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城的城墙在连续三日的炮火中裂了道丈许宽的口子,黑褐色的墙砖混着碎骨和断箭,像道凝固的血疤。朱允熥站在城楼之上,玄色龙袍被硝烟熏得发灰,手里的尚方剑却依旧紧握,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城下,朱允炆的北伐军与沐春的西南兵呈夹击之势,联营三十里,火把在暮色中连成两条火龙,将半边天染得通红。
“陛下,常茂将军在南门快撑不住了!”亲卫连滚带爬地冲上来,甲胄上的铜钉都崩掉了两颗,“沐春的象兵冲破了第三道鹿砦,弟兄们的刀砍在象皮上,根本没用啊!”
朱允熥没回头,目光死死盯着城外那面“建文”大旗。三天前,朱允炆就是在那面旗下对他喊话:“三弟,降了吧,父亲在天有灵,也不愿见朱家子弟自相残杀。”那时他还冷笑回应:“伪帝休要多言,有种便踏过我的尸身进城!”可现在,尸身已经堆成了山,城却快守不住了。
“冯诚呢?让他带预备队去支援南门!”朱允熥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他记得冯诚的麾下有五百名善用火箭的弓手,或许能对付那些皮糙肉厚的象兵。
亲卫脸上露出难色:“冯将军……冯将军说预备队是最后的本钱,不能动。”
“混账!”朱允熥猛地转身,尚方剑的剑鞘重重砸在亲卫肩上,“告诉他,再敢抗命,朕诛他九族!”
亲卫踉跄着跑下去。朱允熥望着城下密密麻麻的敌军,突然想起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带他和朱允炆去演武场,指着校场上的石锁问:“你们说,这石锁是重好,还是轻好?”那时朱允炆说“轻些好,百姓能举,方显仁政”,他却说“重些好,能镇住宵小,方显国威”。如今想来,或许他们都错了——石锁的轻重不重要,重要的是举锁的人,是否真的明白为何而举。
“陛下,您看!”身边的周德兴突然指向东门,那里的守军不知何时竖起了面白色的旗,在晚风中摇摇晃晃,像只垂死的鸟。
朱允熥的心猛地沉了下去。他认得那面旗,是冯诚的亲兵旗。
“冯诚……反了?”周德兴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这位追随朱元璋多年的老将,此刻嘴唇哆嗦着,连手里的虎头枪都快握不住了。
朱允熥没说话,只是握紧了尚方剑。他想起昨日深夜,冯诚来求见,劝他“暂避西南,徐图再起”,那时他还以为是忠心,现在才明白,那是在探他的底。
“杀!”城下突然传来震天的呐喊,朱允炆的北伐军顺着东门的缺口涌了进来,为首的将领手持长枪,枪尖挑着面“冯”字将旗——正是冯诚。
“陛下,快走!”周德兴拽住朱允熥的胳膊,往城楼后的密道拖,“老臣带亲兵殿后,您从西门突围,去济南找铁铉将军!”
朱允熥被他拽得一个踉跄,回头时正看见冯诚的枪刺穿了一名亲卫的胸膛。那名亲卫他认得,是当年在漠北给他牵马的小卒,如今脸上已经长满了胡茬。
“走啊!”周德兴嘶吼着,挥枪挑翻两名冲上来的敌军,枪杆上立刻多了几个箭洞。
朱允熥咬了咬牙,转身钻进密道。黑暗中,他能听见城楼上的厮杀声、惨叫声,还有周德兴最后那声震耳欲聋的呐喊:“洪武续陛下,万世不易!”
密道的出口在城西的破庙里,朱允熥刚钻出来,就看见常茂浑身是血地守在那里,身边只剩不到百名骑兵。这位常遇春的后人,脸上添了道从额头到下巴的刀疤,原本挺直的脊梁也有些佝偻,却依旧像头受伤的猛虎。
“陛下,末将护您突围!”常茂单膝跪地,声音里带着血沫,“西南方向,沐春的象兵慢,咱们从那里冲出去!”
朱允熥看着他断掉的左臂,那里还缠着块染血的破布,想必是在南门拼杀时伤的。他突然觉得一阵眩晕,原来所谓的“洪武续”,到最后能依靠的,竟只有这几个浑身是伤的武将。
“走!”他翻身上马,尚方剑直指西南,“冲出重围,到了济南,朕封你为并肩王!”
常茂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嘴:“末将不要王爵,只求陛下将来能记得,常家子孙,没有降兵!”
