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的晨雾还未散尽,东厂的值房内已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与纸张的油墨味交织在一起。掌印太监王振正坐在铺着墨色绒布的大案后,指尖捻着一枚象牙裁纸刀,细细刮着案上的密报边缘——那是锦衣卫百户沈炼从朱亮祖军中传回的蜡丸密信,昨夜刚由缇骑送入城。
“督主,西厂的马顺公公派人来了。”小太监捧着个黑漆托盘进来,托盘上放着个铜制令牌,刻着“西厂巡查”四字。
王振抬眼,示意小太监将令牌搁在案上,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让他进来吧。”
片刻后,一个穿着藏青色锦袍的中年太监走进来,正是马顺的心腹千户赵庸。他躬身行礼:“王公公,马公公让属下送份名册过来,说是昨夜抄朱亮祖在应天的联络点时,搜出的官员名录,有几个名字,怕是您也感兴趣。”
王振接过名册,翻开第一页就笑了:“户部侍郎唐胜宗?他倒是敢,上个月还在朝堂上骂朱亮祖是反贼呢。”他指尖点着名册上的名字,“还有这个郑遇春,当年跟着陛下打陈友谅的老弟兄,居然也敢私通反贼?”
赵庸低声道:“马公公审了那几个俘虏,说是郑遇春的侄子在朱亮祖军中当参将,他这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留后路?”王振冷笑一声,将名册扔回案上,“陛下最恨的就是这种两面三刀的东西。你回去告诉马顺,唐胜宗、郑遇春这几个,先别动,派人盯着就行。倒是名册上这几个翰林院的编修,让西厂的人‘请’去诏狱,就说是查他们贪墨,别惊动了朱亮祖的眼线。”
赵庸应了声“是”,刚要走,又被王振叫住:“对了,让马顺把朱亮祖那几个信使的舌头割了,扔到广东会馆门口,给那些摇摆不定的家伙提个醒。”
赵庸打了个寒颤,连忙点头退下。
王振重新拿起沈炼的密信,借着晨光仔细看——上面写着朱亮祖军中正缺粮,打算派顾时率三千骑兵去清远抢粮,还说荷兰人的火枪队已经到了韶关,正等着朱亮祖的铜矿抵押。他摸出朱砂笔,在“荷兰火枪队”几个字上圈了个红圈,对门外喊:“刘佥事!”
一个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推门而入,正是东厂负责联络锦衣卫的刘佥事刘宁。他躬身道:“督主有何吩咐?”
“沈炼的信你看了?”王振将密信推给他,“顾时要去清远抢粮,这事不能让他成。你去趟锦衣卫北镇抚司,让他们派五百缇骑,打扮成山匪,在半道上劫了,记住,别留活口,嫁祸给‘岭南三煞’那伙真土匪。”
刘宁皱眉:“督主,那‘岭南三煞’是陛下钦点要抓的悍匪,这么做会不会……”
“陛下要的是朱亮祖断粮,不是要抓土匪。”王振打断他,语气冷下来,“出了事我担着。另外,让沈炼想办法查清楚荷兰火枪队的具体人数和火器型号,这东西要是真像信里说的能‘百步穿杨’,咱们的弓箭手可就吃亏了。”
刘宁不敢再劝,接过密信匆匆退下。
此时西厂的刑房里,马顺正盯着一个被绑在刑架上的汉子——这人是朱亮祖派来给唐胜宗送信的信使,名叫费聚,嘴角还在淌血,显然刚被打过。
“费聚是吧?”马顺把玩着一把匕首,匕首上的寒光映得他脸色发青,“我再问你一遍,朱亮祖让你给唐胜宗带的口信,除了‘中秋前后动手’,还有别的吗?”
费聚梗着脖子:“我不知道!我就是个跑腿的,唐大人让我带句话给朱将军,说‘粮草已备妥’,别的啥也不知道!”
