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的晨雾裹着水汽,在帅府的青砖地上凝成细珠。朱元璋踩着露水走进演武场时,郭英正带着土营的弟兄们演练“地听术”——十几个汉子趴在刚挖的土沟里,耳朵贴着地面,听着远处骑兵奔袭的震动。见朱元璋过来,郭英从沟里爬起来,满手的泥蹭在粗布短打上,倒像幅斑驳的地图。
“大帅,您听这动静!”他往地上啐了口带泥的唾沫,指着西北方,“三百步外,蓝玉的骑兵队正往这边来,马蹄声重的是战马,轻的是驮马——错不了!”
话音刚落,远处果然传来“哒哒”的马蹄声,蓝玉骑着匹黑马奔在前头,背上还驮着个油布包。“大帅,彭泽湖的水文图抄来了!”他翻身下马时,油布包上的水珠溅了朱元璋一裤脚,“俞通海说,这图得给您亲自过目,湖里有三处暗礁,只有退潮时才露尖,正好能绊住陈友谅的楼船。”
朱元璋接过水文图,图上用朱笔标着密密麻麻的水纹,最深的“老龙潭”处画了个骷髅头,旁边注着“水深三丈,暗流湍急”。他指尖划过图上的芦苇荡,忽然对身后的亲兵道:“去把李善长、徐达、常遇春都叫来,就说议事。”
半个时辰后,帅府的议事厅里已挤满了人。常遇春刚从太平府回来,甲胄上还沾着城砖的碎屑;徐达捧着本《武经总要》,书页里夹着几张前线传回的军报;李善长则带来了新造的“火龙炮”图纸,那炮身比寻常火炮短半截,炮口却粗了一圈。
“都坐。”朱元璋将水文图往案上一铺,炭笔在湖口的位置重重一点,“陈友谅的汉军有十万,咱们能调动的兵力只有四万,硬拼肯定不行。但他的软肋在三处——粮道、楼船、还有他那刚收编的‘天完军’旧部。”
常遇春往嘴里塞了块干饼,含糊不清地说:“粮道好办!末将带三千骑兵去彭泽湖西岸,找几个熟悉地形的猎户当向导,保准把他的粮队劫得哭爹喊娘!”
“你那是蛮干。”徐达放下《武经总要》,指着图上的粮营,“陈友谅在粮营外挖了三道壕沟,还派了‘黑鸦卫’把手,那些人穿的是便衣,混在附近的村子里,你一露面就会被发现。”他顿了顿,又道,“要我说,让郭英的土营去,挖地道通到粮库底下,装些硫磺硝石,轰隆一声,什么都解决了。”
郭英一听这话,眼睛亮得像两盏油灯:“徐将军说得是!俺们在灵璧挖过煤窑,最深能挖五十丈,粮库那点土,算个啥?就是得些时间,还得要些桐油——硫磺见了油,烧得更旺!”
“粮道是其一。”朱元璋没接话,转而拿起俞通海的水文图,“其二是楼船。陈友谅的‘混江龙’号虽大,却最怕浅滩和火攻。俞通海,你带水师把‘鬼门关’水道守住,多备些‘火筏’——就是用松木板捆上干草,浇透了桐油,等楼船过来就顺流放下,再用火箭引燃。”
俞通海摸了摸后脑勺,嘿嘿笑道:“大帅放心,俺们水师的弟兄早就练过了!上个月在巢湖演练,十艘火筏顺流漂下去,把模拟的楼船烧得只剩个架子!就是……火箭不够用,铁匠营说箭头淬了火油容易生锈,造得慢。”
“这个好办。”李善长将“火龙炮”图纸推过来,“这炮不用箭头,直接填火药和铁砂,三十步内,能把楼船的帆布打个稀巴烂。咱们在‘鬼门关’两岸各架十门,等楼船过来就齐射,保准让他们变成瞎子。”
朱元璋点头时,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朱升带着个穿蓝布衫的汉子走进来。那汉子肩上扛着个货郎鼓,鼓上还缠着几尺红头绳——原是江州城里卖杂货的王二,也是朱元璋安插的眼线。
“大帅,陈友谅把‘天完军’的旧部都编到了后营!”王二放下货郎鼓,从鼓肚里掏出个油纸包,“那些人心里不忿,说陈友谅杀了徐寿辉,迟早会遭报应。前儿个夜里,还有个千夫长偷偷来找我,问能不能投咱们,说愿意做内应,只要保他家人性命。”
“千夫长?”朱元璋接过油纸包,里面是块刻着“天完”二字的木牌,边角已被摩挲得发亮。他忽然笑了,将木牌往案上一拍,“这就是其三!陈友谅看似势大,实则内部松散,咱们正好用反间计,让他后院起火!”
