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钦天监的铜壶滴漏刚过辰时,刘伯温就带着几个钦天监博士候在文华殿外。他手里捧着个锦盒,盒里装着本羊皮封面的书,是上个月从欧洲传教士利玛窦那里换来的《几何原本》,书页边缘已被他翻得起了毛边。
“刘先生,陛下今儿个怕是要晚些,”内侍悄声通报,“刚从火器营回来,正对着新造的佛郎机炮发火呢。”
刘伯温点点头,指尖在锦盒上轻轻敲着。他懂朱元璋的脾气——上月明军在土耳其边境遭遇欧盟的新式火枪,射程比神机营的鸟铳远了两丈,回来后朱元璋就把工部的工匠骂了三天,勒令三个月内必须仿制出来。
“让开让开!陛下驾到!”
朱元璋穿着常服,龙纹盘领窄袖袍上沾着点黑灰,显然是刚摆弄过火器。他看见刘伯温,脸色缓和了些:“伯温,你要的《坤舆万国全图》摹好了?”
“回陛下,已摹三份,”刘伯温递上锦盒,“不过今日有更要紧的东西。”他打开盒子,露出《几何原本》,“此乃泰西算学之精要,其中‘点线面体’之论,比《九章算术》更显条理,若用于营造、军械,可精准百倍。”
朱元璋拿起书,随手翻了两页,眉头皱起来:“这鬼画符似的字,谁认得?”
“利玛窦已译出前六卷,臣带了译稿。”刘伯温从随从手里接过另一本册子,“您看这‘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两直角’,用此理校准城墙夹角,可让垛口射击角度无一丝偏差。”
这时,徐达掀帘进来,甲胄上还带着霜气——他刚从北方巡边回来。“陛下,刘先生,”他把一份奏折拍在案上,“欧盟在荷兰造了种‘风车’,不用水不用牛,靠风就能磨面、抽水,咱们沿海军营要是用上,粮草转运能省一半人力!”
朱元璋眼睛一亮:“哦?比咱们的水转大纺车还厉害?”
“厉害多了!”徐达比划着,“荷兰那边的图纸我带来了,就是上面的齿轮尺寸看不懂,工部的老工匠对着图纸愁得头发都白了。”
“这就用得上伯温说的算学了。”朱元璋把《几何原本》往徐达面前一推,“让工部的人跟着刘先生学,学不会的,提头来见!”
三日后,工部作坊里炸开了锅。十几个欧洲工匠被请到南京,正围着台拆开的西洋钟讲解齿轮原理。一个高鼻梁的意大利工匠拿着游标卡尺,比划着说:“这个‘寸’与‘分’,不如用‘米’与‘厘米’,一分不差。”
旁边的老工匠王二柱梗着脖子:“祖上传下来的尺子用了几百年,凭啥改?”
“凭这个。”李善长走了进来,手里拿着本《同文算指》,是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的,“王师傅,你造的佛郎机炮,炮管壁厚总差个毫厘,用这‘泰西算法’,算准了再铸,保管射程不差分毫。”
王二柱将信将疑,接过书翻了翻,突然拍大腿:“哎?这‘加减乘除’的符号倒比咱那‘筹算’省事!”
消息传到火器营,更热闹了。朱棣正带着几个千户研究欧盟的新式火枪,那枪机上有个精巧的弹簧装置,扣动扳机就能自动复位。“这玩意儿叫‘燧发’,”朱棣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拆开,“比咱们的火绳枪快三倍,雨天也能用。”
“就是太娇气,”千户老张咂嘴,“昨天试射,撞针断了三根,还得用他们的钢材才成。”
“钢材的事,朕让汤和去办了。”朱元璋不知何时站在门口,身后跟着个西洋铁匠,“这位是葡萄牙来的卡洛斯,会炼‘灌钢法’,比咱们的‘苏钢’更坚韧。汤和,带他去马鞍山铁矿,三个月内,朕要看到新钢出炉。”
汤和领命,临走时塞给卡洛斯一把折扇,扇面上画着明式楼阁:“卡师傅,咱们汉人讲究‘师徒相授’,你把技术教给咱,咱教你造这楼,如何?”卡洛斯看着扇面上飞檐斗拱的精巧结构,眼睛都直了,连连点头。
这股“西学热”很快蔓延到民间。苏州的织工照着欧洲的“飞梭”图纸改良织机,效率提了一倍;景德镇的窑工学了西洋的“透视法”,画在瓷瓶上的山水竟有了远近层次;甚至江南的算盘铺都开始卖“西洋算筹”,一根根刻着刻度的细木棍,算账比算盘还快。
但也不是事事顺利。钦天监博士李之藻想用西洋历法修正《大统历》,立刻引来非议。翰林院编修刘三吾上书:“祖宗之法不可变!用夷变夏,国之大忌!”