“粮草?”马顺笑了,转身从旁边的木盘里拿起个啃了一半的馒头,塞进费聚嘴里,“是不是清远的粮草?顾时是不是要带三千人去取?”
费聚的眼睛猛地瞪圆了,嘴里的馒头都忘了嚼——这事可是朱亮祖军中的机密,除了核心将领,没人知道!
马顺拍了拍他的脸:“看来是猜对了。说吧,荷兰人给的火枪,一次能打几发?”
费聚还是不吭声,马顺使了个眼色,旁边的校尉立刻端来一盆盐水,将费聚的手按了进去。费聚疼得惨叫起来,汗水瞬间浸透了衣衫。
“说不说?”马顺的声音像淬了冰,“你儿子今年刚满五岁吧?在应天城外的‘育苗堂’上学,我昨天让人去看过,挺机灵的孩子,就是身子骨弱,经不起吓。”
费聚的脸瞬间惨白,挣扎着喊道:“我说!我说!那火枪叫‘燧发枪’,一次能打三发,荷兰人一共送了两百支,还有五门小炮,藏在韶关的山洞里!”
马顺示意校尉把盐水盆挪开,拿出纸笔:“把山洞的具体位置画出来。”
费聚抖着手画了个草图,马顺看了一眼,递给旁边的千户:“让韶关的人去搜,找到了就炸了,别留下一点痕迹。”
千户刚走,一个小太监跑进来:“公公!东厂王公公派人来说,让咱们去‘请’翰林院的那几个编修,就说查贪墨!”
马顺嗤笑一声:“王振这老狐狸,倒是会挑时候。”他对赵庸道,“你带二十个人去,记住,别用刑,就跟他们聊‘学问’,聊到他们自己招为止——这些酸儒,骨头软着呢。”
赵庸领命而去,马顺又看向费聚:“朱亮祖军中还有多少像你这样的信使?都跟谁联络?”
费聚低着头,声音发颤:“还有……还有去联络吴祯的,他是兵部主事,负责调动物资的……”
与此同时,应天府皇宫的御书房里,朱元璋正看着王振和马顺送来的密报,眉头紧锁。旁边站着的户部尚书康茂才大气不敢出,手里的账本都快攥皱了。
“康茂才,”朱元璋突然开口,声音低沉,“唐胜宗分管的粮仓,还有多少存粮?”
康茂才连忙道:“回陛下,还有五十万石,都是预备着赈灾用的。”
“五十万石?”朱元璋冷笑一声,“朱亮祖缺粮,唐胜宗就有五十万石存粮,这可真是巧啊。”他拿起朱笔,在唐胜宗的名字上画了个圈,“你让人盯着,他要是敢动那些粮食,立刻拿下。”
“是。”康茂才躬身应道。
朱元璋又拿起马顺送来的费聚供词,看着“燧发枪”三个字,眼神锐利起来:“荷兰人倒是敢卖军火给反贼。”他对旁边的太监道,“传旨给廖永忠,让他率水师封锁琼州海峡,但凡挂荷兰旗的船,一概不准进港,敢硬闯的就打沉!”
太监刚要走,朱元璋又叫住他:“再传旨给华云龙,让他带三万骑兵去清远,配合锦衣卫的人,把顾时那三千人给朕吞了,一个活口也别留。”
“陛下,”康茂才犹豫了一下,“华将军的骑兵刚从北边回来,还没休整呢……”
“休整?”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都跳了起来,“朱亮祖都打到家门口了,还休整?告诉华云龙,打胜了,朕给他记头功;打败了,提头来见!”
