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茨茅斯港的晨雾还没散尽,就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搅得七零八落。胡大海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路,粗布短褂下摆扫过积水,溅起的水花打在靴筒上,混着咸腥的海风往下淌。他刚拐过街角,就被两个穿猩红制服的英国士兵拦住——枪托横在胸前,刺刀闪着冷光,像两尊不会喘气的铁像。
“站住!出示通行证。”左边的士兵嗓门像生锈的风箱,每说一个词都带着喉音。
胡大海慢悠悠摸出块黄铜牌子,上面刻着“港口修缮工”的字样,边角被摩挲得发亮。“昨儿风暴把码头栈桥冲垮了,工头让我来看看怎么修。”他故意把话说得磕磕绊绊,眼角的余光却扫过士兵腰间的铜扣——那是皇家海军的制式,比寻常陆军的厚重些,刻着锚链花纹。
士兵接过牌子翻来覆去看了半晌,突然用剑柄戳了戳胡大海的肩膀:“你的口音……不像本地人。”
“老家在苏格兰,”胡大海揉了揉被戳的地方,龇牙咧嘴地笑,“爹娘早亡,跟着船队跑了十年船,哪的口音都混了点。”他往士兵脚边啐了口带血的唾沫——昨晚为了混进港口,在巷子里跟巡逻队干了一架,嘴角还破着。
另一个士兵突然笑了,露出颗金牙:“苏格兰野狗,难怪一股子海腥味。进去吧,别乱逛,修完赶紧滚。”
胡大海佝偻着背往里走,粗布褂子底下,右手始终攥着把三寸短刀——刀鞘是鲨鱼皮做的,能防潮,是华云龙临走时塞给他的,说在英国港口混,没这个寸步难行。
雾里的船影渐渐清晰,像一群伏在水面的巨兽。最扎眼的是那艘叫“女王之刃”的战列舰,桅杆快戳进云里,船身侧面的炮口黑洞洞的,像密集的蜂窝。胡大海蹲在栈桥边假装检查木板,手指在潮湿的沙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船锚——这是跟天枢密探约好的记号,意思是“目标确认”。
“嘿!那边那个!”一个戴三角帽的军官朝他喊,“过来搭把手!”
胡大海心里一紧,面上却堆起笑,扛着根朽木走过去。军官正指挥水手往船上搬木箱,箱子上印着皇冠火漆,沉甸甸的,撞在一起发出金属碰撞的脆响。“这些是‘国王的礼物’,”军官拍着箱子得意地笑,“下个月送到印度,让那些东方人尝尝厉害。”
胡大海的指甲悄悄掐进掌心——印度?上个月截获的情报说欧盟要在太平洋动手,难道是声东击西?
“愣着干什么!”军官用马鞭抽了抽他的后背,“搬到三号货舱,那里有专门的守卫。”
爬上跳板时,胡大海故意脚下一滑,怀里的短刀硌得肋骨生疼。他顺势往旁边一倒,正好撞在个水手怀里。“对不住对不住”的话还没说完,就看见水手领口露出的银链——链坠是枚鸢尾花徽章,跟法国鸢尾骑士团的标记一模一样。
水手狠狠推开他,低声用法语骂了句脏话。胡大海心里咯噔一下,扶着木箱站稳时,余光瞥见货舱门口站着个穿黑色风衣的人,正用单筒望远镜往港口入口看——望远镜的铜圈上,刻着半朵玫瑰,是西班牙情报机构的暗号。
原来不止英国佬。
往货舱搬第三趟时,胡大海故意把箱子摔在地上。木板裂开,滚出几十枚炮弹,黄铜弹头在晨光里闪着冷光。“蠢货!”军官的马鞭又抽过来,却被一只手攥住。
“弗格森少校,何必跟个杂役计较。”说话的人声音很轻,带着法国口音,正是那个穿风衣的男人。他冲胡大海笑了笑,眼里却没温度,“下去吧,这里不用你了。”
胡大海刚走到跳板尽头,就听见货舱里传来压低的争执声。法国人的声音尖利,英国人的嗓门越来越粗,最后不知谁摔了东西,望远镜掉在地上的脆响隔着老远都能听见。
他拐进堆着渔网的角落,飞快摸出藏在鞋底的油纸——上面用密写药水画着“女王之刃”的草图,刚才搬箱子时,他已经数清了船身两侧各有二十八门炮。现在要补画的,是货舱里那些穿不同军装的人:法国鸢尾骑士团、西班牙黑衣卫,还有几个戴土耳其帽的,难道是奥斯曼帝国的人?
