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军事准备-《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

  南京城的应天府衙,灯火彻夜未熄。朱元璋坐在案前,面前摊着一张巨大的非洲地图,地图上用朱砂标出了密密麻麻的红点,那是欧盟扶持的军队驻扎地;蓝点则代表亲明国家的据点,星星点点,像散落在沙漠里的珍珠,却大多被红点包围。

  “陛下,廖永忠将军求见。”内侍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

  “让他进来。”朱元璋头也没抬,手指在地图上的红海区域重重一点——那里,亲明的努比亚王国正被埃塞俄比亚的军队围困,赛义夫国王的求援信已经送来了七封,最新的一封,信纸边缘还沾着血迹。

  廖永忠一身戎装,甲胄上的鳞片在灯火下泛着冷光。他刚从福建水师的造船厂赶来,靴底还沾着船坞的青苔:“陛下,福建水师的三十艘‘蛟龙舰’已经检修完毕,船上的佛郎机炮都换成了最新式的,射程比欧盟的加农炮远出三里地。”

  朱元璋抬起头,眼里布满血丝:“陆军呢?耿炳文的神机营到哪了?”

  “回陛下,神机营五千精兵已经在广州集结,正等着您的旨意。”廖永忠从怀里掏出一本册子,“这是耿将军拟定的作战计划,他建议兵分三路:一路走陆路,穿过阿拉伯半岛,直插埃塞俄比亚的后方;一路从海上绕到红海,解努比亚之围;还有一路,由末将带领,偷袭欧盟在索马里的军火库。”

  朱元璋接过册子,手指抚过“耿炳文”三个字——这位老将跟随他多年,最擅长用火器,当年在鄱阳湖大战,就是他的神机营用火箭射穿了陈友谅的楼船。

  “计划可行,但兵力不够。”朱元璋眉头紧锁,“欧盟在非洲的军队有十万人,咱们能调动的,只有三万陆军,加上水师的两万,一共五万。硬拼的话,讨不到好。”

  “陛下忘了胡大海?”廖永忠忽然笑了,“胡将军在云南训练的‘象兵’,已经有两百头战象了。那些大家伙皮糙肉厚,欧盟的火枪打在它们身上,跟挠痒痒似的。”

  朱元璋眼睛一亮:“胡大海?他不是在云南平定土司叛乱吗?”

  “叛乱已经平定,他早就想带象兵出来练练了。”廖永忠凑近地图,指着埃塞俄比亚的山地,“您看,这里多是峡谷,骑兵施展不开,但象兵可以。让胡大海带象兵从侧翼包抄,定能出其不意。”

  正说着,内侍又报:“陛下,周德兴将军带着朱文正求见。”

  周德兴是朱元璋的姐夫,性子最是耿直;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年轻气盛,却颇有谋略。两人进来时,朱文正手里还拿着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一种奇怪的战车。

  “姑父,您看这个。”朱文正把图纸递过来,“这是我琢磨的‘破阵车’,底下装着铁轮,能在沙漠里跑,上面架着十架连弩,一次能射五十支箭,专门对付欧盟的步兵方阵。”

  朱元璋看着图纸,越看越高兴:“好小子,这战车要是造出来,欧盟的长枪兵就没用武之地了!”

  周德兴瓮声瓮气地说:“陛下,末将愿意带三千步兵,护送破阵车到非洲。朱文正这小子,也该让他上战场历练历练了。”

  朱文正立刻挺直腰板:“请姑父给我一支队伍,我保证把破阵车开到埃塞俄比亚的大营前,让他们尝尝厉害!”

