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东厂的设立与权责-《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

  应天府的晨光刚漫过宫墙,司礼监的小太监就踩着露水往武英殿跑,手里捧着个紫檀木托盘,上面放着一卷明黄绸缎,边角绣着缠枝莲纹——那是朱元璋连夜拟定的圣旨,墨迹还带着些微的潮意。

  “陛下,内阁学士和六部尚书都在殿外候着了。”小太监跪在丹墀下,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他昨晚亲眼见朱元璋把砚台都砸了,只因锦衣卫报上来的密信里,有个千户竟敢隐瞒泉州港的奸细线索,只说“查无实据”。

  朱元璋从御座上抬眼,玄色龙袍的袖口沾着点墨渍,那是他修改圣旨时不小心蹭上的。“让他们进来。”他指了指案上的茶,“先给各位大人上茶,这是今年的新茶,福建送来的,尝尝。”

  内阁学士宋濂第一个进殿,花白的胡子在晨光里泛着银辉。他刚要下跪,就被朱元璋摆手拦住:“宋先生年纪大了,免礼。”等六部尚书都站定,朱元璋才拿起那卷明黄绸缎,缓缓展开。

  “诸位都知道,前阵子山东出了刺杀案,锦衣卫虽及时处置,却也暴露出些问题。”朱元璋的目光扫过众人,在兵部尚书康茂才脸上停了停——他刚从北美驻军调回来,铠甲上还带着新大陆的沙尘,“锦衣卫管着宫外的监察,可宫里的事呢?宦官宫女有没有私相授受?京中百官私下里有没有议论朝政、勾结外臣?这些事,总不能都让锦衣卫盯着,他们手伸得太长,容易乱了规矩。”

  刑部尚书吴祯皱起眉:“陛下的意思是……再设个类似锦衣卫的衙门?”

  “不是类似,是互补。”朱元璋道,“朕打算设‘东缉事厂’,就叫东厂,由司礼监掌印太监统领,专门管宫里宫外的监察,跟锦衣卫内外呼应。”

  这话一出,殿里顿时静得能听见香炉里火星爆开的声音。宋濂捋着胡子,沉吟道:“陛下,宦官干政是历朝大忌,东汉、晚唐的教训……”

  “宋先生放心,朕心里有数。”朱元璋打断他,“东厂的职权,朕已经写清楚了——只许监察,不许干预行政司法;只许奏报,不许擅自抓人定罪;宫里的宦官宫女、京中三品以下官员,他们可以查;三品以上的,得先奏请朕,才能动。”他顿了顿,加重语气,“而且东厂的人,必须是净身入宫、在朕身边待过五年以上的,忠诚度过不了关的,一概不用。”

  康茂才往前一步:“陛下,东厂和锦衣卫怎么划分职责?万一权责重叠,闹起来怎么办?”

  “问得好。”朱元璋从案上拿起两份文书,“这份是锦衣卫的新职责,侧重地方监察、海外情报、缉捕要犯;这份是东厂的,侧重宫廷监察、京官言行、复核锦衣卫的密报。他们就像人的左右手,各管一块,谁也别想越界。”

  周德兴负责户籍,最关心人事:“陛下,东厂的人手从哪来?总不能都从司礼监调吧?”

  “从各监司选,挑那些识字、机灵、身家清白的。”朱元璋道,“先设个提督太监,两个掌刑千户,再从锦衣卫调十个缇骑当教习,教他们查案的规矩。三个月后,东厂就得能运转起来。”

  宋濂还是有些担心:“陛下,东厂由宦官统领,万一将来出个像魏忠贤那样的……”

  “没有万一。”朱元璋的声音冷下来,“朕在一天,就容不得宦官专权。东厂的提督太监,每月要把查的案子抄录一份给内阁,由宋先生牵头审核。要是发现有滥用职权的,直接报给朕,朕摘了他的脑袋!”他看向司礼监掌印太监王瑾——那是从小跟着他的老宦官,脸上有道疤,是当年在鄱阳湖替朱元璋挡箭留下的,“王瑾,你来当东厂提督,有没有胆子接?”

  王瑾“扑通”跪下,额头抵着金砖:“奴才万死不辞!奴才定当严守规矩,绝不敢有半点私心!”

  “朕信你。”朱元璋道,“但丑话说在前面,东厂要是出了乱子,第一个问你的罪。”等王瑾谢恩起身,朱元璋又对众人道,“即日起,东厂就在东华门旁边的那座空宅办公,俸禄从内帑里出,不用户部拨款。”

  吴祯还有疑问:“陛下,东厂查出来的事,怎么处理?总不能光奏报不解决吧?”

  “查出来的事,宫里的交司礼监处置,宫外的交刑部、大理寺,东厂只负责递材料。”朱元璋道,“比如哪个宦官偷了宫里的东西,东厂报上来,司礼监就按宫规打罚;哪个京官收了贿赂,东厂报上来,刑部就按律查办。他们只做耳目,不做判官。”

  康茂才想起北美驻军里的事:“陛下,东厂能不能查军中人?比如边关将领有没有私通外敌?”

