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的军械坊里,铁砧撞击声震得梁上积尘簌簌落下。陈友谅赤着膊站在熔炉旁,火星溅在他黧黑的脊梁上,烫出一个个细小的燎泡,他却浑然不觉,只是死死盯着炉中通红的铁水——那是打造“混江龙”号船钉的最后一炉铁。
“主公,该歇息了。”张定边捧着件麻布短褂走过来,声音里带着难掩的疲惫。他眼窝深陷,眼下是浓重的青黑,昨夜为了督造战船,他只在案几上趴了一个时辰。
陈友谅没回头,只是抄起长勺舀起一勺铁水,暗红色的液体在勺中翻滚,映出他眼底的疯狂:“歇?等朱元璋的船开到武昌城下,咱们连歇脚的地方都没了!”铁水“哗啦”一声浇进砂模,腾起的热气烫得人睁不开眼。
张定边看着满地的船板、铆钉和未完工的桅杆,喉结滚动了一下。这三个月,陈友谅把武昌城的铁器铺子、铜匠作坊甚至寺庙里的铜钟都拆了,熔成铁水打造战船。工匠们被日夜驱使,累死的已有三十多人,城里的铁匠铺老板甚至带着学徒逃到了黄州,被“铁枪营”抓回来时,腿肚子还在打颤。
“‘混江龙’的龙骨已经铺好了,”张定边低声道,“十二丈长的楠木,从湘西运来的,足够结实。只是……桐油不够了,船板防水怕是……”
“不够就去抢!”陈友谅猛地转身,铁勺“哐当”砸在地上,“让‘黑鱼卫’去九江府的商号搜,凡是带‘油’字的铺子,连油缸都给我扛回来!谁敢反抗,就说是‘汉王’征用,抗命者斩!”
他胸口剧烈起伏,脖颈上的青筋突突直跳。三天前,欧普祥在洪都竖起朱元璋的“明”字旗,派来的使者带着降书穿过鄱阳湖,把信射到了武昌城头——信上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坟头,旁边写着“陈友谅葬身之地”。
“主公,”一个浑身油污的老工匠颤巍巍走过来,手里捧着块开裂的船板,“这楠木……怕是有问题。您看这纹路,里面有虫蛀的空当,真要上了水,怕是撑不住……”
陈友谅一把夺过船板,狠狠掼在地上,抬脚就往上面碾:“虫蛀?我看是你这老东西想偷懒!”他拔出腰间匕首抵在老工匠脖子上,“三天!我给你三天时间,把所有船板都检查一遍,漏过一块有问题的,我就把你扔进熔炉里炼了!”
老工匠吓得瘫在地上,裤脚渗出深色的水渍。张定边急忙上前拉住陈友谅:“主公息怒!李师傅是咱们这儿最好的木匠,当年修黄鹤楼的梁木就是他验的,他不会说谎!”
陈友谅甩开他的手,匕首在李师傅眼前晃了晃:“滚去干活!”
等老工匠连滚带爬地跑了,张定边才压低声音:“主公,工匠们已经快撑不住了。昨天夜里,有两个铜匠想偷船板逃出去,被‘苍狼卫’抓住,您下令把他们绑在船头当诱饵……弟兄们看了,心里都发怵啊。”
“发怵?”陈友谅冷笑一声,走到墙角的沙盘前,抓起一把沙砾狠狠攥紧,“等朱元璋打过来,他们连怵的机会都没有!当年在黄蓬寨,咱们十几个人用削尖的木棍就能抢元军的粮船,现在有了‘混江龙’,难道还怕他朱元璋?”
他扒开沙砾,露出底下用桐油画出的鄱阳湖地图:“你看,康郎山水浅,朱元璋的小船能过,我的‘混江龙’却不行。但我在湖底打了暗桩,上面盖着芦苇,等他的‘破阵营’钻进来,就把闸门放下,断了他们的后路!”
张定边看着沙盘上密密麻麻的暗桩标记,心里却沉得像灌了铅。他知道这些暗桩是怎么打出来的——上个月,陈友谅把黄州的“黄头军”调了三千人来,让他们腰系巨石潜入湖底打桩,能活着上来的不足三成,尸体浮在水面上,把湖湾的水都染成了红的。
“主公,”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苍狼卫”统领陈英杰掀帘而入,甲胄上沾着泥浆,“九江府回话了,商号里的桐油都被百姓藏起来了,弟兄们搜了三天,只找到二十坛,还不够‘混江龙’一个船底用的。”
“废物!”陈友谅抓起案上的铜爵砸过去,爵口在陈英杰额角划开道口子,血顺着脸颊往下淌,“让你带五千人去,连桐油都弄不来,我养你们这群‘苍狼卫’有何用?!”
