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京城风云涌动-《七旬老太守国门吴家儿郎镇山河》

  杨清妮勒住缰绳、目光看着京城高耸的城墙,这时城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城门口的士兵对每个入城更加严格进行盘查,队伍也只能缓慢前行。

  “今天的检查怎么这么严、昨天还不这样的。”

  前面的一位村民在大声抱怨着。

  亲卫靠近“城楼上几个可疑的人在盯着我们。”

  杨清妮轻轻的点了一下头、她刚才就注意到守城士兵中混着几个便装男子,虽然装作普通百姓,但站姿和眼神暴露了一切。

  队伍缓慢向前移动、终于轮到他们了,一名守城将士上前行礼:“老太君班师回朝,按例应上缴文书和兵器。

  杨清妮示意递上文书、守将仔细查看文书时,眼睛却不时扫过队伍中的箱笼。

  “这些箱笼也要打开检查。”守城将士说道,“近日京城戒严,还请老太君见谅。”

  亲卫上前打开箱笼、里面只是一些寻常衣物,守将伸手翻查时、暗卫甲似乎被退了一下,脚步踉跄往前、腰间布袋被碰松开,半块虎符露了出来。

  守城将士立即瞳孔骤缩,马上后退半步:“这……这?”

  暗卫甲慌忙将虎符塞回袋子里:“这是军中信物、将军见谅。”

  守城将士脸色马上大变、匆匆行礼之后马上放行:“查验完毕,老夫人请入城。”

  队伍通过城门时,杨清妮注意到守将迅速走向城楼,与那几个便装男子低声交谈。

  京城街道依旧繁华、但空气中弥漫着紧张气氛,巡城士兵比往日多了数倍,百姓不在街上逗留行色匆匆。

  回到镇国公府、杨清妮立即召来李婉儿:“你去采购些药材、顺便打听这几天京城动向。”

  婉儿领命而去、杨清妮则吩咐暗卫甲:“盯紧赵无极余党和东宫动静,特别是往来人员。”

  傍晚时分、李婉儿带回药材,同时带来一个有用的消息:“老夫人,京城各大药铺近日外伤药很缺,我多方打听,才知道这几天有人采购了大量金疮药和止血散。”

  杨清妮手指轻叩桌面:“知道多大的数量?”

  “最低足够数百人使用。”李婉儿压低声音,“药商说采购人要求三日内备齐,还特意吩咐要用最好的药材。”

  暗卫甲此时进来禀报:“尚书府最近有人频繁出入,守将离开城门后直接进了尚书府。”

  杨清妮沉吟片刻:“看来虎符已经起到作用了。”

  第二日清晨,尚书府派人送来请帖、邀请杨清妮过府赴宴,帖子上写着为老太君接风洗尘,落款是李尚书。

  “宴无好宴。”暗卫甲皱眉,“怕是试探。”

  杨清妮收起请帖:“正好去看看尚书府的虚实。”

  赴宴时、杨清妮只带了李婉儿和两名护卫,尚书府守卫森严,随处可见兵丁巡逻。

  李尚书亲自在门口迎接:“老太君光临,蓬荜生辉。”

  宴席上,李尚书随意地问道:“听闻老太君在北蛮大胜,不知陛下的虎符现在可还完好。”

  杨清妮从容应答:“虎符自然完好,不过尚书大人怎么突然对军务这么格外关心。”

  李尚书笑容不变:“身为尚书,领君俸禄自然要为国分忧。”

  席间,杨清妮注意到不少宾客都是东宫一派,其中几个武将打扮的人身上煞气很重。

  李婉儿借故离席、在丫鬟引导下去更衣。

  回来时她低声对杨清妮说:“后院有浓重药味,偶尔还能听到伤员呻吟声。”

  宴席结束后,李尚书亲自送杨清妮出门。

  临别时突然说道:“听说老太君途中遇到流寇,可曾受损?”

  杨清妮微笑着:“尚书大人消息灵通、我们走的道没有遇到。。”

  回府路上、暗卫甲汇报:“我们的人发现李尚书府后门夜间频繁出入马车,车上似乎载着重物。”

  杨清妮手指抚过腰间软剑:“去查马车去向。”

  几天后,暗卫甲带回确切消息:“马车通往城西别院、那里守卫森严、我们的人潜入发现、别院中藏匿着大量伤员,看伤势都是新伤。”

  李婉儿补充道:“药商那边又接到大量订单,这次要的是五倍的量。”

  杨清妮召集心腹:“李尚书近期必有动作、让其他暗卫继续监视别院,婉儿负责打探药材流向。”

  三天午时过后,李婉儿匆忙回报:“老夫人,药商说李尚书要求今夜子时前送最后一批药材,点名要加急。”

  暗卫乙同时回报:“别院伤员减少、但进出人员增加、似乎都是练家子。”

  杨清妮立即下令:“通知京畿卫戍,就说发现可疑人员聚集京城。注意不要暴露我们人。”

  夜幕降临,杨清妮站在院中望向李尚书方向。

  京城这潭水已经被彻底搅浑,接下来就要看大鱼什么时候上钩。

  亥时将至、一队马车悄悄驶向李尚书别院。

  国公府暗卫潜伏在暗处,看到马车装载的都是兵器和药材。

  突然,京畿卫戍的巡逻队出现在街口:“什么人、宵禁时分在作甚?”

  别院中冲出数十人、与巡逻队发生冲突、刀剑碰撞声在夜空中格外清晰,地上丢下了很多的尸体

  暗卫迅速回报:“卫戍军与李尚书的人交手了。”

  杨清妮披衣起身:“备车,我要去面见皇上。”

  马车驶向皇宫,杨清妮手中握着暗卫收集的证据。

  车窗外、街道中隐约传来骚动声。

  皇宫守卫见到镇国公府令牌立即放行,杨清妮步入宫门时、回头看了一眼尚书府方向。

  不管是谁这场棋局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