常遇春性子急,忍不住问道:“怎么反间?直接派人去策反?”
“不用那么麻烦。”朱元璋拿起炭笔,在纸上写了个“降”字,“让王二回去散布消息,就说咱们善待降兵,只要肯投诚,不仅免罪,还分田地。再故意让‘黑鸦卫’截获几封假书信,就说‘天完军’的千夫长已跟咱们联络好了,要在战时倒戈。陈友谅多疑,必定会猜忌那些旧部,到时候不用咱们动手,他自己就乱了。”
朱升抚着胡须,眼里满是赞许:“大帅这招釜底抽薪,可比硬拼高明多了。陈友谅本就靠杀戮夺的权,对旧部猜忌日深,只要咱们再加把火,他定会自断臂膀。”
议事厅外的日头渐渐升高,透过窗棂照在众人脸上,映得每个人眼里都泛着光。朱元璋将炭笔一扔,指着图上的作战路线:“现在分兵——徐达带一万步军守太平府,用郭英的土营在城外挖三道陷阱,陷阱里埋上尖木桩,上面铺些茅草,再派些老弱残兵在城头晃悠,引汉军来攻。”
“常遇春带五千骑兵,隐蔽在庐州与彭泽湖之间的山林里,等陈友谅的主力过了太平府,就突袭他的粮营,但记住,只烧粮,不恋战,烧完就往庐州撤,那里有胡大海的长枪营接应。”
“俞通海带水师守‘鬼门关’,火筏和火龙炮都备好,等楼船进入水道就动手,务必把他们困在湖里。”
“李善长留在应天,负责粮草调度和军械补给,尤其是‘火龙炮’的弹药,得保证供应。”
“郭英的土营分两路,一路随徐达去太平府挖陷阱,另一路跟着我去彭泽湖东岸,找机会挖地道到汉军的水寨底下,给他们来个釜底抽薪。”
众人领命时,常遇春忽然道:“大帅,那陈友谅要是不上当,不分兵来攻太平府,直接顺江攻打应天怎么办?”
朱元璋走到窗边,望着远处操练的士兵,他们正扛着“火龙炮”演练齐射,炮口扬起的角度整齐划一。“他会来的。”他声音里带着笃定,“陈友谅急着称帝,必须拿下应天才能震慑群雄。太平府是应天的门户,他不可能绕过。”
议事结束时,已近午时。常遇春第一个冲出议事厅,骑兵队的马蹄声很快消失在城外;徐达则拿着《武经总要》,仔细核对着太平府的城防图;郭英让人抬来了几筐“硝石土”,说要连夜试验威力。
朱元璋独自留在议事厅里,案上的舆图被红笔标得密密麻麻,像一张张开的网。他拿起王二带来的那块“天完”木牌,指尖抚过上面的刻痕——那是徐寿辉当年起义时亲手刻的,如今却成了瓦解汉军的利器。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在舆图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朱元璋忽然想起穿越前看过的史书,上面说陈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此刻想来,那看似强大的汉军,其实早已被猜忌蛀空了根基。
“这乱世,终究不是靠狠就能赢的。”他对自己说,指尖在“应天府”三个字上重重一按。那里有他刚推行的“均田令”,有百姓们种下的新麦,有铁匠营里叮当的锤声——这些,才是比楼船更坚固的城墙。
傍晚时,俞通海派人送来消息,说水师已在“鬼门关”两岸搭好了炮位,还在水里插了些削尖的竹桩,退潮时只露寸许,正好能扎破楼船的船底。朱元璋看着密报,忽然笑了——陈友谅的楼船再大,终究敌不过这长江里的暗流与礁石,更敌不过那些盼着安稳日子的民心。
夜色渐浓,帅府的灯一盏盏亮起。朱元璋站在望楼上,望着应天城里万家灯火,忽然觉得,这场仗他们已经赢了一半——因为他们守护的,是活生生的希望,而陈友谅追逐的,不过是座冰冷的帝位。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咚——”,沉稳得像士兵的心跳。朱元璋握紧腰间的刀,刀鞘上的红绸在风里飘动,像一团燃烧的火。他知道,陈友谅的楼船很快就会出现在江面上,但他更知道,这长江的水,终究会向着民心的方向流。
战略已定,只待东风。而这东风,早已藏在彭泽湖的芦苇荡里,藏在太平府的城墙后,藏在每一个盼着天亮的百姓心里。
“大帅,您听这动静!”他往地上啐了口带泥的唾沫,指着西北方,“三百步外,蓝玉的骑兵队正往这边来,马蹄声重的是战马,轻的是驮马——错不了!”