朱元璋把奏折扔给刘伯温:“你怎么看?”
刘伯温正在绘制新的浑天仪,闻言头也没抬:“陛下,当年郭守敬编《授时历》,也参考了回回历法。历法准不准,要看能不能算出日蚀月蚀,与‘夷夏’何干?”他指着浑天仪上的刻度,“您看这黄道赤道,西洋人测得更细,咱们拿来用就是,何必管它来自哪里?”
朱元璋沉吟半晌,提笔在奏折上批了个“准”字:“让李之藻放手改,改好了,朕亲自去观星台验证。”
这天,南京城外的造船厂格外热闹。郑和正指挥工匠给新造的宝船装“西洋罗盘”——比传统罗盘多了三十六个方位刻度。“这玩意儿好,”他拿着说明书给船工们讲解,“以前咱们靠星象,遇上阴天就发懵,有了这个,管他刮风下雨,指哪走哪!”
一个老船工摸着罗盘底座:“郑大人,这铜壳子做得是亮堂,就是上面的字咱不认识。”
“不碍事,”郑和笑着拿起笔,在底座上添了行汉字,“咱给它起个中国名,叫‘定南针’,怎么样?”
船工们轰然叫好,锤凿声、号子声混着远处试炮的轰鸣,在江面上回荡。夕阳下,宝船的帆影渐渐拉长,帆上既画着传统的日月星辰,也绣上了西洋的经纬线——就像这个正在拥抱世界的大明,既守着千年的根基,也向着新的海疆,缓缓驶去。
夜深了,朱元璋还在看徐达送来的“风车”图纸。图纸旁放着两样东西:一个是西洋的玻璃棱镜,能折射出七彩光;另一个是传统的青铜透光镜,阳光照上去,镜背的花纹竟能映在墙上。他拿起棱镜,对着烛光转动,看着地上跳动的光斑,突然笑了。
“李善长,”他喊来侍从,“传旨下去,在京师设个‘百工馆’,不管是汉人、胡人、西洋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能来献艺。告诉他们,朕要的不是‘纯汉’‘纯洋’,而是能让百姓过好日子的真本事。”
窗外,钦天监的新浑天仪正缓缓转动,铜环上,中西刻度交错,在月光下闪着光。这或许就是大明吸收西学的真谛——不是全盘照搬,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像这浑天仪一样,让不同的刻度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转出更精准的日月运行,转出更辽阔的天下图景。
“刘先生,陛下今儿个怕是要晚些,”内侍悄声通报,“刚从火器营回来,正对着新造的佛郎机炮发火呢。”
刘伯温点点头,指尖在锦盒上轻轻敲着。他懂朱元璋的脾气——上月明军在土耳其边境遭遇欧盟的新式火枪,射程比神机营的鸟铳远了两丈,回来后朱元璋就把工部的工匠骂了三天,勒令三个月内必须仿制出来。
“让开让开!陛下驾到!”
朱元璋穿着常服,龙纹盘领窄袖袍上沾着点黑灰,显然是刚摆弄过火器。他看见刘伯温,脸色缓和了些:“伯温,你要的《坤舆万国全图》摹好了?”
“回陛下,已摹三份,”刘伯温递上锦盒,“不过今日有更要紧的东西。”他打开盒子,露出《几何原本》,“此乃泰西算学之精要,其中‘点线面体’之论,比《九章算术》更显条理,若用于营造、军械,可精准百倍。”
朱元璋拿起书,随手翻了两页,眉头皱起来:“这鬼画符似的字,谁认得?”
“利玛窦已译出前六卷,臣带了译稿。”刘伯温从随从手里接过另一本册子,“您看这‘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两直角’,用此理校准城墙夹角,可让垛口射击角度无一丝偏差。”
这时,徐达掀帘进来,甲胄上还带着霜气——他刚从北方巡边回来。“陛下,刘先生,”他把一份奏折拍在案上,“欧盟在荷兰造了种‘风车’,不用水不用牛,靠风就能磨面、抽水,咱们沿海军营要是用上,粮草转运能省一半人力!”
朱元璋眼睛一亮:“哦?比咱们的水转大纺车还厉害?”
“厉害多了!”徐达比划着,“荷兰那边的图纸我带来了,就是上面的齿轮尺寸看不懂,工部的老工匠对着图纸愁得头发都白了。”
“这就用得上伯温说的算学了。”朱元璋把《几何原本》往徐达面前一推,“让工部的人跟着刘先生学,学不会的,提头来见!”
