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正式启动,仙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震荡。
三十六司部整合为十二个大部,意味着二十四个司部主官要失去原有职位。更棘手的是,各部内部还要进行岗位重组,几乎每个仙官都会受到影响。
发展委员会顿时成了整个仙界最热闹的地方。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仙官前来咨询、诉苦甚至抗议。
“李主任,我们天工坊千年传承,怎么能说合并就合并?”天工坊主事红着眼睛,“那些独门技艺失传了怎么办?”
“李主任,资源司和技术司工作性质完全不同,硬凑在一起只会互相拖累!”资源司代表也满腹牢骚。
最麻烦的是人事安排。每个大部的部长职位都成了争夺的焦点,明争暗斗层出不穷。
仙源部(由资源司、技术司、天工坊合并)的部长人选争议最大。三位原司部主官各不相让,都觉得自己最适合。
“资源管理是仙源部的核心,当然应该由我担任部长!”资源司刘主事信心满满。
“没有技术支持,再多的资源也是浪费!”技术司陈主事毫不相让。
“仙器制造才是根本!”天工坊主事也据理力争。
这场争论持续了三天,最后我不得不亲自出面调解。
“各位,”我把三人请到办公室,“你们可知道仙源部的使命是什么?”
三人面面相觑。
“不是管理资源,不是研发技术,也不是制造仙器。”我一字一顿地说,“是让仙界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我在空中划出三道剑痕,分别指向三人:“资源是基础,技术是手段,仙器是载体。三者缺一不可。”
三人陷入沉思。
“所以,”我继续道,“仙源部应该设立三位副部长,各司其职,部长由三位副部长轮流担任,每人一年。”
这个创新性的方案让三人都愣住了。
“轮流担任?”刘主事迟疑道,“这...合适吗?”
“为什么不合适?”我反问,“既然各有所长,就该各展其长。固守一个位置,反而会限制发展。”
最终,三人接受了这个方案。仙源部成为第一个完成整合的大部。
其他大部的整合就没这么顺利了。
文华部(典籍阁、仙乐司等合并)的整合陷入了文化冲突。典籍阁主张“文以载道”,仙乐司坚持“乐以养心”,双方在发展方向上争执不下。
我让典籍阁阁主和仙乐司司主互换岗位体验一个月。结果阁主在仙乐司学会了用音乐表达道韵,司主在典籍阁发现了音乐理论的深层奥秘。回来后,两人都成了跨领域合作的坚定支持者。
灵运部(仙兽苑、灵植园等合并)的问题更奇葩。仙兽和灵植谁更重要?双方仙官争论不休,连带着开启灵智的仙兽和成精的灵植也加入了论战。
最后是麟会长出面调解:“生灵平等,各有所长。何必争个高下?”
经过三个月的艰难推进,十二个大部终于完成整合。虽然问题依然不少,但新的体制已经开始运转。
效果立竿见影。
仙源部成立后推出的第一个项目——跨部门资源调配系统,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过去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协调工作。
文华部整理的《仙界文明集成》,融汇了各艺术形式的精华,被誉为“万年未有之盛事”。
灵运部推出的“生灵共修计划”,让仙兽和灵植的修炼效率提升数倍。
看着这些成果,连最顽固的反对派都不得不承认,大部制确实有其优势。
但我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新体制运行满月那天,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老长老请我去他的洞府喝茶。
洞府简朴雅致,老长老正在煮茶。
“坐。”他指了指对面的蒲团。
我恭敬坐下,看着他行云流水般的煮茶动作,心中若有所悟。
“改革如煮茶,”老长老缓缓开口,“火候不够则味淡,火候太过则味苦。”
他递给我一杯茶:“尝尝。”
茶汤清澈,香气隽永。我细品一口,只觉一股暖流通达四肢百骸。
“好茶。”
“好在何处?”老长老问。
“好在恰到好处。”我答道,“不浓不淡,不急不缓。”
老长老笑了:“看来你已经明白了。”
离开洞府时,他送我到门口:“记住,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改革之道,亦当如是。”
我深深行礼。
是的,改革不是一味猛进,而是要把握节奏。
现在,是该稍作休整的时候了。
三十六司部整合为十二个大部,意味着二十四个司部主官要失去原有职位。更棘手的是,各部内部还要进行岗位重组,几乎每个仙官都会受到影响。
发展委员会顿时成了整个仙界最热闹的地方。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仙官前来咨询、诉苦甚至抗议。
“李主任,我们天工坊千年传承,怎么能说合并就合并?”天工坊主事红着眼睛,“那些独门技艺失传了怎么办?”
