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的晨雾还没散尽,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像一头沉睡着的巨兽。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三世站在宫殿的露台上,指尖捏着一封皱巴巴的信——那是明朝使臣昨夜送来的,信上盖着鲜红的“大明皇帝宝”印玺,墨迹里还透着松烟的清香。
“陛下,欧盟的使者已经在殿外等了一个时辰了。”内侍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颤抖。穆罕默德三世没回头,目光掠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帆船,那些船桅杆上飘着荷兰的三色旗、西班牙的黄十字旗,像一群叮在肥肉上的苍蝇。
“让他们等着。”他把信塞进袖袋,指尖触到里面另一封羊皮纸信,那是欧盟送来的,封蜡上印着交叉的长枪与橄榄枝——他们新刻的徽章,倒像是从十字军的盾牌上扒下来的图案。
殿内的地砖凉得刺骨。欧盟使团团长、西班牙公爵阿尔瓦雷斯正用银质手杖敲着地面,靴底碾过地上的波斯地毯,留下浅浅的印子。他身后站着荷兰商人范德堡,怀里揣着一卷图纸,据说是阿姆斯特丹工匠设计的新式水磨;还有法国骑士德·拉·图尔,铠甲上的鎏金在晨光里晃眼,腰间的佩剑鞘上镶着红宝石——那是路易十四赐的,此刻却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坐立难安。
“苏丹陛下这是故意怠慢我们。”德·拉·图尔的法语里裹着怒火,“上次在安卡拉,明军的骑兵冲垮我们阵线时,怎么没见他这么摆架子?若不是我们的火枪手顶住了左翼,他早成了明军的阶下囚!”
范德堡扯了扯他的衣袖,压低声音:“骑士大人,别忘了我们是来谈援助的。伊斯坦布尔的城墙需要重砌,金角湾的造船厂得扩建,这些都得用银子说话。”他摸了摸怀里的图纸,“我带来的水磨图纸,能让粮食加工效率翻倍,这可比明军送的那些锄头有用多了。”
阿尔瓦雷斯突然抬手,示意他们安静。殿外传来脚步声,穆罕默德三世的身影出现在拱门后,他没穿朝服,只裹着件深紫色的丝绒长袍,腰间系着条金线腰带——那是洪武皇帝上次派徐达送来的礼物,据说是江南织造局的手艺。
“公爵大人远道而来,辛苦。”穆罕默德三世的汉语带着点陕西口音,那是跟明朝驻土耳其的通事学的,“不过我这里刚收到消息,明军的工匠队已经过了安纳托利亚高原,领头的是刘伯温先生的弟子,据说带着新式的夯土工具,能让城墙更结实。”
阿尔瓦雷斯的脸僵了一下,随即挤出笑容:“陛下难道忘了?明军的夯土再结实,能挡得住火炮吗?我们欧盟可以提供二十门最新式的臼炮,荷兰造的,射程比安卡拉战役时远三成。”他拍了拍手,两个随从抬着个木箱进来,打开时露出黝黑的炮管,炮身上还刻着螺旋纹。
“臼炮?”穆罕默德三世走到木箱前,指尖敲了敲炮管,“去年在加里波利,你们的炮手把炮弹都打到自己人阵地上了,还敢提?”他转身看向范德堡,“荷兰先生的水磨确实不错,但明军说,他们带来的曲辕犁,能让耕地效率提高一倍,还不用牛拉——用风力。”
范德堡的脸瞬间白了:“风力犁?那不可能!风时有时无,怎么耕地?”
“所以他们还带了水车图纸。”穆罕默德三世从袖袋里掏出张纸,摊在案上,“你看,这是徐达将军派人画的,说叫‘龙骨水车’,靠脚踏就能抽水,比你们的水磨省人力多了。”
德·拉·图尔猛地站起来,佩剑“噌”地出鞘半寸:“陛下是要选明朝?别忘了,你们的骑兵盔甲,用的可是米兰的锻造技术!你们的火枪,枪管是我们西班牙工匠镗的!”
“但你们的商人,把我们的棉花以三倍价格卖给威尼斯。”穆罕默德三世的声音冷下来,“上个月,你们的船队还在塞浦路斯劫了我们的香料船。”他拿起欧盟的羊皮纸信,晃了晃,“你们说要帮我们重建,却要我们把黑海的捕鱼权让给热那亚人,这就是你们的援助?”
