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港的晨光带着咸湿的暖意,郑宏站在“镇极号”的甲板上,手里捏着半截铅笔,在海图上标注出最后一个坐标。海图边缘被海风卷得发毛,上面密密麻麻的红圈和蓝线,记录着过去三年明军与欧盟舰队的每一次交锋——从黄岩岛的伏击到关岛的夜袭,从马里亚纳海沟的炮战到南海的追逐,墨痕深处还沾着未干的水渍,像极了那些在炮击中溅落在纸上的海水。
“郑将军,徐大人带着留学生队来了。”廖永忠的声音从舷梯方向传来,他身后跟着一群穿着新造海员制服的年轻人,个个背着沉甸甸的木箱,箱子上贴着“明盟工部”的封条。为首的徐光启正低头跟一个高鼻梁的欧洲人说着什么,那人胸前别着枚铜质徽章,是英国皇家学会的标志。
郑宏转身时,靴底在甲板上蹭出轻微的声响。他望着那群年轻人——最小的看起来不过十六岁,脸颊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可眼里的光比马尼拉港的朝阳还亮。“箱子里的蒸汽机零件都清点过了?”他问,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栏杆,栏杆上的铜铆钉被磨得发亮,是常年倚靠留下的痕迹。
“每一颗螺丝都对照图纸查过,”徐光启笑着拍了拍身边年轻人的肩膀,“这是周德兴的侄子周小满,对齿轮传动特别着迷,昨天还跟荷兰工程师争论汽轮机的转速问题,吵到半夜呢。”
周小满脸一红,赶紧打开手里的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奇奇怪怪的草图,页边写着密密麻麻的注释:“荷兰师傅说,他们的蒸汽机热效率能到12%,我觉得能再提3%,只要把活塞行程再调长半寸……”
“哦?”郑宏接过笔记本,铅笔尖在草图上点了点,“你算过缸体承受的压力吗?调长行程可不是简单加段铁管,得重新算应力分布。”他抬头看向那个英国学者,“詹姆斯先生,你们的‘海蛇号’用的双缸蒸汽机,缸体材料是哪种铁矿炼的?”
詹姆斯推了推眼镜,从公文包里掏出块锃亮的钢板:“这是威尔士铁矿炼的熟铁,掺了3%的碳,硬度比普通钢材高两成。不过……”他话锋一转,目光落在明军新造的线膛炮上,“你们的炮管锻造工艺很特别,能在炮尾刻出螺旋纹,这在欧洲只有皇室军械库能做到。”
“那是胡大海的法子,”郑宏示意廖永忠掀开盖着炮管的帆布,“他把传统的‘百炼钢’技法改了,每锻打一次就用冷水激一次,炮管里的晶粒比发丝还细,所以能刻更密的膛线。”阳光顺着炮管的螺旋纹流淌,像一条凝固的光河。
正说着,港口突然响起号角声。一艘挂着法国三色旗的快船正往码头驶来,船帆上还留着弹孔——是法国资产阶级政权派来的通商使团,为首的正是曾经“太阳王舰队”的军医杜邦。他跳下船时,怀里还抱着个铁皮箱,打开一看,里面是十二支封装完好的疫苗。
“这是巴斯德先生新研制的霍乱疫苗,”杜邦的法语带着浓重的马赛口音,徐光启在一旁同步翻译,“我们听说东南亚雨季容易爆发疫病,特意带了过来。作为交换,想看看你们的‘水密舱’技术,上个月我们有三艘商船因为舱体漏水沉了。”
郑宏让水手掀开“镇极号”的甲板,露出下面纵横交错的隔板:“每块隔板都嵌着橡胶密封条,就算船身破个洞,也只会淹一个舱。这是吴良兄弟的主意,他以前是修木船的,知道哪里最容易漏水。”
杜邦蹲在隔板前,手指抚过密封条上的纹路,突然笑了:“路易亲王要是看到这个,怕是要气疯——他总说东方人只会用帆船,不懂蒸汽船的厉害。”
旁边的留学生们听得入了迷,周小满突然举手:“杜邦先生,你们的蒸汽船烟囱为什么是弯曲的?我们造的总爱往甲板上掉烟灰。”
“那是因为……”杜邦刚要解释,就被一阵急促的钟声打断。港口了望塔上的哨兵正挥舞着红旗——远处海平面上出现了一串黑点,是西班牙封建残余势力的舰队,他们不甘心资产阶级掌权,想通过袭击明朝商船逼迫新政府妥协。
