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的潮声带着咸涩的凉意,漫过刚砌好的码头石阶。沈万三蹲在一块刻着“水深三丈”的石碑前,看着石匠用錾子凿去最后一块边角——碑上的字迹本该是工整的楷书,此刻却歪歪扭扭,像被海风揉皱的纸。
“沈大人,这碑怕是得重刻。”石匠擦了把额头的汗,錾子在手里转了个圈,“那几个安南石匠说看不懂楷书,非要刻成他们的‘喃字’,争执了半天才弄成这样。”
沈万三叹了口气,指尖在“丈”字的歪笔画上摩挲。这已是本月第三次因文字争执耽误工期了——修仓库的安南工匠把“防火”写成“防虎”,差点让巡逻兵以为要防野兽;管账的日本商人把“两”写成“辆”,害得一批丝绸的账目错了整整二十匹。
“让翻译来。”沈万三站起身,靴底在潮湿的石阶上滑了一下,“告诉他们,碑上必须刻汉字,旁边可以附喃字和假名,但笔画不能乱改。下个月朝廷的巡查使就要来,看到这字,还以为咱们工部养的都是饭桶。”
翻译是个留着山羊胡的安南人,名叫阮文,祖上曾在元朝做过通事。他听完沈万三的话,脸上露出难色:“大人,那些石匠说,喃字是他们的‘祖字’,刻在碑上是敬天,改了会遭报应。”
“报应?”沈万三冷笑一声,指着码头尽头那艘正在卸货的福船,“上个月台风,若不是按大明的法子修了翅墙,这船早被浪打沉了,他们的报应那会儿就该来了。”他从袖中掏出本《海疆建设规范》,往阮文手里一塞,“念给他们听,第三条,凡公共设施标识,以汉字为准,附文不得篡改原意——这是陛下亲批的,谁要抗命,先问问港口的卫兵答应不。”
阮文不敢再劝,拿着册子匆匆去找石匠。沈万三望着那些蹲在地上抽烟的安南人,心里泛起一阵烦躁。他想起年初刚到泉州时,以为有《营造法式》和三合土法子,建个码头不过是按图索骥,却没想最难的不是技术,是人心里的那道坎。
正出神时,一个亲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手里攥着封鸡毛信:“大人,广州急报!修水渠的民夫闹起来了!”
沈万三展开信纸,墨迹被汗水洇得发蓝。信上是广州同知的字迹,说越南来的民夫不愿用中原的“龙尾渠”法,坚持要按他们的“竹管引水”老法子,双方打了起来,还砸坏了三架龙骨水车。
“这群犟驴!”沈万三把信纸揉成一团,往海里一扔。他最清楚龙尾渠的好处——去年在宁波试修时,比竹管引水效率高五倍,还不怕虫蛀。可那些越南民夫偏说竹管是“神赐的法器”,用石头和陶管是“渎神”,上个月偷偷把渠底的陶管换成竹管,结果三天就被白蚁蛀空,淹了半亩秧田。
“备船,去广州。”沈万三对亲兵说,“把那本《水利考》带上,让他们看看,从大禹到郭守敬,哪朝修渠用过竹管?”
船行至半途,又遇着麻烦。负责掌舵的日本水手看不懂海图上的“针路”——中原的海图用“子丑寅卯”标方位,日本水手却只认“十二方位”的老法子,差点把船开进暗礁区。
“左舵!按‘壬’位走!”沈万三冲着舵手喊,嗓子都劈了。那水手是个留着发髻的日本武士,名叫佐佐木,去年刚归降明军,此刻涨红了脸:“大人,‘壬’是哪个方向?我只知‘子’是北,‘午’是南!”
“壬在子偏西三度!”沈万三抓起罗盘,往佐佐木面前一递,“看到这根指针没?指北的是子,往西数第三个刻度就是壬!再弄错,我就把你扔去学三个月汉文!”
佐佐木的脸更红了,手忙脚乱地转舵。船身晃得厉害,沈万三扶住船舷,望着远处灰蒙蒙的海岸线,忽然觉得这海像口大铁锅,他们这些人就在锅里被煮,既要防着外面的浪,又要应付锅里的乱。
到了广州水渠工地,只见一片狼藉。龙骨水车的木齿断了好几根,地上散落着竹管的碎片,十几个中原工匠正和越南民夫对峙,双方都攥着铁锹,眼里冒着火。
“都把家伙放下!”沈万三扯着嗓子喊,声音比海浪还响。他走到人群中间,指着被砸坏的水车:“这东西一天能引二十担水,你们的竹管呢?一天五担,还得天天换——上个月你们村的秧田旱死了半亩,忘了?”