百名骑兵紧随其后,像把锋利的刀,插进沐春军队的侧翼。西南的守军果然防备松懈,被他们冲开道口子。朱允熥回头望去,徐州城已经成了片火海,“洪武续”的大旗在南城门楼子上摇晃了几下,终于轰然倒塌。
就在这时,斜刺里突然冲出支骑兵,为首的将领手持双枪,座下黑马快如闪电,转眼间就拦住了去路。朱允熥认得他——沐春的副将,廖永忠。当年随沐英镇守云南时,这人就以枪法快着称,据说能在马背上同时击落三只飞鸟。
“朱允熥,束手就擒吧!”廖永忠的声音像淬了冰,双枪交叉挡住去路,枪尖在月光下闪着寒光,“沐将军说了,降者不杀。”
“放屁!”常茂怒吼着冲上去,独臂挥舞着大刀,与廖永忠战在一处。他的刀沉力猛,廖永忠的枪却快如毒蛇,两人马打盘旋,刀光枪影搅成一团。
朱允熥趁机率军往前冲,可沐春的军队像潮水般涌了上来,将他们团团围住。骑兵们一个个倒下,最后只剩下朱允熥和三名亲卫。
“陛下,快上马!”一名亲卫将自己的马让给他,转身挥刀砍向追兵,却被乱枪捅死。
朱允熥刚要翻身上马,突然听见身后传来常茂的惨叫。他回头望去,只见常茂的大刀掉在地上,廖永忠的双枪同时刺穿了他的胸膛。常茂的目光越过人群,死死盯着朱允熥,嘴唇动了动,像是在说“快走”。
“常茂!”朱允熥目眦欲裂,拔出尚方剑就要冲回去,却被最后两名亲卫死死拉住。
“陛下,留得青山在啊!”亲卫哭喊着,将他推上马背。
朱允熥的战马刚跑出没几步,就被廖永忠的绊马索绊倒。他从马背上摔下来,尚方剑脱手飞出,在地上滑出老远,正好落在廖永忠的马前。
廖永忠翻身下马,捡起尚方剑,用枪尖指着朱允熥的咽喉:“还想跑吗?”
朱允熥挣扎着站起来,浑身是泥,龙袍被撕开道大口子,露出里面贴身的铠甲。他看着周围密密麻麻的刀枪,突然笑了,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好,好个沐春,好个廖永忠……你们以为擒了朕,就能安稳了?朱允炆那伪帝,卸磨杀驴的本事,比谁都强!”
廖永忠面无表情地挥了挥手,两名士兵上前,用铁链锁住了朱允熥的手脚。铁链冰冷刺骨,硌得他骨头生疼。
“把他带回昆明,交给沐将军发落。”廖永忠翻身上马,双枪归鞘,“另外,传谕下去,徐州已破,朱允熥被擒,‘洪武续’政权,覆灭了。”
士兵们山呼万岁,声音在旷野里回荡。朱允熥被押着往回走,路过常茂的尸体时,他挣扎着想要停下,却被士兵狠狠推了把。常茂的眼睛还睁着,望着济南的方向,像是还在等那封永远不会来的并肩王诏书。
夜色渐深,徐州城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朱允熥坐在囚车里,望着天上的残月,突然想起朱元璋给他的那本《孙子兵法》,扉页上父亲亲笔写着“兵者,诡道也”。那时他不懂,现在才明白,最诡的不是兵法,是人心。
囚车驶离徐州地界时,朱允熥听见路边的百姓在议论:“听说了吗?洪武续被擒了,建文陛下要进城了!”“那敢情好,听说建文陛下仁厚,肯定能让咱们过上好日子。”
他突然觉得一阵刺骨的冷。原来所谓的“国威”,在百姓眼里,竟不如“好日子”三个字重要。
南京郊外的寺庙里,朱元璋正坐在佛前,手里捻着串佛珠。锦衣卫指挥使悄无声息地走进来,跪在地上:“陛下,徐州破了,朱允熥被廖永忠擒了,常茂战死,冯诚降了。”
朱元璋捻佛珠的手顿了顿,没睁眼:“朱允炆呢?”
“已经率部进城了,准备明日祭告太庙。”
“知道了。”朱元璋挥了挥手,“下去吧。”
锦衣卫退下后,朱元璋睁开眼,望着佛前摇曳的烛火,轻轻叹了口气。他想起多年前,马皇后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重八,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不是朱家的天下。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谁就该坐这江山。”
那时他还以为是妇人之仁,现在才明白,马皇后比他看得透彻。
他从怀里掏出个锦囊,里面装着两片干枯的柏叶——那是当年在皇觉寺出家时,亲手种下的那棵柏树的叶子。他将柏叶放在烛火上点燃,看着它们化为灰烬,像看着那些逝去的人和事。
“痴儿啊痴儿。”朱元璋喃喃自语,“你们争来斗去,可曾问过百姓想要什么?”
