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宋港的海风带着咸腥气,卷着棕榈叶的影子在甲板上晃动。朱棣站在“镇海号”的船头,手里把玩着一枚澳洲产的赤金令牌,令牌上“燕王”二字被海风吹得发亮。俞靖站在他身后,刚将南京的密信读完,额角还挂着赶路时的汗。
“朱允炆的人在户部被堵了个结实,朱元璋最后还是给了武勋好处?”朱棣转过身,海风吹起他的披风,露出甲胄上细密的纹路——那是澳洲铁匠新打的鱼鳞甲,比中原的明光铠轻三成,却更耐磨。
“是。”俞靖躬身道,“常茂带着京营士兵围了户部三天,朱允炆差点调兵弹压,最后还是陛下下旨恢复了武勋田赋优待,还补了拖欠的军饷。听说朱允炆在乾清宫跟朱允熥吵翻了,摔了茶盏。”
朱棣低笑一声,将金令牌抛给俞靖:“这两个侄子,倒是比当年的陈友谅还会闹腾。朱允炆想靠文治笼络民心,朱允熥想靠武勋把持兵权,谁都不肯让谁。”他顿了顿,目光投向北方,“你说,咱们要是这时候插一脚,他们会不会狗咬狗?”
俞靖跟着笑:“殿下英明。如今南京城里剑拔弩张,咱们派个人去‘调解’,既能卖他们个人情,又能看看风向。”
“调解?”朱棣挑眉,指尖在船舷上敲出轻响,“要去,就去当那添柴的人。你亲自去南京,先见朱允炆,再见朱允熥。记住,对谁都要说‘燕王愿为贤侄效犬马之劳’,但话里话外,得让他们知道,对方没安好心。”
俞靖心领神会:“属下明白。给朱允炆说,朱允熥在京营安插了私兵,怕是要对他不利;给朱允熥说,朱允炆正联络南方藩王,想借外力削他的权。”
“不够。”朱棣摇头,“得更实在些。你告诉朱允炆,澳洲的神机营已经练好了,若是京中有变,燕王的水师三天就能到长江口。再告诉朱允熥,云南的沐春是他的旧部,真要动起手来,西南的兵也能调过来助他一臂之力。”
俞靖眼睛一亮:“殿下这是……让他们都觉得咱们是自己人?”
“不是自己人,是能帮他们赢的人。”朱棣望着远处掠过的海鸥,“他们越急着赢,就越容不得对方,到时候……”他没说下去,但眼底的精光已经说明了一切。
三日后,俞靖的船抵了南京。他没先去皇宫,反而绕到齐泰的府邸——朱允炆的心腹里,数齐泰最是多疑,最容易听进谗言。
齐泰正在书房里看长沙送来的塘报,见俞靖来了,眉头立刻皱起来:“俞将军不在澳洲辅佐燕王,来南京做什么?”
“特为陛下和皇长孙殿下而来。”俞靖递上礼单,里面是澳洲产的猫眼石和珊瑚树,“燕王在吕宋听说京营哗变,忧心忡忡,特命属下前来探望。”
齐泰冷笑:“燕王倒是消息灵通。怎么,澳洲太远,他也想掺和南京的事?”
“齐大人多虑了。”俞靖叹了口气,压低声音,“不瞒您说,燕王是担心……担心二殿下的手段太硬,伤了皇长孙。属下在来的路上听说,京营里有个千户,只是替皇长孙说句话,就被朱允熥以‘整顿军纪’的名义斩了,血溅了营门三尺远。”
齐泰的手猛地攥紧了笔:“有这事?”
“千真万确。”俞靖凑近了些,“燕王还说,朱允熥在云南时就养了私兵,这次回京掌了京营,怕是没安好心。皇长孙推行新政本是好事,可架不住有人背后捅刀子啊。”他话锋一转,“不过大人放心,燕王说了,他在吕宋有五千水师,若是皇长孙用得上,一句话的事。”
齐泰的眼睛亮了亮。朱允炆正愁手里没硬兵,朱棣的水师要是能帮忙,倒是个助力。但他嘴上还是说:“燕王的心意领了,只是朝廷的事,不便劳动藩王。”
“大人明鉴。”俞靖起身告辞,“只是属下听说,朱允熥最近跟代王、齐王走得很近,还许了他们‘恢复兵权’的承诺。这些宗室手里要是有了兵,皇长孙的新政……怕是更难推行了。”
这话正戳在齐泰的痛处。他送走俞靖,立刻往朱允炆的府邸赶——这事,必须让皇长孙知道。
朱允炆正在看方孝孺新写的《劝农疏》,听齐泰说完俞靖的话,脸色沉得像要下雨:“朱允熥果然在勾结宗室?还敢私养私兵?”
