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棵长了不知道多少年、枝繁叶茂的老梧桐树,是这片街区的天然标志,也是云疏这间出租屋窗外最常见的风景。夏日的蝉鸣总爱藏在它的叶子里,秋天的黄叶会慢悠悠地飘到他的窗台上。
这天下午,云疏是被窗外一阵比往常更嘈杂的议论声扰醒的。他午觉睡得正沉,迷迷糊糊翻了个身,把脸埋进带着阳光味道的枕头里,试图屏蔽掉那些嗡嗡嗡的声响。可那声音非但没停,反而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夹杂着几声拔高的惊叹和拖长了调子的感慨。
他有些不耐烦地皱了皱眉,终于懒洋洋地坐起身,抓了抓睡得有些凌乱的黑发,趿拉着拖鞋走到窗边,想看看究竟是什么事,比他补觉还重要。
只见楼下那棵老梧桐树下,不知何时围拢了不少街坊邻居。穿着宽松汗衫、摇着蒲扇的王大爷,提着菜篮子刚从市场回来的李阿姨,还有几个穿着校服、探头探脑的半大孩子,都仰着头,指着树干上贴着的一张崭新的、盖着红色公章的公告。
“要拆了……真的说要拆了……”李阿姨的声音带着点说不清是喜是忧的颤音,手里的菜篮子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悠。
“哎呀,盼了多少年了!这下好了,能住上新楼房了!”这是对门租住的年轻小夫妻,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兴奋,女的还用手肘碰了碰男的,“赶紧看看补偿方案!”
王大爷却没接话,只是用力摇了摇手里的蒲扇,眯着眼看着那棵梧桐树粗壮的树干,叹了口气:“在这树下乘了多少年凉喽,下棋也在这儿……这一拆,树怕是也保不住咯。”
云疏的目光越过那些攒动的人头,落在了那张崭新的公告上。“临渊市旧城区改造项目(三期)拆迁通知”,几个加粗的黑体字异常醒目。下面密密麻麻的小字,是关于范围、补偿政策和时间节点的具体说明。他住的这栋老楼,赫然在列。
他的表情没什么变化,既没有邻居们的激动,也没有王大爷那样的感伤,只是平静地看着,黑眸里像是一潭深水,投下石子也惊不起多少波澜。
变化,他见得太多太多了。沧海桑田都不足以形容他记忆里的变迁,更何况是一条街道,几栋老楼。对他而言,这就像看到窗外又一片梧桐叶落下,自然,且无法阻挡。
他看了一会儿,便转身离开了窗边。客厅的茶几上,还放着小林皓上次落在这里的一个塑料小喇叭。他拿起水杯,慢悠悠地走到饮水机旁接水,心里盘算着的,不是拆迁补偿能拿多少,也不是对未来新家的憧憬,而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下一个落脚点,该选在哪里?
他喜欢这里的烟火气,喜欢楼下那家开了十几年、老板永远记不住他不要香菜的小面馆,喜欢拐角处那个总是慢吞吞摆着残局等棋友的陈老爷子,也喜欢这棵能挡住夏日过于热情阳光的老梧桐。
“得找个差不多的地方。”他喝着水,心里嘀咕着,“最好还是老城区,安静点,外卖能送到,楼下得有卖豆浆油条的……”他对于“家”的要求,简单到近乎朴素,核心诉求就是——方便,且不被打扰。
至于伤感?或许有那么一丝丝,极其微小的,对于一种熟悉习惯即将被打破的轻微不适。但也就仅此而已了。万载岁月,他早已学会不去执着于任何一处固定的风景。心若安然,何处不能躺平?