陈英杰“噗通”跪下,额头抵着地面:“主公,不是弟兄们不卖力,是九江的百姓……百姓们说,宁愿把桐油倒进江里,也不给‘汉’军!他们还说……”
“说什么?”陈友谅的声音像淬了冰。
“说……说跟着主公没活路,不如投朱元璋,至少能分三亩地……”
“反了!都反了!”陈友谅一脚踹翻案几,竹简、墨锭撒了一地,“传我命令,把九江府所有百姓都抓起来,男的去湖里打桩,女的去军械坊拉风箱!谁敢说个‘不’字,就地处决!”
张定边脸色煞白,急忙拉住他:“主公不可!九江是咱们的后方,若逼反了百姓,谁给咱们送粮草?谁给咱们修战船?”
“粮草?”陈友谅甩开他的手,眼神猩红,“我有‘混江龙’!等战船造好,我就带‘铁甲卫’顺江而下,把朱元璋的粮船抢过来!把应天城的粮仓烧了!到时候,江南的百姓还不是得乖乖听我的?”
他转向陈英杰:“去,把宫里的金银都搬出来,熔了做船钉!告诉工匠们,谁能在十日之内把‘混江龙’造好,赏黄金十两,美女三名!”
陈英杰领命而去,帐内只剩下陈友谅和张定边。熔炉的火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两人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
“定边,”陈友谅忽然开口,声音低沉了许多,“你是不是觉得我疯了?”
张定边沉默片刻,从怀里掏出块干粮——那是块掺着麸皮的麦饼,硬得能硌掉牙。“主公,弟兄们已经三天没正经吃饭了。‘苍狼卫’的小卒在帐外啃树皮,‘铁甲卫’的百户把自己的战马杀了分肉,再这么下去……”
“我知道!”陈友谅打断他,抓起麦饼狠狠咬了一口,饼渣掉得满身都是,“可我没办法!朱元璋占了洪都,断了咱们的粮道;方国珍在浙东观望,不肯借粮;明玉珍在四川称帝,连信使都不肯见……除了靠‘混江龙’拼死一搏,咱们还有别的路吗?”
他猛地将麦饼摔在地上,用脚碾得粉碎:“我陈友谅从黄蓬寨的渔夫做到汉王,靠的不是跪地求饶!是刀!是抢!当年元军把刀架在我脖子上,我都没怂过,现在凭什么向朱元璋低头?”
张定边看着他扭曲的脸,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时陈友谅还是个给地主撑船的纤夫,他是个落魄的武师,两人在渡口因为抢一块被浪打上岸的腊肉打了一架,最后却坐在沙滩上分着吃,说要一起“打出个没有地主的天下”。
可如今,那个想让弟兄们吃饱饭的汉子,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主公,”张定边的声音有些发哑,“工匠们说,‘混江龙’太大了,鄱阳湖的风未必撑得住。要不……咱们造些小战船,灵活些,或许……”
“住口!”陈友谅厉声喝道,“你也想劝我认输?我告诉你,除非我死,否则这‘混江龙’必须造出来!”他指着帐外,“你去告诉那些工匠,谁再敢说‘不行’,我就把他的家人绑到船台边,让他亲眼看着亲人被……”
“主公!”张定边猛地跪下,额头重重磕在地上,“求您三思!再这么下去,不等朱元璋打过来,咱们自己就先垮了!”
陈友谅看着跪在地上的张定边,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此刻背脊佝偻,像株被暴雨打蔫的芦苇。他心里忽然一阵发酸,刚要开口,帐外却传来震天的喧哗,夹杂着哭喊和兵刃相接的脆响。
“怎么回事?”陈友谅猛地拔起墙上的环首刀。
陈英杰连滚带爬地冲进来,甲胄都歪了:“主公!不好了!军械坊的工匠反了!他们抢了‘黑鱼卫’的刀,放火烧了船台,还……还把‘混江龙’的龙骨锯断了!”