一个皮肤黝黑的越南汉子往前站了一步,他是民夫的头,名叫黎平,腰上还别着把铜刀。“大人,竹管是祖宗传的,用了三百年,旱死田是天意,改法子是逆天。”他的汉语带着浓重的口音,每个字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逆天?”沈万三弯腰捡起根竹管,往地上一摔,“这玩意儿被白蚁蛀空的时候,你们的祖宗显灵了吗?”他让人抬来块刚烧制的陶管,往黎平面前一放,“敲敲看,比你们的竹管硬十倍,埋在地下五年不用换。上个月给你们村送的番薯种,不也是中原的法子?现在长得比你们的稻子还旺,那也是逆天?”
黎平被问得哑口无言,手里的铁锹“当啷”掉在地上。沈万三趁热打铁,让人把《水利考》里的龙尾渠图纸铺在地上,指着上面的水流示意图:“你们看,这渠底是斜坡,水往低处走,不用费力,比竹管省一半人力。昨天我让人算过,用这法子,你们每天能多歇一个时辰,还能多浇两亩地——是要祖宗的老规矩,还是要实实在在的粮食,自己选。”
民夫们交头接耳,有几个去年种过番薯的人悄悄放下了铁锹。黎平蹲在地上,手指在图纸的水流线上划来划去,忽然抬头问:“陶管……真的五年不用换?”
“我沈万三在这里立誓,若五年内坏了,我赔你们十倍的竹管。”沈万三拍着胸脯,声音震得旁边的芦苇沙沙响。
黎平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站起身,对着民夫们喊了句越南话。只见那些人纷纷扔下工具,有几个还主动去捡地上的陶管碎片。阮文在一旁低声翻译:“他说,先试三个月,要是真比竹管好,就按大人的法子来。”
沈万三松了口气,后背的衣衫已被汗湿透。他让工匠们先修水车,自己则坐在田埂上,看着黎平带着几个民夫丈量渠沟。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中原的曲辕犁和越南的竹筐并排放在田边,倒也不显得突兀。
“大人,”阮文递过来一块烤熟的番薯,“其实他们也不是真犟,就是怕忘了祖宗。上个月有个老汉,夜里偷偷把竹管埋在渠边,说这样‘祖宗就不会生气了’。”
沈万三咬了口番薯,甜香里带着点土腥味。他忽然想起在泉州港的日本石匠,那些人虽然不肯改字,却会在刻碑前用米酒敬天,和中原祭神的法子倒有几分像。
“让他们埋。”沈万三望着远处的渠沟,“只要不耽误引水,埋几根竹管当念想,也不是不行。”他忽然觉得,或许《海疆建设规范》里该加一条: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能让日子好过的法子,祖宗也不会真的怪罪。
夜色降临时,龙骨水车又转了起来。“咔嗒咔嗒”的声里,黎平捧着一碗米酒,往渠边的竹管上洒了半盏,嘴里念念有词。沈万三站在月光下,看着清水顺着新修的陶管流进稻田,忽然明白,那些看似顽固的抵触,不过是怕失去安身立命的根。而他要做的,不是刨掉那些根,而是让新的土能滋养它们,长出更壮的芽。
第二天一早,沈万三收到南京的回信,是茹太素的亲笔。信上没说别的,只附了张《异域风俗考》,里面记着越南人敬竹、日本人敬稻、安南人敬水的习俗,旁边用朱笔批了句:“知其俗,方能通其心,通其心,工事可成。”
沈万三把信折好,放进怀里。远处的码头上,安南石匠正在重刻石碑,这次他们没再改汉字,只是在旁边刻了个小小的竹节图案。阮文说,那是他们的“敬字符”,既敬了汉字,也没忘祖宗。
沈万三望着那石碑,忽然觉得,这歪歪扭扭的字,或许比工工整整的更有味道。就像这港口里来来往往的船,有大明的福船,有越南的竹筏,有日本的小早船,虽然样子不同,却都在这片海里讨生活,朝着同一个方向航行。
潮声又起,比昨日温柔了些。沈万三拿起罗盘,对佐佐木说:“今天练‘针路’,从壬到丙,走三个时辰,练不会不许吃饭。”