郑宏立刻登上了望台,望远镜里的西班牙战舰还在升起风帆,甲板上的火炮是老式滑膛炮,射程显然不及明军的线膛炮。“徐大人,带留学生进船舱,”他放下望远镜,声音沉稳,“廖永忠,通知‘飞鱼舰队’绕到侧翼,‘镇海舰队’列横阵,炮口调至30度仰角。”
“要不要通知欧洲的资产阶级舰队?”廖永忠问,手里的旗语杆已经准备好了。
“不用,”郑宏望着越来越近的西班牙舰队,“让他们看看,明盟的船,自己能护得住。”
炮声在正午的海面上炸开时,徐光启正带着留学生们在船舱里用显微镜观察疫苗样本。周小满的笔记本上,一边画着蒸汽机草图,一边记着炮战参数,铅笔尖在纸上跑得比炮弹还快。突然,船身猛地一震——是西班牙舰队的流弹擦过船舷,震碎了舱壁上的玻璃。
“别怕,”徐光启指着窗外,“看‘镇极号’的炮口火光,每三发就有一发是燃烧弹,他们的帆布最怕这个。”
果然,望远镜里的西班牙战舰开始慌乱,好几艘船的风帆被点燃,浓烟滚滚中,他们的阵型乱得像被打散的鱼群。郑宏站在炮位旁,亲手调整了一次炮口角度,炮弹呼啸着穿过硝烟,精准地击中最前面那艘船的桅杆。
“将军,他们要跑!”廖永忠大喊,旗语杆指向西北方向。
“不用追,”郑宏摆摆手,“让港口的法国商船发信号,告诉他们资产阶级政府的舰队在前面等着。我们守好自己的航线就行。”
夕阳西下时,西班牙舰队的影子已经消失在海平面尽头。郑宏站在甲板上,看着留学生们围着杜邦讨教蒸汽机构造,周小满甚至拿着卡尺在测量“镇极号”的螺旋桨。徐光启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茶:“朱元璋陛下的旨意到了,让咱们在马尼拉建个‘东西方技艺学院’,你兼任院长。”
郑宏接过茶杯,热气模糊了镜片。远处的海面上,明朝的线膛炮、欧洲的蒸汽机、东南亚的橡胶密封条,在暮色里融成一片温暖的光晕。他想起三年前第一次面对欧盟舰队时的窘迫,想起那些在炮战中沉没的舰船,突然笑了:“告诉陛下,院长让周小满他们轮流当,我还是更喜欢待在船上。”
夜色渐浓,马尼拉港的灯塔亮了起来,光柱在海面上划出一道道金色的轨迹。郑宏的海图上,又多了几个新的红圈,旁边用小字写着:“西班牙舰队,滑膛炮射程1800米,无防水舱,畏惧燃烧弹。”
海风带着远处传来的歌声,是留学生们在跟欧洲工匠学唱造船号子。郑宏靠在栏杆上,看着海图上那些红蓝交错的线条,突然明白——所谓大洋的平衡,从来不是谁征服谁,而是像这海图上的线条一样,在碰撞中找到共存的轨迹,在较量中学会彼此的长处。
“郑将军,徐大人带着留学生队来了。”廖永忠的声音从舷梯方向传来,他身后跟着一群穿着新造海员制服的年轻人,个个背着沉甸甸的木箱,箱子上贴着“明盟工部”的封条。为首的徐光启正低头跟一个高鼻梁的欧洲人说着什么,那人胸前别着枚铜质徽章,是英国皇家学会的标志。
郑宏转身时,靴底在甲板上蹭出轻微的声响。他望着那群年轻人——最小的看起来不过十六岁,脸颊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可眼里的光比马尼拉港的朝阳还亮。“箱子里的蒸汽机零件都清点过了?”他问,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栏杆,栏杆上的铜铆钉被磨得发亮,是常年倚靠留下的痕迹。
“每一颗螺丝都对照图纸查过,”徐光启笑着拍了拍身边年轻人的肩膀,“这是周德兴的侄子周小满,对齿轮传动特别着迷,昨天还跟荷兰工程师争论汽轮机的转速问题,吵到半夜呢。”
周小满脸一红,赶紧打开手里的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奇奇怪怪的草图,页边写着密密麻麻的注释:“荷兰师傅说,他们的蒸汽机热效率能到12%,我觉得能再提3%,只要把活塞行程再调长半寸……”
“哦?”郑宏接过笔记本,铅笔尖在草图上点了点,“你算过缸体承受的压力吗?调长行程可不是简单加段铁管,得重新算应力分布。”他抬头看向那个英国学者,“詹姆斯先生,你们的‘海蛇号’用的双缸蒸汽机,缸体材料是哪种铁矿炼的?”