话音刚落,远处果然传来“哒哒”的马蹄声,蓝玉骑着匹黑马奔在前头,背上还驮着个油布包。“大帅,彭泽湖的水文图抄来了!”他翻身下马时,油布包上的水珠溅了朱元璋一裤脚,“俞通海说,这图得给您亲自过目,湖里有三处暗礁,只有退潮时才露尖,正好能绊住陈友谅的楼船。”
朱元璋接过水文图,图上用朱笔标着密密麻麻的水纹,最深的“老龙潭”处画了个骷髅头,旁边注着“水深三丈,暗流湍急”。他指尖划过图上的芦苇荡,忽然对身后的亲兵道:“去把李善长、徐达、常遇春都叫来,就说议事。”
半个时辰后,帅府的议事厅里已挤满了人。常遇春刚从太平府回来,甲胄上还沾着城砖的碎屑;徐达捧着本《武经总要》,书页里夹着几张前线传回的军报;李善长则带来了新造的“火龙炮”图纸,那炮身比寻常火炮短半截,炮口却粗了一圈。
“都坐。”朱元璋将水文图往案上一铺,炭笔在湖口的位置重重一点,“陈友谅的汉军有十万,咱们能调动的兵力只有四万,硬拼肯定不行。但他的软肋在三处——粮道、楼船、还有他那刚收编的‘天完军’旧部。”
常遇春往嘴里塞了块干饼,含糊不清地说:“粮道好办!末将带三千骑兵去彭泽湖西岸,找几个熟悉地形的猎户当向导,保准把他的粮队劫得哭爹喊娘!”
“你那是蛮干。”徐达放下《武经总要》,指着图上的粮营,“陈友谅在粮营外挖了三道壕沟,还派了‘黑鸦卫’把手,那些人穿的是便衣,混在附近的村子里,你一露面就会被发现。”他顿了顿,又道,“要我说,让郭英的土营去,挖地道通到粮库底下,装些硫磺硝石,轰隆一声,什么都解决了。”
郭英一听这话,眼睛亮得像两盏油灯:“徐将军说得是!俺们在灵璧挖过煤窑,最深能挖五十丈,粮库那点土,算个啥?就是得些时间,还得要些桐油——硫磺见了油,烧得更旺!”
“粮道是其一。”朱元璋没接话,转而拿起俞通海的水文图,“其二是楼船。陈友谅的‘混江龙’号虽大,却最怕浅滩和火攻。俞通海,你带水师把‘鬼门关’水道守住,多备些‘火筏’——就是用松木板捆上干草,浇透了桐油,等楼船过来就顺流放下,再用火箭引燃。”
俞通海摸了摸后脑勺,嘿嘿笑道:“大帅放心,俺们水师的弟兄早就练过了!上个月在巢湖演练,十艘火筏顺流漂下去,把模拟的楼船烧得只剩个架子!就是……火箭不够用,铁匠营说箭头淬了火油容易生锈,造得慢。”
“这个好办。”李善长将“火龙炮”图纸推过来,“这炮不用箭头,直接填火药和铁砂,三十步内,能把楼船的帆布打个稀巴烂。咱们在‘鬼门关’两岸各架十门,等楼船过来就齐射,保准让他们变成瞎子。”
朱元璋点头时,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朱升带着个穿蓝布衫的汉子走进来。那汉子肩上扛着个货郎鼓,鼓上还缠着几尺红头绳——原是江州城里卖杂货的王二,也是朱元璋安插的眼线。
“大帅,陈友谅把‘天完军’的旧部都编到了后营!”王二放下货郎鼓,从鼓肚里掏出个油纸包,“那些人心里不忿,说陈友谅杀了徐寿辉,迟早会遭报应。前儿个夜里,还有个千夫长偷偷来找我,问能不能投咱们,说愿意做内应,只要保他家人性命。”
“千夫长?”朱元璋接过油纸包,里面是块刻着“天完”二字的木牌,边角已被摩挲得发亮。他忽然笑了,将木牌往案上一拍,“这就是其三!陈友谅看似势大,实则内部松散,咱们正好用反间计,让他后院起火!”
