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粒顺着瓦檐簌簌落进药圃时,苏锦言已经在雪地站了半柱香。
她掌心的雪团化出细水,顺着指缝滴进青布裙角,凉意渗进骨髓,却比不过眼底翻涌的热度——三日前皇帝准了“千医令”纳入地方考核的旨意,昨夜又收到西北药庐堂的飞鸽传书,说今年新种的雪参抽了新芽。
“师父。”小徒弟阿果抱着一摞棉袍跑过来,发顶的红绒球沾着雪,“师兄们说讲堂的炭盆烧得旺,就等您去了。”
苏锦言低头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鬓角,指腹擦过她冻得通红的耳垂:“让他们再等片刻。”
阿果仰起脸,看见师父眼尾的细纹里凝着雪光,像极了去年春夜她在药庐熬药时,蒸汽漫上窗纸的模样。
那时师父守着一锅治痘疮的药,守了三天三夜,最后对她说:“阿果,等你能独自看顾这锅药了,师父就该走了。”
此刻的雪比春夜更冷,苏锦言却笑了。
她摘下单薄的素色披风披在阿果身上,接过那摞棉袍:“走吧,莫要让他们等急了。”
药王谷讲堂的门推开时,七十二个弟子“唰”地直起腰。
最前排的杜仲攥着衣角,指节发白——他昨夜替师父整理药柜,发现那本跟了她五年的《医道总纲》手稿不见了。
“都坐。”苏锦言的声音像浸过温水的丝帕,裹着讲堂里的炭火气,“今日叫你们来,是要交一样东西。”
她从袖中取出泛黄的绢帛,边角还留着火烧的焦痕——那是前世嫡姐放火烧她闺房时,她拼了命从火堆里抢出来的。
此刻绢帛展开,“医道总纲”四个瘦金体字在烛火下泛着暖光。
“自今日起,我不再主理济世庐的日常事务。”苏锦言的指尖抚过“悬壶”二字,“杜仲。”
“弟子在!”杜仲“咚”地跪下去,膝盖撞在青石板上的闷响惊得烛芯跳了跳。
他仰头时眼眶通红,“师父是不是嫌弟子笨?前日替张阿婆扎针,弟子手还抖......”
“傻孩子。”苏锦言弯腰将他扶起来,掌心按在他剧烈起伏的胸口,“你替难产的李娘子接生出双胞胎时,手没抖;你带着人在瘟疫区守了七天七夜时,手没抖。”她抽回手,将绢帛塞进他怀里,“我要你们自己长成林,而不是永远躲在树底下。”
讲堂里炸开抽噎声。
最末排的小医徒阿满突然哭出声:“那师父要去哪儿?是不是不要我们了?”
苏锦言望着这些被她从街头、从柴房、从乱葬岗捡回来的孩子——阿满是被卖作药童时偷学药方被打的,杜仲是给财主家熬药时发现主子私藏毒药的。
此刻他们的眼睛亮得像星子,让她想起母亲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的话:“锦言,医道要活在人心里,不是刻在碑上。”
“我哪儿都不去。”她举起手,指腹蹭过眼角的湿意,“但一棵树遮不住整片荒原。你们看——”她指向窗外,雪地里几株野梅正破雪抽芽,“等你们的根须缠在一起,风刮不折,雪压不垮,才是真正的医道。”
那夜月隐星沉,苏锦言踩着积了三寸的雪登上醒世钟楼。
钟绳上还留着她去年除夕系的红绳,此刻结上落满雪,倒像开了朵白梅。
她从颈间摘下个铜盒,打开时,一枚锈迹斑斑的银针在月光下泛着幽光——这是母亲留下的最后一件物什,前世她被推下悬崖时,它还扎在她的药囊里。
“娘,你看。”她将银针系在钟绳上,雪落在她发间,“他们能敲响这钟了。”
晨雾未散时,济世庐的朱红大门外已排起长队。
卖炊饼的王老汉抱着药罐,怀里还揣着热乎的饼:“我家小孙子咳得睡不着,就等着药娘娘的药呢。”抱着病儿的妇人抹着泪:“昨儿听说药娘娘要走,我天没亮就来了。”
门“吱呀”一声开了,杜仲系着青布围裙站在门槛上,身后跟着阿满和阿果。
他弯腰捧起一碗姜汤递过去:“各位父老,师父说了,药庐的门永远开着。今日起,我们轮值施诊,您看——”他指向门廊下支起的十口铜锅,“这是师父亲手铸的‘凤冠锅’,药香飘多远,医道就到多远。”
人群里突然有人喊:“那药娘娘呢?”
