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生活的重量-《向光而生,向尘而安》

  路过百货商店时,听见一个孩子哭闹着要新书包,他想起牧晨的书包已经补了三次,却从未开口要过新的。路过废品站时,他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卖旧报纸——是厂里技术科的老刘,以前和他一样是厂里的骨干。

  两人目光相遇,老刘慌忙低下头,佝偻着身子快步走开了。那一刻,向志学心里最后那点关于的坚持,被击得粉碎。

  推开家门,一股暖意扑面而来。张秀正在窗边补衣服,顶针在阳光下闪着微光。窗外厚厚的积雪映得屋里格外明亮。牧晨和千柳在里屋玩积木,清脆的笑声阵阵传来。

  千柳小心翼翼地搭着塔楼,眼神里还带着一丝初来乍到的怯生。牧晨为了逗这个新来的妹妹开心,献宝似的从枕头底下掏出一个小铁盒,像个小大人似的说:“给你看我的宝贝,你可不能告诉别人哦!”然后才神秘地打开。

  “你看!”他拿起一颗玻璃弹珠,献宝似的递到千柳眼前。那弹珠晶莹剔透,核心封着一圈彩色的螺旋,在灯光下流转着梦幻的光泽。“这是我哥哥送我的!是世界上最厉害的‘魔法弹珠’,晚上还会发光呢!是我的宝贝!”

  千柳看得入了神,小手想碰又不敢碰。牧晨大方地塞到她手里:“给你玩一会儿,可别弄丢了。”

  见向志学回来,牧晨赶紧把弹珠收回铁盒,神秘兮兮地冲千柳“嘘”了一下,才小心地藏回枕头下。两个孩子又继续搭起了积木,但分享过秘密后,关系似乎一下子亲近了许多。

  见他回来,张秀抬头问:东西送去了?

  向志学含糊地应了一声,不敢看妻子的眼睛。他走到里屋门口,看着两个孩子专注地搭建着他们的。千柳小心翼翼地把最后一块积木放上去,牧晨拍手叫好。

  这个曾经坚信铁饭碗最光荣的国企技工,第一次为了生活,准备踏上一条从未想过的路。夜色降临后,他将要去赴一个既让他忐忑、又让他看到希望的约会。

  他轻轻带上门,望着窗外厚厚的积雪出神。夜幕渐渐降临,积雪映着万家灯火,整个世界泛着清冷的蓝光。

  夜深了。

  两个孩子已在里屋熟睡,发出均匀的呼吸声。

  外间大炕上,向志学却睁着眼,盯着糊了旧报纸的顶棚,毫无睡意。

  陈海那混合着期待与哀求的眼神,桌上那两瓶汾酒和桃酥,墙角所剩无几的蜂窝煤,以及陈泽那句“养活五十个家庭”的话,在他脑子里来回冲撞。

  他翻了个身,尽量不发出声响,身下的稻草垫子却还是窸窣作响。

  心里有事?身旁传来张秀清醒的声音。

  原来她也一直没睡。

  向志学沉默了一下,在黑暗中开口,声音干涩:今天在陈老师家,碰到个人。

  去年总来厂里找我的那个陈海。

  张秀似乎回忆了一下:那个......想让你去他们乡镇企业的?

  嗯。他今天又提了,说只要能帮他们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愿意出......两百五十块。

  这个数字像一块投入静水的石头。向志学清晰地感觉到,身旁妻子的呼吸顿了一下。黑暗中,他几乎能想象出她瞬间睁大的眼睛,和那眼中必然闪过的、对于困境可能得到解脱的刹那光亮。

  然而,那光亮只存在了一瞬。张秀猛地翻过身,在黑暗中死死盯着他,声音因急切而发颤:你答应了?志学,你可不能犯糊涂啊!

  她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指甲几乎掐进他肉里:厂里规定多严你不是不知道!去年技术科老刘接私活被开除,全家下放回原籍的事儿你忘了?咱们不能冒这个险!这可是挖社会主义墙脚啊!要是被人发现了,你这个先进工作者的名声就全完了!咱们一家可怎么活?

  她的反应完全在预料之中,甚至比他自己的第一反应还要激烈。在那个把铁饭碗集体荣誉看得比天还重的年代,她的恐慌如此真实而尖锐。

  向志学没有反驳,只是在一片漆黑里,借着窗外积雪映进来的微光,看着妻子模糊的轮廓。

  他看到她那件穿了多年、领口已经磨破的棉毛衫,看到搭在被子上的、因为常年浆洗而露出原色甚至有些发亮的旧棉袄。白天里,牧晨那双露出大脚趾的棉鞋,无声地放在门边的画面,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一股混合着无力、酸楚和不甘的情绪,猛地攫住了他的心脏。那些响亮的口号、严苛的规定,在妻子憔悴的面容和孩子破旧的衣物面前,第一次变得如此苍白、如此……遥远。

  他伸出手,在被子下找到张秀那双因寒冷和劳作而粗糙冰凉的手,轻轻握住。

  “别担心,”他听见自己的声音在黑暗里异常平静,“我没答应。”

  他顿了顿,仿佛是说给妻子听,也像是说服自己,最终只化作一句:

  “我再想想。”

  向志学知道,从今晚开始,他不再是那个只懂得埋头苦干的国企工人了。生活的重担,像这厚重的积雪一样压下来,已经让他不得不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