陈友谅眼前一黑,差点栽倒。他踉跄着冲出帐外,只见军械坊方向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隐约能看到工匠们举着斧头、凿子与“苍狼卫”厮杀,为首的正是那个被他威胁的老工匠李师傅,此刻他手里挥舞着一柄铁锤,额头上青筋暴起,嘶喊着:“拼了!反正都是死,不如拉着这些狗官垫背!”
“杀!给我杀!”陈友谅双目赤红,挥刀就冲了过去。
张定边看着他疯魔的背影,又看了看火光中厮杀的人群,忽然觉得浑身力气都被抽干了。他慢慢摘下腰间的佩剑,扔在地上——那是当年陈友谅送他的,剑鞘上刻着“兄弟”二字。
混乱中,一个年轻工匠被“苍狼卫”的长矛刺穿了胸膛,他倒在地上,眼睛却死死盯着那艘未完工的“混江龙”,嘴唇翕动着,像是在说什么。张定边走过去,俯下身,才听清他气若游丝的声音:“我爹……是被抓来打桩淹死的……我娘……还在牢里……”
张定边闭上眼睛,两行清泪顺着脸颊滑落。他知道,这艘耗尽武昌人力物力的巨舰,从来都不是什么救命稻草,而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火烧了整整一夜,等火光熄灭时,军械坊已成一片焦土。“混江龙”的龙骨被烧得焦黑,断成了三截,像条死透的巨蟒。陈友谅坐在废墟上,手里攥着半截烧弯的船钉,指甲深深嵌进掌心,渗出血来。
“主公,”张定边递过来一封箭书,是从城墙外射进来的,“朱元璋的使者又来了。”
陈友谅一把抢过箭书,扯开一看,上面只有寥寥数语:“友谅兄,武昌已困,百姓嗷嗷待哺。若降,可保一城性命;若战,鄱阳湖便是你的坟茔。”落款是“朱元璋”三个字,笔锋沉稳,透着不容置疑的底气。
陈友谅将箭书揉成一团,狠狠塞进嘴里嚼,纸渣划破了嘴角,渗出血丝。他忽然笑了,笑声在空旷的废墟上回荡,凄厉得像夜枭啼哭:“朱元璋……你想让我降?做梦!”
他猛地站起来,对着残垣断壁大喊:“传我命令!把剩下的木料、铁器都搬到江边,就算用木板钉,也要给我钉出二十艘战船!我陈友谅就是战死在鄱阳湖里,也绝不会给姓朱的当俘虏!”
远处,长江的水流声隐隐传来,像是在为这场注定徒劳的挣扎,奏响哀歌。张定边望着陈友谅决绝的背影,又看了看武昌城头那面被硝烟熏得发黑的“汉”字旗,忽然觉得,这面旗,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三日后,二十艘用木板草草钉成的战船终于下水,最大的不过五丈长,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陈友谅站在最前面的“怒蛟”号上,穿着那身被火星烫出无数破洞的甲胄,手里举着“汉”字大旗。
“弟兄们,”他的声音嘶哑却带着一股狠劲,“今日咱们出鄱阳湖,让朱元璋瞧瞧,我陈友谅的弟兄,不是孬种!打赢了,咱们回武昌喝庆功酒;打输了,咱们就一起喂鱼!”
“喂鱼!喂鱼!”“苍狼卫”的士兵们举着刀呐喊,只是声音里没什么底气,不少人偷偷望着岸边——那里,他们的妻儿被“铁甲卫”押着,像一串待宰的羔羊。
张定边最后一个登船,他回头望了眼武昌城,城墙下的难民正伸长脖子望着他们,眼神里没有期盼,只有麻木。他忽然想起李师傅临死前的话:“战船再大,护不住百姓,又有什么用?”
船帆升起,破旧的帆布在风中发出“哗啦”的哀鸣。二十艘战船像一群受伤的水鸟,摇摇晃晃驶进鄱阳湖。远处,朱元璋的水师已经列阵等候,“天枢号”的桅杆上,“明”字大旗在阳光下猎猎作响,仿佛早已预见了这场战斗的结局。
陈友谅站在船头,望着越来越近的敌军船队,忽然拔出刀指向天空:“朱元璋!今日要么你死,要么我亡!”