康茂才不敢再劝,躬身退了出去。
御书房里只剩下朱元璋一人,他走到地图前,手指从应天划过清远,最后落在韶关:“朱亮祖啊朱亮祖,你以为勾结了几个官员,买了几支破枪就能翻天?朕倒要看看,你这戏能唱到几时。”
此时的韶关城外,沈炼正蹲在一棵老榕树下,看着远处荷兰人的商队缓缓进山。他穿着件粗布短打,脸上抹了泥,看着像个赶脚的脚夫。旁边一个挑着担子的汉子低声问:“沈百户,荷兰人这次带的货不少啊,光箱子就有二十多个。”
这汉子是东厂在韶关的眼线,名叫胡美,表面上是个货郎。
沈炼点点头:“里面应该就是燧发枪和火炮。你去通知华将军,让他的骑兵埋伏在山坳里,等荷兰人进了山洞,就放火攻,别让他们有机会开枪。”
胡美刚要走,沈炼又道:“小心点,荷兰人的护卫都带着刀,看着不好惹。”
胡美应了声,挑着担子慢悠悠地往山坳走去。沈炼则摸出藏在腰间的短铳,检查了一下弹药——这是锦衣卫特制的“掌心雷”,近距离内威力极大。
荷兰商队的领队是个高鼻梁蓝眼睛的洋人,名叫彼得,正用生硬的中文对旁边的朱亮祖亲信郭兴喊:“郭将军,我们的货可是按约定送来的,铜矿呢?”
郭兴陪着笑:“彼得先生放心,铜矿已经在码头装船了,只要货没问题,立刻启航。”
彼得哼了一声,挥手让手下搬箱子:“快点!山洞里的火药要小心,别碰明火!”
就在这时,山坳里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华云龙的骑兵如潮水般涌了出来,为首的正是华云龙本人,他手持长枪,大喊:“反贼!哪里跑!”
郭兴脸色大变,拔刀喊道:“顶住!给我顶住!”
荷兰人慌忙去开箱子拿枪,沈炼趁机从榕树后闪出,一铳打在彼得的腿上。彼得惨叫一声倒在地上,沈炼一个箭步冲上去,用刀架住他的脖子:“说!还有多少军火藏在别处?”
彼得疼得说不出话,只是指着箱子里的火枪。沈炼刚要再问,就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山洞里的火药被引燃了,火光冲天而起,震得地面都在颤。
郭兴见势不妙,带着残兵往清远方向逃,华云龙策马追上,一枪将他挑落马下。
沈炼看着燃烧的山洞,对身边的锦衣卫道:“清点人数,打扫战场,别留下任何荷兰人的痕迹。”
锦衣卫们开始清理尸体,沈炼则拿出纸笔,写了封密信——他得尽快把这里的情况报给应天。
而此时的应天,翰林院的编修们正被赵庸“请”在西厂的偏厅里,一个个坐立不安。赵庸泡了壶好茶,慢悠悠地说:“李编修,您上个月写的那篇《论海防》,里面说‘海疆宜放不宜堵’,这话要是让陛下看见了,怕是会不高兴吧?”
李编修脸色一白:“我……我那是书生之见,当不得真。”
“当不得真?”赵庸笑了,“可朱亮祖的信使说,您给他回信时,把这话抄了一遍,还说‘愿助一臂之力’,这又是怎么说?”
李编修浑身一颤,端着茶杯的手都抖了,茶水洒了一身。
旁边的王编修还想嘴硬:“赵千户,说话要讲证据,我们可是朝廷命官……”
“朝廷命官?”赵庸从怀里掏出封信,扔在桌上,“这是从你家搜出来的,写给朱亮祖的,说‘应天防务空虚,可袭’,这字是你写的吧?”
王编修的脸瞬间没了血色,瘫坐在椅子上。
赵庸看着这几个吓破胆的编修,心里冷笑——果然跟马公公说的一样,没什么骨头。他让人把纸笔拿来:“把你们知道的都写上,写得详细点,或许还能求陛下开恩。”
编修们你看我,我看你,最终还是拿起了笔。
夕阳西下时,王振和马顺的密报再次送到御书房。朱元璋看着上面“韶关军火库已炸毁”“顾时部被全歼”的消息,脸色稍缓。他对旁边的太监道:“传旨,赏沈炼白银百两,升一级。另外,让王振和马顺继续查,不管牵扯到谁,一查到底!”
