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皇城的角楼刚敲过三更,朱元璋披着镶金的黑色蟒袍,站在奉天殿的丹陛上,手里捏着一封火漆封口的密信。烛火在他眼角的皱纹里跳荡,映得那道从眉骨延伸到颧骨的刀疤像条蛰伏的蛇。
“刘敏,”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却字字如铁,“朱亮祖在台湾铸的‘永熙通宝’,币面上的龙纹比朕的龙袍还花哨,你说这是何意?”
阶下跪着的刘敏猛地抬头,他穿着锦衣卫的飞鱼服,腰间绣春刀的穗子垂在脚踝,耳后新添的伤口还在渗血——那是前日在训练场上被暗器所伤,却恰好成了伪装成商贩的最好凭证。“回陛下,”他喉结滚了滚,声音压得极低,“这是僭越,是想把‘明顺’的国号钉进百姓眼里。臣这趟去,不仅要查他粮库在哪,更要把那铸币局的工匠策反一个,弄清楚他到底熔了多少官银。”
朱元璋冷笑一声,转身从案上拿起个檀木盒子,打开时里面躺着串蜜蜡佛珠,每颗珠子上都嵌着极小的铜针。“这是工部新做的,”他拿起一颗递给刘敏,“珠子能划开船板,铜针淬了麻药,够用三次。三十个弟兄,朕给你挑的都是会说闽南话的,其中五个懂造船,三个能仿荷兰人的口音——朱亮祖最近跟红毛夷走得近,这或许能派上用场。”
刘敏接佛珠时指尖微颤,不是怕,是兴奋。他抬头看见朱元璋鬓角的白发,忽然想起十年前跟着陛下打武昌,那时陛下的箭术能射穿三层甲,如今却要靠烛火才能看清密信上的字。“臣还有一事求陛下,”他叩首道,“若遇朱军的巡逻队,能否……留三个活口?属下想问问他们,朱亮祖的水师新添了多少门佛郎机炮。”
“准了,”朱元璋挥挥手,“但记住,锦衣卫的刀是用来刺心脏的,不是割舌头的。活口要带回来,还得是能开口说话的——让吴良给你备三艘伪装成渔船的快舰,船底嵌着铁甲,必要时能撞沉朱军的小巡逻艇。”
三日后,厦门港的晨雾里驶出三艘渔船,刘敏穿着打满补丁的粗布短褂,腰间别着个装着槟榔的藤筐,脸上抹了锅底灰,看着就像个常年在海上讨生活的“讨海人”。同行的三十个弟兄也都扮成渔民、货郎、修补船帆的匠人,其中一个叫赵庸的汉子正蹲在船尾补网,他原是水师的把总,最懂朱军战船的构造。
“刘百户,”赵庸忽然低声道,“你看那边,”他朝东南方向努努嘴,“朱军的巡逻船比上个月多了两艘,船头的火炮口径也大了些,怕是荷兰人又送了新货。”
刘敏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远处的海面上,两艘挂着“明顺”旗号的战船正缓缓游弋,船帆上绣着的日月纹在雾中若隐若现。“别盯着看,”他一边往渔网上挂假的海藻,一边用闽南话说道,“一会儿靠岸,吴祯会装作卖鱼,你跟在他身后数清楚码头仓库的门牌号,特别是挂着红绸子的——那是朱军的军需处标记。”
船刚抵近台湾台南港,就被一艘巡逻艇拦住了。一个穿着朱军铠甲的小校站在艇头,手里的长刀指着刘敏:“哪来的?船上装的什么?”
