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挥师河北-《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

  河南大地,历经战火洗礼后,满目疮痍却又透着一股新生的气息。北伐军在成功平定河南后,于各处营地稍作休整。营帐连绵,炊烟袅袅,士兵们擦拭着兵器,修补着盔甲,为下一次出征做准备。

  在河南的帅府内,烛火通明。朱元璋端坐在主位,神色凝重却又难掩兴奋,下方依次坐着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一众文臣武将。

  朱元璋环视众人,缓缓开口:“诸位,河南已平,此乃我军北伐征程的一大胜绩。但元朝根基未除,大都仍在贼手,如今当是乘胜追击之时。诸位以为,我军下一步该如何行动?”

  徐达率先起身,抱拳说道:“主公,河南既定,河北便首当其冲。河北紧邻河南,且为大都屏障,拿下河北,大都便如瓮中之鳖。末将以为,我军应稍作休整后,即刻挥师河北。”

  常遇春也站起身,一脸豪迈:“徐将军所言极是!元军在河南连番受挫,早已是惊弓之鸟。我军士气正盛,此时进军河北,定能势如破竹。待平定河北,直捣大都便指日可待!”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转向刘伯温:“先生意下如何?”

  刘伯温手抚长须,沉思片刻后说道:“主公,徐将军和常将军所言有理。河北对大都至关重要,元军必定知晓我军意图,或会加强防备。但我军刚经历河南之战,虽胜却也疲惫,需确保将士们恢复体力、整顿军备。此外,进军河北,粮草辎重的供应务必安排妥当,不可有丝毫差池。”

  朱元璋听后,陷入沉思。片刻后,他说道:“先生所言甚是。我军征战已久,将士们确需休整。但战机稍纵即逝,我们需把握好时机。徐达,你负责统筹安排军队的休整事宜,务必在最短时间内让将士们恢复战力,同时检查兵器、盔甲,筹备充足的粮草辎重。”

  “末将领命!”徐达抱拳应道。

  “常遇春,你挑选精锐探子,深入河北境内,打探元军的兵力部署、城防情况以及各地的地形地貌,为我军进军提供详实情报。”朱元璋接着说道。

  “末将明白!”常遇春领命。

  “刘伯温先生,烦请你继续关注局势,为我军制定战略提供谋划。此次进军河北,直逼大都,关系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朱元璋看向刘伯温,眼神中充满信任。

  “主公放心,臣定当竭尽所能。”刘伯温拱手回应。

  随后几日,徐达在军营中忙碌奔走。他亲自督促士兵们进行操练,指导他们修复损坏的兵器和盔甲。粮草官们则忙着清点粮草,筹备各类物资。常遇春挑选出一批精明强干的探子,乔装打扮成商贩、流民,潜入河北各地。

  数日后,常遇春将探子们收集到的情报整理成册,呈递给朱元璋和徐达。三人围坐在地图前,仔细研究。

  常遇春指着地图说道:“主公,徐将军,据探子回报,河北地区元军兵力分散。因河南战事吃紧,此前抽调了不少兵力前往支援,如今各地守备相对空虚。且元军听闻我军在河南连胜,军心惶惶,士气低落。但在通往大都的要道通州,元军集结了一支精锐部队,意图死守,作为大都的最后一道屏障。”

  徐达看着地图,眉头微皱:“通州乃战略要地,元军在此重兵防守,我军若要直捣大都,必须先拿下通州。但不可轻敌,通州城防坚固,元军精锐尽出,正面强攻恐怕伤亡惨重。”

  朱元璋沉思片刻后说道:“元军在河北人心惶惶,我们可利用这一点。徐达,你率军正面推进,一路宣扬我军威德,对愿意归降的元军据点,尽量招抚,减少不必要的战斗,以安定河北民心。遇到抵抗顽强之处,再集中兵力攻克。常遇春,你率骑兵作为先锋,快速穿插,扰乱元军部署,为大军推进创造条件。”

  “末将领命!”徐达和常遇春齐声应道。

  “此外,我们可派人联络河北当地的义军。他们在河北经营已久,熟悉地形,若能与我们里应外合,必能加快平定河北的进程。”刘伯温补充道。

  朱元璋点头称是:“先生所言极是。此事交由先生安排,务必与义军取得联系,共商破敌大计。”

  一切准备就绪后,北伐军浩浩荡荡从河南出发,向着河北挺进。大军行至河北边境,徐达下令安营扎寨。他派出使者,前往附近的元军据点,宣扬北伐军的正义之举,劝其归降。

  一些元军据点的守将,在听闻使者所言,又得知北伐军在河南的赫赫战功后,自知难以抵挡,纷纷开城投降。徐达对归降的元军将士以礼相待,收编部分精锐补充到北伐军中,其余则发放盘缠遣散回家。这一举动,让北伐军在河北的名声愈发响亮,许多元军据点不战而降。

  然而,并非所有元军都愿意投降。在一处名为清风寨的据点,元军守将王猛拒不归降。他凭借着山寨地势险要,召集手下数百名士兵,企图负隅顽抗。

  常遇春得知后,亲自率领一队骑兵前来。他望着山寨,对身旁的将领说道:“这清风寨虽小,但地势易守难攻,若不拿下,恐成我军后顾之忧。”

  说罢,常遇春一马当先,率领骑兵冲向山寨。元军在山寨上居高临下,箭矢、石块如雨点般落下。常遇春挥舞长刀,将射来的箭矢纷纷挡开,大声喊道:“弟兄们,不要怕!随我冲上去,拿下清风寨!”

