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的冬风裹着雪籽,抽在“汉”字帅旗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陈友谅攥着案上的青铜酒樽,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樽底的酒渍在舆图上洇出深色的斑痕,正盖着“洪都”二字——三天前,镇守洪都的“天兴营”统领欧普祥派人送来降书,竟要带着整座城池归顺朱元璋。
“废物!都是废物!”陈友谅猛地将酒樽掼在地上,青铜碎裂的脆响惊得帐外亲兵浑身一哆嗦。他踩着碎片来回踱步,猩红的眼睛扫过帐内诸将,“欧普祥跟着我十年,从黄蓬寨的小卒做到万户,我待他不薄,他竟敢叛我?!”
张定边垂手立在一旁,甲胄上的霜花尚未消融。他昨夜刚从九江巡查回来,带回的消息比欧普祥叛降更糟——“苍狼卫”的三个百户带着麾下士兵逃了,临走前还放火烧了九江的粮仓,如今浔阳江畔的“黄头军”已开始私下议论,说主公怕是撑不过这个冬天。
“主公息怒。”张定边往前半步,声音压得极低,“欧普祥素有二心,去年就曾私通张士诚,只是当时战事吃紧,未及处置。如今他叛降,未必是坏事——”
“不是坏事?”陈友谅猛地转身,腰间的玉带因动作剧烈而撞击甲片,发出刺耳的声响,“洪都乃江西门户,丢了洪都,朱元璋的人就能直抵武昌城下!你让我怎么息怒?!”
帐内霎时死寂,唯有帐外风雪拍打帐布的声音。偏将陈英杰偷偷抬眼,见张定边嘴角动了动,似有话要说,却终究化作一声叹息。他心里清楚,张将军想说的是,若不是主公上个月杀了建言缓攻安庆的谋士罗复仁,也不至于让诸将心寒——如今帐内诸人,多是敢怒不敢言。
“主公,”忽然有亲兵掀帘而入,捧着一封火漆密信,“黄州急报,守将吴汝才……”
陈友谅一把抢过密信,扯开火漆的手不住颤抖。信上字迹潦草,墨迹歪斜,显然是仓促写就——吴汝才说,朱元璋派来的使者带着重金,正在“铁枪营”里游说,已有两个千户动心,若主公不尽快派援兵,黄州怕是也要保不住。
“吴汝才这老匹夫!”陈友谅将密信揉成一团,胸口剧烈起伏,“我早就说过他与朱元璋旧部有牵连,当初就该杀了他!”
“主公,不可再杀了。”张定边终于忍不住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自上月罗先生死后,军中已流言四起。若再动吴汝才,怕是……”
“怕是人人自危,对吗?”陈友谅冷笑一声,突然拔出腰间环首刀,刀光在烛火下映出他扭曲的脸,“那我就先杀了你们这些动摇军心的!”
刀风擦着张定边的耳畔掠过,劈在身后的立柱上,木屑飞溅。张定边纹丝未动,只是缓缓抬头:“主公若要杀我,便请动手。但末将临死前有一言——如今不是斩将立威的时候,是该想想如何稳住人心。”
陈友谅的刀僵在半空。他看着张定边鬓角的白发——这个从少年时就跟着自己的兄弟,脸上已刻满风霜,甲胄的护肩处甚至有一道未修复的刀痕,那是当年为护自己突围,被元军的长矛划开的。
“罢了。”陈友谅收回刀,颓然坐回案后,“说吧,你有什么法子。”
张定边松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一卷名册:“末将查过,欧普祥的亲卫中有个叫王六的,是末将同乡,此人贪财却重情义。末可派他潜回洪都,假意归顺,伺机刺杀欧普祥——只要斩了叛将首级,必能震慑宵小。”
他顿了顿,又道:“黄州那边,可派陈英杰将军带‘铁甲卫’驰援,明着是助吴汝才守城,实则监视其动向。另外……”张定边的声音更低了,“让内眷们拿出些私产,分发给九江、黄州的士兵,就说是主公体恤将士,暂解燃眉。”
陈友谅的脸抽搐了一下。他知道张定边说的“内眷”指的是谁——是他去年称帝后纳入后宫的几位宗室女眷,她们的私库里藏着不少金银。让她们拿出私产,无疑是打他这个“汉王”的脸。
“就依你。”陈友谅最终还是咬了咬牙,“告诉那些妇人,若武昌城破,她们的金银珠宝也落不到别人手里。”
张定边刚要领命,帐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夹杂着兵刃相接的脆响。陈英杰猛地拔刀:“是兵变?!”
