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未来蓝图的详细规划-《穿成炮灰后我靠美食爆红了》

  晨光再次洒满酒店套房时,林晚星已经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崭新的笔记本。昨日的反思让她心中涌动着规划未来的迫切感,笔尖在纸面上流畅地移动,勾勒出清晰的蓝图。

  陆时衍端着早餐走进来时,看见的就是她专注书写的侧影。阳光在她周围形成一圈光晕,连飞舞的尘埃都仿佛在为她伴舞。

  “在画什么?”他将餐盘放在茶几上,走近端详。

  林晚星抬起头,眼中闪烁着规划者的光芒:“未来的蓝图。昨晚我想了很多,是时候把想法落地了。”

  笔记本上已经写满了整齐的条目,分为三大板块:美食研究机构、美食教育普及、个人生活规划。每个板块下又细分出具体的目标和实施步骤。

  陆时衍在她身边坐下,认真地看着规划图:“看来你已经有了清晰的方向。”

  “首先是这个。”林晚星指着“美食研究机构”一栏,“我打算命名为‘味至研究所’,不仅研究烹饪技艺,更要探索食物与健康、文化、科技的结合。”

  她详细解释道:“我想设立传统技艺研究室,专门抢救和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烹饪手法;还有创新实验室,研究分子料理与传统烹饪的融合;最重要的是营养健康中心,为不同人群研发定制食谱。”

  陆时衍若有所思:“这个构想很完整,但实施起来需要专业团队和场地。”

  “这正是我需要你帮忙的地方。”林晚星翻开新的一页,上面已经列出了初步的预算和人员配置,“我算过了,启动资金可以用我这些年的积蓄,加上品牌合作的收入。场地方面...”

  “我在城西有一处闲置的产业,以前是艺术工作室,改建成研究所正合适。”陆时衍接过她的话,“层高足够,采光良好,还有个小花园可以种植香料。”

  林晚星惊喜地看着他:“你早就想到了?”

  “从听你第一次提起这个想法时,我就开始物色合适的地点了。”他微微一笑,“而且,我已经联系了几位营养学家和食品科学家,他们都对你的理念很感兴趣。”

  这份默契让林晚星心头一暖。她继续指向第二个板块:“美食教育普及这一块,我准备从线上课程和社区讲座同时入手。特别是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忙碌的上班族,设计简单易学的健康食谱。”

  说着,她打开平板电脑,调出一个已经完成框架的APP设计图:“这是我让雅克帮忙找团队设计的‘味至厨房’APP,不仅可以学习做菜,还能根据使用者的健康状况推荐菜谱,甚至有一键购买食材的功能。”

  陆时衍仔细查看设计图,指出几个可以优化的细节:“用户体验方面还需要完善。不过这个想法很好,特别是食材配送这一块,可以与我们的物流公司合作。”

  讨论间,雅克敲门进来,看见摊开的规划图,立即兴奋地加入讨论:“老师,关于社区讲座,我有个建议。不如先从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开始?我认识几个社区工作者,他们很需要这方面的资源。”

  “这个想法很好。”林晚星立即在笔记本上记下,“我们可以先做几个试点社区,收集反馈后再推广。”

  三人的讨论持续了整个上午。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划图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每个想法都在碰撞中变得更加完善。

  中午时分,林晚星亲自下厨准备午餐。在料理的间隙,她的目光不时飘向笔记本,显然还在思考着刚才的讨论。

  “其实,”她一边切着菜,一边说道,“我最想做的,是改变人们对美食的认知。美食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享受,或是减肥人士的敌人。它应该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日常幸福。”

  陆时衍靠在料理台旁,看着她熟练的动作:“这就是你与其他厨师最大的不同。你始终记得美食的初心。”

  午餐后,林晚星翻开了规划的第三个板块——个人生活。这一页上的笔迹略显犹豫,与前面专业果断的风格形成对比。

  “关于这一部分...”她的声音轻柔下来,“我一直在想,事业与生活该如何平衡。”

  陆时衍握住她的手:“说说你的想法。”

  “我想在研究所旁边建一个小家。”林晚星的眼中浮现向往的神色,“不需要太大,但要有一个阳光充足的厨房,一个小菜园,最好还能有个书房,存放我收集的食谱。”

  她继续说道:“我还想每年抽出时间旅行,不是为了工作,而是去世界各地寻找最地道的家常味道。这些经历不仅可以丰富我的烹饪,也能为研究所提供研究素材。”

  “这个想法我很赞同。”陆时衍的拇指轻轻摩挲着她的手背,“事实上,我最近也在考虑调整工作安排,把更多时间留给生活。”

  林晚星惊讶地看着他:“你的公司...”

  “公司已经步入正轨,是时候培养更多管理人才了。”他语气平静,“而且,我相信陪伴也是爱情的重要部分。”

  这句话让林晚星的心柔软下来。她靠在他肩上,轻声说:“谢谢你一直这么理解我。”

  傍晚,林晚星邀请了几位在东京结识的美食界朋友来酒店,想听听他们对规划的意见。其中有关西地区的传统怀石料理大师,也有在银座开设创新餐厅的年轻主厨。

  “林主厨的这个构想很有意义。”怀石料理大师中村先生仔细看完规划后说道,“特别是传统技艺研究室,我有很多老师傅的朋友,他们的手艺确实需要传承。”

  年轻主厨田中则对创新实验室更感兴趣:“如果可以,我想参与这个项目。我一直想在传统日料中融入科技元素,但个人力量有限。”

  讨论中,不断有新的想法迸发。中村先生提议增加一个“食材溯源”项目,记录优质食材的产地和种植过程;田中则建议开设跨界合作工作室,邀请设计师、艺术家与厨师共同创作。

  林晚星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建议,不时提出追问。这场原本计划两小时的讨论,一直持续到深夜。

  送走客人后,林晚星毫无睡意。她站在书桌前,看着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的规划图,心中充满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陆时衍为她披上外衣:“累了吧?”

  “是累了,但更多的是兴奋。”林晚星转身面对他,“你知道吗?今天之前,这些还只是我脑海中的想法。但现在,它们正在变成可以实现的目标。”

  月光如水,洒在规划图上。林晚星的手指轻轻划过“味至研究所”那几个字,眼神坚定:“五年内,我要让这个研究所成为美食创新的摇篮。十年内,我希望‘味至厨房’能进入千万家庭。”

  “我相信你能做到。”陆时衍的声音里满是信任,“而且,我会一直在你身边,陪你实现每一个目标。”

  夜深了,林晚星却点亮了书房的灯,开始起草研究所的第一份详细计划书。笔尖在纸面沙沙作响,如同春蚕食叶,那是梦想在一点点变成现实的声音。

  窗外,东京的灯火渐次熄灭,但林晚星心中的蓝图,却比任何灯火都要明亮。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规划,更是她对美食、对生活、对爱情的全部期待的具象化。

  在计划书的最后一页,她轻轻写下:“愿以美食为桥,连接传统与创新,连接受与予,连接每一个渴望美好的心灵。”

  合上计划书时,东方已经泛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林晚星知道,她的人生也将从这一天起,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