都好。”向志学的声音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电话线里传来他细微的呼吸声,“我就是……想问问,牧尘他回老家,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两天,怎么样了?”
原来是为了孩子。向奶奶紧绷的神经这才彻底松弛下来,一股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有卸下重负的安心,有背井离乡的心酸,但更多的,是一种可以分享微小进展的、带着酸楚的喜悦。
她回头看了看门外院子里那棵在清冷晨光中枝干虬结的石榴树,仿佛能穿透这几百米的空间,看到树下那个安静的孩子。
“尘娃他……”向奶奶的声音不自觉地放柔了,像怕惊扰了什么似的。
“他……稳当些了。” 她没用“好多了”那样夸张的词,选了一个最朴实、最符合她性格和此刻心境的词。
“还是不爱吭声,”她对着话筒,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挖掘宝藏般的小心与珍视。
“可是……知道疼人了。” 她开始叙述,语速不快,甚至有些琐碎。
她没说孩子“主动”递水,那词太隆重,她只说:“昨儿我跟他大爷爷清理那口枯井,井底下那个阴冷潮湿啊…… 忙活完,一身寒气。 孩子看着看着,就自己进屋去了……出来的时候,手里端着两杯子还冒着热气的水。”
她停顿了一下,仿佛在回味那一刻的震动,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极力压抑的哽咽,却又迅速被她抚平:“……他先扯了扯我衣角,把那杯水递到我眼前。那小手,端得可稳了,一滴都没洒。”
她省略了自己当时的狂喜与泪水,只陈述事实,像是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家常,“……后来,看他大爷爷在井底下也冻得够呛,他一声不响,走过去,把另一杯热水,也递过去了。”
电话那头陷入了一片沉默。只有细微的电流“滋滋”声,像夜的余烬在低语。这沉默持续了好几秒,久到向奶奶以为信号断了,不安地“喂?”了一声。
然后,她听到了。电话那头,传来一声极力压抑的、悠长的吸气声,带着无法掩饰的颤抖,接着是短暂的、沉闷的呼气声。
向志学似乎用手捂住了话筒,但那沉重的、仿佛卸下千斤重担的呼吸声,还是清晰地传了过来。
“……好。” 良久,向志学的声音才再次响起,只有一个字,却沙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裹挟着太多难以言喻的情绪——释然、愧疚、心疼、还有那绝处逢生般的微弱希望。
“妈……辛苦您了。” 这句话,比任何长篇大论都更显沉重。
他顿了顿,调整了一下呼吸,语气里带上了一丝小心翼翼的、如同触碰初融冰面般的希冀:“秀儿她……”
他提到这个名字时,声音不自觉地又低了几分,“这周末,她自己……主动去约了孙医生,说是再去看看,跟医生说说近况。”
听到“秀儿主动约医生”,向奶奶浑浊的眼睛里骤然闪过一丝光亮,像阴霾天空裂开的一道金边。这或许,是另一个战场上传来的、至关重要的信号。那个倔强而痛苦的儿媳,终于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问题了。
“牧晨那小子,”向志学的声音里终于注入了一点属于父亲的、真实的暖意,“天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抱着哥哥以前的那个小枕头,把脸埋进去嗅啊嗅的,嘟囔着想哥哥,问哥哥什么时候能好起来,回来陪他玩搭火车。”
小孙子稚嫩而执着的思念,像一根柔软却坚韧的丝线,轻轻牵动着电话两端大人的心,将那遥远的距离,拉近了一寸。
“你跟晨晨说,”向奶奶的声音此刻无比坚定,带着土地般的沉稳力量,“哥哥在奶奶这儿,吃饭香了,夜里也睡得踏实些了。让他别急,好好吃饭,好好上幼儿园。等哥哥……等哥哥心里头那点劲儿缓过来了,就回去了。”
她没有给出空洞的承诺,只说“缓过劲儿”,这是一个祖母对孙子康复过程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理解。
挂断电话,向奶奶握着那还有余温的听筒,在椅子上静静坐了一会儿。冻僵的手指慢慢回暖。
办公室里安静下来,只有墙上老式挂钟“滴答、滴答”地走着。
来时路上的那份惊慌失措,已被儿子电话里带来的、混杂着泪与盼的消息冲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却终于能看见些许轮廓的希望。
她走出村委会。天光已经大亮,金红色的朝霞铺满了东边的天空,虽然阳光依旧没有什么温度, 但将村庄、田野和她身后那间老屋都染上了一层温暖的、崭新的色泽。
她抬头,望向自家院落的方向。
那根连接着城里与乡下的电话线,在湛蓝的天空背景下,闪着细弱的银光,此刻在她眼里,不再只是传递焦虑与坏消息的通道。
它刚刚传递了一次无声的哭泣,一次克制的喜悦,一个母亲艰难的努力,和一个弟弟最纯粹的等待。
它开始像一根纤细却坚韧的血管,让这个一度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新感受到了彼此微弱的、但真实存在的脉搏。
她加快脚步,朝着那个有着光秃秃的石榴树和枯井的院子走去。
她知道,那里有一个孩子,正在用他自己的、缓慢得让人心焦的方式,一点点好起来。
而她,要回去,守着他,也守着电话线那头传来的、那个家也在废墟上尝试重建的消息。
晨风依旧寒冷地拂过她花白的头发,带来冰冻泥土和枯草的气息,但她第一次觉得,这风里,似乎也带上了一点来自心底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