帐帘被人一脚踹开,风雪裹挟着寒气涌入,一个浑身是血的“苍狼卫”踉跄着扑进来,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指着门外,最终一头栽倒在地,背上插着的箭杆还在微微颤动——箭羽上,赫然是朱元璋军队的“朱”字标记。
“不好!是‘踏白军’!”张定边大喊着推陈友谅往帐后走,“主公从密道走,末将断后!”
陈友谅被亲兵架着往后退,慌乱中瞥见帐外的景象——不知何时,营中已燃起多处火光,穿着明军服饰的士兵正与“苍狼卫”厮杀,为首一人骑着黑马,长枪上挑着颗人头,正是欧普祥麾下的亲卫统领!
“是王六!他反了!”陈英杰目眦欲裂,挥刀冲出去,却被一支冷箭射穿肩胛,惨叫着倒下。
混乱中,陈友谅跌跌撞撞钻进密道,身后张定边的怒吼与兵刃碰撞声渐渐远去。密道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他扶着石壁喘息,忽然想起十年前在黄蓬寨,那时弟兄们围着篝火分吃一锅糙米饭,欧普祥还笑着说“将来若能得块自己的地,定要种满水稻”——那时的他们,眼里是有光的。
三天后,黄州传来消息:吴汝才打开城门,“铁枪营”全体归顺朱元璋,陈英杰带着的“铁甲卫”半数战死,半数被俘。而武昌城外的“黄头军”开始成片逃亡,有人在营寨的旗杆上挂起白布,远远望去像招魂的幡。
陈友谅坐在空荡荡的宫殿里,看着阶下瑟瑟发抖的宗室女眷。她们已按张定边的意思,将私产悉数交出,金银珠宝堆在殿中,反射着冰冷的光。张定边说,这些东西能换五千石粮草,够撑到开春。
“主公,”张定边掀帘而入,战袍上沾着泥雪,“朱元璋的使者到了城下,说……说只要主公肯降,可保您全家性命,还能封个归德侯。”
陈友谅猛地抬头,眼中最后一点光亮熄灭了。他抓起案上的玉玺,那方用和田玉雕琢的印玺,曾被他视为天命所归的象征,此刻却重得像块石头。
“你说,”陈友谅的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当年黄蓬寨的弟兄,若知道有今日,还会跟着我反吗?”
张定边沉默良久,从怀里掏出块烤得焦黑的麦饼——那是今早从逃亡士兵的行囊里搜出的,饼里掺着麸皮和草屑。“主公,弟兄们跟着您,不是为了封侯,是为了能吃上口饱饭。”
陈友谅看着那块麦饼,忽然笑了,笑声在空旷的宫殿里回荡,带着说不出的悲凉。他想起朱元璋派来的招安使者在城下喊的话:“朱大帅说了,凡归顺将士,每人分三亩地,免三年赋税。”
三亩地,免三年赋税。就这么简单的条件,竟比他的“汉王”印玺更能打动人心。
“把这些珠宝都拉出去。”陈友谅指着殿中堆积的财物,语气平静得可怕,“分给守城的弟兄,让他们……各自寻条活路吧。”
张定边猛地抬头,见陈友谅已转过身,望着殿外飘扬的“汉”字旗。风雪中,那面曾象征着无上权力的旗帜,正被狂风撕扯得摇摇欲坠。
夜幕降临时,武昌城的西门忽然燃起三堆篝火——那是陈友谅与张定边约定的信号,若城破则举火为号。张定边提着刀守在城楼,见篝火亮起,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的呜咽。他知道,主公终究是选择了最惨烈的方式——与其被部下绑着献降,不如战死在自己的城池里。
城楼下,朱元璋的“破阵营”并未攻城。常遇春勒着马,看着城楼上渐渐熄灭的火把,对身边的徐达道:“陈友谅倒是条汉子。”
徐达望着武昌城头,那里曾插着陈友谅的帅旗,此刻却换上了白布。他想起三个月前,欧普祥的降书送到应天,主公在帅府庭院里对众人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若能让百姓安身,将士归心,何愁天下不定?”