太监领旨而去,朱元璋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眼神深邃——这场仗,才刚刚开始。
“督主,西厂的马顺公公派人来了。”小太监捧着个黑漆托盘进来,托盘上放着个铜制令牌,刻着“西厂巡查”四字。
王振抬眼,示意小太监将令牌搁在案上,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让他进来吧。”
片刻后,一个穿着藏青色锦袍的中年太监走进来,正是马顺的心腹千户赵庸。他躬身行礼:“王公公,马公公让属下送份名册过来,说是昨夜抄朱亮祖在应天的联络点时,搜出的官员名录,有几个名字,怕是您也感兴趣。”
王振接过名册,翻开第一页就笑了:“户部侍郎唐胜宗?他倒是敢,上个月还在朝堂上骂朱亮祖是反贼呢。”他指尖点着名册上的名字,“还有这个郑遇春,当年跟着陛下打陈友谅的老弟兄,居然也敢私通反贼?”
赵庸低声道:“马公公审了那几个俘虏,说是郑遇春的侄子在朱亮祖军中当参将,他这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留后路?”王振冷笑一声,将名册扔回案上,“陛下最恨的就是这种两面三刀的东西。你回去告诉马顺,唐胜宗、郑遇春这几个,先别动,派人盯着就行。倒是名册上这几个翰林院的编修,让西厂的人‘请’去诏狱,就说是查他们贪墨,别惊动了朱亮祖的眼线。”
赵庸应了声“是”,刚要走,又被王振叫住:“对了,让马顺把朱亮祖那几个信使的舌头割了,扔到广东会馆门口,给那些摇摆不定的家伙提个醒。”
赵庸打了个寒颤,连忙点头退下。
王振重新拿起沈炼的密信,借着晨光仔细看——上面写着朱亮祖军中正缺粮,打算派顾时率三千骑兵去清远抢粮,还说荷兰人的火枪队已经到了韶关,正等着朱亮祖的铜矿抵押。他摸出朱砂笔,在“荷兰火枪队”几个字上圈了个红圈,对门外喊:“刘佥事!”
一个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推门而入,正是东厂负责联络锦衣卫的刘佥事刘宁。他躬身道:“督主有何吩咐?”
“沈炼的信你看了?”王振将密信推给他,“顾时要去清远抢粮,这事不能让他成。你去趟锦衣卫北镇抚司,让他们派五百缇骑,打扮成山匪,在半道上劫了,记住,别留活口,嫁祸给‘岭南三煞’那伙真土匪。”
刘宁皱眉:“督主,那‘岭南三煞’是陛下钦点要抓的悍匪,这么做会不会……”
“陛下要的是朱亮祖断粮,不是要抓土匪。”王振打断他,语气冷下来,“出了事我担着。另外,让沈炼想办法查清楚荷兰火枪队的具体人数和火器型号,这东西要是真像信里说的能‘百步穿杨’,咱们的弓箭手可就吃亏了。”
刘宁不敢再劝,接过密信匆匆退下。
此时西厂的刑房里,马顺正盯着一个被绑在刑架上的汉子——这人是朱亮祖派来给唐胜宗送信的信使,名叫费聚,嘴角还在淌血,显然刚被打过。
“费聚是吧?”马顺把玩着一把匕首,匕首上的寒光映得他脸色发青,“我再问你一遍,朱亮祖让你给唐胜宗带的口信,除了‘中秋前后动手’,还有别的吗?”
费聚梗着脖子:“我不知道!我就是个跑腿的,唐大人让我带句话给朱将军,说‘粮草已备妥’,别的啥也不知道!”
“粮草?”马顺笑了,转身从旁边的木盘里拿起个啃了一半的馒头,塞进费聚嘴里,“是不是清远的粮草?顾时是不是要带三千人去取?”