三日后,工部作坊里炸开了锅。十几个欧洲工匠被请到南京,正围着台拆开的西洋钟讲解齿轮原理。一个高鼻梁的意大利工匠拿着游标卡尺,比划着说:“这个‘寸’与‘分’,不如用‘米’与‘厘米’,一分不差。”
旁边的老工匠王二柱梗着脖子:“祖上传下来的尺子用了几百年,凭啥改?”
“凭这个。”李善长走了进来,手里拿着本《同文算指》,是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的,“王师傅,你造的佛郎机炮,炮管壁厚总差个毫厘,用这‘泰西算法’,算准了再铸,保管射程不差分毫。”
王二柱将信将疑,接过书翻了翻,突然拍大腿:“哎?这‘加减乘除’的符号倒比咱那‘筹算’省事!”
消息传到火器营,更热闹了。朱棣正带着几个千户研究欧盟的新式火枪,那枪机上有个精巧的弹簧装置,扣动扳机就能自动复位。“这玩意儿叫‘燧发’,”朱棣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拆开,“比咱们的火绳枪快三倍,雨天也能用。”
“就是太娇气,”千户老张咂嘴,“昨天试射,撞针断了三根,还得用他们的钢材才成。”
“钢材的事,朕让汤和去办了。”朱元璋不知何时站在门口,身后跟着个西洋铁匠,“这位是葡萄牙来的卡洛斯,会炼‘灌钢法’,比咱们的‘苏钢’更坚韧。汤和,带他去马鞍山铁矿,三个月内,朕要看到新钢出炉。”
汤和领命,临走时塞给卡洛斯一把折扇,扇面上画着明式楼阁:“卡师傅,咱们汉人讲究‘师徒相授’,你把技术教给咱,咱教你造这楼,如何?”卡洛斯看着扇面上飞檐斗拱的精巧结构,眼睛都直了,连连点头。
这股“西学热”很快蔓延到民间。苏州的织工照着欧洲的“飞梭”图纸改良织机,效率提了一倍;景德镇的窑工学了西洋的“透视法”,画在瓷瓶上的山水竟有了远近层次;甚至江南的算盘铺都开始卖“西洋算筹”,一根根刻着刻度的细木棍,算账比算盘还快。
但也不是事事顺利。钦天监博士李之藻想用西洋历法修正《大统历》,立刻引来非议。翰林院编修刘三吾上书:“祖宗之法不可变!用夷变夏,国之大忌!”
朱元璋把奏折扔给刘伯温:“你怎么看?”
刘伯温正在绘制新的浑天仪,闻言头也没抬:“陛下,当年郭守敬编《授时历》,也参考了回回历法。历法准不准,要看能不能算出日蚀月蚀,与‘夷夏’何干?”他指着浑天仪上的刻度,“您看这黄道赤道,西洋人测得更细,咱们拿来用就是,何必管它来自哪里?”
朱元璋沉吟半晌,提笔在奏折上批了个“准”字:“让李之藻放手改,改好了,朕亲自去观星台验证。”
这天,南京城外的造船厂格外热闹。郑和正指挥工匠给新造的宝船装“西洋罗盘”——比传统罗盘多了三十六个方位刻度。“这玩意儿好,”他拿着说明书给船工们讲解,“以前咱们靠星象,遇上阴天就发懵,有了这个,管他刮风下雨,指哪走哪!”
一个老船工摸着罗盘底座:“郑大人,这铜壳子做得是亮堂,就是上面的字咱不认识。”
“不碍事,”郑和笑着拿起笔,在底座上添了行汉字,“咱给它起个中国名,叫‘定南针’,怎么样?”
船工们轰然叫好,锤凿声、号子声混着远处试炮的轰鸣,在江面上回荡。夕阳下,宝船的帆影渐渐拉长,帆上既画着传统的日月星辰,也绣上了西洋的经纬线——就像这个正在拥抱世界的大明,既守着千年的根基,也向着新的海疆,缓缓驶去。
夜深了,朱元璋还在看徐达送来的“风车”图纸。图纸旁放着两样东西:一个是西洋的玻璃棱镜,能折射出七彩光;另一个是传统的青铜透光镜,阳光照上去,镜背的花纹竟能映在墙上。他拿起棱镜,对着烛光转动,看着地上跳动的光斑,突然笑了。
“李善长,”他喊来侍从,“传旨下去,在京师设个‘百工馆’,不管是汉人、胡人、西洋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能来献艺。告诉他们,朕要的不是‘纯汉’‘纯洋’,而是能让百姓过好日子的真本事。”
窗外,钦天监的新浑天仪正缓缓转动,铜环上,中西刻度交错,在月光下闪着光。这或许就是大明吸收西学的真谛——不是全盘照搬,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像这浑天仪一样,让不同的刻度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转出更精准的日月运行,转出更辽阔的天下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