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团队组建的起步-《穿成炮灰后我靠美食爆红了》

  晨光初露,林晚星已经坐在临时租用的会议室里,面前整齐摆放着三份简历。这是她从数十份应聘材料中筛选出的首批面试者,每一位都在餐饮界有着独特的建树。

  赵姐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两杯咖啡:“这么早就开始准备?面试不是九点半吗?”

  “想再熟悉一下每个人的资料。”林晚星接过咖啡,目光仍停留在简历上,“刘师傅在国宴厨房工作二十年,张明在法国米其林餐厅进修过,陈琳有丰富的品牌运营经验。这样的团队配置,比我想象的还要理想。”

  “这都是你自身实力吸引来的。”赵姐在她对面坐下,“不过晚星,你要有心理准备,这些人都已经在业内有所成就,他们选择加入一个初创工作室,必然有着更高的期待。”

  林晚星点头:“我明白。所以今天的面试,不仅是他们在争取这个机会,也是我在向他们展示工作室的未来。”

  八点五十分,第一位面试者提前到达。刘师傅穿着整洁的厨师服,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站在会议室门口,轻轻敲了敲门板。

  “请进。”林晚星起身相迎。

  刘师傅却没有立即进门,而是先看了看脚下的鞋底,确认没有沾上灰尘,这才迈步而入。这个细微的举动让林晚星微微动容——这是老一辈厨师对厨房卫生的极致讲究。

  “林主厨,久仰。”刘师傅的声音洪亮有力,握手时掌心粗糙却温暖。

  面试开始,林晚星没有按照常规流程提问,而是将刘师傅带到了临时搭建的试厨区。

  “刘师傅,工作室的第一个项目是研发一套适合家庭制作的宴客菜谱。”她指着准备好的食材,“能否请您现场制作一道您认为最适合家宴的菜品?”

  刘师傅眼中闪过欣赏之色:“面试考手艺,好!”

  他洗净手,环视一圈食材,最后选定了一块五花肉、几颗青菜和简单的调料。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刀工精准得不差毫厘。不过二十分钟,一道色泽红亮的红烧肉便端上了桌。

  “家宴的精髓不在复杂,在心意。”刘师傅将筷子递给林晚星,“尝尝看。”

  林晚星夹起一块放入口中,肉质酥烂却不失形,酱香浓郁却不过咸,最难得的是其中隐约的桂花香。

  “您在最后加了桂花?”她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特别的香气。

  刘师傅眼中闪过惊喜:“没错!这是我老家院子里的桂花,每年秋天采摘晾干。家宴嘛,总要有点家的味道。”

  接下来的谈话变得异常顺畅。刘师傅讲述了他对传统菜系传承的担忧,也表达了对林晚星创新理念的认同。

  “我看过你在国际赛场上做的那道创新版佛跳墙。”刘师傅说,“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的健康理念。这种思路,正是现在中餐需要的。”

  送走刘师傅后,林晚星在评估表上认真记录着。赵姐探头看了一眼:“怎么样?”

  “基本功扎实,理念也契合。”林晚星在评分栏写下高分,“更重要的是,他对食物有感情。”

  第二位面试者张明提前十分钟到达。年轻的西餐厨师穿着时尚的休闲西装,手里却提着一个略显陈旧的工具箱。

  “这是我的家伙什儿,”注意到林晚星的目光,张明笑着解释,“跟我走南闯北好些年了,用着顺手。”

  面试同样从实操开始。林晚星给出的题目是:“用中式食材做一道西式前菜。”

  张明打开工具箱,里面整齐排列着各式刀具和特殊模具。他挑选了几样云南野生菌、一块豆腐和少许香料,开始专注地操作。

  令林晚星惊讶的是,张明并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先仔细嗅闻每一种食材,甚至用手指感受它们的质地。

  “食材会告诉你它想成为什么样子。”张明一边处理菌菇一边解释,“这是我在法国学厨时,一位老主厨教我的。”

  四十分钟后,他端上了一道令人惊艳的菜品:菌菇冻佐豆乳泡沫。野生菌的鲜美被完美锁定在透明的冻体中,搭配轻盈的豆乳泡沫,中西合璧却毫无违和。

  “创意很好,但技术层面还可以更精进。”林晚星品尝后直言不讳地指出,“菌菇冻的凝固程度稍有过头,影响了入口即化的感觉。”

  张明认真点头:“您说得对。这道菜我还在摸索中,理想的凝固点确实难以把握。”

  坦诚的交流让面试氛围格外融洽。张明展示了他记录的创新菜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试验的心得。

  “我追求的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找到中西方食材之间的对话。”张明说,“就像您的那些创新菜,我每一道都研究过。”

  中午休息时,陆时衍送来午餐。看到林晚星还在整理面试笔记,他轻轻按住了她的手背:“先吃饭,面试官也需要保持精力。”

  林晚星这才感觉到饥饿:“你怎么知道我没吃午饭?”

  “赵姐发消息说你看资料太投入,估计忘了。”陆时衍将餐盒一一打开,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