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瘴气像一张湿冷的网,缠在朱允熥的甲胄上。他勒住马缰,看着前方雾气弥漫的山谷,甲片上凝结的水珠顺着纹路滑落,砸在脚边的腐叶上,溅起细碎的泥点。身后,五千骑兵的马蹄声被浓雾吞去大半,只有铁甲摩擦的咯吱声在林间回荡。
“殿下,再往前走就是木邦土司的地界了。”副将吴祯催马跟上,声音里带着几分警惕,“这帮土司最是反复,上个月刚送了降书,谁知道这会儿是不是在林子里埋了伏兵。”
朱允熥抬手抹去额角的水汽,目光穿过雾霭落在远处隐约的竹楼轮廓上:“伏兵?他们要是敢动,本王就把这山谷犁平了。”他腰间的佩剑“噌”地出鞘,剑身在雾中泛着冷光,“传我命令,骑兵分三路,左路吴祯带一千人沿山脊推进,右路丁德兴领一千人守住河谷,本王率主力直插竹楼。记住,留活口,我要问问他们,上个月送来的质子,为什么少了三个。”
骑兵迅速展开,马蹄踏碎腐叶的声音在雾中扩散。朱允熥的亲卫营都是从京营带出来的精锐,甲胄上的红缨在雾中点点晃动,像一簇簇燃烧的火苗。刚穿过一片竹林,前方突然传来弓弦震颤的锐响,三支毒箭擦着朱允熥的耳畔飞过,钉在身后的竹干上,箭羽兀自嗡嗡作响。
“列阵!”朱允熥厉声喝道,亲卫营迅速结成圆阵,盾牌手在外,长枪手在内,形成一个密不透风的铁桶。浓雾中冲出几十个裹着藤甲的土司兵,手里的长刀带着铁锈,嗷嗷叫着扑上来,却被长枪捅得惨叫着倒飞回去,摔在泥地里抽搐。
“这点能耐也敢称土司?”朱允熥冷笑一声,正要下令追击,却见雾中突然滚出十几个火球,落地时炸开一团团黑烟,呛得人睁不开眼。他猛地捂住口鼻,听到吴祯在左侧山脊大喊:“殿下小心!是烟瘴弹!”
混乱中,几支短矛从烟幕里刺出,刺穿了两名亲卫的咽喉。朱允熥挥剑斩断矛杆,剑刃上沾着的黑血瞬间被雾气冲淡。他突然翻身下马,踩着腐叶冲向烟幕最浓处,长剑在手中挽出一团白光,劈开迎面而来的长刀——刀的主人是个满脸刺青的土司头目,嘴里叽里呱啦地喊着听不懂的方言,眼里却透着悍不畏死的凶光。
朱允熥手腕翻转,剑脊重重砸在对方手腕上,长刀脱手的瞬间,他顺势一脚踹在对方小腹,看着那土司像个破麻袋似的撞进竹林。正要乘胜追击,却见雾中缓缓走出一队人马,为首的青年穿着银甲,身后跟着十几个佩刀的护卫,腰间挂着西平侯府的令牌。
“朱允熥殿下?”青年开口,声音清朗,带着云南特有的温润口音,“木邦土司不懂事,惊扰了殿下,沐春在此赔罪。”
朱允熥收剑回鞘,打量着眼前的人。沐春的银甲上没有丝毫污渍,连头盔上的红缨都整齐得一丝不苟,显然是刚从营中赶来。他想起出发前朱元璋的嘱咐——云南沐家是开国勋贵里少数能镇住边陲的势力,沐英虽逝,其子沐春承袭西平侯,在滇西一带威望极高。
“西平侯来得正好。”朱允熥语气稍缓,“本王的质子,为何少了三个?”