费聚的眼睛猛地瞪圆了,嘴里的馒头都忘了嚼——这事可是朱亮祖军中的机密,除了核心将领,没人知道!
马顺拍了拍他的脸:“看来是猜对了。说吧,荷兰人给的火枪,一次能打几发?”
费聚还是不吭声,马顺使了个眼色,旁边的校尉立刻端来一盆盐水,将费聚的手按了进去。费聚疼得惨叫起来,汗水瞬间浸透了衣衫。
“说不说?”马顺的声音像淬了冰,“你儿子今年刚满五岁吧?在应天城外的‘育苗堂’上学,我昨天让人去看过,挺机灵的孩子,就是身子骨弱,经不起吓。”
费聚的脸瞬间惨白,挣扎着喊道:“我说!我说!那火枪叫‘燧发枪’,一次能打三发,荷兰人一共送了两百支,还有五门小炮,藏在韶关的山洞里!”
马顺示意校尉把盐水盆挪开,拿出纸笔:“把山洞的具体位置画出来。”
费聚抖着手画了个草图,马顺看了一眼,递给旁边的千户:“让韶关的人去搜,找到了就炸了,别留下一点痕迹。”
千户刚走,一个小太监跑进来:“公公!东厂王公公派人来说,让咱们去‘请’翰林院的那几个编修,就说查贪墨!”
马顺嗤笑一声:“王振这老狐狸,倒是会挑时候。”他对赵庸道,“你带二十个人去,记住,别用刑,就跟他们聊‘学问’,聊到他们自己招为止——这些酸儒,骨头软着呢。”
赵庸领命而去,马顺又看向费聚:“朱亮祖军中还有多少像你这样的信使?都跟谁联络?”
费聚低着头,声音发颤:“还有……还有去联络吴祯的,他是兵部主事,负责调动物资的……”
与此同时,应天府皇宫的御书房里,朱元璋正看着王振和马顺送来的密报,眉头紧锁。旁边站着的户部尚书康茂才大气不敢出,手里的账本都快攥皱了。
“康茂才,”朱元璋突然开口,声音低沉,“唐胜宗分管的粮仓,还有多少存粮?”
康茂才连忙道:“回陛下,还有五十万石,都是预备着赈灾用的。”
“五十万石?”朱元璋冷笑一声,“朱亮祖缺粮,唐胜宗就有五十万石存粮,这可真是巧啊。”他拿起朱笔,在唐胜宗的名字上画了个圈,“你让人盯着,他要是敢动那些粮食,立刻拿下。”
“是。”康茂才躬身应道。
朱元璋又拿起马顺送来的费聚供词,看着“燧发枪”三个字,眼神锐利起来:“荷兰人倒是敢卖军火给反贼。”他对旁边的太监道,“传旨给廖永忠,让他率水师封锁琼州海峡,但凡挂荷兰旗的船,一概不准进港,敢硬闯的就打沉!”
太监刚要走,朱元璋又叫住他:“再传旨给华云龙,让他带三万骑兵去清远,配合锦衣卫的人,把顾时那三千人给朕吞了,一个活口也别留。”
“陛下,”康茂才犹豫了一下,“华将军的骑兵刚从北边回来,还没休整呢……”
“休整?”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都跳了起来,“朱亮祖都打到家门口了,还休整?告诉华云龙,打胜了,朕给他记头功;打败了,提头来见!”
