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的风带着咸腥气,卷着浪花拍在“定北号”旗舰的甲板上。朱棣身披玄色镶金软甲,手扶船舷望着北岸连绵的烽火台,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甲板上,水师将士正有条不紊地检查弩机、擦拭火炮,连呼吸都压得极轻——谁都知道,燕王此刻虽看似闲适,眼底却藏着比江水更深的算计。
“王爷,前哨回报,南京城外已扎满朱允熥的营寨,京营的红旗插得密密麻麻,怕是有十万兵力。”副将俞靖躬身禀报,手里捧着一幅手绘的江防图,“朱允炆的人则在南岸布防,从采石矶到燕子矶,每隔三里就有一座望楼,看样子是怕我们溯江而上。”
朱棣接过江防图,指尖在南京与长沙之间划了道弧线:“两个侄子倒是把江面守得严实。”他忽然笑出声,“朱允炆骂我‘野心狼子’?他倒是比谁都清楚我的心思。”
俞靖凑近一步:“要不要按原计划,派使者去两边探探口风?”
“去,怎么不去。”朱棣将江防图卷好,“给朱允熥的人带句话,就说本王水师千里迢迢来助他平叛,总不能让弟兄们喝西北风。”他顿了顿,眼中闪过精光,“至于朱允炆那边……就说若他肯把苏松一带的盐引让出来,本王可以帮他挡一挡北岸的兵。”
两艘快船很快从“定北号”两侧驶出,一艘向北驶向南京水门,一艘朝南往采石矶去。朱棣望着快船消失在水雾里,转身走进船舱。舱内早已摆好沙盘,长江两岸的城池、营寨、渡口都用小木牌标得清清楚楚,旁边还堆着一叠塘报,最上面那封盖着“云南沐府”的火漆印。
“沐春那边还没动静?”朱棣拿起沐春的密信,上面“愿助燕王,共分天下”八个字墨迹已有些发潮。
“回王爷,沐春派来的人还在舱里等着,说要亲自跟您回话。”亲兵低声道。
朱棣挑眉:“让他进来。”
片刻后,一个穿着云南土布长衫的汉子走进舱,见了朱棣也不行大礼,只拱了拱手:“沐将军让小人带句话——朱允熥催他北上的文书已经堆了三尺高,他打算再拖半月,若王爷这边还没动静,他就只能‘奉旨’出兵了。”
“拖?”朱棣冷笑,“他是想等我们两败俱伤,好坐收渔利。”他从沙盘里拿起代表云南军的木牌,往西南角一扔,“告诉沐春,本王知道他的心思。若他肯在朱允炆背后捅一刀,将来分天下时,云贵两省归他。若他敢助朱允熥,等本王收拾了这两个侄子,第一个就荡平云南。”
汉子脸色微变,躬身应是,退了出去。朱棣重新看向沙盘,手指在淮安的位置敲了敲——那里是长江与淮河的交汇口,也是朱允熥粮道的关键节点。
“报——”一名哨探跌跌撞撞冲进舱,“王爷,南京来的使者被朱允熥的人扣了!他们说……说您是‘前朝余孽,也配谈条件’!”
朱棣脸上的笑意瞬间敛去,猛地将沙盘里的南京木牌扫到地上:“朱允熥这小子,翅膀硬了?”
俞靖连忙道:“王爷息怒,朱允熥刚在东昌打了胜仗,正是气焰嚣张的时候,说不定是故意激怒我们……”
“激怒?”朱棣俯身捡起木牌,重新插回沙盘,“他以为靠京营那点兵就能坐稳南京?太嫩了。”他忽然对亲兵道,“去,把给朱允炆的条件改了——苏松盐引不要了,让他把长沙的铜矿让出来。告诉他,三天内不回话,本王就帮朱允熥打采石矶。”
亲兵刚要退下,又一名哨探冲进来:“王爷,南岸朱允炆的人放箭了!说我们再往前挪一步,就点燃江心的火船!”
朱棣走到舱外,果然见南岸望楼上竖起了红旗,几名弓箭手正对着“定北号”的方向引弓待发。江面上飘着数十艘空船,船舱里隐约露出柴草,显然是准备好的火船。
“有意思。”朱棣摸了摸下巴,“一个扣我使者,一个放箭威胁,这对兄弟倒是默契。”他对俞靖道,“传令下去,船队后撤十里,在狼山泊锚。”
“后撤?”俞靖不解,“这岂不是让他们看了笑话?”