刘敏连忙挤出满脸堆笑,递上一串刚从海里捞上来的牡蛎:“官爷,小的是从厦门来的,船上都是海货,想换点米回去。您看这牡蛎,新鲜着呢,给官爷下酒最好。”他故意让手上的冻疮蹭到小校的铠甲上——这冻疮是真的,是弟兄们在冷库待了三天冻出来的,看着就像常年受冻的渔民。
小校踢了踢船板,沉声道:“最近查得严,所有船都要搜。”他身后的两个士兵刚要跳上船,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号角声,小校抬头一看,脸色变了变——那是“有倭寇袭扰”的信号,虽然后来证实是渔民误触了警报器,却给了刘敏机会。
“官爷您忙,”刘敏趁机把牡蛎塞给士兵,“小的就在这儿等,绝不乱走。”等巡逻艇开走,他立刻对赵庸使了个眼色——刚才小校转身时,他看见对方腰间的腰牌上刻着“左营”二字,而码头仓库的第三间挂着红绸子,门口的士兵腰牌是“右营”,这说明朱军的营区划分可能以左右营为界,粮库大概率在左营辖区。
入夜后,刘敏带着两个弟兄溜进码头。吴祯扮成醉汉,故意撞翻了朱军的岗哨,引来一阵怒骂,刘敏则借着混乱钻进一间挂着红绸子的仓库。里面堆满了麻袋,他用佛珠划开一个角落,流出的不是米,是火药——这是军械库!他刚要退出去,忽然听见脚步声,连忙躲到麻袋堆后面。
进来的是两个朱军士兵,其中一个抱怨道:“张恒大人今天又查岗了,说要是再让锦衣卫混进来,咱们右营的都得去挖矿。”另一个笑道:“怕什么?粮库那边有左营看着,听说新到的三万石米,就藏在……”他的话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刘敏趁机从后窗溜了出去,心里却记下了——粮库在左营,由张恒亲自看管,存粮三万石。
回到渔船时,天边已经泛白。赵庸递给他一块干粮:“刚才看见朱军的工匠在修船,听他们说从荷兰人那买了十门新炮,炮身比咱们的短,但射程远了两丈。”刘敏点点头,把佛珠里的铜针取出来三根:“明天分头行动,你去造船厂,我去左营附近看看,记住,午时在妈祖庙的老榕树下汇合。”
妈祖庙的香火很旺,刘敏混在香客里,看见一个穿着锦缎长袍的人正在上香,腰间的玉佩上刻着“恒”字——是张恒!他身后跟着个捧着账本的小吏,正低声说着什么,刘敏离得远,只听见“……粮库的门锁换了,用的是荷兰人的机关锁……”
忽然,张恒朝他这边看过来,刘敏连忙低下头,假装拜妈祖,手指却在袖口里飞快地打结——这是锦衣卫的暗号,告诉藏在庙柱后的弟兄:目标出现,准备跟踪。
等张恒离开后,刘敏走到老榕树下,赵庸已经在那了,手里拿着片船板:“造船厂的木料都是从吕宋运过来的,上面刻着‘永熙元年’,朱亮祖这是想长久占着台湾啊。”刘敏摸了摸佛珠上的铜针,忽然笑了:“越想长久,越怕失去。咱们找到他的粮库,就等于掐住了他的七寸。”
傍晚时分,弟兄们陆续回来汇合,带来了更多消息:朱军的水师有十二艘主力舰,其中三艘是荷兰制造;左营的西角有个围着三层铁丝网的院子,门口的士兵腰牌都是“左营亲卫”;张恒每天酉时会去那里查岗。
“那就是粮库了,”刘敏把消息写在油纸伞的伞骨内侧,“今晚三更,吴祯带五个人去造船厂放火,吸引注意力,剩下的跟我去左营。记住,咱们只要账本,别恋战——陛下要的是证据,不是人头。”
三更的梆子声刚响过,造船厂突然燃起大火,映红了半边天。左营的士兵果然被调走了一半,刘敏趁机带着弟兄们剪开铁丝网,用佛珠里的铜针撬开了粮库的门锁。仓库里果然堆满了米袋,墙角的柜子里锁着账本,刘敏翻开一看,上面详细记录着“永熙元年三月,收荷兰人火药三千斤”“四月,从吕宋购粮五万石,耗银两万两”……
“快走!”赵庸突然低喝一声,他听见了马蹄声。刘敏把账本塞进怀里,刚要往外走,却看见一个黑影从横梁上跳下来,手里的刀直刺过来——是张恒!他居然在粮库设了埋伏!
刘敏侧身躲开,抽出腰间的绣春刀,与张恒打在一处。张恒的刀法狠辣,招招致命,刘敏却仗着身形灵活,专挑他的破绽。“锦衣卫的狗!”张恒怒吼着,刀风带着破空声,“朱陛下早料到你们会来!”
“朱陛下?”刘敏冷笑一声,避开他的刀锋,“一个叛臣,也配称陛下?”他故意拖延时间,眼角的余光看见弟兄们已经带着账本溜了出去。就在张恒的刀再次劈来时,刘敏突然将淬了麻药的铜针弹向他的手腕,趁他吃痛的瞬间,翻身从后窗跳了出去。
渔船已经在港口等着了,刘敏跳上船时,手臂被刀划开的伤口还在流血,但他摸着怀里的账本,笑了——这趟没白来。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刘敏站在船头,看着台湾岛渐渐远去。他知道,这些账本会成为朱元璋最锋利的武器,而朱亮祖的美梦,该醒了。
“回南京。”他对舵手说,海风掀起他的衣袍,露出里面染血的飞鱼服,“告诉陛下,锦衣卫没让他失望。”
“刘敏,”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却字字如铁,“朱亮祖在台湾铸的‘永熙通宝’,币面上的龙纹比朕的龙袍还花哨,你说这是何意?”