杜仲抬头望向天际,那里有一行雁影正掠过积雪的山尖:“她去看更远的地方了。”
苏锦言是在第二日寅时离开的。
她只带了个青布包袱,里面装着母亲的医经残卷、半袋种子,还有萧无衍送她的那支玉簪。
马车出城时,秦九的暗卫正守在十里亭,见她过来,为首的暗卫抱了抱拳:“王爷说,南北要道的茶棚都备了姜茶,您若累了,报‘凤冠锅’就行。”
她掀开车帘,望着渐远的城门楼,唇角微扬。
车辕上的铜铃叮咚作响,混着雪地里传来的吆喝:“卖药罐嘞!跟济世庐一个模子的!”“买两斤药材送《医仁节赋》抄本!”
半月后,北境的雪片大如鹅毛。
年轻医徒阿月裹着厚重的羊皮袄,望着眼前成片咳嗽的牧民,手心里全是汗。
她身后的马队载着十口“凤冠锅”,此刻正被冻得结了层冰壳。
“汉人的大夫只会骗钱!”有牧民攥着马缰逼近,“我儿子咳了三天,你们的药呢?”
阿月深吸一口气,解下腰间的铜铃——那是苏锦言亲手系的。
她猛地掀开最上面那口锅的盖子,沸腾的药汤溅起雪沫,当归、甘草、杏仁的香气混着热气扑出来。
“这是我们师父教的!”她的声音带着北疆的风,“药不分贵贱,命不分远近!”她抄起木勺舀了一碗药,吹了吹递过去,“您尝尝,要是苦,我替您喝。”
牧民愣了愣,接过去抿了一口。
他忽然转身冲身后的人群大喊:“套马!把药锅送到下一个草场!”
与此同时,京城的金銮殿里,赵德昭将一沓名录拍在御案上。
“三百七十一人,”他的声音像敲钟,“其中一百二十三人为婢仆之后,六十七人为罪臣遗孤。他们没靠门第活下来,却靠本事救了万人。”他盯着欲言又止的吏部侍郎,“大人说他们不够格?那您说,谁够格?”
皇帝望着名录上歪歪扭扭的字迹——那是阿满用左手写的,因为右手被财主打断过。
他想起前日收到的八百里加急,说北境的牧民自发组成马队运药,沿途的药庐堂成了最暖的歇脚处。
“准了。”他提笔在折子上批红,“首任巡医使,着杜仲担任。”
腊八前夜,药王谷的醒世钟下站满了人。
杜仲捧着官印,带着新选的巡医使们跪成一片。
“我等立誓,”他的声音撞在钟身上,“以医道为剑,以仁心为盾,救一人不计生死,救万人不恋功名。”
忽有狂风卷着雪粒劈头盖脸砸下来,钟绳“嗡”地轻晃。
系在上面的旧银针撞在钟壁上,发出清越的“叮”声,像是回应,又像是催促。
众人抬头时,见雪幕中有道青布身影立在峰巅。
她裹着厚重的斗篷,只露出一双眼,正静静望着这边的灯火。
秦九的暗卫在她身后半里处停住,低声道:“姑娘,王爷说不必躲。”
“躲什么?”那声音带着笑意,像春溪破冰,“我不过是去看看,新抽的雪参芽长得好不好。”
话音未落,她已转身隐入风雪。
秦九望着那方向,朝身侧的萧无衍摇头:“属下追不上。”
萧无衍抚着腰间的玄铁剑,望着渐远的雪影,唇角微扬:“她从来不在一处,才叫无处不在。”
宫城的更夫敲响三更时,礼部的官员正踩着积雪往太和殿搬坐席。
老太监拎着灯笼照路,嘟囔道:“明日大朝会,按祖制要设三公列席。往年都是空着的,今年......”
