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正好,林晚星在左岸小院的厨房里调试着新研发的巧克力配方,空气中弥漫着可可的醇香。陆时衍推门而入,手中拿着一封精致的烫金请柬。
“米其林指南的邀请函。”他将请柬放在料理台上,“今年的三星评选,你的名字在最终候选名单上。”
林晚星擦拭着手中的巧克力铲,动作微微一顿。米其林三星——这是她前世就曾获得的荣誉,但在这个世界,意义却格外不同。从被全网黑的炮灰女配,到如今站在美食界的巅峰,这条路她走了整整三年。
“我以为还要再等一年。”她平静地说,继续手中的工作。
陆时衍看着她专注的侧脸,唇角微扬:“评审团对你在巴黎这半年的表现评价很高,特别是那个儿童美食教育项目。”
就在这时,雅克抱着一个纸箱兴冲冲地跑进来:“老师,新书校样送到了!”
箱子里是《林晚星的美食哲学》的样书,封面设计简约大气,烫银的书名在晨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她这半年来在巴黎的心血结晶,不仅收录了经典菜品的改良配方,更记录了她对美食与人生的思考。
雅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封面,眼中满是崇拜:“出版社的人说,首印五万册已经全部被预订了。”
林晚星翻开书页,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书中每一道菜品都配有精美的图片和详细的步骤解析,更重要的是,她在每一章末尾都加入了一个小故事——有关传承,有关坚持,有关美食如何改变人生。
“这里还有一封读者的信。”雅克从箱底取出一个信封,“是从中国寄来的。”
信纸上的字迹稚嫩却工整,写信的是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她说自己因为身材肥胖被同学嘲笑,一度患上厌食症,直到偶然看到林晚星的直播。
“您说,美食是治愈心灵的力量。我试着按照您教的方法做了一份舒芙蕾,那是生病以来我第一次完整地吃完一份食物。现在,我和妈妈每周都会一起做饭,我也开始学习烘焙...”
林晚星轻轻折起信纸,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样的信件,这段时间她已经收到不少。从中国到法国,从亚洲到欧洲,她的美食理念正在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传播开来。
陆时衍注意到她微微发红的眼眶,轻轻握住她的手:“这就是你一直追求的意义,不是吗?”
米其林颁奖典礼在巴黎歌剧院举行。林晚星选择了一袭简约的深蓝色长裙,领口别着一枚精致的糖艺百合胸针——那是用顾言琛赠送的模具制作的。陆时衍身着黑色礼服,与她并肩走入会场时,立刻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紧张吗?”在座位上坐下时,陆时衍低声问道。
林晚星微笑摇头。经历过人生的起伏,荣誉对她而言更像是额外的奖赏。重要的是,她终于在这个世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当主持人念出“Lin Wanxing”的名字时,全场掌声雷动。聚光灯打在林晚星身上,她从容起身,走向舞台。
“很难想象,三年前,这位才华横溢的厨师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艺人。”主持人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从东方到西方,她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了美食的意义。”
林晚星接过沉甸甸的奖杯,目光扫过台下。陆时衍对她微微颔首,雅克在观众席上激动地鼓掌,还有坐在角落里的苏软——她穿着朴素的连衣裙,认真地做着笔记。
“感谢美食,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林晚星的致辞简洁而有力,“更感谢所有信任我、支持我的人。这个奖项,属于每一个相信美食能够传递爱与希望的人。”
晚宴上,林晚星成为了全场的焦点。来自世界各地的名厨、美食评论家纷纷上前祝贺,其中不乏她前世就敬重的前辈。
“你在《美食哲学》中提到的‘传承与创新’的观点,很有意思。”一位白发苍苍的法国名厨对她说,“特别是关于如何将东方美学融入法式甜品的章节,给了我很多启发。”
正当林晚星与这位老厨师深入交流时,一位不速之客走了过来——知名美食评论家让·雷诺,以毒舌着称的他,曾经在专栏中批评林晚星的菜品“过于迎合大众口味”。
“恭喜你,林主厨。”让·雷诺举杯示意,语气却带着几分挑衅,“不过我很好奇,获得三星之后,你打算如何维持水准?毕竟,很多厨师在获得荣誉后就开始止步不前。”
周围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林晚星。
她从容不迫地抿了一口香槟,微笑道:“雷诺先生,美食的追求永无止境。明天早上,我依然会在厨房里研究新的配方,就像过去的每一天一样。”
这个回答让周围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让·雷诺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希望如此。下个月我的新书《美食的边界》发布会,希望能邀请你来参加。”
宴会进行到一半时,林晚星注意到苏软独自站在角落。她端着两杯香槟走了过去。
“恭喜你。”苏软接过酒杯,声音很轻,“实至名归。”
“听说你通过了初级厨师认证。”林晚星说。
苏软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你...你知道?”