“俞靖是这么说的,还说燕王愿意派水师帮忙。”齐泰看着他的脸色,“殿下,要不要……”
“不必。”朱允炆打断他,“朱棣是什么人?他帮我,不过是想趁机捞好处。当年他在北平就不安分,父皇才把他贬去澳洲,如今他在吕宋屯兵,指不定打着什么算盘。”
“可朱允熥那边……”
“我知道。”朱允炆揉了揉眉心,“他想借宗室和武勋逼我让步,没那么容易。你去告诉吏部,把那几个跟朱允熥走得近的宗室子弟,全调到云南去当差,离南京越远越好。”
齐泰刚走,方孝孺就来了,手里拿着一份名单:“殿下,这是江南士族推举的几个县令,都是清廉能干的,您看看能不能……”
“先放放。”朱允炆把俞靖的话一说,方孝孺的脸色也变了:“朱允熥连营门斩将的事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不敢的?殿下,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我知道。”朱允炆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飘落的柳絮,“他以为靠兵变和宗室就能压过我?太天真了。父皇还在,这天下,还轮不到他撒野。”但他心里清楚,朱允熥手里有京营,又勾着宗室,确实是个大麻烦。朱棣的水师……要不要用?
他正犹豫着,侍从进来禀报:“殿下,俞靖求见,说有要事。”
朱允炆愣了一下,随即道:“让他进来。”
俞靖进来时,脸上带着焦急:“皇长孙殿下,属下刚听说,朱允熥今晚要在齐王府设宴,邀请了十几个宗室和京营将领,怕是要商议对付您的事!”
朱允炆的瞳孔猛地一缩:“你怎么知道?”
“属下在客栈歇脚时,听见朱允熥的侍卫在议论,说‘今晚定个章程,让皇长孙知难而退’。”俞靖说得有鼻子有眼,“燕王特意嘱咐属下,一定要提醒殿下,小心防备。”
朱允炆捏紧了拳头。他原本还想静观其变,现在看来,朱允熥是真要动手了。
“燕王的好意,本王心领了。”朱允炆沉声道,“你回去告诉燕王,南京的事,本王能应付。”但他心里已经做了决定——让梅殷在长沙再调些兵来,以防万一。
俞靖离开朱允炆的府邸,转道去了齐王府。朱允熥果然在这里,正和朱榑、常茂等人喝酒。
“哟,俞将军来了!”朱榑拍着桌子笑,“是不是你家燕王想通了,要跟咱们二殿下联手?”
“齐王说笑了。”俞靖给朱允熥行了礼,“燕王在吕宋听说京营哗变,担心殿下受委屈,特命属下前来探望。”
朱允熥放下酒杯:“燕王有心了。他在吕宋,日子过得不错吧?”
“托殿下的福,还算安稳。”俞靖话锋一转,“只是属下在来的路上听说,皇长孙殿下最近跟江南士族走得很近,还让人在长沙招兵买马,说是‘以防不测’。”
常茂“呸”了一声:“他能防什么?防咱们二殿下?”
“不止。”俞靖压低声音,“属下还听说,朱允炆派黄子澄去了云南,见了沐春的副将,许了他‘云南总兵’的位置,让他监视沐春,别跟殿下走太近。”
朱允熥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沐春是他在云南结下的兄弟,也是他手里重要的兵权,朱允炆连这都想动?
“他还真敢。”朱允熥捏碎了手里的酒杯,碎片扎进掌心,血珠滴在酒桌上,“以为靠几个文臣和士族,就能斗过我?”