“笑话?”朱棣望着远处南京城头的龙旗,又瞥了眼南岸隐约可见的“建文”旗号,“让他们先斗着。等他们斗得两败俱伤,本王再出手,那才叫捡便宜。”他忽然压低声音,“去把耿炳文的儿子叫来——他爹当年在鄱阳湖教过我水战,现在该让他儿子还这个人情了。”
俞靖恍然,转身去传令。江风猎猎,吹得朱棣的披风哗哗作响,他望着浑浊的江水,仿佛已看到不久后尸横遍野的战场。
与此同时,南京城内的朱允熥正对着被捆的使者发火。
“朱棣算什么东西?”他一脚踹翻案几,鎏金酒壶摔在地上,酒水溅湿了常茂的铠甲,“我爹在时,他连直视我的勇气都没有,现在敢来要‘助战酬劳’?”
常茂单膝跪地,沉声道:“陛下息怒,朱棣水师战船精良,硬拼恐难取胜。不如先稳住他,等我们灭了朱允炆,再回头收拾他不迟。”
“稳住?”朱允熥冷笑,“他扣着淮安,断我粮道,这是稳住的样子?”他忽然看向冯诚,“你说,若我们现在派京营顺江而下,能不能一举击溃朱棣?”
冯诚迟疑道:“陛下,东昌大捷后,京营虽士气高涨,但连续作战已疲惫不堪。而且……朱允炆的人还在南岸盯着,若我们分兵,怕会被他钻空子。”
朱允熥狠狠捶了下桌子,殿外忽然传来喧哗,一名侍卫冲进来:“陛下,不好了!长沙的朱允炆派使者来了,说……说燕王朱棣要帮我们打采石矶,让我们先割让淮北三州当谢礼!”
“什么?”朱允熥愣住,随即爆发出更大的怒火,“朱棣这个两面三刀的东西!他以为我们是傻子吗?”
常茂与冯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忧虑——朱棣这是在逼他们表态,要么接受他的条件,要么就等着腹背受敌。
而南岸的采石矶上,朱允炆正听着黄子澄的回报。
“朱棣要长沙铜矿?”朱允炆握着茶杯的手微微颤抖,“他明知铜矿是我们造连珠铳的关键……”
“陛下,”黄子澄躬身道,“朱棣是在试探我们的底线。依臣看,不如假意答应,先稳住他。等我们攻破济南,再联合沐春夹击他。”
“稳住?”朱允炆放下茶杯,杯底与案几碰撞发出轻响,“他在淮安屯了五千兵,随时能断朱允熥的粮道,也能顺江来打我们。这种人,岂是能稳住的?”他忽然起身,走到地图前,“传旨给盛庸,让他放弃济南,回防长江!”
“陛下不可!”黄子澄惊呼,“济南是北方屏障,若放弃,朱允熥就能长驱直入……”
“不放弃又如何?”朱允炆指着地图,“朱棣在中间虎视眈眈,我们腹背受敌,迟早被耗死。不如收缩防线,先保住江南再说。”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告诉朱棣,铜矿可以让,但他必须先帮我打掉南京城外的三个营寨。否则,我就把他与沐春勾结的证据,送到朱允熥案前。”
黄子澄心中一凛——陛下这是要借刀杀人,让朱棣与朱允熥彻底撕破脸。
长江上的风越来越急,狼山附近的水师战船静静泊在水面,仿佛蛰伏的巨兽。朱棣站在船头,看着南京与南岸同时升起的炊烟,忽然对俞靖道:“你说,这对兄弟谁会先忍不住?”
