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拓展人脉-《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

  濠州城击退元军后,短暂的宁静中,朱元璋却丝毫不敢懈怠。南方陈友谅势力崛起的消息,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他心头。他深知,要应对这即将到来的更大挑战,仅靠现有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广纳贤才,拓展人脉,为未来的征战谋篇布局。

  这日,朱元璋将李善长、徐达等一众亲信谋士和将领召集至营帐。众人落座后,朱元璋神情严肃地说道:“诸位,想必都已听闻,南方陈友谅势力日益壮大,对我等虎视眈眈。此人心狠手辣,野心勃勃,绝非善类。我们必须早做准备,方可应对。”

  李善长微微点头,捋着胡须说道:“大帅所言极是。如今我军虽在濠州城有了一定根基,但与陈友谅相比,实力仍有差距。当务之急,除了扩充军备、训练士卒,还需广交贤能,为大帅出谋划策,共图大业。”

  徐达目光坚定,抱拳说道:“大帅,末将愿为大帅招揽天下豪杰,为我军增添助力。”

  朱元璋欣慰地看着众人,说道:“有诸位相助,何愁大业不成。只是这天下贤才,分布四方,该从何处着手呢?李先生,你素有智谋,且见多识广,可有良策?”

  李善长沉思片刻,说道:“大帅,古往今来,贤才多汇聚于繁华之地,或藏身于山野之间。如今乱世,不少有识之士为避战乱,隐匿于山林乡野。咱们可张贴告示,宣扬大帅之仁义,招贤纳士。另外,我听闻滁州一带,文人雅士颇多,大帅不妨派人前去寻访。”

  朱元璋眼睛一亮,说道:“李先生此计甚好。就依你所言,立刻派人张贴告示,广邀天下贤才。徐达,你挑选几名机灵且口才出众的兄弟,前往滁州,务必礼贤下士,将有真才实学之人请回。”

  徐达领命道:“大帅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

  数日后,徐达带着一队人马,踏上了前往滁州的路途。滁州城,虽在战乱中略显破败,但仍不失往日的繁华。徐达等人入城后,四处打听贤才的下落。

  在一处茶馆中,徐达听到众人谈论,城中有一老者,名叫李醒芳,博古通今,尤其精通兵法谋略,只是为人低调,不喜张扬。徐达心中大喜,连忙按照众人指引,前去拜访。

  来到李醒芳住处,只见庭院虽简陋,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徐达上前轻轻敲门,不多时,一位童仆开门询问。徐达表明来意后,童仆入内通报。

  片刻后,一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者走了出来。徐达赶忙躬身行礼,说道:“晚辈徐达,久闻先生大名,特奉我家大帅朱元璋之命,前来拜会,恳请先生出山,助我家大帅成就大业。”

  李醒芳打量了徐达一番,见他气宇轩昂,言辞诚恳,心中不禁一动。但他仍不动声色地说道:“朱大帅之名,我亦有所耳闻。只是如今这乱世,各方势力纷争不断,不知朱大帅有何志向?”

  徐达挺直腰杆,说道:“我家大帅心怀天下,欲推翻元朝暴政,拯救天下苍生。大帅深知,要成就大业,需广纳贤才。听闻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故特派晚辈前来,诚邀先生相助。”

  李醒芳微微点头,说道:“朱大帅志向高远,难得可贵。只是行军打仗,非比寻常,不知朱大帅有何独特之法?”

  徐达将朱元璋击退元军的几次战役,以及训练亲军、整顿军纪等举措详细道来。李醒芳听后,不禁动容,说道:“朱大帅能有如此谋略与作为,实乃天下之幸。只是我年事已高,不知能否帮得上忙。”

  徐达赶忙说道:“先生过谦了。先生之学识谋略,正是我军所急需。还望先生出山,助我家大帅一臂之力。”

  李醒芳思索片刻,说道:“既然如此,我便随你走一趟。但我有个条件,若我发现朱大帅并非真心为百姓谋福祉,我即刻离去。”

  徐达大喜,说道:“先生放心,我家大帅仁义无双,定不会让先生失望。”

  徐达带着李醒芳回到濠州城,朱元璋亲自出城迎接,以礼相待。李醒芳见朱元璋如此礼贤下士,心中暗自欣慰。

  在营帐中,朱元璋与李醒芳相谈甚欢。李醒芳对天下局势的分析以及提出的战略建议,让朱元璋受益匪浅。

  此时,亲兵来报,又有一位自称是从定远来的贤士求见。朱元璋赶忙说道:“快请进来。”

  不多时,一位身材魁梧,目光如炬的男子走了进来。此人正是冯国用。他见到朱元璋后,抱拳行礼道:“久闻朱大帅威名,特来投奔。如今元朝腐败,天下大乱,大帅欲成就大业,当以金陵为根本,占据龙蟠虎踞之地,然后命将出师,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