沐春侧身让出一条路,示意他去竹楼查看:“殿下随我来便知。”
竹楼里弥漫着草药味,三个穿着中原服饰的少年正围着炭盆烤火,看到朱允熥进来,吓得连忙跪倒。沐春解释道:“前几日瘴气爆发,三个孩子染了疟疾,我让人送回侯府医治,本想痊愈后再送回殿下营中,没想到殿下来得这么快。”
朱允熥盯着少年们看了半晌,见他们虽然面色苍白,却无伤痕,这才坐下接过沐春递来的茶:“西平侯倒是好心。”
“都是大明的子民,哪能看着他们病死。”沐春笑了笑,挥手让护卫呈上几卷地图,“殿下此次来木邦,是为了整训边军吧?这是滇西七土司的布防图,其中三个土司暗通麓川,殿下若要练兵,正好拿他们开刀。”
朱允熥展开地图,手指落在标注着“孟养”的位置:“本王奉旨整训云南卫所,自然要先清剿这些不安分的土司。不过,云南的边军……怕是没那么好练。”他来时看过军册,云南卫所的士兵多是本地招募的土兵,军纪涣散,连甲胄都配不齐。
沐春眼中闪过一丝认同:“确实,土兵虽熟悉地形,却不知军纪为何物。不过殿下若信得过我,沐家在滇西有私兵三千,都是随家父征战过的老兵,殿下可拿去调遣。”
朱允熥抬眼,正对上沐春坦诚的目光。他忽然明白,沐春是在示好。朱元璋让他来云南,明着是整训边军,实则是让他平衡沐家在云南的势力,而沐春的主动示好,无疑是给了他一个台阶。
“西平侯的好意,本王心领了。”朱允熥合上地图,“私兵就不必了,不过,本王想借西平侯的演武场一用,不知可否?”
沐春朗声应道:“求之不得!今晚我在侯府设宴,为殿下接风。”
夜幕降临时,西平侯府的灯火照亮了半个城郭。沐春特意让人备了云南的酸汤鱼,铜锅里的酸笋味飘满庭院。酒过三巡,沐春屏退左右,低声道:“殿下可知,长沙的朱允炆殿下,上个月派了人来云南?”
朱允熥握着酒杯的手一顿:“哦?他来做什么?”
“说是要跟土司买翡翠,实则是想拉拢几个跟沐家不对付的头人。”沐春冷笑一声,“可惜啊,那些土司拿了他的银子,转头就把消息卖给了我。”他从怀里掏出一封密信,“这是从信使身上搜出来的,殿下请看。”
信上是黄子澄的笔迹,字里行间都是让土司暗中监视沐春动向、若有机会便“除之”的指令。朱允熥看完,将信纸凑到烛火上点燃,火苗舔舐着纸页,很快化为灰烬。
“他倒是手长。”朱允熥语气平静,眼底却泛起寒意,“在长沙待得不耐烦了,想把手伸到云南来?”
“殿下放心,云南还是沐家的云南。”沐春给自己斟满酒,“不过,朱允炆在江南的势力越来越大,听说连沈家都成了他的姻亲。殿下在这边陲练兵,总得有个照应才是。”
朱允熥明白他的意思。沐春是想跟他结盟。他沉吟片刻,从怀中取出一枚虎符:“这是京营调兵的半枚虎符,西平侯若遇急事,可凭此符调动云南卫所的兵力。”
沐春接过虎符,见上面刻着“洪武二十五年造”的字样,知道这是朱允熥的私符,足以见其诚意。他起身拱手:“殿下既信我,沐春定不负所托。日后云南的铁矿、银矿,殿下要多少,沐家就送多少,绝无二话。”
两人相视一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窗外,滇西的月光穿透云层,照亮了侯府外操练的士兵,他们的脚步声整齐划一,像敲在云南大地上的鼓点。
几日后,朱允熥的练兵场设在了澜沧江畔。他让人将沐春送来的铁矿炼成新甲,给边军换上,又从沐家私兵里挑了百余名老兵当教头,教土兵列阵、劈砍。吴祯看着那些原本散漫的土兵渐渐有了章法,忍不住道:“殿下,沐春这人倒是实在,送来的铁矿都是上好的云铁,比京里的还好。”
朱允熥望着江面上训练的水师,那里有沐春借给的二十艘战船:“他不是实在,是聪明。”他转头看向北方,“朱允炆在长沙搞他的文治,本王就在云南练出一支铁军。等哪天父皇需要,这支部队就能踏平江南。”
话音刚落,刘三吾捧着一卷文书匆匆走来,脸色凝重:“殿下,京里来的密信,陛下问您为何要扩编私兵。”
朱允熥展开密信,朱元璋的字迹力透纸背,虽未明言斥责,却字字透着审视。他沉默片刻,对刘三吾道:“你回奏陛下,就说云南土司异动,非扩编不能镇住。再附上木邦土司私通麓川的证据,还有……沐春的联名保书。”
刘三吾迟疑道:“沐春肯联名?”