楼下的议论声还在继续,像一首混杂着期待与不舍的交响曲。云疏却已重新坐回沙发,拿起了手机,开始在地图软件上,漫无目的地划拉着周边类似的旧街区。
阳光透过窗户,依旧暖融融地照在他身上,只是窗外那棵梧桐树的影子,似乎在今天,被那张薄薄的公告,赋予了一丝不同的意味。熟悉的环境正在一点点改变,而他,这个看似懒散的古老灵魂,只是平静地准备着,迎接下一段云淡风轻的日常。
这天下午,云疏是被窗外一阵比往常更嘈杂的议论声扰醒的。他午觉睡得正沉,迷迷糊糊翻了个身,把脸埋进带着阳光味道的枕头里,试图屏蔽掉那些嗡嗡嗡的声响。可那声音非但没停,反而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夹杂着几声拔高的惊叹和拖长了调子的感慨。
他有些不耐烦地皱了皱眉,终于懒洋洋地坐起身,抓了抓睡得有些凌乱的黑发,趿拉着拖鞋走到窗边,想看看究竟是什么事,比他补觉还重要。
只见楼下那棵老梧桐树下,不知何时围拢了不少街坊邻居。穿着宽松汗衫、摇着蒲扇的王大爷,提着菜篮子刚从市场回来的李阿姨,还有几个穿着校服、探头探脑的半大孩子,都仰着头,指着树干上贴着的一张崭新的、盖着红色公章的公告。
“要拆了……真的说要拆了……”李阿姨的声音带着点说不清是喜是忧的颤音,手里的菜篮子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悠。
“哎呀,盼了多少年了!这下好了,能住上新楼房了!”这是对门租住的年轻小夫妻,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兴奋,女的还用手肘碰了碰男的,“赶紧看看补偿方案!”
王大爷却没接话,只是用力摇了摇手里的蒲扇,眯着眼看着那棵梧桐树粗壮的树干,叹了口气:“在这树下乘了多少年凉喽,下棋也在这儿……这一拆,树怕是也保不住咯。”
云疏的目光越过那些攒动的人头,落在了那张崭新的公告上。“临渊市旧城区改造项目(三期)拆迁通知”,几个加粗的黑体字异常醒目。下面密密麻麻的小字,是关于范围、补偿政策和时间节点的具体说明。他住的这栋老楼,赫然在列。
他的表情没什么变化,既没有邻居们的激动,也没有王大爷那样的感伤,只是平静地看着,黑眸里像是一潭深水,投下石子也惊不起多少波澜。
变化,他见得太多太多了。沧海桑田都不足以形容他记忆里的变迁,更何况是一条街道,几栋老楼。对他而言,这就像看到窗外又一片梧桐叶落下,自然,且无法阻挡。
他看了一会儿,便转身离开了窗边。客厅的茶几上,还放着小林皓上次落在这里的一个塑料小喇叭。他拿起水杯,慢悠悠地走到饮水机旁接水,心里盘算着的,不是拆迁补偿能拿多少,也不是对未来新家的憧憬,而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下一个落脚点,该选在哪里?
他喜欢这里的烟火气,喜欢楼下那家开了十几年、老板永远记不住他不要香菜的小面馆,喜欢拐角处那个总是慢吞吞摆着残局等棋友的陈老爷子,也喜欢这棵能挡住夏日过于热情阳光的老梧桐。
“得找个差不多的地方。”他喝着水,心里嘀咕着,“最好还是老城区,安静点,外卖能送到,楼下得有卖豆浆油条的……”他对于“家”的要求,简单到近乎朴素,核心诉求就是——方便,且不被打扰。
至于伤感?或许有那么一丝丝,极其微小的,对于一种熟悉习惯即将被打破的轻微不适。但也就仅此而已了。万载岁月,他早已学会不去执着于任何一处固定的风景。心若安然,何处不能躺平?
楼下的议论声还在继续,像一首混杂着期待与不舍的交响曲。云疏却已重新坐回沙发,拿起了手机,开始在地图软件上,漫无目的地划拉着周边类似的旧街区。
阳光透过窗户,依旧暖融融地照在他身上,只是窗外那棵梧桐树的影子,似乎在今天,被那张薄薄的公告,赋予了一丝不同的意味。熟悉的环境正在一点点改变,而他,这个看似懒散的古老灵魂,只是平静地准备着,迎接下一段云淡风轻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