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启-《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

  应天府的皇宫,太和殿内庄严肃穆。朱元璋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扫过阶下肃立的文武百官。殿外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却掩不住一丝凝重。

  “诸位爱卿,”朱元璋的声音沉稳有力,打破了殿内的寂静,“自驱逐沙俄联军以来,我大明虽暂得安宁,但边境隐患未除,民生待兴。若想长治久安,必须有长远之策。”

  站在最前列的徐达上前一步,抱拳道:“陛下圣明。经此一战,我大明虽国力大增,但也损耗不小。北疆土地荒芜,流民亟待安置;沿海商路虽通,却需重整;军械火器虽利,仍有改进空间。”

  朱元璋微微颔首,从龙椅旁拿起一本厚厚的奏章,缓缓道:“朕夜观星象,昼思国事,草拟了这份《第二个五年规划》,今日便与诸位商议。”

  他将奏章递给身旁的太监,由太监转呈给徐达,再依次传阅。百官接过奏章,神色愈发郑重,不时抬头看向朱元璋,眼中带着敬佩与期待。

  “此计划分三大部分:强军、安邦、富民。”朱元璋站起身,走到殿中,声音铿锵,“先说强军。”

  他目光转向兵部尚书,道:“兵部需重新调配兵力,将内地冗余驻军调往北疆、西域及沿海卫所。北疆需增兵三万,由常峰统领,在漠北修建十座烽火台,连接原有防线,形成纵深防御。”

  常峰出列领命:“臣遵旨!臣定会严把练兵关,确保北疆固若金汤。”这位常遇春的后人,继承了先祖的勇猛,此刻腰杆挺得笔直,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西域方面,”朱元璋继续道,“徐天德所率西路军需留驻五千兵力,在哈密、吐鲁番等地设立军屯,一边屯田,一边戍边,既解粮草之忧,又能震慑西域诸国。”

  徐天德上前一步,沉声道:“陛下,西域多沙漠戈壁,军屯难度不小。臣恳请调拨一批耐旱作物种子,并派农技官随行指导。”

  “准。”朱元璋点头,“户部即刻调拨土豆、玉米种子各千石,再从工部选派十名精通农务的官员,随你前往西域。”

  谈及沿海防务,朱元璋看向水师提督:“沿海卫所需增配新式战船五十艘,皆需配备改良后的弗朗机炮。蓝凌所率东路军余部,改编为沿海巡防营,分驻登州、泉州、广州三地,严防倭寇及西洋海盗卷土重来。”

  蓝凌的儿子蓝岳出列应道:“臣请旨,在广州设立造船厂,招募能工巧匠,改良战船工艺。臣听闻西洋战船采用龙骨结构,稳定性远胜我朝船只,臣想派人学习仿制。”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可。朕准你选拔百名工匠,随明年的朝贡使团前往西洋,务必将其技艺学透。但切记,不可照搬,需结合我朝实情改良。”

  “臣遵旨!”

  强军规划商议毕,朱元璋话锋一转,谈及朝堂治理:“安邦之本,在于吏治清明。”他看向吏部尚书,“自今日起,三年一次的官员考核改为两年一次,考核标准新增‘民生改善’‘水利兴修’两项。凡考核不合格者,轻则降职,重则罢黜!”

  吏部尚书连忙应下:“臣定会严格执行,绝不姑息养奸。”

  “还有言路,”朱元璋目光扫过都察院御史们,“朕要广开言路,允许官员百姓上书言事。都察院需设立‘鸣冤鼓’,凡有冤情或献策者,皆可击鼓,御史需当日受理,不得推诿。”

  一位老御史颤巍巍出列:“陛下,此举虽好,但恐有刁民诬告,扰乱朝纲。”

  朱元璋摆摆手:“诬告者,按律治罪便是。但绝不能因噎废食,让忠言被埋没。”他顿了顿,语气愈发严厉,“朕听闻,有些地方官勾结乡绅,欺压百姓,侵占良田。户部、刑部即刻联合巡查,凡查实者,抄家问斩,家产充公,用以救济灾民!”

  殿内百官心中一凛,皆知陛下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最后谈及富民,朱元璋的语气缓和了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户部需牵头,在全国范围内丈量土地,核实户籍,确保赋税公平。同时,在北疆、西域等新收复之地,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免赋税三年,鼓励流民开垦荒地。”

  户部尚书出列道:“陛下,丈量土地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恐难在一年内完成。”

  “无妨,”朱元璋道,“五年之内完成即可。但每丈量一处,需将土地名册公示三日,允许百姓核对,如有差错,即刻更正。”

  他又看向工部尚书:“工部需牵头修缮南北大运河,疏通淤塞河段,确保漕运畅通。同时,在各地修建水利工程,尤其是黄河、淮河沿岸,需加固堤坝,防治水患。”

  “臣遵旨。”

  “还有商路,”朱元璋看向礼部尚书,“需重启丝绸之路,派使者前往西域诸国,告知我朝通商之意。在兰州、酒泉等地设立互市,允许西域商人前来交易,关税减免三成。”

  商议持续了整整一天,从清晨直到日暮西沉。当最后一项条款敲定,百官皆是面露疲惫,却又难掩激动。

  散朝后,朱元璋留下徐达、常峰、蓝岳等人,在御书房继续商议细节。

  徐达看着规划书,感慨道:“陛下,此计划若能顺利推行,我大明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盛世。”

  朱元璋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任重而道远啊。强军,是为了守护这份安宁;安邦,是为了稳固这份基业;富民,才是最终的目的。”他看向常峰,“北疆练兵,切不可扰民,军屯所得,需与当地百姓共享。”

  常峰点头:“臣明白。臣会让士兵与百姓一同劳作,秋收时按比例分配,绝不让百姓吃亏。”

  蓝岳则问道:“陛下,改良战船一事,臣想从葡萄牙商人那里购买几门新式火炮,拆解研究,不知可否?”

  “可以,”朱元璋道,“但需派人严加看管,不得让其知晓我朝意图。同时,让火器营的工匠同步研究,争取早日仿制成功。”

  夜色渐深,御书房的灯光却依旧明亮。朱元璋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这五年计划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有信心,带领着大明,一步步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而此时,遥远的莫斯科,沙俄残余贵族正聚集在破败的城堡里,听闻明朝开启新的五年计划,眼中闪过一丝恐惧,随即被不甘与怨毒取代。他们低声商议着,一封封密信从城堡寄出,跨越重洋,飞向欧洲各国……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