  “暂时不能。”朱元璋摇头,“军中有锦衣卫的巡查千户所,等东厂运转顺畅了,朕会再定规矩。眼下最重要的是把宫里和京中管好,别再出山东那样的纰漏——杀手都摸到朕眼皮子底下了,咱们还蒙在鼓里,这要是传出去,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宋濂终于点头:“陛下考虑得周全,东厂若能严守权责,确是好事。只是……还得有个制约才行。”

  “宋先生说的是。”朱元璋道,“朕已经让翰林院草拟了《东厂规制》,共十二条,条条都是限制。比如‘不得私设刑狱’‘不得接受贿赂’‘不得与外臣往来’,违反一条,就是死罪。这规制,朕会让东厂提督和锦衣卫都指挥使各抄一份,挂在衙门正堂,时时刻刻看着。”

  殿外的日头渐渐升高,照在金砖上,反射出晃眼的光。周德兴忽然想起件事:“陛下,东厂的人穿什么衣服?总不能跟锦衣卫一样穿飞鱼服吧?”

  “当然不一样。”朱元璋笑了,“就穿藏青色的贴里,腰间系玉带,跟司礼监的公公们差不多,但胸口要绣个‘东’字,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东厂的。”他看向王瑾,“王瑾,你回头让人赶制五十套,先让第一批人穿上,熟悉熟悉。”

  王瑾躬身应下,宋濂却又开口:“陛下,东厂的密报,能不能让内阁也看看?这样既能制约,也能让臣等更了解京中动向。”

  “可以。”朱元璋道,“重要的密报,朕会让王瑾抄送内阁一份,但涉及宫廷秘事的,就不必了。”他把两份职责文书递给康茂才和吴祯,“你们俩把这文书带回部里,让各司官都看看,免得将来跟东厂、锦衣卫打交道时,不知道规矩。”

  散朝时,宋濂特意留下,对朱元璋道:“陛下,老臣还是担心宦官掌权。要不……让东厂的提督太监每月给陛下讲一次《资治通鉴》?让他们知道乱政的下场。”

  朱元璋抚着案上的龙纹:“宋先生这个主意好。就请先生亲自来讲,每月初一,在文华殿,让王瑾带着东厂的人都来听。”

  等宋濂走了,王瑾才敢上前,手里捧着个册子:“陛下,这是奴才选的东厂第一批人选,共三十人,都是在司礼监当差十年以上的,身家清白,还认些字。”

  朱元璋接过册子,一页页翻看。看到其中一个叫张永的,他停了停:“这个张永,去年是不是在御花园抓住过偷贡品的小太监?”

  “是!”王瑾眼睛一亮,“奴才就是看中他心细眼尖,还敢说话,才把他列在头一个。”

  “那就让他当掌刑千户。”朱元璋把册子还给他,“记住,东厂的人,不光要忠心,还得有脑子。别像有些锦衣卫,只会舞刀弄枪,查个案子都查不明白。”

  王瑾连连点头:“奴才明白!奴才这就去东华门那边收拾宅子,三天内保证能办公!”

  朱元璋看着他的背影,忽然对身边的小太监道:“去把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叫来,朕得跟他说说东厂的事,免得他心里有疙瘩。”

  蒋瓛来得很快,飞鱼服上的金线在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他一进殿就跪下:“陛下,听说设了东厂,是不是锦衣卫哪里做得不好,惹陛下生气了?”

  “你起来。”朱元璋道,“设东厂不是因为你们不好,是因为事情太多,你们管不过来。就像种庄稼,总得有个人浇水,有个人施肥,各司其职才能丰收。”他把东厂的职责文书递给蒋瓛,“你看看,他们管的事,跟你们不冲突。以后你们查到京里的案子,先报给东厂复核一下,他们觉得没问题,再奏给朕,这样能少出些错。”

  蒋瓛看完文书,松了口气:“陛下英明,臣之前还担心……”

  “担心他们抢你们的权?”朱元璋笑了,“锦衣卫是朕的左膀,东厂是右臂,缺了哪个都不行。但谁要是敢互相拆台、隐瞒不报,朕可不客气。”他从案上拿起个令牌,上面刻着“东缉事厂”四个字,“这个你拿去,交给王瑾,就说是朕赐的,让他好好干。”

  蒋瓛接过令牌,躬身道:“臣这就送去。以后锦衣卫和东厂,定能同心协力,为陛下分忧。”

  等蒋瓛走了,朱元璋走到窗前,望着东华门的方向。那里,一座新的衙门即将诞生,像一张细密的网,要把宫廷内外的风吹草动都网罗其中。他知道,这网用好了能护国安民,用不好就会勒得天下人喘不过气。但眼下,面对欧盟和日本残部的暗流,他必须有这样一张网,才能睡得安稳。

  殿外的蝉鸣渐渐响起,宣告着盛夏的到来。王瑾正带着人打扫东华门旁边的空宅,张永指挥着工匠在门楣上挂匾额,“东缉事厂”四个大字刚漆好,红得像血。几个路过的小宦官探头探脑,被王瑾厉声喝退:“看什么看?干活去!记住了,以后这里就是东厂,谁要是敢在附近瞎逛,打断腿!”

  张永凑近道:“提督,咱们真能管京官?听说吏部尚书的公子昨天在街上强抢民女,锦衣卫都没敢管……”

  “管不管,得看陛下的意思。”王瑾摸着门楣上的字,“咱们是陛下的眼睛,只看不说,只报不判。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沉默的蛇,缠绕在即将开启的监察大网上。而武英殿里,朱元璋还在看东厂的规制,笔尖在“不得干预司法”几个字上反复圈点,仿佛要把这规矩刻进每个东厂人的骨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