俞靖刚要答话,却见南岸望楼的红旗突然降下,升起了一面黄旗——那是朱允炆同意谈判的信号。紧接着,北岸南京水门也驶出一艘快船,船头插着求和的白旗。
朱棣仰头大笑,江风卷着他的笑声,惊起一群水鸟:“好戏,才刚刚开始。”
远处的芦苇荡里,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老汉正用渔竿搅动着江水,水面下,一枚特制的铜哨被缓缓收起。他望着远处的水师船队,嘴角露出与年龄不符的锐利——正是假死的朱元璋,身边跟着的小厮正飞快地在羊皮纸上记录着什么。
“朱棣这步棋,比两个孙子都妙啊。”朱元璋低声道,“只是这天下,终究不能落进外姓人手里。”他将渔竿一收,“去,把消息传给徐辉祖,让他在京营里……动点手脚。”
小厮点头,将羊皮纸卷好,塞进鱼腹,用力抛向江心。鱼群散去,江水依旧浑浊,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只等着吞噬即将到来的鲜血。
“王爷,前哨回报,南京城外已扎满朱允熥的营寨,京营的红旗插得密密麻麻,怕是有十万兵力。”副将俞靖躬身禀报,手里捧着一幅手绘的江防图,“朱允炆的人则在南岸布防,从采石矶到燕子矶,每隔三里就有一座望楼,看样子是怕我们溯江而上。”
朱棣接过江防图,指尖在南京与长沙之间划了道弧线:“两个侄子倒是把江面守得严实。”他忽然笑出声,“朱允炆骂我‘野心狼子’?他倒是比谁都清楚我的心思。”
俞靖凑近一步:“要不要按原计划,派使者去两边探探口风?”
“去,怎么不去。”朱棣将江防图卷好,“给朱允熥的人带句话,就说本王水师千里迢迢来助他平叛,总不能让弟兄们喝西北风。”他顿了顿,眼中闪过精光,“至于朱允炆那边……就说若他肯把苏松一带的盐引让出来,本王可以帮他挡一挡北岸的兵。”
两艘快船很快从“定北号”两侧驶出,一艘向北驶向南京水门,一艘朝南往采石矶去。朱棣望着快船消失在水雾里,转身走进船舱。舱内早已摆好沙盘,长江两岸的城池、营寨、渡口都用小木牌标得清清楚楚,旁边还堆着一叠塘报,最上面那封盖着“云南沐府”的火漆印。
“沐春那边还没动静?”朱棣拿起沐春的密信,上面“愿助燕王,共分天下”八个字墨迹已有些发潮。
“回王爷,沐春派来的人还在舱里等着,说要亲自跟您回话。”亲兵低声道。
朱棣挑眉:“让他进来。”
片刻后,一个穿着云南土布长衫的汉子走进舱,见了朱棣也不行大礼,只拱了拱手:“沐将军让小人带句话——朱允熥催他北上的文书已经堆了三尺高,他打算再拖半月,若王爷这边还没动静,他就只能‘奉旨’出兵了。”
“拖?”朱棣冷笑,“他是想等我们两败俱伤,好坐收渔利。”他从沙盘里拿起代表云南军的木牌,往西南角一扔,“告诉沐春,本王知道他的心思。若他肯在朱允炆背后捅一刀,将来分天下时,云贵两省归他。若他敢助朱允熥,等本王收拾了这两个侄子,第一个就荡平云南。”
汉子脸色微变,躬身应是,退了出去。朱棣重新看向沙盘,手指在淮安的位置敲了敲——那里是长江与淮河的交汇口,也是朱允熥粮道的关键节点。
“报——”一名哨探跌跌撞撞冲进舱,“王爷,南京来的使者被朱允熥的人扣了!他们说……说您是‘前朝余孽,也配谈条件’!”
朱棣脸上的笑意瞬间敛去,猛地将沙盘里的南京木牌扫到地上:“朱允熥这小子,翅膀硬了?”
俞靖连忙道:“王爷息怒,朱允熥刚在东昌打了胜仗,正是气焰嚣张的时候,说不定是故意激怒我们……”
“激怒?”朱棣俯身捡起木牌,重新插回沙盘,“他以为靠京营那点兵就能坐稳南京?太嫩了。”他忽然对亲兵道,“去,把给朱允炆的条件改了——苏松盐引不要了,让他把长沙的铜矿让出来。告诉他,三天内不回话,本王就帮朱允熥打采石矶。”
亲兵刚要退下,又一名哨探冲进来:“王爷,南岸朱允炆的人放箭了!说我们再往前挪一步,就点燃江心的火船!”
朱棣走到舱外,果然见南岸望楼上竖起了红旗,几名弓箭手正对着“定北号”的方向引弓待发。江面上飘着数十艘空船,船舱里隐约露出柴草,显然是准备好的火船。
“有意思。”朱棣摸了摸下巴,“一个扣我使者,一个放箭威胁,这对兄弟倒是默契。”他对俞靖道,“传令下去,船队后撤十里,在狼山泊锚。”
“后撤?”俞靖不解,“这岂不是让他们看了笑话?”
