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的冬阳透过奉天殿的窗棂,在金砖地面上投下狭长的光影。朱元璋握着一份厚厚的奏折,指腹摩挲着封皮上“五年计划成效总览”七个朱字,殿内静得能听见铜壶滴漏的“嘀嗒”声。
“徐天德,”他扬声唤道,门外立刻传来甲胄碰撞的脆响,西路军主帅徐天德大步而入,玄色披风上还沾着西域的沙尘,“新疆的棉田收了多少?”
徐天德单膝跪地,双手呈上账册:“回陛下,今年西域新开垦的八千亩棉田,亩产达三石有余,比内地还高了两成。臣让人把棉籽榨了油,饼粕喂牲口,连牧民都说‘这白花花的果子比羊粪还养地’。”他顿了顿,从怀中掏出个棉布小包,“这是用西域新棉织的布,臣让织工掺了羊毛,比绸缎还暖。”
朱元璋接过布包,指尖抚过细密的纹路,忽然笑了:“当年你祖父徐达在漠北冻得直搓手,说要是有这布,能多杀三个元兵。”殿内众人都笑了,徐天德却红了脸——他祖父的旧事,陛下竟还记得这般清楚。
“常峰,”朱元璋转向中路军主帅,“蒙古的马场扩建得如何?”
常峰起身时,腰间的玉佩撞出清响:“回陛下,臣在克鲁伦河沿岸建了十二座马场,今年新添的马驹有两千三百匹。最可喜的是,我们让蒙古牧人用马奶喂驹,存活率比内地高了三成。”他招手让亲兵抬进个木架,上面拴着匹神骏的白马,“这是‘踏雪’,前日猎得的野马驯化的,能日行千里。”
白马扬蹄长嘶,朱元璋却盯着马厩账册:“草料够吗?别让牧民觉得我们占了他们的草场。”
“臣按陛下的意思,每匹马每月给牧民五斗米作为补偿,他们现在见了我们的人,老远就杀羊备酒。”常峰笑着说,“上个月还有个蒙古部落主动来投,说要跟着大明军队学打铁。”
殿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蓝凌掀帘而入,她的银甲上沾着冰凌——刚从黑龙江前线赶回,肩头的箭伤还裹着纱布。“陛下,东路军捷报!”她将一份战报高举过顶,“我们在精奇里江畔击溃沙俄残部,俘虏了他们的火器营统领,还缴获了二十门铜炮!”
朱元璋接过战报,目光落在“俘虏安置”一栏:“那些沙俄工匠肯不肯归降?”
“起初抵死不从,”蓝凌解下腰间的火枪,枪身刻着俄文字母,“臣让他们看我们造的燧发枪,比他们的火绳枪快三倍,他们就服了。现在正跟着咱们的工匠学造开花弹呢,有个老工匠还说,要把女儿嫁给咱们的铁匠。”
众人正笑谈间,户部尚书捧着账本进来,脸上堆着笑:“陛下,今年的税银比去年多了三成,光是西域的皮毛和东北的人参,就够支付军队半年的军饷了。”他指着账册上的红圈,“还有江南的丝绸,卖到波斯能赚十倍利,那些波斯商人说,穿大明的丝绸,在巴格达能当贵族。”
朱元璋却指着“流民安置”一页:“山东迁去黑龙江的百姓,房子盖好了吗?别让他们在冬天冻着。”
“都盖了土坯房,还砌了火墙,”户部尚书连忙回道,“臣让人送去了二十万片瓦,不够的话,开春再烧。”
正说着,翰林院学士捧着新修的《大明律》进来,书页上用朱笔圈着新增的条文:“陛下,新补充的‘边地贸易法’已经定稿,规定汉人与各族交易需用官制秤,还得有翻译在场作证,免得吃亏。”
朱元璋翻到“民族通婚”一条,眉头微蹙:“写清楚,不许强娶强嫁,违者按律处置。咱们要的是人心,不是仇人。”
午后的阳光暖了些,朱元璋让内侍搬来炭盆,对众人说:“五年计划虽有成效,但不能松劲。徐天德,你明年在西域修条驰道,从哈密到伊犁,方便商队往来;常峰,蒙古的铁矿要抓紧开采,别总从内地运铁;蓝凌,黑龙江的驿站该建了,冬天送信太苦。”
他看着殿外操练的士兵,他们的铠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有汉人、蒙古人、甚至还有几个高鼻梁的沙俄降兵。“告诉将士们,”朱元璋的声音透过窗棂传出去,“大明的土地,不是靠抢来的,是靠种出来、织出来、打出来的。只要好好干,不管是谁,都是大明的百姓。”
徐天德望着西域方向,那里的棉田正被白雪覆盖,明年开春,定会抽出新苗;常峰想起蒙古草原上的马场,小马驹正跟着母马在雪地里奔跑;蓝凌摩挲着手中的火枪,枪身上的冰碴正在融化——她知道,黑龙江的冰层下,鱼群正在游动,就像这片土地下涌动的生机。
傍晚时分,朱元璋独自登上城楼,望着万家灯火。应天府的秦淮河上,画舫的歌声顺着风飘过来,与边地传来的胡笳声交织在一起。他从袖中掏出一张地图,上面用红笔标出了新修的驿站、马场、棉田,像一颗颗星星,在大明的疆域上闪烁。
“还不够。”他对着暮色低语,指尖划过西域以西的空白处,“明年,要让丝绸之路的驼铃,比元朝时更响。”
城楼的角铃在风中轻响,像是在应和他的话。远处的军营里,传来整齐的口号声,那是新兵在操练,他们的声音里,有汉话,有蒙古话,还有刚学会的几句汉语,却都喊得一样响亮。
“徐天德,”他扬声唤道,门外立刻传来甲胄碰撞的脆响,西路军主帅徐天德大步而入,玄色披风上还沾着西域的沙尘,“新疆的棉田收了多少?”