阿尔瓦雷斯的银手杖在地上顿了顿:“陛下,欧盟的舰队能保护你们的商船不被明军劫掠。明朝现在对你们笑,不过是想利用你们牵制我们。等他们占了小亚细亚,下一个就是君士坦丁堡!”
“至少他们送来的粮食没掺沙子。”穆罕默德三世走到殿门口,对着外面喊了声,几个穿着青布短褂的人走了进来,为首的是个留着山羊胡的中年人,袖口绣着“明”字——那是明朝派来的通事,姓郑,据说跟着郑和出过洋。
“郑通事,”穆罕默德三世指着案上的图纸,“跟他们说说,你们的工匠队带了多少人?”
郑通事拱手道:“回苏丹陛下,一共三百人,分三队:一队是泥水匠,带了新制的‘灌浆器’,能让城墙灰缝更严实;一队是铁匠,带了煤炉和风箱,说能打出更韧的铁条;还有一队是农匠,除了曲辕犁,还带了新培育的稻种,说在安纳托利亚也能种。”他转向欧盟使团,脸上带着客气的笑意,“各位大人带来的臼炮虽好,但重建都城,终究还是民生要紧,您说呢?”
范德堡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他的水磨图纸上,确实没提怎么解决农民挨饿的问题。
阿尔瓦雷斯盯着郑通事袖口的“明”字,突然冷笑:“民生?等明军的骑兵踩过你们的麦田,看你们还怎么谈民生!去年在安卡拉,是谁的骑兵把麦田踏成了泥地?”
“那是误会。”郑通事依旧笑着,“当时是为了包抄欧盟的侧翼,迫不得已。事后徐达将军已经赔了两千石粮食,还派了农匠来教当地人补种荞麦——那些荞麦,上个月已经收割了,苏丹陛下尝过的。”
穆罕默德三世点点头,从怀里摸出个荞麦饼,掰了块放进嘴里:“味道不错,比你们的黑面包软和。”
德·拉·图尔的脸涨成了猪肝色,手按在剑柄上,指节发白。阿尔瓦雷斯按住他的肩,缓缓站起身:“看来陛下心里已经有了主意。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多打扰。只是提醒陛下,欧盟的舰队就在马尔马拉海,随时可以提供‘保护’。”他特意加重了“保护”两个字,银手杖划过地毯,留下一道深深的痕迹。
他们走后,郑通事才道:“陛下,其实那稻种还没试过在安纳托利亚种植,刘伯温先生说,得先试种一年,看看能不能适应气候。”
穆罕默德三世大笑起来:“朕知道。但对付那些欧洲人,就得用点心思。”他拿起明军的信,上面写着朱元璋的承诺:“助土重建,不图回报,唯愿商旅畅通,互市兴旺。”字迹苍劲,倒像是朱元璋亲笔写的。
三日后,伊斯坦布尔的城墙下热闹起来。明朝工匠队的青布旗帜和土耳其的新月旗一起飘着,泥水匠们正用“灌浆器”往墙缝里灌灰浆——那东西像个大铜壶,按压把手就能把灰浆挤进去,比用抹子快多了。铁匠炉的风箱“呼嗒呼嗒”响,火星溅在地上,跟土耳其铁匠的铜锤声混在一起。
范德堡站在金角湾的码头上,看着明军农匠教当地人安装龙骨水车。那水车真奇怪,几个人踩着踏板,水就顺着木槽流进了菜地,比荷兰的风车省地方多了。他怀里的水磨图纸被海风卷得哗哗响,像在嘲笑他的多余。
阿尔瓦雷斯在旗舰上望着城墙,那里新砌的部分比旧墙白亮,像条玉带。他对身边的副官道:“给马德里发信,让他们再派些农匠来,就说……我们也愿意教土耳其人种地。”
副官愣了:“大人,我们的农匠只会种橄榄和葡萄……”
“那就让他们学!”阿尔瓦雷斯的银手杖敲在甲板上,“明朝能教,我们为什么不能?告诉农匠,学不会就别回来!”