他的话被北风卷散,只余下灯笼里的烛火晃了晃,将“三公”二字的红绸影子,投在青石板上。
她掌心的雪团化出细水,顺着指缝滴进青布裙角,凉意渗进骨髓,却比不过眼底翻涌的热度——三日前皇帝准了“千医令”纳入地方考核的旨意,昨夜又收到西北药庐堂的飞鸽传书,说今年新种的雪参抽了新芽。
“师父。”小徒弟阿果抱着一摞棉袍跑过来,发顶的红绒球沾着雪,“师兄们说讲堂的炭盆烧得旺,就等您去了。”
苏锦言低头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鬓角,指腹擦过她冻得通红的耳垂:“让他们再等片刻。”
阿果仰起脸,看见师父眼尾的细纹里凝着雪光,像极了去年春夜她在药庐熬药时,蒸汽漫上窗纸的模样。
那时师父守着一锅治痘疮的药,守了三天三夜,最后对她说:“阿果,等你能独自看顾这锅药了,师父就该走了。”
此刻的雪比春夜更冷,苏锦言却笑了。
她摘下单薄的素色披风披在阿果身上,接过那摞棉袍:“走吧,莫要让他们等急了。”
药王谷讲堂的门推开时,七十二个弟子“唰”地直起腰。
最前排的杜仲攥着衣角,指节发白——他昨夜替师父整理药柜,发现那本跟了她五年的《医道总纲》手稿不见了。
“都坐。”苏锦言的声音像浸过温水的丝帕,裹着讲堂里的炭火气,“今日叫你们来,是要交一样东西。”
她从袖中取出泛黄的绢帛,边角还留着火烧的焦痕——那是前世嫡姐放火烧她闺房时,她拼了命从火堆里抢出来的。
此刻绢帛展开,“医道总纲”四个瘦金体字在烛火下泛着暖光。
“自今日起,我不再主理济世庐的日常事务。”苏锦言的指尖抚过“悬壶”二字,“杜仲。”
“弟子在!”杜仲“咚”地跪下去,膝盖撞在青石板上的闷响惊得烛芯跳了跳。
他仰头时眼眶通红,“师父是不是嫌弟子笨?前日替张阿婆扎针,弟子手还抖......”
“傻孩子。”苏锦言弯腰将他扶起来,掌心按在他剧烈起伏的胸口,“你替难产的李娘子接生出双胞胎时,手没抖;你带着人在瘟疫区守了七天七夜时,手没抖。”她抽回手,将绢帛塞进他怀里,“我要你们自己长成林,而不是永远躲在树底下。”
讲堂里炸开抽噎声。
最末排的小医徒阿满突然哭出声:“那师父要去哪儿?是不是不要我们了?”
苏锦言望着这些被她从街头、从柴房、从乱葬岗捡回来的孩子——阿满是被卖作药童时偷学药方被打的,杜仲是给财主家熬药时发现主子私藏毒药的。
此刻他们的眼睛亮得像星子,让她想起母亲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的话:“锦言,医道要活在人心里,不是刻在碑上。”
“我哪儿都不去。”她举起手,指腹蹭过眼角的湿意,“但一棵树遮不住整片荒原。你们看——”她指向窗外,雪地里几株野梅正破雪抽芽,“等你们的根须缠在一起,风刮不折,雪压不垮,才是真正的医道。”
那夜月隐星沉,苏锦言踩着积了三寸的雪登上醒世钟楼。
钟绳上还留着她去年除夕系的红绳,此刻结上落满雪,倒像开了朵白梅。
她从颈间摘下个铜盒,打开时,一枚锈迹斑斑的银针在月光下泛着幽光——这是母亲留下的最后一件物什,前世她被推下悬崖时,它还扎在她的药囊里。
“娘,你看。”她将银针系在钟绳上,雪落在她发间,“他们能敲响这钟了。”
晨雾未散时,济世庐的朱红大门外已排起长队。
卖炊饼的王老汉抱着药罐,怀里还揣着热乎的饼:“我家小孙子咳得睡不着,就等着药娘娘的药呢。”抱着病儿的妇人抹着泪:“昨儿听说药娘娘要走,我天没亮就来了。”
门“吱呀”一声开了,杜仲系着青布围裙站在门槛上,身后跟着阿满和阿果。
他弯腰捧起一碗姜汤递过去:“各位父老,师父说了,药庐的门永远开着。今日起,我们轮值施诊,您看——”他指向门廊下支起的十口铜锅,“这是师父亲手铸的‘凤冠锅’,药香飘多远,医道就到多远。”
人群里突然有人喊:“那药娘娘呢?”