  骑兵们在常遇春的鼓舞下,勇猛向前。但山寨防御坚固,几次冲锋都未能成功。常遇春见状,下令暂停进攻,重新观察山寨地形。

  他发现山寨后方有条小路,虽崎岖难行,但可通到山寨内部。常遇春心生一计,他留下部分骑兵在正面佯攻,吸引元军注意力,自己则率领一支精锐小队,悄悄绕到山寨后方。

  常遇春等人沿着小路,小心翼翼地摸上山寨。元军都在前方抵御正面进攻,后方防守空虚。常遇春一声令下,小队如猛虎下山,冲入元军阵营。

  “杀!”常遇春长刀挥舞,瞬间砍倒数名元军。元军后方大乱,前方的士兵听闻后方有敌军,顿时军心不稳。常遇春率领的正面骑兵趁机发起猛攻,一举攻克了清风寨。

  王猛见大势已去,拔剑自刎。常遇春将清风寨内的粮草辎重收缴,继续率军前进。在常遇春的先锋部队和徐达的主力大军配合下,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河北地区的元军纷纷望风而降。

  消息传到大都,元顺帝惊恐万分。他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朝堂上一片混乱。

  “陛下,北伐军已攻入河北,各地守将纷纷投降,如今该如何是好?”一位大臣焦急地问道。

  元顺帝面色苍白,声音颤抖:“朕不是让你们加强河北的防御吗?为何还是让明军如此顺利地推进?”

  丞相脱脱无奈地说道:“陛下,河南战败后,河北各地人心惶惶,元军士气低落。且各地兵力分散,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如今唯有加强通州的防御,死守通州,方能保住大都。”

  元顺帝长叹一声:“也只能如此了。脱脱,你即刻前往通州,亲自督战,务必守住通州。”

  “臣遵旨!”脱脱领命后,匆匆赶往通州。

  此时,北伐军已经推进到距离通州不足百里之地。徐达在营帐内召集将领们商议如何攻打通州。

  “通州乃大都最后一道屏障,元军必定拼死防守。我们不可贸然进攻,需谨慎谋划。”徐达说道。

  一位将领起身说道:“将军,通州城高墙厚,护城河宽阔,强攻恐非良策。不如先派人侦察通州周边地形,寻找元军防御的薄弱之处。”

  徐达点头:“正合我意。常将军,此事交由你负责,务必将通州周边地形和元军布防情况摸清楚。”

  常遇春应道:“末将领命!末将今夜便率人前去侦察。”

  是夜,常遇春带领一队精锐,趁着夜色,悄悄靠近通州城。他们避开元军的巡逻队,在通州周边仔细侦察。常遇春发现,通州城的西门外有一片树林,距离城墙较近,且地势略有起伏,可作为突袭的突破口。

  返回营地后,常遇春将侦察结果告知徐达。徐达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们可利用这片树林作为掩护,派遣一支精锐部队潜伏其中。待攻城之时,里应外合,打开城门。但元军必然也会对西门有所防备,我们需声东击西,分散元军注意力。”

  于是,徐达开始部署作战计划。他命令常遇春挑选数千精锐,组成突击队,潜伏在西门外的树林中。大军则在其他三面城门展开佯攻,制造声势。

  数日后,一切准备就绪。黎明时分,北伐军发起进攻。号角声、喊杀声震天,徐达亲自指挥大军,从东、南、北三面城门展开猛烈攻击。元军在城楼上拼死抵抗,箭矢、石块不断落下。

  脱脱在城楼上指挥作战,他大声喊道:“将士们,死守通州,大都存亡在此一举!”

  就在元军全力抵御三面进攻时,常遇春率领突击队从西门外的树林中杀出。他们如鬼魅般迅速接近城门,解决掉守门的元军,打开了西门。

  “城门已开,杀进去!”常遇春大喊。北伐军如潮水般涌入通州城。元军腹背受敌,顿时大乱。

  脱脱见势不妙,率领一队亲兵,企图突围。但徐达早已料到,派兵将脱脱团团围住。脱脱奋力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被常遇春一刀斩于马下。

  随着脱脱的战死,通州城的元军失去了指挥,纷纷投降。北伐军顺利占领通州,至此,北伐军距离大都仅一步之遥。

  徐达站在通州城楼上,望着大都的方向,对身旁的常遇春说道:“常将军,通州已下,大都近在咫尺。我们稍作休整,便直捣大都,推翻元朝统治!”

  常遇春望着远方,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好!末将早已迫不及待,定要与徐将军一同见证这历史时刻!”

  而在大都城内,元顺帝得知通州失守的消息后,瘫坐在龙椅上,面如死灰。他知道,大都已经危在旦夕,元朝的统治即将走到尽头。但他仍心存侥幸,希望能想出办法挽回败局。

  此时,朝堂上的大臣们也都惊慌失措,纷纷议论着该如何应对。有的主张坚守大都,有的则建议元顺帝出逃。元顺帝在众人的争论声中,内心痛苦挣扎,不知该何去何从。

  而在北伐军营地,朱元璋得知通州被攻克的消息后,大喜过望。他立刻修书一封,派人快马送往徐达营地,信中对徐达、常遇春等将领的战功予以嘉奖,并鼓励他们一鼓作气,攻克大都。

  徐达、常遇春等人收到朱元璋的书信后,士气大振。他们开始筹备攻打大都的最后一战,一场决定元朝命运的大战即将在大都城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