风声里,隐约传来朱元璋军队的呐喊,整齐而响亮,像一阵席卷湖面的狂风。陈友谅握紧了刀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挣扎了,无论输赢,鄱阳湖的水,终将记下这场逐鹿江南的惨烈。
“主公,该歇息了。”张定边捧着件麻布短褂走过来,声音里带着难掩的疲惫。他眼窝深陷,眼下是浓重的青黑,昨夜为了督造战船,他只在案几上趴了一个时辰。
陈友谅没回头,只是抄起长勺舀起一勺铁水,暗红色的液体在勺中翻滚,映出他眼底的疯狂:“歇?等朱元璋的船开到武昌城下,咱们连歇脚的地方都没了!”铁水“哗啦”一声浇进砂模,腾起的热气烫得人睁不开眼。
张定边看着满地的船板、铆钉和未完工的桅杆,喉结滚动了一下。这三个月,陈友谅把武昌城的铁器铺子、铜匠作坊甚至寺庙里的铜钟都拆了,熔成铁水打造战船。工匠们被日夜驱使,累死的已有三十多人,城里的铁匠铺老板甚至带着学徒逃到了黄州,被“铁枪营”抓回来时,腿肚子还在打颤。
“‘混江龙’的龙骨已经铺好了,”张定边低声道,“十二丈长的楠木,从湘西运来的,足够结实。只是……桐油不够了,船板防水怕是……”
“不够就去抢!”陈友谅猛地转身,铁勺“哐当”砸在地上,“让‘黑鱼卫’去九江府的商号搜,凡是带‘油’字的铺子,连油缸都给我扛回来!谁敢反抗,就说是‘汉王’征用,抗命者斩!”
他胸口剧烈起伏,脖颈上的青筋突突直跳。三天前,欧普祥在洪都竖起朱元璋的“明”字旗,派来的使者带着降书穿过鄱阳湖,把信射到了武昌城头——信上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坟头,旁边写着“陈友谅葬身之地”。
“主公,”一个浑身油污的老工匠颤巍巍走过来,手里捧着块开裂的船板,“这楠木……怕是有问题。您看这纹路,里面有虫蛀的空当,真要上了水,怕是撑不住……”
陈友谅一把夺过船板,狠狠掼在地上,抬脚就往上面碾:“虫蛀?我看是你这老东西想偷懒!”他拔出腰间匕首抵在老工匠脖子上,“三天!我给你三天时间,把所有船板都检查一遍,漏过一块有问题的,我就把你扔进熔炉里炼了!”
老工匠吓得瘫在地上,裤脚渗出深色的水渍。张定边急忙上前拉住陈友谅:“主公息怒!李师傅是咱们这儿最好的木匠,当年修黄鹤楼的梁木就是他验的,他不会说谎!”
陈友谅甩开他的手,匕首在李师傅眼前晃了晃:“滚去干活!”
等老工匠连滚带爬地跑了,张定边才压低声音:“主公,工匠们已经快撑不住了。昨天夜里,有两个铜匠想偷船板逃出去,被‘苍狼卫’抓住,您下令把他们绑在船头当诱饵……弟兄们看了,心里都发怵啊。”
“发怵?”陈友谅冷笑一声,走到墙角的沙盘前,抓起一把沙砾狠狠攥紧,“等朱元璋打过来,他们连怵的机会都没有!当年在黄蓬寨,咱们十几个人用削尖的木棍就能抢元军的粮船,现在有了‘混江龙’,难道还怕他朱元璋?”
他扒开沙砾,露出底下用桐油画出的鄱阳湖地图:“你看,康郎山水浅,朱元璋的小船能过,我的‘混江龙’却不行。但我在湖底打了暗桩,上面盖着芦苇,等他的‘破阵营’钻进来,就把闸门放下,断了他们的后路!”
张定边看着沙盘上密密麻麻的暗桩标记,心里却沉得像灌了铅。他知道这些暗桩是怎么打出来的——上个月,陈友谅把黄州的“黄头军”调了三千人来,让他们腰系巨石潜入湖底打桩,能活着上来的不足三成,尸体浮在水面上,把湖湾的水都染成了红的。
“主公,”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苍狼卫”统领陈英杰掀帘而入,甲胄上沾着泥浆,“九江府回话了,商号里的桐油都被百姓藏起来了,弟兄们搜了三天,只找到二十坛,还不够‘混江龙’一个船底用的。”
“废物!”陈友谅抓起案上的铜爵砸过去,爵口在陈英杰额角划开道口子,血顺着脸颊往下淌,“让你带五千人去,连桐油都弄不来,我养你们这群‘苍狼卫’有何用?!”