杜仲抬头望向天际,那里有一行雁影正掠过积雪的山尖:“她去看更远的地方了。”
苏锦言是在第二日寅时离开的。
她只带了个青布包袱,里面装着母亲的医经残卷、半袋种子,还有萧无衍送她的那支玉簪。
马车出城时,秦九的暗卫正守在十里亭,见她过来,为首的暗卫抱了抱拳:“王爷说,南北要道的茶棚都备了姜茶,您若累了,报‘凤冠锅’就行。”
她掀开车帘,望着渐远的城门楼,唇角微扬。
车辕上的铜铃叮咚作响,混着雪地里传来的吆喝:“卖药罐嘞!跟济世庐一个模子的!”“买两斤药材送《医仁节赋》抄本!”
半月后,北境的雪片大如鹅毛。
年轻医徒阿月裹着厚重的羊皮袄,望着眼前成片咳嗽的牧民,手心里全是汗。
她身后的马队载着十口“凤冠锅”,此刻正被冻得结了层冰壳。
“汉人的大夫只会骗钱!”有牧民攥着马缰逼近,“我儿子咳了三天,你们的药呢?”
阿月深吸一口气,解下腰间的铜铃——那是苏锦言亲手系的。
她猛地掀开最上面那口锅的盖子,沸腾的药汤溅起雪沫,当归、甘草、杏仁的香气混着热气扑出来。
“这是我们师父教的!”她的声音带着北疆的风,“药不分贵贱,命不分远近!”她抄起木勺舀了一碗药,吹了吹递过去,“您尝尝,要是苦,我替您喝。”
牧民愣了愣,接过去抿了一口。
他忽然转身冲身后的人群大喊:“套马!把药锅送到下一个草场!”
与此同时,京城的金銮殿里,赵德昭将一沓名录拍在御案上。
“三百七十一人,”他的声音像敲钟,“其中一百二十三人为婢仆之后,六十七人为罪臣遗孤。他们没靠门第活下来,却靠本事救了万人。”他盯着欲言又止的吏部侍郎,“大人说他们不够格?那您说,谁够格?”
皇帝望着名录上歪歪扭扭的字迹——那是阿满用左手写的,因为右手被财主打断过。
他想起前日收到的八百里加急,说北境的牧民自发组成马队运药,沿途的药庐堂成了最暖的歇脚处。
“准了。”他提笔在折子上批红,“首任巡医使,着杜仲担任。”
腊八前夜,药王谷的醒世钟下站满了人。
杜仲捧着官印,带着新选的巡医使们跪成一片。
“我等立誓,”他的声音撞在钟身上,“以医道为剑,以仁心为盾,救一人不计生死,救万人不恋功名。”
忽有狂风卷着雪粒劈头盖脸砸下来,钟绳“嗡”地轻晃。
系在上面的旧银针撞在钟壁上,发出清越的“叮”声,像是回应,又像是催促。
众人抬头时,见雪幕中有道青布身影立在峰巅。
她裹着厚重的斗篷,只露出一双眼,正静静望着这边的灯火。
秦九的暗卫在她身后半里处停住,低声道:“姑娘,王爷说不必躲。”
“躲什么?”那声音带着笑意,像春溪破冰,“我不过是去看看,新抽的雪参芽长得好不好。”
话音未落,她已转身隐入风雪。
秦九望着那方向,朝身侧的萧无衍摇头:“属下追不上。”
萧无衍抚着腰间的玄铁剑,望着渐远的雪影,唇角微扬:“她从来不在一处,才叫无处不在。”
宫城的更夫敲响三更时,礼部的官员正踩着积雪往太和殿搬坐席。
老太监拎着灯笼照路,嘟囔道:“明日大朝会,按祖制要设三公列席。往年都是空着的,今年......”
他的话被北风卷散,只余下灯笼里的烛火晃了晃,将“三公”二字的红绸影子,投在青石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