“你在干什么?”一个稚嫩的声音突然响起。
胡大海猛地转身,看见个梳着双马尾的小姑娘,正抱着只白猫蹲在渔网堆上。女孩的裙子沾着煤灰,眼睛却亮得惊人,像藏着星星。“我……我找我的锤子。”他慌忙把油纸往渔网里塞。
女孩突然笑了,从怀里掏出个铜哨子:“我知道你是谁。昨晚在教堂后面,我看见你跟那个戴银链的人说话了。”她吹了声哨子,白猫“喵”地跳下来,叼着他的油纸跑过去。
胡大海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伸手想去抢,女孩却抱着猫后退两步:“我爹是这艘船的医生,他说最近船上多了很多奇怪的人,不让我靠近。但我知道你们是好人——上个月你们在里斯本救过我祖母,她总念叨那个会用草药治蛇伤的东方人。”
白猫把油纸放在女孩脚边,用头蹭她的手。胡大海这才看清,女孩的鞋上沾着晒干的艾草——那是天枢密探用来传递信号的草药,碾碎了混在香包里,能驱虫,更能让同伴认出自己人。
“他们要去马六甲,”女孩突然说,声音压得像耳语,“我偷听到医生们说,要在那里‘钓鱼’。”她捡起块木炭,在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鱼,旁边打了个叉,“我爹说,钓的不是鱼。”
胡大海的呼吸顿了顿。马六甲?不是印度?难道情报真的错了?
“少校让你去厨房帮忙!”刚才那个金牙士兵突然出现在巷口,不耐烦地挥手。
胡大海看了眼女孩手里的油纸,她已经飞快叠成小方块,塞进猫项圈里。“告诉祖母,她的风湿膏快用完了,下次我带新的来。”他说完,扛着扁担往厨房走,心里却翻江倒海——欧盟联军,这盘棋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厨房的蒸汽里,十几个厨子正忙着剁肉。胡大海刚接过砍刀,就听见有人用闽南语问:“厦门来的?”他猛地抬头,看见个系着红围裙的中年男人,正往汤里撒一把八角,“上个月从爪哇调过来的,这边的胡椒不如咱们老家的香。”
是自己人!胡大海的手稳了些,剁肉的节奏渐渐跟上对方的话:“何止不如,还带股子霉味。老板说,下个月要进批新货,不知道靠不靠谱。”——“老板”是朱元璋的代号,“新货”指联军舰队。
红围裙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星子窜起来,映亮他眼角的疤痕:“靠不靠谱,得尝了才知道。不过听说掺了法国的‘香料’,还有西班牙的‘橄榄油’,怕是不地道。”
胡大海把刀往砧板上一拍:“管他什么料,能下锅就行。就怕炖不熟,嚼着硌牙。”
“放心,”红围裙舀起一勺汤尝了尝,“我加了‘硝石’,再硬的骨头也能炖酥。”——硝石,暗指炸药。
两人相视一笑,蒸汽在他们之间翻腾,像层看不见的屏障。胡大海低头继续剁肉,刀锋起落间,已经把联军舰队的构成、目的地、甚至可能携带的武器,都摸得七七八八。
雾渐渐散了,阳光透过厨房的气窗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胡大海看见那只白猫从窗台上跳过去,项圈上的油纸闪了下,很快消失在桅杆的阴影里。他知道,用不了多久,这些情报就会像猫爪下的猎物,悄无声息地传回明朝。
只是那个抱着猫的女孩,她眼里的星星,总让他想起故乡巷口的孩子——他们都不知道成年人的战场有多凶险,只凭着本能,守护着心里认定的正义。
“发什么愣!”红围裙用汤勺敲了敲他的胳膊,“肉都剁成泥了,想让英国佬吃肉糊吗?”