康茂才不敢再劝,躬身退了出去。
御书房里只剩下朱元璋一人,他走到地图前,手指从应天划过清远,最后落在韶关:“朱亮祖啊朱亮祖,你以为勾结了几个官员,买了几支破枪就能翻天?朕倒要看看,你这戏能唱到几时。”
此时的韶关城外,沈炼正蹲在一棵老榕树下,看着远处荷兰人的商队缓缓进山。他穿着件粗布短打,脸上抹了泥,看着像个赶脚的脚夫。旁边一个挑着担子的汉子低声问:“沈百户,荷兰人这次带的货不少啊,光箱子就有二十多个。”
这汉子是东厂在韶关的眼线,名叫胡美,表面上是个货郎。
沈炼点点头:“里面应该就是燧发枪和火炮。你去通知华将军,让他的骑兵埋伏在山坳里,等荷兰人进了山洞,就放火攻,别让他们有机会开枪。”
胡美刚要走,沈炼又道:“小心点,荷兰人的护卫都带着刀,看着不好惹。”
胡美应了声,挑着担子慢悠悠地往山坳走去。沈炼则摸出藏在腰间的短铳,检查了一下弹药——这是锦衣卫特制的“掌心雷”,近距离内威力极大。
荷兰商队的领队是个高鼻梁蓝眼睛的洋人,名叫彼得,正用生硬的中文对旁边的朱亮祖亲信郭兴喊:“郭将军,我们的货可是按约定送来的,铜矿呢?”
郭兴陪着笑:“彼得先生放心,铜矿已经在码头装船了,只要货没问题,立刻启航。”
彼得哼了一声,挥手让手下搬箱子:“快点!山洞里的火药要小心,别碰明火!”
就在这时,山坳里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华云龙的骑兵如潮水般涌了出来,为首的正是华云龙本人,他手持长枪,大喊:“反贼!哪里跑!”
郭兴脸色大变,拔刀喊道:“顶住!给我顶住!”
荷兰人慌忙去开箱子拿枪,沈炼趁机从榕树后闪出,一铳打在彼得的腿上。彼得惨叫一声倒在地上,沈炼一个箭步冲上去,用刀架住他的脖子:“说!还有多少军火藏在别处?”
彼得疼得说不出话,只是指着箱子里的火枪。沈炼刚要再问,就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山洞里的火药被引燃了,火光冲天而起,震得地面都在颤。
郭兴见势不妙,带着残兵往清远方向逃,华云龙策马追上,一枪将他挑落马下。
沈炼看着燃烧的山洞,对身边的锦衣卫道:“清点人数,打扫战场,别留下任何荷兰人的痕迹。”
锦衣卫们开始清理尸体,沈炼则拿出纸笔,写了封密信——他得尽快把这里的情况报给应天。
而此时的应天,翰林院的编修们正被赵庸“请”在西厂的偏厅里,一个个坐立不安。赵庸泡了壶好茶,慢悠悠地说:“李编修,您上个月写的那篇《论海防》,里面说‘海疆宜放不宜堵’,这话要是让陛下看见了,怕是会不高兴吧?”
李编修脸色一白:“我……我那是书生之见,当不得真。”
“当不得真?”赵庸笑了,“可朱亮祖的信使说,您给他回信时,把这话抄了一遍,还说‘愿助一臂之力’,这又是怎么说?”
李编修浑身一颤,端着茶杯的手都抖了,茶水洒了一身。
旁边的王编修还想嘴硬:“赵千户,说话要讲证据,我们可是朝廷命官……”
“朝廷命官?”赵庸从怀里掏出封信,扔在桌上,“这是从你家搜出来的,写给朱亮祖的,说‘应天防务空虚,可袭’,这字是你写的吧?”
王编修的脸瞬间没了血色,瘫坐在椅子上。
赵庸看着这几个吓破胆的编修,心里冷笑——果然跟马公公说的一样,没什么骨头。他让人把纸笔拿来:“把你们知道的都写上,写得详细点,或许还能求陛下开恩。”
编修们你看我,我看你,最终还是拿起了笔。
夕阳西下时,王振和马顺的密报再次送到御书房。朱元璋看着上面“韶关军火库已炸毁”“顾时部被全歼”的消息,脸色稍缓。他对旁边的太监道:“传旨,赏沈炼白银百两,升一级。另外,让王振和马顺继续查,不管牵扯到谁,一查到底!”
太监领旨而去,朱元璋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眼神深邃——这场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