“李主任,资源司和技术司工作性质完全不同,硬凑在一起只会互相拖累!”资源司代表也满腹牢骚。
最麻烦的是人事安排。每个大部的部长职位都成了争夺的焦点,明争暗斗层出不穷。
仙源部(由资源司、技术司、天工坊合并)的部长人选争议最大。三位原司部主官各不相让,都觉得自己最适合。
“资源管理是仙源部的核心,当然应该由我担任部长!”资源司刘主事信心满满。
“没有技术支持,再多的资源也是浪费!”技术司陈主事毫不相让。
“仙器制造才是根本!”天工坊主事也据理力争。
这场争论持续了三天,最后我不得不亲自出面调解。
“各位,”我把三人请到办公室,“你们可知道仙源部的使命是什么?”
三人面面相觑。
“不是管理资源,不是研发技术,也不是制造仙器。”我一字一顿地说,“是让仙界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我在空中划出三道剑痕,分别指向三人:“资源是基础,技术是手段,仙器是载体。三者缺一不可。”
三人陷入沉思。
“所以,”我继续道,“仙源部应该设立三位副部长,各司其职,部长由三位副部长轮流担任,每人一年。”
这个创新性的方案让三人都愣住了。
“轮流担任?”刘主事迟疑道,“这...合适吗?”
“为什么不合适?”我反问,“既然各有所长,就该各展其长。固守一个位置,反而会限制发展。”
最终,三人接受了这个方案。仙源部成为第一个完成整合的大部。
其他大部的整合就没这么顺利了。
文华部(典籍阁、仙乐司等合并)的整合陷入了文化冲突。典籍阁主张“文以载道”,仙乐司坚持“乐以养心”,双方在发展方向上争执不下。
我让典籍阁阁主和仙乐司司主互换岗位体验一个月。结果阁主在仙乐司学会了用音乐表达道韵,司主在典籍阁发现了音乐理论的深层奥秘。回来后,两人都成了跨领域合作的坚定支持者。
灵运部(仙兽苑、灵植园等合并)的问题更奇葩。仙兽和灵植谁更重要?双方仙官争论不休,连带着开启灵智的仙兽和成精的灵植也加入了论战。
最后是麟会长出面调解:“生灵平等,各有所长。何必争个高下?”
经过三个月的艰难推进,十二个大部终于完成整合。虽然问题依然不少,但新的体制已经开始运转。
效果立竿见影。
仙源部成立后推出的第一个项目——跨部门资源调配系统,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过去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协调工作。
文华部整理的《仙界文明集成》,融汇了各艺术形式的精华,被誉为“万年未有之盛事”。
灵运部推出的“生灵共修计划”,让仙兽和灵植的修炼效率提升数倍。
看着这些成果,连最顽固的反对派都不得不承认,大部制确实有其优势。
但我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新体制运行满月那天,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老长老请我去他的洞府喝茶。
洞府简朴雅致,老长老正在煮茶。
“坐。”他指了指对面的蒲团。
我恭敬坐下,看着他行云流水般的煮茶动作,心中若有所悟。
“改革如煮茶,”老长老缓缓开口,“火候不够则味淡,火候太过则味苦。”
他递给我一杯茶:“尝尝。”
茶汤清澈,香气隽永。我细品一口,只觉一股暖流通达四肢百骸。
“好茶。”
“好在何处?”老长老问。
“好在恰到好处。”我答道,“不浓不淡,不急不缓。”
老长老笑了:“看来你已经明白了。”
离开洞府时,他送我到门口:“记住,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改革之道,亦当如是。”
我深深行礼。
是的,改革不是一味猛进,而是要把握节奏。
现在,是该稍作休整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