陈英杰“噗通”跪下,额头抵着地面:“主公,不是弟兄们不卖力,是九江的百姓……百姓们说,宁愿把桐油倒进江里,也不给‘汉’军!他们还说……”
“说什么?”陈友谅的声音像淬了冰。
“说……说跟着主公没活路,不如投朱元璋,至少能分三亩地……”
“反了!都反了!”陈友谅一脚踹翻案几,竹简、墨锭撒了一地,“传我命令,把九江府所有百姓都抓起来,男的去湖里打桩,女的去军械坊拉风箱!谁敢说个‘不’字,就地处决!”
张定边脸色煞白,急忙拉住他:“主公不可!九江是咱们的后方,若逼反了百姓,谁给咱们送粮草?谁给咱们修战船?”
“粮草?”陈友谅甩开他的手,眼神猩红,“我有‘混江龙’!等战船造好,我就带‘铁甲卫’顺江而下,把朱元璋的粮船抢过来!把应天城的粮仓烧了!到时候,江南的百姓还不是得乖乖听我的?”
他转向陈英杰:“去,把宫里的金银都搬出来,熔了做船钉!告诉工匠们,谁能在十日之内把‘混江龙’造好,赏黄金十两,美女三名!”
陈英杰领命而去,帐内只剩下陈友谅和张定边。熔炉的火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两人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
“定边,”陈友谅忽然开口,声音低沉了许多,“你是不是觉得我疯了?”
张定边沉默片刻,从怀里掏出块干粮——那是块掺着麸皮的麦饼,硬得能硌掉牙。“主公,弟兄们已经三天没正经吃饭了。‘苍狼卫’的小卒在帐外啃树皮,‘铁甲卫’的百户把自己的战马杀了分肉,再这么下去……”
“我知道!”陈友谅打断他,抓起麦饼狠狠咬了一口,饼渣掉得满身都是,“可我没办法!朱元璋占了洪都,断了咱们的粮道;方国珍在浙东观望,不肯借粮;明玉珍在四川称帝,连信使都不肯见……除了靠‘混江龙’拼死一搏,咱们还有别的路吗?”
他猛地将麦饼摔在地上,用脚碾得粉碎:“我陈友谅从黄蓬寨的渔夫做到汉王,靠的不是跪地求饶!是刀!是抢!当年元军把刀架在我脖子上,我都没怂过,现在凭什么向朱元璋低头?”
张定边看着他扭曲的脸,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时陈友谅还是个给地主撑船的纤夫,他是个落魄的武师,两人在渡口因为抢一块被浪打上岸的腊肉打了一架,最后却坐在沙滩上分着吃,说要一起“打出个没有地主的天下”。
可如今,那个想让弟兄们吃饱饭的汉子,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主公,”张定边的声音有些发哑,“工匠们说,‘混江龙’太大了,鄱阳湖的风未必撑得住。要不……咱们造些小战船,灵活些,或许……”
“住口!”陈友谅厉声喝道,“你也想劝我认输?我告诉你,除非我死,否则这‘混江龙’必须造出来!”他指着帐外,“你去告诉那些工匠,谁再敢说‘不行’,我就把他的家人绑到船台边,让他亲眼看着亲人被……”
“主公!”张定边猛地跪下,额头重重磕在地上,“求您三思!再这么下去,不等朱元璋打过来,咱们自己就先垮了!”
陈友谅看着跪在地上的张定边,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此刻背脊佝偻,像株被暴雨打蔫的芦苇。他心里忽然一阵发酸,刚要开口,帐外却传来震天的喧哗,夹杂着哭喊和兵刃相接的脆响。
“怎么回事?”陈友谅猛地拔起墙上的环首刀。
陈英杰连滚带爬地冲进来,甲胄都歪了:“主公!不好了!军械坊的工匠反了!他们抢了‘黑鱼卫’的刀,放火烧了船台,还……还把‘混江龙’的龙骨锯断了!”