“他会的。”朱允熥语气笃定,“他比我们更怕陛下猜忌。”
果然,沐春得知后,二话不说就在保书上签了名,还盖了西平侯府的印信。当密信送回南京时,朱元璋正坐在奉天殿的暖阁里,看着云南送来的奏报。旁边的胡惟庸小心翼翼地说:“陛下,朱允熥在云南倒是有声有色,就是……跟沐春走得太近了。”
朱元璋放下奏报,拿起那枚被火漆封着的保书,指腹摩挲着沐春的签名:“走得近才好。沐家在云南盘根错节,总得有个人盯着。朱允熥年轻气盛,正好跟沐春互相制衡。”他顿了顿,对胡惟庸道,“传旨,赏朱允熥二十匹云锦,再让工部送些新造的火器去云南,告诉他,练好了兵,朕自有重赏。”
胡惟庸领旨退下,暖阁里只剩下朱元璋和摇曳的烛火。他拿起云南的舆图,手指从南京划到昆明,又从昆明划到麓川,忽然低声自语:“两个孙子,一个文,一个武……大明的江山,到底该交给出谁呢?”
澜沧江畔的练兵场依旧热闹。朱允熥看着土兵们射中靶心的欢呼,接过沐春递来的弓箭,拉满弓弦,正中远处的靶心。沐春喝彩道:“殿下好箭法!”
朱允熥放下弓,望着江水流向远方:“等这支兵练好了,咱们就去打麓川。到时候,西平侯可愿跟本王一同出征?”
沐春拍着胸脯:“固所愿也!”
江风卷起他们的衣袍,像两面即将展开的战旗。远处的山峦在雾中若隐若现,而他们的目光,早已穿透了眼前的瘴气,望向了更遥远的战场。
“殿下,再往前走就是木邦土司的地界了。”副将吴祯催马跟上,声音里带着几分警惕,“这帮土司最是反复,上个月刚送了降书,谁知道这会儿是不是在林子里埋了伏兵。”
朱允熥抬手抹去额角的水汽,目光穿过雾霭落在远处隐约的竹楼轮廓上:“伏兵?他们要是敢动,本王就把这山谷犁平了。”他腰间的佩剑“噌”地出鞘,剑身在雾中泛着冷光,“传我命令,骑兵分三路,左路吴祯带一千人沿山脊推进,右路丁德兴领一千人守住河谷,本王率主力直插竹楼。记住,留活口,我要问问他们,上个月送来的质子,为什么少了三个。”
骑兵迅速展开,马蹄踏碎腐叶的声音在雾中扩散。朱允熥的亲卫营都是从京营带出来的精锐,甲胄上的红缨在雾中点点晃动,像一簇簇燃烧的火苗。刚穿过一片竹林,前方突然传来弓弦震颤的锐响,三支毒箭擦着朱允熥的耳畔飞过,钉在身后的竹干上,箭羽兀自嗡嗡作响。
“列阵!”朱允熥厉声喝道,亲卫营迅速结成圆阵,盾牌手在外,长枪手在内,形成一个密不透风的铁桶。浓雾中冲出几十个裹着藤甲的土司兵,手里的长刀带着铁锈,嗷嗷叫着扑上来,却被长枪捅得惨叫着倒飞回去,摔在泥地里抽搐。
“这点能耐也敢称土司?”朱允熥冷笑一声,正要下令追击,却见雾中突然滚出十几个火球,落地时炸开一团团黑烟,呛得人睁不开眼。他猛地捂住口鼻,听到吴祯在左侧山脊大喊:“殿下小心!是烟瘴弹!”