夕阳把博斯普鲁斯海峡染成了金红色。穆罕默德三世站在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下,看着远处明军工匠和土耳其人一起抬着石料,突然觉得,或许这场重建,不只是为了修复城墙。郑通事刚才送来本《农政全书》,封面上写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虽不太懂汉文,却觉得这话比欧盟的羊皮纸信实在多了。
远处传来孩童的笑声,是几个土耳其小孩在追明军工匠手里的风筝——那风筝做得像只大鸟,翅膀上还画着大明的龙纹,在暮色里飞得老高,比欧盟舰队的桅杆还高。
“陛下,欧盟的使者已经在殿外等了一个时辰了。”内侍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颤抖。穆罕默德三世没回头,目光掠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帆船,那些船桅杆上飘着荷兰的三色旗、西班牙的黄十字旗,像一群叮在肥肉上的苍蝇。
“让他们等着。”他把信塞进袖袋,指尖触到里面另一封羊皮纸信,那是欧盟送来的,封蜡上印着交叉的长枪与橄榄枝——他们新刻的徽章,倒像是从十字军的盾牌上扒下来的图案。
殿内的地砖凉得刺骨。欧盟使团团长、西班牙公爵阿尔瓦雷斯正用银质手杖敲着地面,靴底碾过地上的波斯地毯,留下浅浅的印子。他身后站着荷兰商人范德堡,怀里揣着一卷图纸,据说是阿姆斯特丹工匠设计的新式水磨;还有法国骑士德·拉·图尔,铠甲上的鎏金在晨光里晃眼,腰间的佩剑鞘上镶着红宝石——那是路易十四赐的,此刻却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坐立难安。
“苏丹陛下这是故意怠慢我们。”德·拉·图尔的法语里裹着怒火,“上次在安卡拉,明军的骑兵冲垮我们阵线时,怎么没见他这么摆架子?若不是我们的火枪手顶住了左翼,他早成了明军的阶下囚!”
范德堡扯了扯他的衣袖,压低声音:“骑士大人,别忘了我们是来谈援助的。伊斯坦布尔的城墙需要重砌,金角湾的造船厂得扩建,这些都得用银子说话。”他摸了摸怀里的图纸,“我带来的水磨图纸,能让粮食加工效率翻倍,这可比明军送的那些锄头有用多了。”
阿尔瓦雷斯突然抬手,示意他们安静。殿外传来脚步声,穆罕默德三世的身影出现在拱门后,他没穿朝服,只裹着件深紫色的丝绒长袍,腰间系着条金线腰带——那是洪武皇帝上次派徐达送来的礼物,据说是江南织造局的手艺。
“公爵大人远道而来,辛苦。”穆罕默德三世的汉语带着点陕西口音,那是跟明朝驻土耳其的通事学的,“不过我这里刚收到消息,明军的工匠队已经过了安纳托利亚高原,领头的是刘伯温先生的弟子,据说带着新式的夯土工具,能让城墙更结实。”
阿尔瓦雷斯的脸僵了一下,随即挤出笑容:“陛下难道忘了?明军的夯土再结实,能挡得住火炮吗?我们欧盟可以提供二十门最新式的臼炮,荷兰造的,射程比安卡拉战役时远三成。”他拍了拍手,两个随从抬着个木箱进来,打开时露出黝黑的炮管,炮身上还刻着螺旋纹。
“臼炮?”穆罕默德三世走到木箱前,指尖敲了敲炮管,“去年在加里波利,你们的炮手把炮弹都打到自己人阵地上了,还敢提?”他转身看向范德堡,“荷兰先生的水磨确实不错,但明军说,他们带来的曲辕犁,能让耕地效率提高一倍,还不用牛拉——用风力。”
范德堡的脸瞬间白了:“风力犁?那不可能!风时有时无,怎么耕地?”
“所以他们还带了水车图纸。”穆罕默德三世从袖袋里掏出张纸,摊在案上,“你看,这是徐达将军派人画的,说叫‘龙骨水车’,靠脚踏就能抽水,比你们的水磨省人力多了。”
德·拉·图尔猛地站起来,佩剑“噌”地出鞘半寸:“陛下是要选明朝?别忘了,你们的骑兵盔甲,用的可是米兰的锻造技术!你们的火枪,枪管是我们西班牙工匠镗的!”
“但你们的商人,把我们的棉花以三倍价格卖给威尼斯。”穆罕默德三世的声音冷下来,“上个月,你们的船队还在塞浦路斯劫了我们的香料船。”他拿起欧盟的羊皮纸信,晃了晃,“你们说要帮我们重建,却要我们把黑海的捕鱼权让给热那亚人,这就是你们的援助?”
阿尔瓦雷斯的银手杖在地上顿了顿:“陛下,欧盟的舰队能保护你们的商船不被明军劫掠。明朝现在对你们笑,不过是想利用你们牵制我们。等他们占了小亚细亚,下一个就是君士坦丁堡!”