“笑话?”朱棣望着远处南京城头的龙旗,又瞥了眼南岸隐约可见的“建文”旗号,“让他们先斗着。等他们斗得两败俱伤,本王再出手,那才叫捡便宜。”他忽然压低声音,“去把耿炳文的儿子叫来——他爹当年在鄱阳湖教过我水战,现在该让他儿子还这个人情了。”
俞靖恍然,转身去传令。江风猎猎,吹得朱棣的披风哗哗作响,他望着浑浊的江水,仿佛已看到不久后尸横遍野的战场。
与此同时,南京城内的朱允熥正对着被捆的使者发火。
“朱棣算什么东西?”他一脚踹翻案几,鎏金酒壶摔在地上,酒水溅湿了常茂的铠甲,“我爹在时,他连直视我的勇气都没有,现在敢来要‘助战酬劳’?”
常茂单膝跪地,沉声道:“陛下息怒,朱棣水师战船精良,硬拼恐难取胜。不如先稳住他,等我们灭了朱允炆,再回头收拾他不迟。”
“稳住?”朱允熥冷笑,“他扣着淮安,断我粮道,这是稳住的样子?”他忽然看向冯诚,“你说,若我们现在派京营顺江而下,能不能一举击溃朱棣?”
冯诚迟疑道:“陛下,东昌大捷后,京营虽士气高涨,但连续作战已疲惫不堪。而且……朱允炆的人还在南岸盯着,若我们分兵,怕会被他钻空子。”
朱允熥狠狠捶了下桌子,殿外忽然传来喧哗,一名侍卫冲进来:“陛下,不好了!长沙的朱允炆派使者来了,说……说燕王朱棣要帮我们打采石矶,让我们先割让淮北三州当谢礼!”
“什么?”朱允熥愣住,随即爆发出更大的怒火,“朱棣这个两面三刀的东西!他以为我们是傻子吗?”
常茂与冯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忧虑——朱棣这是在逼他们表态,要么接受他的条件,要么就等着腹背受敌。
而南岸的采石矶上,朱允炆正听着黄子澄的回报。
“朱棣要长沙铜矿?”朱允炆握着茶杯的手微微颤抖,“他明知铜矿是我们造连珠铳的关键……”
“陛下,”黄子澄躬身道,“朱棣是在试探我们的底线。依臣看,不如假意答应,先稳住他。等我们攻破济南,再联合沐春夹击他。”
“稳住?”朱允炆放下茶杯,杯底与案几碰撞发出轻响,“他在淮安屯了五千兵,随时能断朱允熥的粮道,也能顺江来打我们。这种人,岂是能稳住的?”他忽然起身,走到地图前,“传旨给盛庸,让他放弃济南,回防长江!”
“陛下不可!”黄子澄惊呼,“济南是北方屏障,若放弃,朱允熥就能长驱直入……”
“不放弃又如何?”朱允炆指着地图,“朱棣在中间虎视眈眈,我们腹背受敌,迟早被耗死。不如收缩防线,先保住江南再说。”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告诉朱棣,铜矿可以让,但他必须先帮我打掉南京城外的三个营寨。否则,我就把他与沐春勾结的证据,送到朱允熥案前。”
黄子澄心中一凛——陛下这是要借刀杀人,让朱棣与朱允熥彻底撕破脸。
长江上的风越来越急,狼山附近的水师战船静静泊在水面,仿佛蛰伏的巨兽。朱棣站在船头,看着南京与南岸同时升起的炊烟,忽然对俞靖道:“你说,这对兄弟谁会先忍不住?”
俞靖刚要答话,却见南岸望楼的红旗突然降下,升起了一面黄旗——那是朱允炆同意谈判的信号。紧接着,北岸南京水门也驶出一艘快船,船头插着求和的白旗。
朱棣仰头大笑,江风卷着他的笑声,惊起一群水鸟:“好戏,才刚刚开始。”
远处的芦苇荡里,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老汉正用渔竿搅动着江水,水面下,一枚特制的铜哨被缓缓收起。他望着远处的水师船队,嘴角露出与年龄不符的锐利——正是假死的朱元璋,身边跟着的小厮正飞快地在羊皮纸上记录着什么。
“朱棣这步棋,比两个孙子都妙啊。”朱元璋低声道,“只是这天下,终究不能落进外姓人手里。”他将渔竿一收,“去,把消息传给徐辉祖,让他在京营里……动点手脚。”
小厮点头,将羊皮纸卷好,塞进鱼腹,用力抛向江心。鱼群散去,江水依旧浑浊,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只等着吞噬即将到来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