阶下跪着的刘敏猛地抬头,他穿着锦衣卫的飞鱼服,腰间绣春刀的穗子垂在脚踝,耳后新添的伤口还在渗血——那是前日在训练场上被暗器所伤,却恰好成了伪装成商贩的最好凭证。“回陛下,”他喉结滚了滚,声音压得极低,“这是僭越,是想把‘明顺’的国号钉进百姓眼里。臣这趟去,不仅要查他粮库在哪,更要把那铸币局的工匠策反一个,弄清楚他到底熔了多少官银。”
朱元璋冷笑一声,转身从案上拿起个檀木盒子,打开时里面躺着串蜜蜡佛珠,每颗珠子上都嵌着极小的铜针。“这是工部新做的,”他拿起一颗递给刘敏,“珠子能划开船板,铜针淬了麻药,够用三次。三十个弟兄,朕给你挑的都是会说闽南话的,其中五个懂造船,三个能仿荷兰人的口音——朱亮祖最近跟红毛夷走得近,这或许能派上用场。”
刘敏接佛珠时指尖微颤,不是怕,是兴奋。他抬头看见朱元璋鬓角的白发,忽然想起十年前跟着陛下打武昌,那时陛下的箭术能射穿三层甲,如今却要靠烛火才能看清密信上的字。“臣还有一事求陛下,”他叩首道,“若遇朱军的巡逻队,能否……留三个活口?属下想问问他们,朱亮祖的水师新添了多少门佛郎机炮。”
“准了,”朱元璋挥挥手,“但记住,锦衣卫的刀是用来刺心脏的,不是割舌头的。活口要带回来,还得是能开口说话的——让吴良给你备三艘伪装成渔船的快舰,船底嵌着铁甲,必要时能撞沉朱军的小巡逻艇。”
三日后,厦门港的晨雾里驶出三艘渔船,刘敏穿着打满补丁的粗布短褂,腰间别着个装着槟榔的藤筐,脸上抹了锅底灰,看着就像个常年在海上讨生活的“讨海人”。同行的三十个弟兄也都扮成渔民、货郎、修补船帆的匠人,其中一个叫赵庸的汉子正蹲在船尾补网,他原是水师的把总,最懂朱军战船的构造。
“刘百户,”赵庸忽然低声道,“你看那边,”他朝东南方向努努嘴,“朱军的巡逻船比上个月多了两艘,船头的火炮口径也大了些,怕是荷兰人又送了新货。”
刘敏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远处的海面上,两艘挂着“明顺”旗号的战船正缓缓游弋,船帆上绣着的日月纹在雾中若隐若现。“别盯着看,”他一边往渔网上挂假的海藻,一边用闽南话说道,“一会儿靠岸,吴祯会装作卖鱼,你跟在他身后数清楚码头仓库的门牌号,特别是挂着红绸子的——那是朱军的军需处标记。”
船刚抵近台湾台南港,就被一艘巡逻艇拦住了。一个穿着朱军铠甲的小校站在艇头,手里的长刀指着刘敏:“哪来的?船上装的什么?”