  朱元璋沉吟片刻,在地图上画了三条线:“廖永忠,你带蛟龙舰走海路,五天后出发,务必在第十天抵达红海,配合努比亚的守军夹击敌人;胡大海,你的象兵从云南出发,走印度,再转道非洲,二十天内赶到埃塞俄比亚的山地;耿炳文,你的神机营跟我走陆路,咱们穿过波斯,直插敌后。”

  他又看向朱文正:“你的破阵车,让工匠连夜赶造二十辆,由周德兴将军护送,跟在象兵后面。记住,不到万不得已,别轻易动用,要等欧盟的步兵方阵密集的时候,再给他们来一下狠的。”

  “臣遵旨!”众人齐声应道。

  接下来的三天,南京城像一个巨大的蜂巢,嗡嗡作响。工匠们在军械坊里敲打不休,打造破阵车的铁轮;水师的士兵们扛着炮弹,将蛟龙舰的船舱堆满;神机营的士兵们在校场上操练,火箭筒的轰鸣声震得树叶簌簌落下。

  出发前一夜,朱元璋在祭坛前举行誓师仪式。亲明国家的使者们也来了,赛义夫国王的弟弟捧着努比亚的国宝——一块巨大的红宝石,献给朱元璋:“陛下,这是我们王国的希望,现在交给您了。”

  朱元璋接过红宝石,高高举起:“兄弟们,姐妹们,非洲的亲人们在等着我们。他们不是在为明朝打仗,是在为自己的家园,为自己的粮食,为自己的孩子能吃饱饭而战!”

  他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我们带的不是刀枪,是种子!是希望!等我们打赢了,就把欧盟抢走的粮仓夺回来,给每个非洲孩子一碗米饭,让他们再也不用啃树皮!”

  “为了非洲!为了大明!”廖永忠第一个举起刀,嘶吼着。

  “为了非洲!为了大明!”五万人的呐喊震得祭坛上的火把摇晃不止,火光映着每个人的脸,像一片燃烧的海洋。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队伍,忽然想起刘伯温临终前的话:“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他握紧手里的红宝石,心里默念:伯温先生,你看,我带的不是兵,是人心。

  第二天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海面上时,蛟龙舰的帆升起来了,像一群展翅的白鹤;陆地上,神机营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尘土飞扬中,朱文正的破阵车轧过路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像在为这场远征伴奏。

  胡大海的象兵队伍最后出发,两百头战象迈着沉重的脚步,鼻子里喷出长长的气流,仿佛在说:非洲,我们来了。

  而在队伍的最前方,朱元璋骑着一匹白马,手里的红宝石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一颗跳动的心脏。他知道,这场仗不好打,但他更知道,有些仗,必须打。为了那些蓝点不被红点吞噬,为了沙漠里的珍珠能继续发光,为了那句“跟着大明有饭吃”的承诺。

  途中,耿炳文的神机营遇到了沙尘暴,能见度不足三尺。耿炳文让士兵们把火箭筒抱在怀里,自己则用身体护住火药箱,在沙地里爬行了三里地,直到冲出沙尘暴。当他带着士兵们追上大部队时,浑身是沙,像一尊泥塑,却笑得灿烂:“陛下,火药没受潮!”

  廖永忠的蛟龙舰在印度洋遇到了风暴,有三艘船差点触礁。廖永忠亲自掌舵,在浪里颠簸了两天两夜,嗓子喊哑了,手被船舵磨出了血泡,却始终没让一艘船掉队。

  朱文正的破阵车在沙漠里陷进了流沙,他二话不说,跳下去用手挖沙子,士兵们跟着跳下去,用肩膀把车扛了出来。等他们赶上队伍时,每个人的手上都磨出了血泡,血泡破了,和沙子粘在一起,却没人喊疼。

  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里。他知道,这支队伍,不是靠命令凝聚起来的,是靠信念。当他们抵达非洲时,等待他们的,或许是枪林弹雨,或许是刀光剑影,但他相信,只要信念还在,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红海的岸边,赛义夫国王正站在城楼上眺望。当他看到远处海面上的白帆,看到陆地上扬起的尘土,看到象兵队伍卷起的黄沙时,忽然笑了,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下来。他知道,救兵来了。不是为了明朝,不是为了欧盟,是为了这片土地上,每个想好好活下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