风雪渐渐停了,天边露出一丝鱼肚白。张定边走下城楼,见“苍狼卫”的残兵正排队出城,每个人手里都攥着块朱元璋军队分发的麦饼,饼上还冒着热气。他忽然想起很多年前,在黄蓬寨的那个冬夜,陈友谅也是这样,把仅有的半袋粮食分给了弟兄们。
只是那时的他们,都以为能靠着刀枪打出个太平天下,却忘了,天下人真正想要的,从来都不是谁当皇帝,而是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安稳稳地吃一口热饭。
武昌城的城门缓缓打开,晨光中,徐达的“庐州营”列队而入,甲胄上的霜花在阳光下闪烁,像一层细碎的星子。张定边站在城门内侧,看着那些年轻的士兵小心翼翼地扶起路边冻僵的乞丐,忽然觉得,或许这样的结局,对武昌的百姓来说,并非坏事。
应天帅府里,朱元璋正看着送来的武昌舆图。李善长走进来,手里捧着欧普祥的降表,上面盖着洪都的官印。“主公,欧普祥说愿率部随征,戴罪立功。”
朱元璋点点头,在舆图上“武昌”二字旁画了个圈:“让他去守黄州,与吴汝才互为犄角。告诉他们,若能安抚好地方百姓,过往的恩怨,一笔勾销。”
窗外的阳光透过梧桐叶,在舆图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善长看着主公俯身圈点的动作,忽然明白,这场逐鹿之争,从来都不只是城池的得失,更是人心的向背——就像此刻,武昌城的百姓大概已经升起炊烟,而那些曾经属于陈友谅的士兵,或许正在田埂上丈量着分给自己的土地。
江南的冬天,似乎正在慢慢过去。
“废物!都是废物!”陈友谅猛地将酒樽掼在地上,青铜碎裂的脆响惊得帐外亲兵浑身一哆嗦。他踩着碎片来回踱步,猩红的眼睛扫过帐内诸将,“欧普祥跟着我十年,从黄蓬寨的小卒做到万户,我待他不薄,他竟敢叛我?!”
张定边垂手立在一旁,甲胄上的霜花尚未消融。他昨夜刚从九江巡查回来,带回的消息比欧普祥叛降更糟——“苍狼卫”的三个百户带着麾下士兵逃了,临走前还放火烧了九江的粮仓,如今浔阳江畔的“黄头军”已开始私下议论,说主公怕是撑不过这个冬天。
“主公息怒。”张定边往前半步,声音压得极低,“欧普祥素有二心,去年就曾私通张士诚,只是当时战事吃紧,未及处置。如今他叛降,未必是坏事——”
“不是坏事?”陈友谅猛地转身,腰间的玉带因动作剧烈而撞击甲片,发出刺耳的声响,“洪都乃江西门户,丢了洪都,朱元璋的人就能直抵武昌城下!你让我怎么息怒?!”
帐内霎时死寂,唯有帐外风雪拍打帐布的声音。偏将陈英杰偷偷抬眼,见张定边嘴角动了动,似有话要说,却终究化作一声叹息。他心里清楚,张将军想说的是,若不是主公上个月杀了建言缓攻安庆的谋士罗复仁,也不至于让诸将心寒——如今帐内诸人,多是敢怒不敢言。
“主公,”忽然有亲兵掀帘而入,捧着一封火漆密信,“黄州急报,守将吴汝才……”
陈友谅一把抢过密信,扯开火漆的手不住颤抖。信上字迹潦草,墨迹歪斜,显然是仓促写就——吴汝才说,朱元璋派来的使者带着重金,正在“铁枪营”里游说,已有两个千户动心,若主公不尽快派援兵,黄州怕是也要保不住。
“吴汝才这老匹夫!”陈友谅将密信揉成一团,胸口剧烈起伏,“我早就说过他与朱元璋旧部有牵连,当初就该杀了他!”
