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新挑战的勇敢迎接-《穿成炮灰后我靠美食爆红了》

  晨光透过合院的木格花窗,在林晚星手边的拿铁拉花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她轻轻搅动着咖啡,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平板电脑上正在播放的短视频——一个美国博主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满汉全席,虚拟的菜品在空气中旋转,吸引了数百万点赞。

  “在看什么?”陆时衍端着刚烤好的吐司走来,敏锐地捕捉到她微蹙的眉头。

  林晚星将平板转向他:“虚拟美食博主‘Tasty Future’,上周刚突破千万粉丝。他们用数字技术还原了失传的宋代菜肴,连故宫博物院都转发了。”

  陆时衍在她身旁坐下,快速浏览着视频内容。作为娱乐公司总裁,他比谁都清楚这种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力。

  “确实是个挑战。”他切好吐司,将抹好果酱的那份推到她面前,“但虚拟永远无法替代真实的烟火气。”

  林晚星接过吐司,却没有立即品尝:“我不担心被替代,但必须承认,传播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她调出“星辰美食”最近三个月的数据报告。尽管粉丝数仍在增长,但用户平均停留时间下降了15%,互动率也在缓慢下滑。更让她在意的是,海外平台上一个名为“AI Chef”的账号,凭借算法生成的创新菜谱,正在抢夺年轻用户的注意力。

  “昨晚我收到一封邮件。”陆时衍从公文包里取出平板,“新加坡科技局想邀请你参与一个美食数字化项目。”

  林晚星接过平板,快速浏览着项目书。这是一个融合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味觉模拟技术的创新计划,旨在建立全球首个“数字美食博物馆”。

  “他们希望你能提供专业指导,将中国菜的烹饪技艺转化为数字资产。”陆时衍补充道。

  林晚星沉默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抚过孕肚。宝宝似乎感受到她的思绪,轻轻动了动。

  “你怎么看?”她抬头问道。

  陆时衍放下咖啡杯:“从商业角度,这是必然趋势。但从情感上......”他顿了顿,“我知道你一直坚持美食的真实温度。”

  就在这时,林晚星的助理小李打来视频电话,语气急切:“晚星姐,你看今天的行业热搜了吗?那个‘AI Chef’宣布要开发智能烹饪机器人,号称能完美复刻任何菜系!”

  林晚星切换到社交平台,果然看到“#AI厨师挑战人类大厨#”的话题已经冲上热搜前三。评论区里,不少人在@她,询问她对这场“人机大战”的看法。

  “先不用回应。”林晚星冷静地吩咐,“帮我约技术部的王总监,另外联系几位合作过的食品科学家,我想了解最新的味觉数字化研究进展。”

  挂断电话后,她转向陆时衍,眼中闪烁着熟悉的光芒——那是每次面对挑战时才会出现的斗志。

  “我想参与新加坡的项目。”她语气坚定,“但不是作为顾问,而是合作方。”

  陆时衍挑眉:“你的意思是?”

  “既然数字化是未来趋势,我们就要主动拥抱它。”林晚星站起身,在餐厅里缓缓踱步,“但不是简单地复制传统,而是要用科技赋能美食,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菜的博大精深。”

  她越说越兴奋,语速不自觉地加快:“想象一下,一个身在巴西的年轻人,通过VR设备就能‘亲手’学习包饺子;或者一个对中餐好奇的外国朋友,在品尝一道菜前,先通过数字博物馆了解它背后的历史文化......”

  陆时衍被她的构想打动,但仍保持理性:“技术上可行吗?”

  “这就是我要解决的问题。”林晚星拿起电话,“给我三天时间,我需要组建一个特别团队。”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林晚星展现出惊人的行动力。尽管孕晚期的不适时常困扰着她,但她依然主持了六场视频会议,会见了来自科技公司、高校实验室和投资方的代表。

  在陆氏集团顶层的会议室里,她向团队展示了自己构思的“美食元宇宙”计划。

  “我们要打造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复制品,而是有温度的美食文化体验。”林晚星站在投影前,孕肚让她不得不稍微后仰,但声音依然清晰有力,“每一个细节都要传递中国美食的灵魂。”

  她请助理端上来两盘看起来一模一样的东坡肉,让与会者品尝。

  “左边是传统做法,右边是根据AI分析优化的新配方。”林晚星解释道,“大家能尝出区别吗?”