“雅克告诉我的。他说在烹饪学校看到你了,很用功。”
苏软低下头,手指紧张地摩挲着酒杯:“我想从头开始,像你一样,靠自己的实力站稳脚跟。”
“坚持下去。”林晚星真诚地说,“你一定可以。”
回家的车上,林晚星靠在车窗上,望着巴黎璀璨的夜景。陆时衍轻轻将她的头扶到自己肩上。
“累了?”
“有一点。”她闭上眼睛,“但是很开心。”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厨房时,林晚星已经系好围裙,开始准备新一天的工作。料理台上,米其林奖杯被随意放在一角,旁边是摊开的笔记本和正在发酵的面团。
雅克准时出现在厨房门口,手中举着一份报纸:“老师,你看!”
《费加罗报》的美食版用整版报道了昨晚的颁奖典礼,标题格外醒目:《从东方到西方:林晚星的美食革命》。报道详细介绍了她的成长历程,特别提到了她在巴黎开展的儿童美食教育项目。
更让人惊喜的是,报纸还刊登了雅克在社区中心教学的照片,标题是《下一个天才厨师的诞生》。
“我...我也可以成为像老师一样的厨师吗?”雅克小声问道,眼中闪烁着期待与不安。
林晚星蹲下身,平视着男孩的眼睛:“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午十点,左岸小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法国教育部官员,他们希望将林晚星的美食教育项目推广到全国的公立学校。
“我们研究了您的教学方法,认为这对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耐心很有帮助。”为首的女官员说,“如果可能,我们希望您能协助编写相关的教材。”
送走官员后,陆时衍看着桌上留下的合作意向书,若有所思:“这个项目一旦推广,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孩子。”
林晚星站在窗前,望着院子里嬉戏的麻雀。她想起刚穿书时的茫然,想起在《烟火小厨》第一次直播时的紧张,想起那些质疑和嘲讽的声音。如今,一切都已截然不同。
“你知道吗,”她轻声说,“我最近常常想起原主。如果她能看到今天,一定会很欣慰。”
陆时衍从身后环住她:“这就是你为她创造的全新人生。”
午后,林晚星收到出版商的紧急电话——《林晚星的美食哲学》加印十万册,同时收到了英、日、德等多个国家的翻译出版邀请。更令人惊喜的是,书店的销售数据显示,这本书同时登上了美食类和传记类排行榜的榜首。
“读者们说,这不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本给予人力量的书。”编辑在电话那头激动地说,“很多读者被你的故事感动,特别是关于如何在逆境中坚持梦想的部分。”
挂断电话后,林晚星独自在厨房坐了许久。阳光透过窗户,在料理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把传承之刀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她拿起刀,轻轻抚过刀身上的刻字。三年前,她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从未想过能走这么远。
傍晚时分,陆时衍带回一个消息:有匿名人士向陆氏慈善基金捐赠了一大笔资金,指定用于美食教育项目的推广。汇款附言只有简单的一句:“为了更多孩子的笑容。”
“查过来源了吗?”林晚星问。
“一个海外账户。”陆时衍将资料递给她,“不过,我大概能猜到是谁。”
林晚星看着那份资料,忽然明白了什么。她想起顾言琛离开时那个释然的微笑,想起苏软眼中重新燃起的光亮。
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救赎。
夜深了,林晚星在书房里整理着新的书稿。这一次,她打算写一本关于基础烹饪技巧的入门书,专门面向那些从未下过厨的年轻人。
窗外,巴黎的灯火如星河般璀璨。在这个她曾经陌生的世界里,她终于扎下了根,开出了花。
陆时衍端着宵夜走进来,是一碗简单的阳春面。清澈的汤底,细软的面条,几粒葱花飘在面上,香气扑鼻。
“你教雅克做的第一道中式点心,”林晚星看着面条,眼中泛起笑意,“记得是虾饺。”
“而你现在是米其林三星主厨了。”陆时衍将筷子递给她,“感觉如何?”