“至少他们送来的粮食没掺沙子。”穆罕默德三世走到殿门口,对着外面喊了声,几个穿着青布短褂的人走了进来,为首的是个留着山羊胡的中年人,袖口绣着“明”字——那是明朝派来的通事,姓郑,据说跟着郑和出过洋。
“郑通事,”穆罕默德三世指着案上的图纸,“跟他们说说,你们的工匠队带了多少人?”
郑通事拱手道:“回苏丹陛下,一共三百人,分三队:一队是泥水匠,带了新制的‘灌浆器’,能让城墙灰缝更严实;一队是铁匠,带了煤炉和风箱,说能打出更韧的铁条;还有一队是农匠,除了曲辕犁,还带了新培育的稻种,说在安纳托利亚也能种。”他转向欧盟使团,脸上带着客气的笑意,“各位大人带来的臼炮虽好,但重建都城,终究还是民生要紧,您说呢?”
范德堡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他的水磨图纸上,确实没提怎么解决农民挨饿的问题。
阿尔瓦雷斯盯着郑通事袖口的“明”字,突然冷笑:“民生?等明军的骑兵踩过你们的麦田,看你们还怎么谈民生!去年在安卡拉,是谁的骑兵把麦田踏成了泥地?”
“那是误会。”郑通事依旧笑着,“当时是为了包抄欧盟的侧翼,迫不得已。事后徐达将军已经赔了两千石粮食,还派了农匠来教当地人补种荞麦——那些荞麦,上个月已经收割了,苏丹陛下尝过的。”
穆罕默德三世点点头,从怀里摸出个荞麦饼,掰了块放进嘴里:“味道不错,比你们的黑面包软和。”
德·拉·图尔的脸涨成了猪肝色,手按在剑柄上,指节发白。阿尔瓦雷斯按住他的肩,缓缓站起身:“看来陛下心里已经有了主意。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多打扰。只是提醒陛下,欧盟的舰队就在马尔马拉海,随时可以提供‘保护’。”他特意加重了“保护”两个字,银手杖划过地毯,留下一道深深的痕迹。
他们走后,郑通事才道:“陛下,其实那稻种还没试过在安纳托利亚种植,刘伯温先生说,得先试种一年,看看能不能适应气候。”
穆罕默德三世大笑起来:“朕知道。但对付那些欧洲人,就得用点心思。”他拿起明军的信,上面写着朱元璋的承诺:“助土重建,不图回报,唯愿商旅畅通,互市兴旺。”字迹苍劲,倒像是朱元璋亲笔写的。
三日后,伊斯坦布尔的城墙下热闹起来。明朝工匠队的青布旗帜和土耳其的新月旗一起飘着,泥水匠们正用“灌浆器”往墙缝里灌灰浆——那东西像个大铜壶,按压把手就能把灰浆挤进去,比用抹子快多了。铁匠炉的风箱“呼嗒呼嗒”响,火星溅在地上,跟土耳其铁匠的铜锤声混在一起。
范德堡站在金角湾的码头上,看着明军农匠教当地人安装龙骨水车。那水车真奇怪,几个人踩着踏板,水就顺着木槽流进了菜地,比荷兰的风车省地方多了。他怀里的水磨图纸被海风卷得哗哗响,像在嘲笑他的多余。
阿尔瓦雷斯在旗舰上望着城墙,那里新砌的部分比旧墙白亮,像条玉带。他对身边的副官道:“给马德里发信,让他们再派些农匠来,就说……我们也愿意教土耳其人种地。”
副官愣了:“大人,我们的农匠只会种橄榄和葡萄……”
“那就让他们学!”阿尔瓦雷斯的银手杖敲在甲板上,“明朝能教,我们为什么不能?告诉农匠,学不会就别回来!”
夕阳把博斯普鲁斯海峡染成了金红色。穆罕默德三世站在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下,看着远处明军工匠和土耳其人一起抬着石料,突然觉得,或许这场重建,不只是为了修复城墙。郑通事刚才送来本《农政全书》,封面上写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虽不太懂汉文,却觉得这话比欧盟的羊皮纸信实在多了。
远处传来孩童的笑声,是几个土耳其小孩在追明军工匠手里的风筝——那风筝做得像只大鸟,翅膀上还画着大明的龙纹,在暮色里飞得老高,比欧盟舰队的桅杆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