“殿下息怒。”俞靖道,“燕王说了,朱允炆这人看着温和,手段却阴得很。当年他在长沙推行‘均田税’,逼得周德兴之子周骥差点兵变,如今又想削藩,可见其心不小。”他顿了顿,“燕王还说,他在吕宋有新式火器,射程比连珠铳还远,若是殿下用得上,随时可以调过来。”
朱榑眼睛一亮:“火器?能比常茂的斩马刀还厉害?”
“齐王殿下可以试试。”俞靖笑道,“燕王说,这火器能轰开长沙的城墙,若是……”
“不必了。”朱允熥打断他,“本王对付朱允炆,还用不着借外人的力。”但他心里清楚,朱棣的火器确实是个助力。朱允炆在长沙有梅殷的兵,他要是能有火器,胜算就更大了。
“殿下英明。”俞靖起身,“属下这就回去复命,告诉燕王殿下放心。只是……”他看向朱允熥,“属下听说,皇长孙要把跟您亲近的宗室子弟调去云南,这招釜底抽薪,怕是有点狠。”
朱允熥猛地站起来:“他敢!”
常茂也拍了桌子:“调走咱们的人?没门!要不咱们今晚就去吏部,把那调令给烧了!”
“稍安勿躁。”朱允熥深吸一口气,“他想调人,我偏不让他如愿。常茂,你去通知京营的兄弟,今晚加派巡逻,守住各城门,没我的命令,谁也不许把调令送出城。”
“得令!”常茂兴冲冲地走了。
朱榑看着俞靖,眯起眼睛:“你倒是会挑时候。说吧,你家燕王到底想要什么?”
“燕王说了,只盼两位殿下能和睦相处,共辅陛下。”俞靖笑得一脸真诚,“毕竟,都是朱家的天下。”
朱允熥冷笑。和睦相处?朱允炆都要动他的人了,还怎么和睦?他送走俞靖,立刻让人去查朱允炆和沐春副将的往来——若是真有勾结,他不介意先斩了那个吃里扒外的东西。
俞靖离开齐王府时,天已经黑了。他回头望了一眼灯火通明的王府,嘴角勾起一抹笑。朱允炆要调宗室,朱允熥要守城门,这出戏,越来越有意思了。
他没回客栈,反而去了周德兴的府邸。老尚书正愁军饷的事,见了俞靖,像见了救星:“俞将军,澳洲有粮食吗?户部快空了,再不想办法,下个月的军饷又发不出来了!”
“粮食有,就是运过来要花些功夫。”俞靖叹了口气,“不过老尚书,您就没觉得奇怪?皇长孙要削藩,二殿下要保宗室,闹来闹去,最苦的还是咱们这些办事的。”
周德兴叹气:“谁说不是呢?当年跟着陛下打天下,哪有这么多弯弯绕绕。”
“老尚书是不知道。”俞靖压低声音,“属下听说,皇长孙为了推行新政,打算加征江南的商税,还说……说武勋的田赋优待,只是暂时的,等过了这阵,还是要削。”
周德兴的脸瞬间白了:“真的?”
“属下也是听燕王的谋士说的,他有个门生在户部,看到了草拟的章程。”俞靖拍了拍老尚书的肩膀,“老尚书,您可得多保重。这风,怕是要越刮越大了。”
周德兴送走俞靖,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他就揣着奏折去了乾清宫,跪在地上哭着说户部无粮,求陛下想想办法。朱元璋看着他花白的头发,又想起朱允炆和朱允熥的争斗,只觉得头疼欲裂。
“知道了。”朱元璋挥挥手,“让胡大海从江南调些粮过来,先顶着。”
“陛下,”周德兴磕头,“不是粮食的事……是……是新政怕是要伤了人心啊!”
朱元璋的眼神沉了下来:“你也听说什么了?”
周德兴把俞靖的话添油加醋说了一遍,只是没提俞靖的名字,只说是“户部属官听闻”。朱元璋听完,沉默了半晌,突然道:“把朱允炆和朱允熥都叫来。”
朱允炆和朱允熥赶到乾清宫时,气氛已经降到了冰点。朱元璋坐在龙榻上,看着两个孙子,突然问:“你们觉得,朱棣在吕宋,到底想做什么?”