徐天德单膝跪地,双手呈上账册:“回陛下,今年西域新开垦的八千亩棉田,亩产达三石有余,比内地还高了两成。臣让人把棉籽榨了油,饼粕喂牲口,连牧民都说‘这白花花的果子比羊粪还养地’。”他顿了顿,从怀中掏出个棉布小包,“这是用西域新棉织的布,臣让织工掺了羊毛,比绸缎还暖。”
朱元璋接过布包,指尖抚过细密的纹路,忽然笑了:“当年你祖父徐达在漠北冻得直搓手,说要是有这布,能多杀三个元兵。”殿内众人都笑了,徐天德却红了脸——他祖父的旧事,陛下竟还记得这般清楚。
“常峰,”朱元璋转向中路军主帅,“蒙古的马场扩建得如何?”
常峰起身时,腰间的玉佩撞出清响:“回陛下,臣在克鲁伦河沿岸建了十二座马场,今年新添的马驹有两千三百匹。最可喜的是,我们让蒙古牧人用马奶喂驹,存活率比内地高了三成。”他招手让亲兵抬进个木架,上面拴着匹神骏的白马,“这是‘踏雪’,前日猎得的野马驯化的,能日行千里。”
白马扬蹄长嘶,朱元璋却盯着马厩账册:“草料够吗?别让牧民觉得我们占了他们的草场。”
“臣按陛下的意思,每匹马每月给牧民五斗米作为补偿,他们现在见了我们的人,老远就杀羊备酒。”常峰笑着说,“上个月还有个蒙古部落主动来投,说要跟着大明军队学打铁。”
殿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蓝凌掀帘而入,她的银甲上沾着冰凌——刚从黑龙江前线赶回,肩头的箭伤还裹着纱布。“陛下,东路军捷报!”她将一份战报高举过顶,“我们在精奇里江畔击溃沙俄残部,俘虏了他们的火器营统领,还缴获了二十门铜炮!”
朱元璋接过战报,目光落在“俘虏安置”一栏:“那些沙俄工匠肯不肯归降?”
“起初抵死不从,”蓝凌解下腰间的火枪,枪身刻着俄文字母,“臣让他们看我们造的燧发枪,比他们的火绳枪快三倍,他们就服了。现在正跟着咱们的工匠学造开花弹呢,有个老工匠还说,要把女儿嫁给咱们的铁匠。”
众人正笑谈间,户部尚书捧着账本进来,脸上堆着笑:“陛下,今年的税银比去年多了三成,光是西域的皮毛和东北的人参,就够支付军队半年的军饷了。”他指着账册上的红圈,“还有江南的丝绸,卖到波斯能赚十倍利,那些波斯商人说,穿大明的丝绸,在巴格达能当贵族。”
朱元璋却指着“流民安置”一页:“山东迁去黑龙江的百姓,房子盖好了吗?别让他们在冬天冻着。”
“都盖了土坯房,还砌了火墙,”户部尚书连忙回道,“臣让人送去了二十万片瓦,不够的话,开春再烧。”
正说着,翰林院学士捧着新修的《大明律》进来,书页上用朱笔圈着新增的条文:“陛下,新补充的‘边地贸易法’已经定稿,规定汉人与各族交易需用官制秤,还得有翻译在场作证,免得吃亏。”
朱元璋翻到“民族通婚”一条,眉头微蹙:“写清楚,不许强娶强嫁,违者按律处置。咱们要的是人心,不是仇人。”
午后的阳光暖了些,朱元璋让内侍搬来炭盆,对众人说:“五年计划虽有成效,但不能松劲。徐天德,你明年在西域修条驰道,从哈密到伊犁,方便商队往来;常峰,蒙古的铁矿要抓紧开采,别总从内地运铁;蓝凌,黑龙江的驿站该建了,冬天送信太苦。”
他看着殿外操练的士兵,他们的铠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有汉人、蒙古人、甚至还有几个高鼻梁的沙俄降兵。“告诉将士们,”朱元璋的声音透过窗棂传出去,“大明的土地,不是靠抢来的,是靠种出来、织出来、打出来的。只要好好干,不管是谁,都是大明的百姓。”
徐天德望着西域方向,那里的棉田正被白雪覆盖,明年开春,定会抽出新苗;常峰想起蒙古草原上的马场,小马驹正跟着母马在雪地里奔跑;蓝凌摩挲着手中的火枪,枪身上的冰碴正在融化——她知道,黑龙江的冰层下,鱼群正在游动,就像这片土地下涌动的生机。
傍晚时分,朱元璋独自登上城楼,望着万家灯火。应天府的秦淮河上,画舫的歌声顺着风飘过来,与边地传来的胡笳声交织在一起。他从袖中掏出一张地图,上面用红笔标出了新修的驿站、马场、棉田,像一颗颗星星,在大明的疆域上闪烁。
“还不够。”他对着暮色低语,指尖划过西域以西的空白处,“明年,要让丝绸之路的驼铃,比元朝时更响。”
城楼的角铃在风中轻响,像是在应和他的话。远处的军营里,传来整齐的口号声,那是新兵在操练,他们的声音里,有汉话,有蒙古话,还有刚学会的几句汉语,却都喊得一样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