刘敏连忙挤出满脸堆笑,递上一串刚从海里捞上来的牡蛎:“官爷,小的是从厦门来的,船上都是海货,想换点米回去。您看这牡蛎,新鲜着呢,给官爷下酒最好。”他故意让手上的冻疮蹭到小校的铠甲上——这冻疮是真的,是弟兄们在冷库待了三天冻出来的,看着就像常年受冻的渔民。
小校踢了踢船板,沉声道:“最近查得严,所有船都要搜。”他身后的两个士兵刚要跳上船,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号角声,小校抬头一看,脸色变了变——那是“有倭寇袭扰”的信号,虽然后来证实是渔民误触了警报器,却给了刘敏机会。
“官爷您忙,”刘敏趁机把牡蛎塞给士兵,“小的就在这儿等,绝不乱走。”等巡逻艇开走,他立刻对赵庸使了个眼色——刚才小校转身时,他看见对方腰间的腰牌上刻着“左营”二字,而码头仓库的第三间挂着红绸子,门口的士兵腰牌是“右营”,这说明朱军的营区划分可能以左右营为界,粮库大概率在左营辖区。
入夜后,刘敏带着两个弟兄溜进码头。吴祯扮成醉汉,故意撞翻了朱军的岗哨,引来一阵怒骂,刘敏则借着混乱钻进一间挂着红绸子的仓库。里面堆满了麻袋,他用佛珠划开一个角落,流出的不是米,是火药——这是军械库!他刚要退出去,忽然听见脚步声,连忙躲到麻袋堆后面。
进来的是两个朱军士兵,其中一个抱怨道:“张恒大人今天又查岗了,说要是再让锦衣卫混进来,咱们右营的都得去挖矿。”另一个笑道:“怕什么?粮库那边有左营看着,听说新到的三万石米,就藏在……”他的话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刘敏趁机从后窗溜了出去,心里却记下了——粮库在左营,由张恒亲自看管,存粮三万石。
回到渔船时,天边已经泛白。赵庸递给他一块干粮:“刚才看见朱军的工匠在修船,听他们说从荷兰人那买了十门新炮,炮身比咱们的短,但射程远了两丈。”刘敏点点头,把佛珠里的铜针取出来三根:“明天分头行动,你去造船厂,我去左营附近看看,记住,午时在妈祖庙的老榕树下汇合。”
妈祖庙的香火很旺,刘敏混在香客里,看见一个穿着锦缎长袍的人正在上香,腰间的玉佩上刻着“恒”字——是张恒!他身后跟着个捧着账本的小吏,正低声说着什么,刘敏离得远,只听见“……粮库的门锁换了,用的是荷兰人的机关锁……”
忽然,张恒朝他这边看过来,刘敏连忙低下头,假装拜妈祖,手指却在袖口里飞快地打结——这是锦衣卫的暗号,告诉藏在庙柱后的弟兄:目标出现,准备跟踪。
等张恒离开后,刘敏走到老榕树下,赵庸已经在那了,手里拿着片船板:“造船厂的木料都是从吕宋运过来的,上面刻着‘永熙元年’,朱亮祖这是想长久占着台湾啊。”刘敏摸了摸佛珠上的铜针,忽然笑了:“越想长久,越怕失去。咱们找到他的粮库,就等于掐住了他的七寸。”
傍晚时分,弟兄们陆续回来汇合,带来了更多消息:朱军的水师有十二艘主力舰,其中三艘是荷兰制造;左营的西角有个围着三层铁丝网的院子,门口的士兵腰牌都是“左营亲卫”;张恒每天酉时会去那里查岗。
“那就是粮库了,”刘敏把消息写在油纸伞的伞骨内侧,“今晚三更,吴祯带五个人去造船厂放火,吸引注意力,剩下的跟我去左营。记住,咱们只要账本,别恋战——陛下要的是证据,不是人头。”
三更的梆子声刚响过,造船厂突然燃起大火,映红了半边天。左营的士兵果然被调走了一半,刘敏趁机带着弟兄们剪开铁丝网,用佛珠里的铜针撬开了粮库的门锁。仓库里果然堆满了米袋,墙角的柜子里锁着账本,刘敏翻开一看,上面详细记录着“永熙元年三月,收荷兰人火药三千斤”“四月,从吕宋购粮五万石,耗银两万两”……
“快走!”赵庸突然低喝一声,他听见了马蹄声。刘敏把账本塞进怀里,刚要往外走,却看见一个黑影从横梁上跳下来,手里的刀直刺过来——是张恒!他居然在粮库设了埋伏!
刘敏侧身躲开,抽出腰间的绣春刀,与张恒打在一处。张恒的刀法狠辣,招招致命,刘敏却仗着身形灵活,专挑他的破绽。“锦衣卫的狗!”张恒怒吼着,刀风带着破空声,“朱陛下早料到你们会来!”
“朱陛下?”刘敏冷笑一声,避开他的刀锋,“一个叛臣,也配称陛下?”他故意拖延时间,眼角的余光看见弟兄们已经带着账本溜了出去。就在张恒的刀再次劈来时,刘敏突然将淬了麻药的铜针弹向他的手腕,趁他吃痛的瞬间,翻身从后窗跳了出去。
渔船已经在港口等着了,刘敏跳上船时,手臂被刀划开的伤口还在流血,但他摸着怀里的账本,笑了——这趟没白来。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刘敏站在船头,看着台湾岛渐渐远去。他知道,这些账本会成为朱元璋最锋利的武器,而朱亮祖的美梦,该醒了。
“回南京。”他对舵手说,海风掀起他的衣袍,露出里面染血的飞鱼服,“告诉陛下,锦衣卫没让他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