朱允炆一愣:“儿臣不知。”
朱允熥也摇头:“许是想安稳度日吧。”
朱元璋冷笑:“安稳度日?他要是想安稳,就不会派俞靖来南京了。这个儿子,从小就眼珠多,你们俩加起来,怕是都斗不过他。”他顿了顿,声音陡然严厉,“可你们倒好,一个忙着削藩,一个忙着结党,眼里还有没有朕这个父皇?还有没有这大明的江山?”
朱允炆和朱允熥都低下头,不敢说话。
“从今天起,”朱元璋道,“朱允炆,你的新政暂停推行;朱允熥,京营的兵权交一半给傅友德。谁再敢在南京生事,休怪朕不念祖孙情分!”
两人脸色煞白,却只能应“是”。
走出乾清宫,朱允炆看了朱允熥一眼,眼神里满是警惕:“你跟朱棣也有勾结?”
朱允熥冷笑:“彼此彼此。你不也想借他的水师?”
“我没有。”
“我也没有。”
两人嘴上否认,心里却都清楚,俞靖这趟南京之行,把水彻底搅浑了。朱允炆开始怀疑身边的人是不是朱允熥的眼线,朱允熥则派人盯紧了沐春的副将,生怕他真被朱允炆收买。
而远在吕宋的朱棣,收到俞靖的密信,看完后哈哈大笑:“朱元璋倒是精明,可惜啊,他的两个孙子,已经信了我的话。”他把密信递给儿子朱高炽,“你看,朱允炆在查长沙的兵,朱允熥在查云南的将,他们斗得越凶,咱们的机会就越多。”
朱高炽看着信,眉头皱起来:“父亲,要是他们真停了争斗,怎么办?”
“停不了。”朱棣望着北方,“猜忌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生根发芽。朱允炆想当仁君,朱允熥想当霸主,这两条路,本就走不到一起。”他拿起一枚火炮的图纸,“让铁匠们抓紧干活,等咱们的神机营练好了,南京的那把火,也该烧起来了。”
吕宋港的海风依旧咸腥,却吹不散朱棣眼底的野心。南京城里的暗流,已经被他搅成了漩涡,而他要做的,就是等一个合适的时机,亲手推一把,让这漩涡变成滔天巨浪。
“朱允炆的人在户部被堵了个结实,朱元璋最后还是给了武勋好处?”朱棣转过身,海风吹起他的披风,露出甲胄上细密的纹路——那是澳洲铁匠新打的鱼鳞甲,比中原的明光铠轻三成,却更耐磨。
“是。”俞靖躬身道,“常茂带着京营士兵围了户部三天,朱允炆差点调兵弹压,最后还是陛下下旨恢复了武勋田赋优待,还补了拖欠的军饷。听说朱允炆在乾清宫跟朱允熥吵翻了,摔了茶盏。”
朱棣低笑一声,将金令牌抛给俞靖:“这两个侄子,倒是比当年的陈友谅还会闹腾。朱允炆想靠文治笼络民心,朱允熥想靠武勋把持兵权,谁都不肯让谁。”他顿了顿,目光投向北方,“你说,咱们要是这时候插一脚,他们会不会狗咬狗?”
俞靖跟着笑:“殿下英明。如今南京城里剑拔弩张,咱们派个人去‘调解’,既能卖他们个人情,又能看看风向。”
“调解?”朱棣挑眉,指尖在船舷上敲出轻响,“要去,就去当那添柴的人。你亲自去南京,先见朱允炆,再见朱允熥。记住,对谁都要说‘燕王愿为贤侄效犬马之劳’,但话里话外,得让他们知道,对方没安好心。”
俞靖心领神会:“属下明白。给朱允炆说,朱允熥在京营安插了私兵,怕是要对他不利;给朱允熥说,朱允炆正联络南方藩王,想借外力削他的权。”
“不够。”朱棣摇头,“得更实在些。你告诉朱允炆,澳洲的神机营已经练好了,若是京中有变,燕王的水师三天就能到长江口。再告诉朱允熥,云南的沐春是他的旧部,真要动起手来,西南的兵也能调过来助他一臂之力。”
俞靖眼睛一亮:“殿下这是……让他们都觉得咱们是自己人?”