陈友谅眼前一黑,差点栽倒。他踉跄着冲出帐外,只见军械坊方向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隐约能看到工匠们举着斧头、凿子与“苍狼卫”厮杀,为首的正是那个被他威胁的老工匠李师傅,此刻他手里挥舞着一柄铁锤,额头上青筋暴起,嘶喊着:“拼了!反正都是死,不如拉着这些狗官垫背!”
“杀!给我杀!”陈友谅双目赤红,挥刀就冲了过去。
张定边看着他疯魔的背影,又看了看火光中厮杀的人群,忽然觉得浑身力气都被抽干了。他慢慢摘下腰间的佩剑,扔在地上——那是当年陈友谅送他的,剑鞘上刻着“兄弟”二字。
混乱中,一个年轻工匠被“苍狼卫”的长矛刺穿了胸膛,他倒在地上,眼睛却死死盯着那艘未完工的“混江龙”,嘴唇翕动着,像是在说什么。张定边走过去,俯下身,才听清他气若游丝的声音:“我爹……是被抓来打桩淹死的……我娘……还在牢里……”
张定边闭上眼睛,两行清泪顺着脸颊滑落。他知道,这艘耗尽武昌人力物力的巨舰,从来都不是什么救命稻草,而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火烧了整整一夜,等火光熄灭时,军械坊已成一片焦土。“混江龙”的龙骨被烧得焦黑,断成了三截,像条死透的巨蟒。陈友谅坐在废墟上,手里攥着半截烧弯的船钉,指甲深深嵌进掌心,渗出血来。
“主公,”张定边递过来一封箭书,是从城墙外射进来的,“朱元璋的使者又来了。”
陈友谅一把抢过箭书,扯开一看,上面只有寥寥数语:“友谅兄,武昌已困,百姓嗷嗷待哺。若降,可保一城性命;若战,鄱阳湖便是你的坟茔。”落款是“朱元璋”三个字,笔锋沉稳,透着不容置疑的底气。
陈友谅将箭书揉成一团,狠狠塞进嘴里嚼,纸渣划破了嘴角,渗出血丝。他忽然笑了,笑声在空旷的废墟上回荡,凄厉得像夜枭啼哭:“朱元璋……你想让我降?做梦!”
他猛地站起来,对着残垣断壁大喊:“传我命令!把剩下的木料、铁器都搬到江边,就算用木板钉,也要给我钉出二十艘战船!我陈友谅就是战死在鄱阳湖里,也绝不会给姓朱的当俘虏!”
远处,长江的水流声隐隐传来,像是在为这场注定徒劳的挣扎,奏响哀歌。张定边望着陈友谅决绝的背影,又看了看武昌城头那面被硝烟熏得发黑的“汉”字旗,忽然觉得,这面旗,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三日后,二十艘用木板草草钉成的战船终于下水,最大的不过五丈长,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陈友谅站在最前面的“怒蛟”号上,穿着那身被火星烫出无数破洞的甲胄,手里举着“汉”字大旗。
“弟兄们,”他的声音嘶哑却带着一股狠劲,“今日咱们出鄱阳湖,让朱元璋瞧瞧,我陈友谅的弟兄,不是孬种!打赢了,咱们回武昌喝庆功酒;打输了,咱们就一起喂鱼!”
“喂鱼!喂鱼!”“苍狼卫”的士兵们举着刀呐喊,只是声音里没什么底气,不少人偷偷望着岸边——那里,他们的妻儿被“铁甲卫”押着,像一串待宰的羔羊。
张定边最后一个登船,他回头望了眼武昌城,城墙下的难民正伸长脖子望着他们,眼神里没有期盼,只有麻木。他忽然想起李师傅临死前的话:“战船再大,护不住百姓,又有什么用?”
船帆升起,破旧的帆布在风中发出“哗啦”的哀鸣。二十艘战船像一群受伤的水鸟,摇摇晃晃驶进鄱阳湖。远处,朱元璋的水师已经列阵等候,“天枢号”的桅杆上,“明”字大旗在阳光下猎猎作响,仿佛早已预见了这场战斗的结局。
陈友谅站在船头,望着越来越近的敌军船队,忽然拔出刀指向天空:“朱元璋!今日要么你死,要么我亡!”
风声里,隐约传来朱元璋军队的呐喊,整齐而响亮,像一阵席卷湖面的狂风。陈友谅握紧了刀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挣扎了,无论输赢,鄱阳湖的水,终将记下这场逐鹿江南的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