佐佐木用力点头,手里的舵杆握得很紧。阳光落在他脸上,映出几分认真,倒不像个武士,更像个初学手艺的学徒。沈万三看着他转动舵盘,忽然觉得,那些困难就像这海里的浪,看着吓人,只要找对了航向,总能过去。而他要做的,就是教会更多人看懂罗盘上的字,知道哪是北,哪是南,哪是能让日子越来越好的方向。
“沈大人,这碑怕是得重刻。”石匠擦了把额头的汗,錾子在手里转了个圈,“那几个安南石匠说看不懂楷书,非要刻成他们的‘喃字’,争执了半天才弄成这样。”
沈万三叹了口气,指尖在“丈”字的歪笔画上摩挲。这已是本月第三次因文字争执耽误工期了——修仓库的安南工匠把“防火”写成“防虎”,差点让巡逻兵以为要防野兽;管账的日本商人把“两”写成“辆”,害得一批丝绸的账目错了整整二十匹。
“让翻译来。”沈万三站起身,靴底在潮湿的石阶上滑了一下,“告诉他们,碑上必须刻汉字,旁边可以附喃字和假名,但笔画不能乱改。下个月朝廷的巡查使就要来,看到这字,还以为咱们工部养的都是饭桶。”
翻译是个留着山羊胡的安南人,名叫阮文,祖上曾在元朝做过通事。他听完沈万三的话,脸上露出难色:“大人,那些石匠说,喃字是他们的‘祖字’,刻在碑上是敬天,改了会遭报应。”
“报应?”沈万三冷笑一声,指着码头尽头那艘正在卸货的福船,“上个月台风,若不是按大明的法子修了翅墙,这船早被浪打沉了,他们的报应那会儿就该来了。”他从袖中掏出本《海疆建设规范》,往阮文手里一塞,“念给他们听,第三条,凡公共设施标识,以汉字为准,附文不得篡改原意——这是陛下亲批的,谁要抗命,先问问港口的卫兵答应不。”
阮文不敢再劝,拿着册子匆匆去找石匠。沈万三望着那些蹲在地上抽烟的安南人,心里泛起一阵烦躁。他想起年初刚到泉州时,以为有《营造法式》和三合土法子,建个码头不过是按图索骥,却没想最难的不是技术,是人心里的那道坎。
正出神时,一个亲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手里攥着封鸡毛信:“大人,广州急报!修水渠的民夫闹起来了!”
沈万三展开信纸,墨迹被汗水洇得发蓝。信上是广州同知的字迹,说越南来的民夫不愿用中原的“龙尾渠”法,坚持要按他们的“竹管引水”老法子,双方打了起来,还砸坏了三架龙骨水车。
“这群犟驴!”沈万三把信纸揉成一团,往海里一扔。他最清楚龙尾渠的好处——去年在宁波试修时,比竹管引水效率高五倍,还不怕虫蛀。可那些越南民夫偏说竹管是“神赐的法器”,用石头和陶管是“渎神”,上个月偷偷把渠底的陶管换成竹管,结果三天就被白蚁蛀空,淹了半亩秧田。
“备船,去广州。”沈万三对亲兵说,“把那本《水利考》带上,让他们看看,从大禹到郭守敬,哪朝修渠用过竹管?”
船行至半途,又遇着麻烦。负责掌舵的日本水手看不懂海图上的“针路”——中原的海图用“子丑寅卯”标方位,日本水手却只认“十二方位”的老法子,差点把船开进暗礁区。
“左舵!按‘壬’位走!”沈万三冲着舵手喊,嗓子都劈了。那水手是个留着发髻的日本武士,名叫佐佐木,去年刚归降明军,此刻涨红了脸:“大人,‘壬’是哪个方向?我只知‘子’是北,‘午’是南!”
“壬在子偏西三度!”沈万三抓起罗盘,往佐佐木面前一递,“看到这根指针没?指北的是子,往西数第三个刻度就是壬!再弄错,我就把你扔去学三个月汉文!”
佐佐木的脸更红了,手忙脚乱地转舵。船身晃得厉害,沈万三扶住船舷,望着远处灰蒙蒙的海岸线,忽然觉得这海像口大铁锅,他们这些人就在锅里被煮,既要防着外面的浪,又要应付锅里的乱。
到了广州水渠工地,只见一片狼藉。龙骨水车的木齿断了好几根,地上散落着竹管的碎片,十几个中原工匠正和越南民夫对峙,双方都攥着铁锹,眼里冒着火。
“都把家伙放下!”沈万三扯着嗓子喊,声音比海浪还响。他走到人群中间,指着被砸坏的水车:“这东西一天能引二十担水,你们的竹管呢?一天五担,还得天天换——上个月你们村的秧田旱死了半亩,忘了?”