“不是自己人,是能帮他们赢的人。”朱棣望着远处掠过的海鸥,“他们越急着赢,就越容不得对方,到时候……”他没说下去,但眼底的精光已经说明了一切。
三日后,俞靖的船抵了南京。他没先去皇宫,反而绕到齐泰的府邸——朱允炆的心腹里,数齐泰最是多疑,最容易听进谗言。
齐泰正在书房里看长沙送来的塘报,见俞靖来了,眉头立刻皱起来:“俞将军不在澳洲辅佐燕王,来南京做什么?”
“特为陛下和皇长孙殿下而来。”俞靖递上礼单,里面是澳洲产的猫眼石和珊瑚树,“燕王在吕宋听说京营哗变,忧心忡忡,特命属下前来探望。”
齐泰冷笑:“燕王倒是消息灵通。怎么,澳洲太远,他也想掺和南京的事?”
“齐大人多虑了。”俞靖叹了口气,压低声音,“不瞒您说,燕王是担心……担心二殿下的手段太硬,伤了皇长孙。属下在来的路上听说,京营里有个千户,只是替皇长孙说句话,就被朱允熥以‘整顿军纪’的名义斩了,血溅了营门三尺远。”
齐泰的手猛地攥紧了笔:“有这事?”
“千真万确。”俞靖凑近了些,“燕王还说,朱允熥在云南时就养了私兵,这次回京掌了京营,怕是没安好心。皇长孙推行新政本是好事,可架不住有人背后捅刀子啊。”他话锋一转,“不过大人放心,燕王说了,他在吕宋有五千水师,若是皇长孙用得上,一句话的事。”
齐泰的眼睛亮了亮。朱允炆正愁手里没硬兵,朱棣的水师要是能帮忙,倒是个助力。但他嘴上还是说:“燕王的心意领了,只是朝廷的事,不便劳动藩王。”
“大人明鉴。”俞靖起身告辞,“只是属下听说,朱允熥最近跟代王、齐王走得很近,还许了他们‘恢复兵权’的承诺。这些宗室手里要是有了兵,皇长孙的新政……怕是更难推行了。”
这话正戳在齐泰的痛处。他送走俞靖,立刻往朱允炆的府邸赶——这事,必须让皇长孙知道。
朱允炆正在看方孝孺新写的《劝农疏》,听齐泰说完俞靖的话,脸色沉得像要下雨:“朱允熥果然在勾结宗室?还敢私养私兵?”
“俞靖是这么说的,还说燕王愿意派水师帮忙。”齐泰看着他的脸色,“殿下,要不要……”
“不必。”朱允炆打断他,“朱棣是什么人?他帮我,不过是想趁机捞好处。当年他在北平就不安分,父皇才把他贬去澳洲,如今他在吕宋屯兵,指不定打着什么算盘。”
“可朱允熥那边……”
“我知道。”朱允炆揉了揉眉心,“他想借宗室和武勋逼我让步,没那么容易。你去告诉吏部,把那几个跟朱允熥走得近的宗室子弟,全调到云南去当差,离南京越远越好。”
齐泰刚走,方孝孺就来了,手里拿着一份名单:“殿下,这是江南士族推举的几个县令,都是清廉能干的,您看看能不能……”
“先放放。”朱允炆把俞靖的话一说,方孝孺的脸色也变了:“朱允熥连营门斩将的事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不敢的?殿下,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我知道。”朱允炆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飘落的柳絮,“他以为靠兵变和宗室就能压过我?太天真了。父皇还在,这天下,还轮不到他撒野。”但他心里清楚,朱允熥手里有京营,又勾着宗室,确实是个大麻烦。朱棣的水师……要不要用?
他正犹豫着,侍从进来禀报:“殿下,俞靖求见,说有要事。”
朱允炆愣了一下,随即道:“让他进来。”
俞靖进来时,脸上带着焦急:“皇长孙殿下,属下刚听说,朱允熥今晚要在齐王府设宴,邀请了十几个宗室和京营将领,怕是要商议对付您的事!”
朱允炆的瞳孔猛地一缩:“你怎么知道?”