“主公,不可再杀了。”张定边终于忍不住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自上月罗先生死后,军中已流言四起。若再动吴汝才,怕是……”
“怕是人人自危,对吗?”陈友谅冷笑一声,突然拔出腰间环首刀,刀光在烛火下映出他扭曲的脸,“那我就先杀了你们这些动摇军心的!”
刀风擦着张定边的耳畔掠过,劈在身后的立柱上,木屑飞溅。张定边纹丝未动,只是缓缓抬头:“主公若要杀我,便请动手。但末将临死前有一言——如今不是斩将立威的时候,是该想想如何稳住人心。”
陈友谅的刀僵在半空。他看着张定边鬓角的白发——这个从少年时就跟着自己的兄弟,脸上已刻满风霜,甲胄的护肩处甚至有一道未修复的刀痕,那是当年为护自己突围,被元军的长矛划开的。
“罢了。”陈友谅收回刀,颓然坐回案后,“说吧,你有什么法子。”
张定边松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一卷名册:“末将查过,欧普祥的亲卫中有个叫王六的,是末将同乡,此人贪财却重情义。末可派他潜回洪都,假意归顺,伺机刺杀欧普祥——只要斩了叛将首级,必能震慑宵小。”
他顿了顿,又道:“黄州那边,可派陈英杰将军带‘铁甲卫’驰援,明着是助吴汝才守城,实则监视其动向。另外……”张定边的声音更低了,“让内眷们拿出些私产,分发给九江、黄州的士兵,就说是主公体恤将士,暂解燃眉。”
陈友谅的脸抽搐了一下。他知道张定边说的“内眷”指的是谁——是他去年称帝后纳入后宫的几位宗室女眷,她们的私库里藏着不少金银。让她们拿出私产,无疑是打他这个“汉王”的脸。
“就依你。”陈友谅最终还是咬了咬牙,“告诉那些妇人,若武昌城破,她们的金银珠宝也落不到别人手里。”
张定边刚要领命,帐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夹杂着兵刃相接的脆响。陈英杰猛地拔刀:“是兵变?!”
帐帘被人一脚踹开,风雪裹挟着寒气涌入,一个浑身是血的“苍狼卫”踉跄着扑进来,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指着门外,最终一头栽倒在地,背上插着的箭杆还在微微颤动——箭羽上,赫然是朱元璋军队的“朱”字标记。
“不好!是‘踏白军’!”张定边大喊着推陈友谅往帐后走,“主公从密道走,末将断后!”
陈友谅被亲兵架着往后退,慌乱中瞥见帐外的景象——不知何时,营中已燃起多处火光,穿着明军服饰的士兵正与“苍狼卫”厮杀,为首一人骑着黑马,长枪上挑着颗人头,正是欧普祥麾下的亲卫统领!
“是王六!他反了!”陈英杰目眦欲裂,挥刀冲出去,却被一支冷箭射穿肩胛,惨叫着倒下。
混乱中,陈友谅跌跌撞撞钻进密道,身后张定边的怒吼与兵刃碰撞声渐渐远去。密道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他扶着石壁喘息,忽然想起十年前在黄蓬寨,那时弟兄们围着篝火分吃一锅糙米饭,欧普祥还笑着说“将来若能得块自己的地,定要种满水稻”——那时的他们,眼里是有光的。
三天后,黄州传来消息:吴汝才打开城门,“铁枪营”全体归顺朱元璋,陈英杰带着的“铁甲卫”半数战死,半数被俘。而武昌城外的“黄头军”开始成片逃亡,有人在营寨的旗杆上挂起白布,远远望去像招魂的幡。
陈友谅坐在空荡荡的宫殿里,看着阶下瑟瑟发抖的宗室女眷。她们已按张定边的意思,将私产悉数交出,金银珠宝堆在殿中,反射着冰冷的光。张定边说,这些东西能换五千石粮草,够撑到开春。
“主公,”张定边掀帘而入,战袍上沾着泥雪,“朱元璋的使者到了城下,说……说只要主公肯降,可保您全家性命,还能封个归德侯。”
陈友谅猛地抬头,眼中最后一点光亮熄灭了。他抓起案上的玉玺,那方用和田玉雕琢的印玺,曾被他视为天命所归的象征,此刻却重得像块石头。
“你说,”陈友谅的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当年黄蓬寨的弟兄,若知道有今日,还会跟着我反吗?”