林晚星想了想,认真地说:“就像这碗面,看似简单,却最是温暖人心。”
她拿起筷子,细细品味着这碗看似普通却蕴含深意的面条。在氤氲的热气中,她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在厨房里度过的日夜,看到了那些因美食而绽放的笑脸,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被改变的人生。
而她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米其林指南的邀请函。”他将请柬放在料理台上,“今年的三星评选,你的名字在最终候选名单上。”
林晚星擦拭着手中的巧克力铲,动作微微一顿。米其林三星——这是她前世就曾获得的荣誉,但在这个世界,意义却格外不同。从被全网黑的炮灰女配,到如今站在美食界的巅峰,这条路她走了整整三年。
“我以为还要再等一年。”她平静地说,继续手中的工作。
陆时衍看着她专注的侧脸,唇角微扬:“评审团对你在巴黎这半年的表现评价很高,特别是那个儿童美食教育项目。”
就在这时,雅克抱着一个纸箱兴冲冲地跑进来:“老师,新书校样送到了!”
箱子里是《林晚星的美食哲学》的样书,封面设计简约大气,烫银的书名在晨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她这半年来在巴黎的心血结晶,不仅收录了经典菜品的改良配方,更记录了她对美食与人生的思考。
雅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封面,眼中满是崇拜:“出版社的人说,首印五万册已经全部被预订了。”
林晚星翻开书页,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书中每一道菜品都配有精美的图片和详细的步骤解析,更重要的是,她在每一章末尾都加入了一个小故事——有关传承,有关坚持,有关美食如何改变人生。
“这里还有一封读者的信。”雅克从箱底取出一个信封,“是从中国寄来的。”
信纸上的字迹稚嫩却工整,写信的是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她说自己因为身材肥胖被同学嘲笑,一度患上厌食症,直到偶然看到林晚星的直播。
“您说,美食是治愈心灵的力量。我试着按照您教的方法做了一份舒芙蕾,那是生病以来我第一次完整地吃完一份食物。现在,我和妈妈每周都会一起做饭,我也开始学习烘焙...”
林晚星轻轻折起信纸,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样的信件,这段时间她已经收到不少。从中国到法国,从亚洲到欧洲,她的美食理念正在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传播开来。
陆时衍注意到她微微发红的眼眶,轻轻握住她的手:“这就是你一直追求的意义,不是吗?”
米其林颁奖典礼在巴黎歌剧院举行。林晚星选择了一袭简约的深蓝色长裙,领口别着一枚精致的糖艺百合胸针——那是用顾言琛赠送的模具制作的。陆时衍身着黑色礼服,与她并肩走入会场时,立刻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紧张吗?”在座位上坐下时,陆时衍低声问道。
林晚星微笑摇头。经历过人生的起伏,荣誉对她而言更像是额外的奖赏。重要的是,她终于在这个世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当主持人念出“Lin Wanxing”的名字时,全场掌声雷动。聚光灯打在林晚星身上,她从容起身,走向舞台。
“很难想象,三年前,这位才华横溢的厨师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艺人。”主持人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从东方到西方,她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了美食的意义。”
林晚星接过沉甸甸的奖杯,目光扫过台下。陆时衍对她微微颔首,雅克在观众席上激动地鼓掌,还有坐在角落里的苏软——她穿着朴素的连衣裙,认真地做着笔记。
“感谢美食,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林晚星的致辞简洁而有力,“更感谢所有信任我、支持我的人。这个奖项,属于每一个相信美食能够传递爱与希望的人。”
晚宴上,林晚星成为了全场的焦点。来自世界各地的名厨、美食评论家纷纷上前祝贺,其中不乏她前世就敬重的前辈。
“你在《美食哲学》中提到的‘传承与创新’的观点,很有意思。”一位白发苍苍的法国名厨对她说,“特别是关于如何将东方美学融入法式甜品的章节,给了我很多启发。”
正当林晚星与这位老厨师深入交流时,一位不速之客走了过来——知名美食评论家让·雷诺,以毒舌着称的他,曾经在专栏中批评林晚星的菜品“过于迎合大众口味”。
“恭喜你,林主厨。”让·雷诺举杯示意,语气却带着几分挑衅,“不过我很好奇,获得三星之后,你打算如何维持水准?毕竟,很多厨师在获得荣誉后就开始止步不前。”
周围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林晚星。
她从容不迫地抿了一口香槟,微笑道:“雷诺先生,美食的追求永无止境。明天早上,我依然会在厨房里研究新的配方,就像过去的每一天一样。”
这个回答让周围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让·雷诺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希望如此。下个月我的新书《美食的边界》发布会,希望能邀请你来参加。”
宴会进行到一半时,林晚星注意到苏软独自站在角落。她端着两杯香槟走了过去。
“恭喜你。”苏软接过酒杯,声音很轻,“实至名归。”
“听说你通过了初级厨师认证。”林晚星说。
苏软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你...你知道?”