“属下在客栈歇脚时,听见朱允熥的侍卫在议论,说‘今晚定个章程,让皇长孙知难而退’。”俞靖说得有鼻子有眼,“燕王特意嘱咐属下,一定要提醒殿下,小心防备。”
朱允炆捏紧了拳头。他原本还想静观其变,现在看来,朱允熥是真要动手了。
“燕王的好意,本王心领了。”朱允炆沉声道,“你回去告诉燕王,南京的事,本王能应付。”但他心里已经做了决定——让梅殷在长沙再调些兵来,以防万一。
俞靖离开朱允炆的府邸,转道去了齐王府。朱允熥果然在这里,正和朱榑、常茂等人喝酒。
“哟,俞将军来了!”朱榑拍着桌子笑,“是不是你家燕王想通了,要跟咱们二殿下联手?”
“齐王说笑了。”俞靖给朱允熥行了礼,“燕王在吕宋听说京营哗变,担心殿下受委屈,特命属下前来探望。”
朱允熥放下酒杯:“燕王有心了。他在吕宋,日子过得不错吧?”
“托殿下的福,还算安稳。”俞靖话锋一转,“只是属下在来的路上听说,皇长孙殿下最近跟江南士族走得很近,还让人在长沙招兵买马,说是‘以防不测’。”
常茂“呸”了一声:“他能防什么?防咱们二殿下?”
“不止。”俞靖压低声音,“属下还听说,朱允炆派黄子澄去了云南,见了沐春的副将,许了他‘云南总兵’的位置,让他监视沐春,别跟殿下走太近。”
朱允熥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沐春是他在云南结下的兄弟,也是他手里重要的兵权,朱允炆连这都想动?
“他还真敢。”朱允熥捏碎了手里的酒杯,碎片扎进掌心,血珠滴在酒桌上,“以为靠几个文臣和士族,就能斗过我?”
“殿下息怒。”俞靖道,“燕王说了,朱允炆这人看着温和,手段却阴得很。当年他在长沙推行‘均田税’,逼得周德兴之子周骥差点兵变,如今又想削藩,可见其心不小。”他顿了顿,“燕王还说,他在吕宋有新式火器,射程比连珠铳还远,若是殿下用得上,随时可以调过来。”
朱榑眼睛一亮:“火器?能比常茂的斩马刀还厉害?”
“齐王殿下可以试试。”俞靖笑道,“燕王说,这火器能轰开长沙的城墙,若是……”
“不必了。”朱允熥打断他,“本王对付朱允炆,还用不着借外人的力。”但他心里清楚,朱棣的火器确实是个助力。朱允炆在长沙有梅殷的兵,他要是能有火器,胜算就更大了。
“殿下英明。”俞靖起身,“属下这就回去复命,告诉燕王殿下放心。只是……”他看向朱允熥,“属下听说,皇长孙要把跟您亲近的宗室子弟调去云南,这招釜底抽薪,怕是有点狠。”
朱允熥猛地站起来:“他敢!”
常茂也拍了桌子:“调走咱们的人?没门!要不咱们今晚就去吏部,把那调令给烧了!”
“稍安勿躁。”朱允熥深吸一口气,“他想调人,我偏不让他如愿。常茂,你去通知京营的兄弟,今晚加派巡逻,守住各城门,没我的命令,谁也不许把调令送出城。”
“得令!”常茂兴冲冲地走了。
朱榑看着俞靖,眯起眼睛:“你倒是会挑时候。说吧,你家燕王到底想要什么?”
“燕王说了,只盼两位殿下能和睦相处,共辅陛下。”俞靖笑得一脸真诚,“毕竟,都是朱家的天下。”
朱允熥冷笑。和睦相处?朱允炆都要动他的人了,还怎么和睦?他送走俞靖,立刻让人去查朱允炆和沐春副将的往来——若是真有勾结,他不介意先斩了那个吃里扒外的东西。
俞靖离开齐王府时,天已经黑了。他回头望了一眼灯火通明的王府,嘴角勾起一抹笑。朱允炆要调宗室,朱允熥要守城门,这出戏,越来越有意思了。
他没回客栈,反而去了周德兴的府邸。老尚书正愁军饷的事,见了俞靖,像见了救星:“俞将军,澳洲有粮食吗?户部快空了,再不想办法,下个月的军饷又发不出来了!”