混乱中,几支短矛从烟幕里刺出,刺穿了两名亲卫的咽喉。朱允熥挥剑斩断矛杆,剑刃上沾着的黑血瞬间被雾气冲淡。他突然翻身下马,踩着腐叶冲向烟幕最浓处,长剑在手中挽出一团白光,劈开迎面而来的长刀——刀的主人是个满脸刺青的土司头目,嘴里叽里呱啦地喊着听不懂的方言,眼里却透着悍不畏死的凶光。
朱允熥手腕翻转,剑脊重重砸在对方手腕上,长刀脱手的瞬间,他顺势一脚踹在对方小腹,看着那土司像个破麻袋似的撞进竹林。正要乘胜追击,却见雾中缓缓走出一队人马,为首的青年穿着银甲,身后跟着十几个佩刀的护卫,腰间挂着西平侯府的令牌。
“朱允熥殿下?”青年开口,声音清朗,带着云南特有的温润口音,“木邦土司不懂事,惊扰了殿下,沐春在此赔罪。”
朱允熥收剑回鞘,打量着眼前的人。沐春的银甲上没有丝毫污渍,连头盔上的红缨都整齐得一丝不苟,显然是刚从营中赶来。他想起出发前朱元璋的嘱咐——云南沐家是开国勋贵里少数能镇住边陲的势力,沐英虽逝,其子沐春承袭西平侯,在滇西一带威望极高。
“西平侯来得正好。”朱允熥语气稍缓,“本王的质子,为何少了三个?”
沐春侧身让出一条路,示意他去竹楼查看:“殿下随我来便知。”
竹楼里弥漫着草药味,三个穿着中原服饰的少年正围着炭盆烤火,看到朱允熥进来,吓得连忙跪倒。沐春解释道:“前几日瘴气爆发,三个孩子染了疟疾,我让人送回侯府医治,本想痊愈后再送回殿下营中,没想到殿下来得这么快。”
朱允熥盯着少年们看了半晌,见他们虽然面色苍白,却无伤痕,这才坐下接过沐春递来的茶:“西平侯倒是好心。”
“都是大明的子民,哪能看着他们病死。”沐春笑了笑,挥手让护卫呈上几卷地图,“殿下此次来木邦,是为了整训边军吧?这是滇西七土司的布防图,其中三个土司暗通麓川,殿下若要练兵,正好拿他们开刀。”
朱允熥展开地图,手指落在标注着“孟养”的位置:“本王奉旨整训云南卫所,自然要先清剿这些不安分的土司。不过,云南的边军……怕是没那么好练。”他来时看过军册,云南卫所的士兵多是本地招募的土兵,军纪涣散,连甲胄都配不齐。
沐春眼中闪过一丝认同:“确实,土兵虽熟悉地形,却不知军纪为何物。不过殿下若信得过我,沐家在滇西有私兵三千,都是随家父征战过的老兵,殿下可拿去调遣。”
朱允熥抬眼,正对上沐春坦诚的目光。他忽然明白,沐春是在示好。朱元璋让他来云南,明着是整训边军,实则是让他平衡沐家在云南的势力,而沐春的主动示好,无疑是给了他一个台阶。
“西平侯的好意,本王心领了。”朱允熥合上地图,“私兵就不必了,不过,本王想借西平侯的演武场一用,不知可否?”
沐春朗声应道:“求之不得!今晚我在侯府设宴,为殿下接风。”
夜幕降临时,西平侯府的灯火照亮了半个城郭。沐春特意让人备了云南的酸汤鱼,铜锅里的酸笋味飘满庭院。酒过三巡,沐春屏退左右,低声道:“殿下可知,长沙的朱允炆殿下,上个月派了人来云南?”
朱允熥握着酒杯的手一顿:“哦?他来做什么?”
“说是要跟土司买翡翠,实则是想拉拢几个跟沐家不对付的头人。”沐春冷笑一声,“可惜啊,那些土司拿了他的银子,转头就把消息卖给了我。”他从怀里掏出一封密信,“这是从信使身上搜出来的,殿下请看。”
信上是黄子澄的笔迹,字里行间都是让土司暗中监视沐春动向、若有机会便“除之”的指令。朱允熥看完,将信纸凑到烛火上点燃,火苗舔舐着纸页,很快化为灰烬。
“他倒是手长。”朱允熥语气平静,眼底却泛起寒意,“在长沙待得不耐烦了,想把手伸到云南来?”