常遇春性子急,忍不住问道:“怎么反间?直接派人去策反?”
“不用那么麻烦。”朱元璋拿起炭笔,在纸上写了个“降”字,“让王二回去散布消息,就说咱们善待降兵,只要肯投诚,不仅免罪,还分田地。再故意让‘黑鸦卫’截获几封假书信,就说‘天完军’的千夫长已跟咱们联络好了,要在战时倒戈。陈友谅多疑,必定会猜忌那些旧部,到时候不用咱们动手,他自己就乱了。”
朱升抚着胡须,眼里满是赞许:“大帅这招釜底抽薪,可比硬拼高明多了。陈友谅本就靠杀戮夺的权,对旧部猜忌日深,只要咱们再加把火,他定会自断臂膀。”
议事厅外的日头渐渐升高,透过窗棂照在众人脸上,映得每个人眼里都泛着光。朱元璋将炭笔一扔,指着图上的作战路线:“现在分兵——徐达带一万步军守太平府,用郭英的土营在城外挖三道陷阱,陷阱里埋上尖木桩,上面铺些茅草,再派些老弱残兵在城头晃悠,引汉军来攻。”
“常遇春带五千骑兵,隐蔽在庐州与彭泽湖之间的山林里,等陈友谅的主力过了太平府,就突袭他的粮营,但记住,只烧粮,不恋战,烧完就往庐州撤,那里有胡大海的长枪营接应。”
“俞通海带水师守‘鬼门关’,火筏和火龙炮都备好,等楼船进入水道就动手,务必把他们困在湖里。”
“李善长留在应天,负责粮草调度和军械补给,尤其是‘火龙炮’的弹药,得保证供应。”
“郭英的土营分两路,一路随徐达去太平府挖陷阱,另一路跟着我去彭泽湖东岸,找机会挖地道到汉军的水寨底下,给他们来个釜底抽薪。”
众人领命时,常遇春忽然道:“大帅,那陈友谅要是不上当,不分兵来攻太平府,直接顺江攻打应天怎么办?”
朱元璋走到窗边,望着远处操练的士兵,他们正扛着“火龙炮”演练齐射,炮口扬起的角度整齐划一。“他会来的。”他声音里带着笃定,“陈友谅急着称帝,必须拿下应天才能震慑群雄。太平府是应天的门户,他不可能绕过。”
议事结束时,已近午时。常遇春第一个冲出议事厅,骑兵队的马蹄声很快消失在城外;徐达则拿着《武经总要》,仔细核对着太平府的城防图;郭英让人抬来了几筐“硝石土”,说要连夜试验威力。
朱元璋独自留在议事厅里,案上的舆图被红笔标得密密麻麻,像一张张开的网。他拿起王二带来的那块“天完”木牌,指尖抚过上面的刻痕——那是徐寿辉当年起义时亲手刻的,如今却成了瓦解汉军的利器。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在舆图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朱元璋忽然想起穿越前看过的史书,上面说陈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此刻想来,那看似强大的汉军,其实早已被猜忌蛀空了根基。
“这乱世,终究不是靠狠就能赢的。”他对自己说,指尖在“应天府”三个字上重重一按。那里有他刚推行的“均田令”,有百姓们种下的新麦,有铁匠营里叮当的锤声——这些,才是比楼船更坚固的城墙。
傍晚时,俞通海派人送来消息,说水师已在“鬼门关”两岸搭好了炮位,还在水里插了些削尖的竹桩,退潮时只露寸许,正好能扎破楼船的船底。朱元璋看着密报,忽然笑了——陈友谅的楼船再大,终究敌不过这长江里的暗流与礁石,更敌不过那些盼着安稳日子的民心。
夜色渐浓,帅府的灯一盏盏亮起。朱元璋站在望楼上,望着应天城里万家灯火,忽然觉得,这场仗他们已经赢了一半——因为他们守护的,是活生生的希望,而陈友谅追逐的,不过是座冰冷的帝位。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咚——”,沉稳得像士兵的心跳。朱元璋握紧腰间的刀,刀鞘上的红绸在风里飘动,像一团燃烧的火。他知道,陈友谅的楼船很快就会出现在江面上,但他更知道,这长江的水,终究会向着民心的方向流。
战略已定,只待东风。而这东风,早已藏在彭泽湖的芦苇荡里,藏在太平府的城墙后,藏在每一个盼着天亮的百姓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