胡大海咧嘴笑了,露出两排白牙:“这不寻思着,让他们换换口味嘛。”
远处的“女王之刃”上传来集合的号角声,沉闷得像块石头投入深海。胡大海望着船帆升起的方向,突然很想知道,当欧盟联军发现自己的行踪早已暴露时,那张故作镇定的脸上,会挤出怎样的表情。
他把剁好的肉装进木桶,心里默默盘算着:该让耿炳文他们在马六甲多布些“香料”了,毕竟对付这群杂烩联军,不加点猛料可不行。
“站住!出示通行证。”左边的士兵嗓门像生锈的风箱,每说一个词都带着喉音。
胡大海慢悠悠摸出块黄铜牌子,上面刻着“港口修缮工”的字样,边角被摩挲得发亮。“昨儿风暴把码头栈桥冲垮了,工头让我来看看怎么修。”他故意把话说得磕磕绊绊,眼角的余光却扫过士兵腰间的铜扣——那是皇家海军的制式,比寻常陆军的厚重些,刻着锚链花纹。
士兵接过牌子翻来覆去看了半晌,突然用剑柄戳了戳胡大海的肩膀:“你的口音……不像本地人。”
“老家在苏格兰,”胡大海揉了揉被戳的地方,龇牙咧嘴地笑,“爹娘早亡,跟着船队跑了十年船,哪的口音都混了点。”他往士兵脚边啐了口带血的唾沫——昨晚为了混进港口,在巷子里跟巡逻队干了一架,嘴角还破着。
另一个士兵突然笑了,露出颗金牙:“苏格兰野狗,难怪一股子海腥味。进去吧,别乱逛,修完赶紧滚。”
胡大海佝偻着背往里走,粗布褂子底下,右手始终攥着把三寸短刀——刀鞘是鲨鱼皮做的,能防潮,是华云龙临走时塞给他的,说在英国港口混,没这个寸步难行。
雾里的船影渐渐清晰,像一群伏在水面的巨兽。最扎眼的是那艘叫“女王之刃”的战列舰,桅杆快戳进云里,船身侧面的炮口黑洞洞的,像密集的蜂窝。胡大海蹲在栈桥边假装检查木板,手指在潮湿的沙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船锚——这是跟天枢密探约好的记号,意思是“目标确认”。
“嘿!那边那个!”一个戴三角帽的军官朝他喊,“过来搭把手!”
胡大海心里一紧,面上却堆起笑,扛着根朽木走过去。军官正指挥水手往船上搬木箱,箱子上印着皇冠火漆,沉甸甸的,撞在一起发出金属碰撞的脆响。“这些是‘国王的礼物’,”军官拍着箱子得意地笑,“下个月送到印度,让那些东方人尝尝厉害。”
胡大海的指甲悄悄掐进掌心——印度?上个月截获的情报说欧盟要在太平洋动手,难道是声东击西?
“愣着干什么!”军官用马鞭抽了抽他的后背,“搬到三号货舱,那里有专门的守卫。”
爬上跳板时,胡大海故意脚下一滑,怀里的短刀硌得肋骨生疼。他顺势往旁边一倒,正好撞在个水手怀里。“对不住对不住”的话还没说完,就看见水手领口露出的银链——链坠是枚鸢尾花徽章,跟法国鸢尾骑士团的标记一模一样。
水手狠狠推开他,低声用法语骂了句脏话。胡大海心里咯噔一下,扶着木箱站稳时,余光瞥见货舱门口站着个穿黑色风衣的人,正用单筒望远镜往港口入口看——望远镜的铜圈上,刻着半朵玫瑰,是西班牙情报机构的暗号。
原来不止英国佬。
往货舱搬第三趟时,胡大海故意把箱子摔在地上。木板裂开,滚出几十枚炮弹,黄铜弹头在晨光里闪着冷光。“蠢货!”军官的马鞭又抽过来,却被一只手攥住。
“弗格森少校,何必跟个杂役计较。”说话的人声音很轻,带着法国口音,正是那个穿风衣的男人。他冲胡大海笑了笑,眼里却没温度,“下去吧,这里不用你了。”
胡大海刚走到跳板尽头,就听见货舱里传来压低的争执声。法国人的声音尖利,英国人的嗓门越来越粗,最后不知谁摔了东西,望远镜掉在地上的脆响隔着老远都能听见。
他拐进堆着渔网的角落,飞快摸出藏在鞋底的油纸——上面用密写药水画着“女王之刃”的草图,刚才搬箱子时,他已经数清了船身两侧各有二十八门炮。现在要补画的,是货舱里那些穿不同军装的人:法国鸢尾骑士团、西班牙黑衣卫,还有几个戴土耳其帽的,难道是奥斯曼帝国的人?