烛火突然跳了跳,映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一半在光明里,一半在阴影里。远处传来隐约的钟声,像是在为旧的时代送葬,又像是在为新的时代敲开序幕。
而被押往昆明的朱允熥,此刻正望着囚车外掠过的田野。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更不知道,这场以“洪武”为名的争斗,才刚刚开始。
“陛下,常茂将军在南门快撑不住了!”亲卫连滚带爬地冲上来,甲胄上的铜钉都崩掉了两颗,“沐春的象兵冲破了第三道鹿砦,弟兄们的刀砍在象皮上,根本没用啊!”
朱允熥没回头,目光死死盯着城外那面“建文”大旗。三天前,朱允炆就是在那面旗下对他喊话:“三弟,降了吧,父亲在天有灵,也不愿见朱家子弟自相残杀。”那时他还冷笑回应:“伪帝休要多言,有种便踏过我的尸身进城!”可现在,尸身已经堆成了山,城却快守不住了。
“冯诚呢?让他带预备队去支援南门!”朱允熥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他记得冯诚的麾下有五百名善用火箭的弓手,或许能对付那些皮糙肉厚的象兵。
亲卫脸上露出难色:“冯将军……冯将军说预备队是最后的本钱,不能动。”
“混账!”朱允熥猛地转身,尚方剑的剑鞘重重砸在亲卫肩上,“告诉他,再敢抗命,朕诛他九族!”
亲卫踉跄着跑下去。朱允熥望着城下密密麻麻的敌军,突然想起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带他和朱允炆去演武场,指着校场上的石锁问:“你们说,这石锁是重好,还是轻好?”那时朱允炆说“轻些好,百姓能举,方显仁政”,他却说“重些好,能镇住宵小,方显国威”。如今想来,或许他们都错了——石锁的轻重不重要,重要的是举锁的人,是否真的明白为何而举。
“陛下,您看!”身边的周德兴突然指向东门,那里的守军不知何时竖起了面白色的旗,在晚风中摇摇晃晃,像只垂死的鸟。
朱允熥的心猛地沉了下去。他认得那面旗,是冯诚的亲兵旗。
“冯诚……反了?”周德兴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这位追随朱元璋多年的老将,此刻嘴唇哆嗦着,连手里的虎头枪都快握不住了。
朱允熥没说话,只是握紧了尚方剑。他想起昨日深夜,冯诚来求见,劝他“暂避西南,徐图再起”,那时他还以为是忠心,现在才明白,那是在探他的底。
“杀!”城下突然传来震天的呐喊,朱允炆的北伐军顺着东门的缺口涌了进来,为首的将领手持长枪,枪尖挑着面“冯”字将旗——正是冯诚。
“陛下,快走!”周德兴拽住朱允熥的胳膊,往城楼后的密道拖,“老臣带亲兵殿后,您从西门突围,去济南找铁铉将军!”
朱允熥被他拽得一个踉跄,回头时正看见冯诚的枪刺穿了一名亲卫的胸膛。那名亲卫他认得,是当年在漠北给他牵马的小卒,如今脸上已经长满了胡茬。
“走啊!”周德兴嘶吼着,挥枪挑翻两名冲上来的敌军,枪杆上立刻多了几个箭洞。
朱允熥咬了咬牙,转身钻进密道。黑暗中,他能听见城楼上的厮杀声、惨叫声,还有周德兴最后那声震耳欲聋的呐喊:“洪武续陛下,万世不易!”
密道的出口在城西的破庙里,朱允熥刚钻出来,就看见常茂浑身是血地守在那里,身边只剩不到百名骑兵。这位常遇春的后人,脸上添了道从额头到下巴的刀疤,原本挺直的脊梁也有些佝偻,却依旧像头受伤的猛虎。
“陛下,末将护您突围!”常茂单膝跪地,声音里带着血沫,“西南方向,沐春的象兵慢,咱们从那里冲出去!”
朱允熥看着他断掉的左臂,那里还缠着块染血的破布,想必是在南门拼杀时伤的。他突然觉得一阵眩晕,原来所谓的“洪武续”,到最后能依靠的,竟只有这几个浑身是伤的武将。
“走!”他翻身上马,尚方剑直指西南,“冲出重围,到了济南,朕封你为并肩王!”
常茂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嘴:“末将不要王爵,只求陛下将来能记得,常家子孙,没有降兵!”