“殿下放心,云南还是沐家的云南。”沐春给自己斟满酒,“不过,朱允炆在江南的势力越来越大,听说连沈家都成了他的姻亲。殿下在这边陲练兵,总得有个照应才是。”
朱允熥明白他的意思。沐春是想跟他结盟。他沉吟片刻,从怀中取出一枚虎符:“这是京营调兵的半枚虎符,西平侯若遇急事,可凭此符调动云南卫所的兵力。”
沐春接过虎符,见上面刻着“洪武二十五年造”的字样,知道这是朱允熥的私符,足以见其诚意。他起身拱手:“殿下既信我,沐春定不负所托。日后云南的铁矿、银矿,殿下要多少,沐家就送多少,绝无二话。”
两人相视一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窗外,滇西的月光穿透云层,照亮了侯府外操练的士兵,他们的脚步声整齐划一,像敲在云南大地上的鼓点。
几日后,朱允熥的练兵场设在了澜沧江畔。他让人将沐春送来的铁矿炼成新甲,给边军换上,又从沐家私兵里挑了百余名老兵当教头,教土兵列阵、劈砍。吴祯看着那些原本散漫的土兵渐渐有了章法,忍不住道:“殿下,沐春这人倒是实在,送来的铁矿都是上好的云铁,比京里的还好。”
朱允熥望着江面上训练的水师,那里有沐春借给的二十艘战船:“他不是实在,是聪明。”他转头看向北方,“朱允炆在长沙搞他的文治,本王就在云南练出一支铁军。等哪天父皇需要,这支部队就能踏平江南。”
话音刚落,刘三吾捧着一卷文书匆匆走来,脸色凝重:“殿下,京里来的密信,陛下问您为何要扩编私兵。”
朱允熥展开密信,朱元璋的字迹力透纸背,虽未明言斥责,却字字透着审视。他沉默片刻,对刘三吾道:“你回奏陛下,就说云南土司异动,非扩编不能镇住。再附上木邦土司私通麓川的证据,还有……沐春的联名保书。”
刘三吾迟疑道:“沐春肯联名?”
“他会的。”朱允熥语气笃定,“他比我们更怕陛下猜忌。”
果然,沐春得知后,二话不说就在保书上签了名,还盖了西平侯府的印信。当密信送回南京时,朱元璋正坐在奉天殿的暖阁里,看着云南送来的奏报。旁边的胡惟庸小心翼翼地说:“陛下,朱允熥在云南倒是有声有色,就是……跟沐春走得太近了。”
朱元璋放下奏报,拿起那枚被火漆封着的保书,指腹摩挲着沐春的签名:“走得近才好。沐家在云南盘根错节,总得有个人盯着。朱允熥年轻气盛,正好跟沐春互相制衡。”他顿了顿,对胡惟庸道,“传旨,赏朱允熥二十匹云锦,再让工部送些新造的火器去云南,告诉他,练好了兵,朕自有重赏。”
胡惟庸领旨退下,暖阁里只剩下朱元璋和摇曳的烛火。他拿起云南的舆图,手指从南京划到昆明,又从昆明划到麓川,忽然低声自语:“两个孙子,一个文,一个武……大明的江山,到底该交给出谁呢?”
澜沧江畔的练兵场依旧热闹。朱允熥看着土兵们射中靶心的欢呼,接过沐春递来的弓箭,拉满弓弦,正中远处的靶心。沐春喝彩道:“殿下好箭法!”
朱允熥放下弓,望着江水流向远方:“等这支兵练好了,咱们就去打麓川。到时候,西平侯可愿跟本王一同出征?”
沐春拍着胸脯:“固所愿也!”
江风卷起他们的衣袍,像两面即将展开的战旗。远处的山峦在雾中若隐若现,而他们的目光,早已穿透了眼前的瘴气,望向了更遥远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