“雅克告诉我的。他说在烹饪学校看到你了,很用功。”
苏软低下头,手指紧张地摩挲着酒杯:“我想从头开始,像你一样,靠自己的实力站稳脚跟。”
“坚持下去。”林晚星真诚地说,“你一定可以。”
回家的车上,林晚星靠在车窗上,望着巴黎璀璨的夜景。陆时衍轻轻将她的头扶到自己肩上。
“累了?”
“有一点。”她闭上眼睛,“但是很开心。”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厨房时,林晚星已经系好围裙,开始准备新一天的工作。料理台上,米其林奖杯被随意放在一角,旁边是摊开的笔记本和正在发酵的面团。
雅克准时出现在厨房门口,手中举着一份报纸:“老师,你看!”
《费加罗报》的美食版用整版报道了昨晚的颁奖典礼,标题格外醒目:《从东方到西方:林晚星的美食革命》。报道详细介绍了她的成长历程,特别提到了她在巴黎开展的儿童美食教育项目。
更让人惊喜的是,报纸还刊登了雅克在社区中心教学的照片,标题是《下一个天才厨师的诞生》。
“我...我也可以成为像老师一样的厨师吗?”雅克小声问道,眼中闪烁着期待与不安。
林晚星蹲下身,平视着男孩的眼睛:“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午十点,左岸小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法国教育部官员,他们希望将林晚星的美食教育项目推广到全国的公立学校。
“我们研究了您的教学方法,认为这对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耐心很有帮助。”为首的女官员说,“如果可能,我们希望您能协助编写相关的教材。”
送走官员后,陆时衍看着桌上留下的合作意向书,若有所思:“这个项目一旦推广,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孩子。”
林晚星站在窗前,望着院子里嬉戏的麻雀。她想起刚穿书时的茫然,想起在《烟火小厨》第一次直播时的紧张,想起那些质疑和嘲讽的声音。如今,一切都已截然不同。
“你知道吗,”她轻声说,“我最近常常想起原主。如果她能看到今天,一定会很欣慰。”
陆时衍从身后环住她:“这就是你为她创造的全新人生。”
午后,林晚星收到出版商的紧急电话——《林晚星的美食哲学》加印十万册,同时收到了英、日、德等多个国家的翻译出版邀请。更令人惊喜的是,书店的销售数据显示,这本书同时登上了美食类和传记类排行榜的榜首。
“读者们说,这不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本给予人力量的书。”编辑在电话那头激动地说,“很多读者被你的故事感动,特别是关于如何在逆境中坚持梦想的部分。”
挂断电话后,林晚星独自在厨房坐了许久。阳光透过窗户,在料理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把传承之刀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她拿起刀,轻轻抚过刀身上的刻字。三年前,她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从未想过能走这么远。
傍晚时分,陆时衍带回一个消息:有匿名人士向陆氏慈善基金捐赠了一大笔资金,指定用于美食教育项目的推广。汇款附言只有简单的一句:“为了更多孩子的笑容。”
“查过来源了吗?”林晚星问。
“一个海外账户。”陆时衍将资料递给她,“不过,我大概能猜到是谁。”
林晚星看着那份资料,忽然明白了什么。她想起顾言琛离开时那个释然的微笑,想起苏软眼中重新燃起的光亮。
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救赎。
夜深了,林晚星在书房里整理着新的书稿。这一次,她打算写一本关于基础烹饪技巧的入门书,专门面向那些从未下过厨的年轻人。
窗外,巴黎的灯火如星河般璀璨。在这个她曾经陌生的世界里,她终于扎下了根,开出了花。
陆时衍端着宵夜走进来,是一碗简单的阳春面。清澈的汤底,细软的面条,几粒葱花飘在面上,香气扑鼻。
“你教雅克做的第一道中式点心,”林晚星看着面条,眼中泛起笑意,“记得是虾饺。”
“而你现在是米其林三星主厨了。”陆时衍将筷子递给她,“感觉如何?”
林晚星想了想,认真地说:“就像这碗面,看似简单,却最是温暖人心。”
她拿起筷子,细细品味着这碗看似普通却蕴含深意的面条。在氤氲的热气中,她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在厨房里度过的日夜,看到了那些因美食而绽放的笑脸,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被改变的人生。
而她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