百名骑兵紧随其后,像把锋利的刀,插进沐春军队的侧翼。西南的守军果然防备松懈,被他们冲开道口子。朱允熥回头望去,徐州城已经成了片火海,“洪武续”的大旗在南城门楼子上摇晃了几下,终于轰然倒塌。
就在这时,斜刺里突然冲出支骑兵,为首的将领手持双枪,座下黑马快如闪电,转眼间就拦住了去路。朱允熥认得他——沐春的副将,廖永忠。当年随沐英镇守云南时,这人就以枪法快着称,据说能在马背上同时击落三只飞鸟。
“朱允熥,束手就擒吧!”廖永忠的声音像淬了冰,双枪交叉挡住去路,枪尖在月光下闪着寒光,“沐将军说了,降者不杀。”
“放屁!”常茂怒吼着冲上去,独臂挥舞着大刀,与廖永忠战在一处。他的刀沉力猛,廖永忠的枪却快如毒蛇,两人马打盘旋,刀光枪影搅成一团。
朱允熥趁机率军往前冲,可沐春的军队像潮水般涌了上来,将他们团团围住。骑兵们一个个倒下,最后只剩下朱允熥和三名亲卫。
“陛下,快上马!”一名亲卫将自己的马让给他,转身挥刀砍向追兵,却被乱枪捅死。
朱允熥刚要翻身上马,突然听见身后传来常茂的惨叫。他回头望去,只见常茂的大刀掉在地上,廖永忠的双枪同时刺穿了他的胸膛。常茂的目光越过人群,死死盯着朱允熥,嘴唇动了动,像是在说“快走”。
“常茂!”朱允熥目眦欲裂,拔出尚方剑就要冲回去,却被最后两名亲卫死死拉住。
“陛下,留得青山在啊!”亲卫哭喊着,将他推上马背。
朱允熥的战马刚跑出没几步,就被廖永忠的绊马索绊倒。他从马背上摔下来,尚方剑脱手飞出,在地上滑出老远,正好落在廖永忠的马前。
廖永忠翻身下马,捡起尚方剑,用枪尖指着朱允熥的咽喉:“还想跑吗?”
朱允熥挣扎着站起来,浑身是泥,龙袍被撕开道大口子,露出里面贴身的铠甲。他看着周围密密麻麻的刀枪,突然笑了,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好,好个沐春,好个廖永忠……你们以为擒了朕,就能安稳了?朱允炆那伪帝,卸磨杀驴的本事,比谁都强!”
廖永忠面无表情地挥了挥手,两名士兵上前,用铁链锁住了朱允熥的手脚。铁链冰冷刺骨,硌得他骨头生疼。
“把他带回昆明,交给沐将军发落。”廖永忠翻身上马,双枪归鞘,“另外,传谕下去,徐州已破,朱允熥被擒,‘洪武续’政权,覆灭了。”
士兵们山呼万岁,声音在旷野里回荡。朱允熥被押着往回走,路过常茂的尸体时,他挣扎着想要停下,却被士兵狠狠推了把。常茂的眼睛还睁着,望着济南的方向,像是还在等那封永远不会来的并肩王诏书。
夜色渐深,徐州城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朱允熥坐在囚车里,望着天上的残月,突然想起朱元璋给他的那本《孙子兵法》,扉页上父亲亲笔写着“兵者,诡道也”。那时他不懂,现在才明白,最诡的不是兵法,是人心。
囚车驶离徐州地界时,朱允熥听见路边的百姓在议论:“听说了吗?洪武续被擒了,建文陛下要进城了!”“那敢情好,听说建文陛下仁厚,肯定能让咱们过上好日子。”
他突然觉得一阵刺骨的冷。原来所谓的“国威”,在百姓眼里,竟不如“好日子”三个字重要。
南京郊外的寺庙里,朱元璋正坐在佛前,手里捻着串佛珠。锦衣卫指挥使悄无声息地走进来,跪在地上:“陛下,徐州破了,朱允熥被廖永忠擒了,常茂战死,冯诚降了。”
朱元璋捻佛珠的手顿了顿,没睁眼:“朱允炆呢?”
“已经率部进城了,准备明日祭告太庙。”
“知道了。”朱元璋挥了挥手,“下去吧。”
锦衣卫退下后,朱元璋睁开眼,望着佛前摇曳的烛火,轻轻叹了口气。他想起多年前,马皇后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重八,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不是朱家的天下。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谁就该坐这江山。”
那时他还以为是妇人之仁,现在才明白,马皇后比他看得透彻。
他从怀里掏出个锦囊,里面装着两片干枯的柏叶——那是当年在皇觉寺出家时,亲手种下的那棵柏树的叶子。他将柏叶放在烛火上点燃,看着它们化为灰烬,像看着那些逝去的人和事。
“痴儿啊痴儿。”朱元璋喃喃自语,“你们争来斗去,可曾问过百姓想要什么?”
烛火突然跳了跳,映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一半在光明里,一半在阴影里。远处传来隐约的钟声,像是在为旧的时代送葬,又像是在为新的时代敲开序幕。
而被押往昆明的朱允熥,此刻正望着囚车外掠过的田野。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更不知道,这场以“洪武”为名的争斗,才刚刚开始。