张定边沉默良久,从怀里掏出块烤得焦黑的麦饼——那是今早从逃亡士兵的行囊里搜出的,饼里掺着麸皮和草屑。“主公,弟兄们跟着您,不是为了封侯,是为了能吃上口饱饭。”
陈友谅看着那块麦饼,忽然笑了,笑声在空旷的宫殿里回荡,带着说不出的悲凉。他想起朱元璋派来的招安使者在城下喊的话:“朱大帅说了,凡归顺将士,每人分三亩地,免三年赋税。”
三亩地,免三年赋税。就这么简单的条件,竟比他的“汉王”印玺更能打动人心。
“把这些珠宝都拉出去。”陈友谅指着殿中堆积的财物,语气平静得可怕,“分给守城的弟兄,让他们……各自寻条活路吧。”
张定边猛地抬头,见陈友谅已转过身,望着殿外飘扬的“汉”字旗。风雪中,那面曾象征着无上权力的旗帜,正被狂风撕扯得摇摇欲坠。
夜幕降临时,武昌城的西门忽然燃起三堆篝火——那是陈友谅与张定边约定的信号,若城破则举火为号。张定边提着刀守在城楼,见篝火亮起,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的呜咽。他知道,主公终究是选择了最惨烈的方式——与其被部下绑着献降,不如战死在自己的城池里。
城楼下,朱元璋的“破阵营”并未攻城。常遇春勒着马,看着城楼上渐渐熄灭的火把,对身边的徐达道:“陈友谅倒是条汉子。”
徐达望着武昌城头,那里曾插着陈友谅的帅旗,此刻却换上了白布。他想起三个月前,欧普祥的降书送到应天,主公在帅府庭院里对众人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若能让百姓安身,将士归心,何愁天下不定?”
风雪渐渐停了,天边露出一丝鱼肚白。张定边走下城楼,见“苍狼卫”的残兵正排队出城,每个人手里都攥着块朱元璋军队分发的麦饼,饼上还冒着热气。他忽然想起很多年前,在黄蓬寨的那个冬夜,陈友谅也是这样,把仅有的半袋粮食分给了弟兄们。
只是那时的他们,都以为能靠着刀枪打出个太平天下,却忘了,天下人真正想要的,从来都不是谁当皇帝,而是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安稳稳地吃一口热饭。
武昌城的城门缓缓打开,晨光中,徐达的“庐州营”列队而入,甲胄上的霜花在阳光下闪烁,像一层细碎的星子。张定边站在城门内侧,看着那些年轻的士兵小心翼翼地扶起路边冻僵的乞丐,忽然觉得,或许这样的结局,对武昌的百姓来说,并非坏事。
应天帅府里,朱元璋正看着送来的武昌舆图。李善长走进来,手里捧着欧普祥的降表,上面盖着洪都的官印。“主公,欧普祥说愿率部随征,戴罪立功。”
朱元璋点点头,在舆图上“武昌”二字旁画了个圈:“让他去守黄州,与吴汝才互为犄角。告诉他们,若能安抚好地方百姓,过往的恩怨,一笔勾销。”
窗外的阳光透过梧桐叶,在舆图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善长看着主公俯身圈点的动作,忽然明白,这场逐鹿之争,从来都不只是城池的得失,更是人心的向背——就像此刻,武昌城的百姓大概已经升起炊烟,而那些曾经属于陈友谅的士兵,或许正在田埂上丈量着分给自己的土地。
江南的冬天,似乎正在慢慢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