一个皮肤黝黑的越南汉子往前站了一步,他是民夫的头,名叫黎平,腰上还别着把铜刀。“大人,竹管是祖宗传的,用了三百年,旱死田是天意,改法子是逆天。”他的汉语带着浓重的口音,每个字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逆天?”沈万三弯腰捡起根竹管,往地上一摔,“这玩意儿被白蚁蛀空的时候,你们的祖宗显灵了吗?”他让人抬来块刚烧制的陶管,往黎平面前一放,“敲敲看,比你们的竹管硬十倍,埋在地下五年不用换。上个月给你们村送的番薯种,不也是中原的法子?现在长得比你们的稻子还旺,那也是逆天?”
黎平被问得哑口无言,手里的铁锹“当啷”掉在地上。沈万三趁热打铁,让人把《水利考》里的龙尾渠图纸铺在地上,指着上面的水流示意图:“你们看,这渠底是斜坡,水往低处走,不用费力,比竹管省一半人力。昨天我让人算过,用这法子,你们每天能多歇一个时辰,还能多浇两亩地——是要祖宗的老规矩,还是要实实在在的粮食,自己选。”
民夫们交头接耳,有几个去年种过番薯的人悄悄放下了铁锹。黎平蹲在地上,手指在图纸的水流线上划来划去,忽然抬头问:“陶管……真的五年不用换?”
“我沈万三在这里立誓,若五年内坏了,我赔你们十倍的竹管。”沈万三拍着胸脯,声音震得旁边的芦苇沙沙响。
黎平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站起身,对着民夫们喊了句越南话。只见那些人纷纷扔下工具,有几个还主动去捡地上的陶管碎片。阮文在一旁低声翻译:“他说,先试三个月,要是真比竹管好,就按大人的法子来。”
沈万三松了口气,后背的衣衫已被汗湿透。他让工匠们先修水车,自己则坐在田埂上,看着黎平带着几个民夫丈量渠沟。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中原的曲辕犁和越南的竹筐并排放在田边,倒也不显得突兀。
“大人,”阮文递过来一块烤熟的番薯,“其实他们也不是真犟,就是怕忘了祖宗。上个月有个老汉,夜里偷偷把竹管埋在渠边,说这样‘祖宗就不会生气了’。”
沈万三咬了口番薯,甜香里带着点土腥味。他忽然想起在泉州港的日本石匠,那些人虽然不肯改字,却会在刻碑前用米酒敬天,和中原祭神的法子倒有几分像。
“让他们埋。”沈万三望着远处的渠沟,“只要不耽误引水,埋几根竹管当念想,也不是不行。”他忽然觉得,或许《海疆建设规范》里该加一条: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能让日子好过的法子,祖宗也不会真的怪罪。
夜色降临时,龙骨水车又转了起来。“咔嗒咔嗒”的声里,黎平捧着一碗米酒,往渠边的竹管上洒了半盏,嘴里念念有词。沈万三站在月光下,看着清水顺着新修的陶管流进稻田,忽然明白,那些看似顽固的抵触,不过是怕失去安身立命的根。而他要做的,不是刨掉那些根,而是让新的土能滋养它们,长出更壮的芽。
第二天一早,沈万三收到南京的回信,是茹太素的亲笔。信上没说别的,只附了张《异域风俗考》,里面记着越南人敬竹、日本人敬稻、安南人敬水的习俗,旁边用朱笔批了句:“知其俗,方能通其心,通其心,工事可成。”
沈万三把信折好,放进怀里。远处的码头上,安南石匠正在重刻石碑,这次他们没再改汉字,只是在旁边刻了个小小的竹节图案。阮文说,那是他们的“敬字符”,既敬了汉字,也没忘祖宗。
沈万三望着那石碑,忽然觉得,这歪歪扭扭的字,或许比工工整整的更有味道。就像这港口里来来往往的船,有大明的福船,有越南的竹筏,有日本的小早船,虽然样子不同,却都在这片海里讨生活,朝着同一个方向航行。
潮声又起,比昨日温柔了些。沈万三拿起罗盘,对佐佐木说:“今天练‘针路’,从壬到丙,走三个时辰,练不会不许吃饭。”
佐佐木用力点头,手里的舵杆握得很紧。阳光落在他脸上,映出几分认真,倒不像个武士,更像个初学手艺的学徒。沈万三看着他转动舵盘,忽然觉得,那些困难就像这海里的浪,看着吓人,只要找对了航向,总能过去。而他要做的,就是教会更多人看懂罗盘上的字,知道哪是北,哪是南,哪是能让日子越来越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