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全民捐赠-《李云龙穿成大宋皇帝?不服就干》

  岳飞、韩世忠这些军功赫赫的国公、郡王,也把家底都给捐了。

  你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文官,你好意思站着不动?

  你敢不捐?

  你今天要是敢从嘴里蹦出一个“不”字,明天,都不用等明天,今天走出这个大殿,光是那些武将的唾沫星子,就能把你活活淹死!

  宰相李纲长长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也被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死死地“绑架”了。

  他颤颤巍巍地从队列里走出来,佝偻着身子,深深一拜。

  “陛下以身作则,其心可昭日月,其情可感天地。老臣……老臣惶恐,愿捐出一年俸禄,以追随陛下之万一。”

  有了宰相带头,其他文官们哪还敢站着,只能硬着头皮,哭丧着脸跟上。

  “臣……臣吏部侍郎,愿捐三千两白银!”

  “臣御史中丞,愿捐名下良田百亩!”

  “臣……臣翰林学士,愿捐半年俸禄……”

  一个个文官,一边心疼得跟拿刀子割自己肉一样,一边还得装出一副慷慨激昂、为国分忧的模样,那演技,着实拙劣得可笑。

  李云龙站在高处,将这一切尽收心底,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绑架?

  老子今天就绑架你们了,怎么着吧!

  这不叫绑架,这叫阳谋!

  这叫以身作则的强大号召力!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把朝堂上所有人都死死地绑在他这辆飞速前进的战车上,谁也别想中途跳车!

  皇帝带头捐款,捐了一百万贯!

  这个消息,是皇城里的小黄门喝酒吹牛时“不小心”说漏嘴的。

  皇后和一众妃嫔,连压箱底的首饰都拿出来当了!

  这个消息,是某个采买的宫女回娘家时,对着邻里乡亲“哭诉”出来的。

  岳飞、韩世忠等一众浴血沙场的将帅,将官家赏赐的金银,一文不留,全部捐了出来!

  这个消息,是跟着将军们回京的亲兵,在酒馆里喝多了,拍着胸脯,红着脖子吼出来的。

  至于满朝文武,无论心里是滴血还是骂娘,也都哭丧着脸,跟着掏空了自家的腰包。

  消息长了翅膀,仅仅用了一天,就飞出了高高的宫墙,传遍了汴京城的大街小巷。

  然后,它便以一种近乎燎原的烈火之势,朝着大宋的四面八方,疯狂辐射而去。

  一石,激起了千层巨浪。

  整个大宋的民间,仿佛被投入了一枚火星的干柴堆,瞬间被彻底点燃了!

  最初,百姓们只是在茶馆酒肆里,围着唾沫横飞的说书先生,听着他添油加醋地讲述朝堂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人人听得是热血沸腾,个个激动得拍案叫绝。

  “各位爷,你们是没瞧见呐!咱官家当时把那龙椅扶手一拍,‘砰’的一声!说要给战死的兵爷们修个园子,让他们魂有归处!”

  “钱不够怎么办?官家说了,‘朕出!’,当场就从自己的小金库里,划拉出一百万贯!”

  “一百万贯!我的天爷!那得是多少钱呐!”有人在下面惊呼。

  说书先生一拍醒木,吊足了胃口。

  “这算啥!还有更厉害的!皇后娘娘,咱们的国母!听闻此事,二话不说,把头上的凤冠都给拿去当了!”

  “还有各位娘娘,一个个把陪嫁的首饰都给捐了!哭着说,国事为重,不能让前线的将士们流血又流泪!”

  “岳爷爷!韩将军!他们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换来的赏钱,眼睛都没眨一下,全拿出来了!”

  “官家都这样了,将军们都这样了,咱们这些被他们护在身后的老百姓,难道就干看着?”

  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议论,很快就从口头,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汴京城内。

  户部尚书张陈杰,顶着两个硕大的黑眼圈,亲自坐镇,按照李云龙的指示,在最繁华的朱雀大街、相国寺门口等几处人流最密集的地方,设立了临时的募捐点。

  巨大的红色条幅,被高高拉起,风一吹,猎猎作响。

  上面用苍劲的楷书写着一行大字:“为国捐躯英雄魂,万民同建烈士园”。

  每一个募捐点旁边,都立着一块巨大的木牌,用最通俗易懂的白话,将“功德碑留名”的规则写得清清楚楚。

  捐款一文以上者,皆可留名。

  捐款一贯以上者,名字加粗。

  捐款十贯以上者,可由本人亲笔题名。

  捐款百贯以上者,家族之名亦可上碑!

  然而,第一天,场面却有些出人意料的冷清。

  募捐点前,负责登记的户部小吏打着哈欠,桌上的毛笔半天都没蘸一次墨。

  人们大多只是远远地围着,伸长了脖子观望,彼此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脸上写满了犹豫和观望。

  毕竟,这种事,以前不是没有过。

  打着各种旗号,最后钱进了谁的口袋,谁也说不清楚。

  直到一个蹒跚的身影,挤进了观望的人群,彻底打破了这微妙的僵局。

  那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

  她的背佝偻着,几乎要折成九十度,步履艰难,身上的麻布衣衫打满了补丁,洗得发白,一看便知是城中最贫苦的那一类人。

  她好不容易从人群的缝隙里挤出来,颤颤巍巍地走到了募捐点前。

  负责登记的户部小吏正觉得无聊,抬头瞥了她一眼,眉宇间立刻流露出一丝不耐烦。

  他挥了挥手,像是在驱赶苍蝇。

  “老人家,看清楚了,这里是为国募捐的地方,不是粥棚。”

  “您要是想讨口饭吃,去街角那边,别在这儿耽误事。”

  小吏的话语里带着一种官面上惯有的傲慢和冷漠。

  老妇人没有生气,也没有说话,她那张布满沟壑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她只是在众人的注视下,用一双枯树皮般的手,极其缓慢,又极其郑重地,从自己那打了好几层补丁的怀里,掏出了一个用洗得发黄的手帕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

  她的动作很慢,仿佛那不是一块手帕,而是什么稀世珍宝。

  她一层,一层,又一层地打开。

  围观的人群,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

  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在她那双不住颤抖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