詹姆斯推了推眼镜,从公文包里掏出块锃亮的钢板:“这是威尔士铁矿炼的熟铁,掺了3%的碳,硬度比普通钢材高两成。不过……”他话锋一转,目光落在明军新造的线膛炮上,“你们的炮管锻造工艺很特别,能在炮尾刻出螺旋纹,这在欧洲只有皇室军械库能做到。”
“那是胡大海的法子,”郑宏示意廖永忠掀开盖着炮管的帆布,“他把传统的‘百炼钢’技法改了,每锻打一次就用冷水激一次,炮管里的晶粒比发丝还细,所以能刻更密的膛线。”阳光顺着炮管的螺旋纹流淌,像一条凝固的光河。
正说着,港口突然响起号角声。一艘挂着法国三色旗的快船正往码头驶来,船帆上还留着弹孔——是法国资产阶级政权派来的通商使团,为首的正是曾经“太阳王舰队”的军医杜邦。他跳下船时,怀里还抱着个铁皮箱,打开一看,里面是十二支封装完好的疫苗。
“这是巴斯德先生新研制的霍乱疫苗,”杜邦的法语带着浓重的马赛口音,徐光启在一旁同步翻译,“我们听说东南亚雨季容易爆发疫病,特意带了过来。作为交换,想看看你们的‘水密舱’技术,上个月我们有三艘商船因为舱体漏水沉了。”
郑宏让水手掀开“镇极号”的甲板,露出下面纵横交错的隔板:“每块隔板都嵌着橡胶密封条,就算船身破个洞,也只会淹一个舱。这是吴良兄弟的主意,他以前是修木船的,知道哪里最容易漏水。”
杜邦蹲在隔板前,手指抚过密封条上的纹路,突然笑了:“路易亲王要是看到这个,怕是要气疯——他总说东方人只会用帆船,不懂蒸汽船的厉害。”
旁边的留学生们听得入了迷,周小满突然举手:“杜邦先生,你们的蒸汽船烟囱为什么是弯曲的?我们造的总爱往甲板上掉烟灰。”
“那是因为……”杜邦刚要解释,就被一阵急促的钟声打断。港口了望塔上的哨兵正挥舞着红旗——远处海平面上出现了一串黑点,是西班牙封建残余势力的舰队,他们不甘心资产阶级掌权,想通过袭击明朝商船逼迫新政府妥协。
郑宏立刻登上了望台,望远镜里的西班牙战舰还在升起风帆,甲板上的火炮是老式滑膛炮,射程显然不及明军的线膛炮。“徐大人,带留学生进船舱,”他放下望远镜,声音沉稳,“廖永忠,通知‘飞鱼舰队’绕到侧翼,‘镇海舰队’列横阵,炮口调至30度仰角。”
“要不要通知欧洲的资产阶级舰队?”廖永忠问,手里的旗语杆已经准备好了。
“不用,”郑宏望着越来越近的西班牙舰队,“让他们看看,明盟的船,自己能护得住。”
炮声在正午的海面上炸开时,徐光启正带着留学生们在船舱里用显微镜观察疫苗样本。周小满的笔记本上,一边画着蒸汽机草图,一边记着炮战参数,铅笔尖在纸上跑得比炮弹还快。突然,船身猛地一震——是西班牙舰队的流弹擦过船舷,震碎了舱壁上的玻璃。
“别怕,”徐光启指着窗外,“看‘镇极号’的炮口火光,每三发就有一发是燃烧弹,他们的帆布最怕这个。”
果然,望远镜里的西班牙战舰开始慌乱,好几艘船的风帆被点燃,浓烟滚滚中,他们的阵型乱得像被打散的鱼群。郑宏站在炮位旁,亲手调整了一次炮口角度,炮弹呼啸着穿过硝烟,精准地击中最前面那艘船的桅杆。
“将军,他们要跑!”廖永忠大喊,旗语杆指向西北方向。
“不用追,”郑宏摆摆手,“让港口的法国商船发信号,告诉他们资产阶级政府的舰队在前面等着。我们守好自己的航线就行。”
夕阳西下时,西班牙舰队的影子已经消失在海平面尽头。郑宏站在甲板上,看着留学生们围着杜邦讨教蒸汽机构造,周小满甚至拿着卡尺在测量“镇极号”的螺旋桨。徐光启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茶:“朱元璋陛下的旨意到了,让咱们在马尼拉建个‘东西方技艺学院’,你兼任院长。”
郑宏接过茶杯,热气模糊了镜片。远处的海面上,明朝的线膛炮、欧洲的蒸汽机、东南亚的橡胶密封条,在暮色里融成一片温暖的光晕。他想起三年前第一次面对欧盟舰队时的窘迫,想起那些在炮战中沉没的舰船,突然笑了:“告诉陛下,院长让周小满他们轮流当,我还是更喜欢待在船上。”
夜色渐浓,马尼拉港的灯塔亮了起来,光柱在海面上划出一道道金色的轨迹。郑宏的海图上,又多了几个新的红圈,旁边用小字写着:“西班牙舰队,滑膛炮射程1800米,无防水舱,畏惧燃烧弹。”
海风带着远处传来的歌声,是留学生们在跟欧洲工匠学唱造船号子。郑宏靠在栏杆上,看着海图上那些红蓝交错的线条,突然明白——所谓大洋的平衡,从来不是谁征服谁,而是像这海图上的线条一样,在碰撞中找到共存的轨迹,在较量中学会彼此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