  在座的技术专家们惊讶地发现,虽然两道菜外观相同,但右边的版本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口感更加层次分明。

  “这是怎么做到的?”一位食品科学家好奇地问。

  林晚星微微一笑:“我调整了香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控制,结合了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需求。科技不是要取代传统,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创新。”

  这个演示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会议结束后,新加坡方面当场表示愿意提高合作级别,而几家科技公司也主动提出投资意向。

  然而,挑战才刚刚开始。

  当晚,林晚星在查看海外社交平台时,发现“AI Chef”发布了一条意味深长的动态:“真正的创新需要打破传统的束缚#未来已来#”。

  这条动态下,不少人在讨论林晚星最近的动作,有人认为她拥抱数字化是明智之举,也有人质疑她背离了传统美食的初心。

  更让她意外的是,一个自称是“AI Chef”团队成员的匿名账号爆料,称他们的下一个项目就是要用算法“破解”林晚星的独家菜谱,证明机器可以超越人类厨师。

  “需要我处理吗?”陆时衍看着那些充满挑衅的评论,眉头紧锁。

  林晚星摇摇头,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不必,这种争论用语言解决不了,最好的回应是行动。”

  她发布了一条新动态:“明天下午三点,‘星辰厨房’直播间,我们一起探讨美食的过去与未来。带上你的好奇心,也带上你的味蕾。#当传统遇见科技#”

  这条预告瞬间引爆网络。粉丝们纷纷猜测林晚星会如何回应数字化挑战,而业内同行也在密切关注这场备受瞩目的直播。

  次日午后,新工作室的直播间里,林晚星在镜头前从容准备。与往常不同的是,今天的工作台上除了常规厨具,还多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设备——VR头盔、味觉传感器、全息投影仪。

  “紧张吗?”直播开始前,陆时衍轻声问道。

  林晚星抚摸着孕肚,感受着宝宝的胎动,微笑着摇头:“只是又一次烹饪而已,只不过这次的厨房更大了一些。”

  三点整,直播准时开始。令观众惊讶的是,林晚星并没有直接回应“AI Chef”的挑战,而是从厨房里最普通的厨具讲起。

  “这把刀是我刚入行时师傅送的,”她举起一把略显陈旧的厨师刀,“刀刃上的每一个缺口,都记录着一道菜的故事。”

  接着,她戴上VR设备,观众通过她的第一视角,看到了数字化重建的古代厨房。“这是根据《东京梦华录》复原的宋代酒楼后厨,”她的声音在虚拟空间中回荡,“我们可以在这里体验千年前的烹饪技艺。”

  最精彩的环节出现在直播过半时。林晚星现场制作一道简单的麻婆豆腐,同时,旁边的屏幕显示着AI系统对每一个步骤的数据分析——温度、湿度、食材的分子变化......

  “科技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她一边操作一边解释,“比如为什么这个时候要加大火候,为什么这种豆腐更适合做这道菜。但最终的决定,依然来自于厨师的经验和直觉。”

  当麻婆豆腐的香气透过屏幕仿佛传递到每一个观众面前时,林晚星道出了整场直播最核心的观点:

  “真正的美食,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数字化不是威胁,而是新的烹饪工具,就像当年不锈钢厨具取代铁器一样自然。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记得,做饭是为了让人感到幸福。”

  直播结束时,在线观看人数突破了“星辰厨房”的历史记录。更让人意外的是,“AI Chef”团队在社交平台上转发了直播片段,并配文:“值得尊敬的对手。期待真正的对话。”#竞争与合作#

  “看来他们听懂了。”林晚星关掉直播设备,长长舒了口气。

  陆时衍递上一杯温水,语气中带着自豪:“你总是能用最‘林晚星’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晚,林晚星收到新加坡科技局的正式合作邀请,这一次,对方完全接受了她的“美食元宇宙”构想。同时,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也发来邮件,希望她能参与一个关于“传统技艺数字化传承”的全球研究项目。

  站在新工作室的露台上,林晚星望着湖面上倒映的星光,感受着腹中宝宝的动静。数字化浪潮、全球化竞争、即将到来的母亲身份......所有这些挑战交织在一起,却没有让她感到不安,反而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陆时衍从身后环住她,手掌轻轻覆在她隆起的腹部:“今天宝宝很安静,像是在认真思考妈妈的演讲。”

  林晚星轻笑,将重心靠向他:“我在想,也许等宝宝长大的时候,今天的这些创新又会变成他们眼中的‘传统’。”

  “那有什么关系?”陆时衍低声说,“重要的是,我们教会他如何勇敢地迎接每一个新时代。”

  夜风拂过,带来厨房里测试新菜的香气——那是团队根据今天的直播反馈,正在优化数字化菜谱的数据模型。林晚星深深吸了一口气,辨认出那是麻婆豆腐的味道,却又带着一丝新的创意。

  她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数字与真实的平衡、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但此刻,感受着爱人的拥抱和腹中新生命的悸动,林晚星只觉得内心充满了力量。无论未来带来什么挑战,她都已做好准备,用美食的温度,去温暖这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

  远处的城市灯火闪烁,如同无数等待被连接的故事。而林晚星相信,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美食永远是最动人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