“你在干什么?”一个稚嫩的声音突然响起。
胡大海猛地转身,看见个梳着双马尾的小姑娘,正抱着只白猫蹲在渔网堆上。女孩的裙子沾着煤灰,眼睛却亮得惊人,像藏着星星。“我……我找我的锤子。”他慌忙把油纸往渔网里塞。
女孩突然笑了,从怀里掏出个铜哨子:“我知道你是谁。昨晚在教堂后面,我看见你跟那个戴银链的人说话了。”她吹了声哨子,白猫“喵”地跳下来,叼着他的油纸跑过去。
胡大海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伸手想去抢,女孩却抱着猫后退两步:“我爹是这艘船的医生,他说最近船上多了很多奇怪的人,不让我靠近。但我知道你们是好人——上个月你们在里斯本救过我祖母,她总念叨那个会用草药治蛇伤的东方人。”
白猫把油纸放在女孩脚边,用头蹭她的手。胡大海这才看清,女孩的鞋上沾着晒干的艾草——那是天枢密探用来传递信号的草药,碾碎了混在香包里,能驱虫,更能让同伴认出自己人。
“他们要去马六甲,”女孩突然说,声音压得像耳语,“我偷听到医生们说,要在那里‘钓鱼’。”她捡起块木炭,在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鱼,旁边打了个叉,“我爹说,钓的不是鱼。”
胡大海的呼吸顿了顿。马六甲?不是印度?难道情报真的错了?
“少校让你去厨房帮忙!”刚才那个金牙士兵突然出现在巷口,不耐烦地挥手。
胡大海看了眼女孩手里的油纸,她已经飞快叠成小方块,塞进猫项圈里。“告诉祖母,她的风湿膏快用完了,下次我带新的来。”他说完,扛着扁担往厨房走,心里却翻江倒海——欧盟联军,这盘棋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厨房的蒸汽里,十几个厨子正忙着剁肉。胡大海刚接过砍刀,就听见有人用闽南语问:“厦门来的?”他猛地抬头,看见个系着红围裙的中年男人,正往汤里撒一把八角,“上个月从爪哇调过来的,这边的胡椒不如咱们老家的香。”
是自己人!胡大海的手稳了些,剁肉的节奏渐渐跟上对方的话:“何止不如,还带股子霉味。老板说,下个月要进批新货,不知道靠不靠谱。”——“老板”是朱元璋的代号,“新货”指联军舰队。
红围裙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星子窜起来,映亮他眼角的疤痕:“靠不靠谱,得尝了才知道。不过听说掺了法国的‘香料’,还有西班牙的‘橄榄油’,怕是不地道。”
胡大海把刀往砧板上一拍:“管他什么料,能下锅就行。就怕炖不熟,嚼着硌牙。”
“放心,”红围裙舀起一勺汤尝了尝,“我加了‘硝石’,再硬的骨头也能炖酥。”——硝石,暗指炸药。
两人相视一笑,蒸汽在他们之间翻腾,像层看不见的屏障。胡大海低头继续剁肉,刀锋起落间,已经把联军舰队的构成、目的地、甚至可能携带的武器,都摸得七七八八。
雾渐渐散了,阳光透过厨房的气窗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胡大海看见那只白猫从窗台上跳过去,项圈上的油纸闪了下,很快消失在桅杆的阴影里。他知道,用不了多久,这些情报就会像猫爪下的猎物,悄无声息地传回明朝。
只是那个抱着猫的女孩,她眼里的星星,总让他想起故乡巷口的孩子——他们都不知道成年人的战场有多凶险,只凭着本能,守护着心里认定的正义。
“发什么愣!”红围裙用汤勺敲了敲他的胳膊,“肉都剁成泥了,想让英国佬吃肉糊吗?”
胡大海咧嘴笑了,露出两排白牙:“这不寻思着,让他们换换口味嘛。”
远处的“女王之刃”上传来集合的号角声,沉闷得像块石头投入深海。胡大海望着船帆升起的方向,突然很想知道,当欧盟联军发现自己的行踪早已暴露时,那张故作镇定的脸上,会挤出怎样的表情。
他把剁好的肉装进木桶,心里默默盘算着:该让耿炳文他们在马六甲多布些“香料”了,毕竟对付这群杂烩联军,不加点猛料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