“粮食有,就是运过来要花些功夫。”俞靖叹了口气,“不过老尚书,您就没觉得奇怪?皇长孙要削藩,二殿下要保宗室,闹来闹去,最苦的还是咱们这些办事的。”
周德兴叹气:“谁说不是呢?当年跟着陛下打天下,哪有这么多弯弯绕绕。”
“老尚书是不知道。”俞靖压低声音,“属下听说,皇长孙为了推行新政,打算加征江南的商税,还说……说武勋的田赋优待,只是暂时的,等过了这阵,还是要削。”
周德兴的脸瞬间白了:“真的?”
“属下也是听燕王的谋士说的,他有个门生在户部,看到了草拟的章程。”俞靖拍了拍老尚书的肩膀,“老尚书,您可得多保重。这风,怕是要越刮越大了。”
周德兴送走俞靖,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他就揣着奏折去了乾清宫,跪在地上哭着说户部无粮,求陛下想想办法。朱元璋看着他花白的头发,又想起朱允炆和朱允熥的争斗,只觉得头疼欲裂。
“知道了。”朱元璋挥挥手,“让胡大海从江南调些粮过来,先顶着。”
“陛下,”周德兴磕头,“不是粮食的事……是……是新政怕是要伤了人心啊!”
朱元璋的眼神沉了下来:“你也听说什么了?”
周德兴把俞靖的话添油加醋说了一遍,只是没提俞靖的名字,只说是“户部属官听闻”。朱元璋听完,沉默了半晌,突然道:“把朱允炆和朱允熥都叫来。”
朱允炆和朱允熥赶到乾清宫时,气氛已经降到了冰点。朱元璋坐在龙榻上,看着两个孙子,突然问:“你们觉得,朱棣在吕宋,到底想做什么?”
朱允炆一愣:“儿臣不知。”
朱允熥也摇头:“许是想安稳度日吧。”
朱元璋冷笑:“安稳度日?他要是想安稳,就不会派俞靖来南京了。这个儿子,从小就眼珠多,你们俩加起来,怕是都斗不过他。”他顿了顿,声音陡然严厉,“可你们倒好,一个忙着削藩,一个忙着结党,眼里还有没有朕这个父皇?还有没有这大明的江山?”
朱允炆和朱允熥都低下头,不敢说话。
“从今天起,”朱元璋道,“朱允炆,你的新政暂停推行;朱允熥,京营的兵权交一半给傅友德。谁再敢在南京生事,休怪朕不念祖孙情分!”
两人脸色煞白,却只能应“是”。
走出乾清宫,朱允炆看了朱允熥一眼,眼神里满是警惕:“你跟朱棣也有勾结?”
朱允熥冷笑:“彼此彼此。你不也想借他的水师?”
“我没有。”
“我也没有。”
两人嘴上否认,心里却都清楚,俞靖这趟南京之行,把水彻底搅浑了。朱允炆开始怀疑身边的人是不是朱允熥的眼线,朱允熥则派人盯紧了沐春的副将,生怕他真被朱允炆收买。
而远在吕宋的朱棣,收到俞靖的密信,看完后哈哈大笑:“朱元璋倒是精明,可惜啊,他的两个孙子,已经信了我的话。”他把密信递给儿子朱高炽,“你看,朱允炆在查长沙的兵,朱允熥在查云南的将,他们斗得越凶,咱们的机会就越多。”
朱高炽看着信,眉头皱起来:“父亲,要是他们真停了争斗,怎么办?”
“停不了。”朱棣望着北方,“猜忌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生根发芽。朱允炆想当仁君,朱允熥想当霸主,这两条路,本就走不到一起。”他拿起一枚火炮的图纸,“让铁匠们抓紧干活,等咱们的神机营练好了,南京的那把火,也该烧起来了。”
吕宋港的海风依旧咸腥,却吹不散朱棣眼底的野心。南京城里的暗流,已经被他搅成了漩涡,而他要做的,就是等一个合适的时机,亲手推一把,让这漩涡变成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