  朱元璋听后,心中豁然开朗,大喜道:“先生之言,如醍醐灌顶。我正愁不知该如何规划未来,先生这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

  冯国用又说道:“大帅如今麾下已有不少能征善战之士,但还需更多谋士辅佐。我有一弟,名叫冯国胜,与我一样,对兵法谋略颇有研究,若大帅不弃,我愿将他引荐给大帅。”

  朱元璋说道:“如此甚好。先生兄弟二人能来相助,真是我之幸事。”

  接连结识李醒芳、冯国用这样的贤才,让朱元璋信心倍增。然而,扩充人脉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这日,朱元璋听闻有一位名叫朱升的贤士,隐居在徽州附近的深山之中。此人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兵法谋略无所不通。朱元璋决定亲自前去拜访。

  经过数日跋涉,朱元璋带着李善长等人终于找到了朱升的住处。那是一座位于深山之中的简陋草堂,四周静谧清幽。

  朱元璋上前敲门,一位书童打开门,打量着众人。朱元璋客气地说道:“烦请通传一声,就说朱元璋求见朱升先生。”

  书童入内通报,不多时,朱升走了出来。他身着粗布麻衣,神色平和,看着朱元璋说道:“朱大帅亲临寒舍,不知有何贵干?”

  朱元璋躬身行礼,说道:“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如今天下大乱,元庭无道,百姓受苦。我朱元璋欲救万民于水火,成就一番大业。但深知自己才疏学浅,特来恳请先生出山相助,为我指点迷津。”

  朱升看着朱元璋,沉思片刻后说道:“朱大帅既有此雄心壮志,想必已有自己的谋划。但在这乱世,要成就大业,绝非易事。不知大帅可有长远之规划?”

  朱元璋将自己目前的情况,以及击退元军、组建亲军等事详细告知朱升,并说出了自己欲先在周边发展势力,逐步蚕食元军控制区域的想法。

  朱升微微点头,说道:“大帅的想法虽好,但还需更加周全。依我之见,大帅可遵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略。如今各方势力纷争不断,过早称王易成为众矢之的。先稳固根基,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再图大业。”

  朱元璋听后,恍然大悟,连连称是:“先生此计,真是金玉良言。还望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日后大业有成,定不会忘记先生的功劳。”

  朱升却摇了摇头,说道:“大帅的好意我心领了。我生性淡泊,不喜尘世纷争。但我愿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助大帅成就大业。”

  朱元璋虽有些遗憾朱升不愿出山,但能得到他的指点,也倍感欣慰。

  在不断拓展人脉的过程中,朱元璋的队伍日益壮大,不仅有了更多谋士出谋划策,还吸引了不少能征善战的将领前来投奔。

  然而,濠州城内一些将领见朱元璋四处招揽贤才,势力不断扩大,心中的嫉妒之火再次燃起。

  这日,孙德崖与几个将领聚在营帐中。孙德崖满脸不悦地说道:“你们看看,这朱元璋越来越过分了,四处招揽人才,分明是想壮大自己的势力,把我们都不放在眼里。”

  其中一个将领附和道:“是啊,大帅。再这样下去,我们在濠州城恐怕都没有立足之地了。”

  孙德崖皱着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不行,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得想个法子,挫一挫他的锐气。”

  另一个将领说道:“大帅,不如我们在他招募贤才的途中使些绊子,让那些贤才不敢来投奔他。”

  孙德崖眼睛一亮,说道:“此计可行。你们派人去盯着,一旦发现有投奔朱元璋的贤才,就想办法阻拦,实在不行,就暗中加害。”

  众人纷纷点头,一场针对朱元璋拓展人脉的阴谋悄然展开……

  与此同时,朱元璋正沉浸在结识众多贤才的喜悦中,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浑然不觉。他与李善长、李醒芳等人商议着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准备按照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稳固根基,积蓄力量。

  然而,就在此时,徐达匆匆走进营帐,脸色凝重地说道:“大帅,不好了!我们在招募贤才的途中,接连遇到几起意外。有几位原本打算投奔大帅的贤士,不是莫名失踪,就是被人打伤。看来有人在暗中搞鬼。”

  朱元璋脸色一变,心中顿时明白,这定是濠州城内某些心怀不轨之人所为。他怒拍桌子,说道:“这些人,竟如此卑鄙!在这关键时刻,使出这般下作手段。”

  李善长沉思片刻,说道:“大帅,此事定是孙德崖等人所为。他们见大帅势力渐大,心生嫉妒,所以才出此下策。如今当务之急,一是要查出幕后黑手,二是要保证前来投奔的贤才安全。”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说道:“李先生所言极是。徐达,你立刻派人暗中调查,务必查出是谁在背后搞鬼。另外,加强对招募贤才队伍的保护,不能再让此类事情发生。”

  徐达领命而去。朱元璋看着营帐外的天空,目光坚定,心中暗暗发誓,定要揪出幕后黑手,让这些阻碍他成就大业的人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